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人道報》走訪中國:無人機,AI,智能手機拯救瀕危的農業

《人道報》走訪中國:無人機,AI,智能手機拯救瀕危的農業

文章來源: RFI 於 2025-11-18 21:30:26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據《人道報》特派記者從嘉興發回的報道指出,農村人口外流、人口老齡化和氣候變化正威脅著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糧食自給自足能力。政府和國有企業正竭盡全力,特別是通過高科技來扭轉局麵。

《人道報》走訪中國:無人機,AI,智能手機拯救瀕危的農業

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柳陂鎮臥龍崗村,無人駕駛具備數據采集、實時追蹤、軌跡查詢等功能的智慧農機在田間作業。

《人道報》這篇由特派記者Axel Nodinot實地走訪的報道說,浙江省一片寧靜的稻田,一陣嗡嗡聲打破了寧靜,一架灰色的四旋翼無人機飛過田野,來回噴灑用水稀釋的肥料。

這是先正達(Syngenta)的500個“現代農業平台”(MAP)之一。先正達是一家瑞士公司,由中國農業化工巨頭中化集團(Sinochem)所有。在這裏,一切都是自動化的:農民可以通過移動應用程序以3D形式查看作物和土壤狀況,從而控製灌溉、施肥,甚至通過首批自動駕駛拖拉機進行播種和收割。稻田邊的土路上立著控製站,它們由太陽能供電。

以有限的土地養活巨大的人口

目前,這種新一代的耕作模式已覆蓋全國1.29億公頃土地中的200多萬公頃。中國擁有全球9%的耕地,卻必須養活全球18%的人口。正因如此,曆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都竭盡全力投入到爭取糧食自給自足的這場戰鬥中。

由於每天約80萬噸的巨大糧食需求,北京自2003年以來不得不依賴進口。盡管在過去四十年裏,牛肉和牛奶的產量都增加了八倍,但在2023年,牛肉產量僅能滿足需求的68%,牛奶為82%。在穀物方麵,中國每年甚至進口500億噸糧食,導致農業貿易逆差高達1350億歐元。

盡管中國共產黨實施了旨在增加作物種植的宏偉政策(有時是以犧牲森林或果園為代價),但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糧食產量目前僅能滿足其需求的三分之二,而在本世紀初,這一比例幾乎是全部。

對於這一挑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已深知。自2013年上任以來,他反複強調“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然而,這位最高領導人眼看著國家的農田被荒廢。“在1970年代,有8億人直接或間接從事農業,現在這個數字降到了4.6億”,一位在農業部工作的年輕人京毅(化名)告訴《人道報》。

城市吸引人才,鄉村空心化

農村家庭(國家將土地租給他們多代人耕種)越來越難以耕種土地,原因在於人口老齡化和子女紛紛前往大城市務工。先正達的農學家李軍(Jun Li音譯)解釋說:“小農戶離開農場,去城市從事製造業或服務業以賺取更多金錢,而留下來的農戶則擁有更大的耕地。”

先正達等公司向這些家庭支付租金,租賃他們的土地並將其打造成超現代化的農場。新冠疫情危機及其隨後的牛肉和牛奶價格暴跌,使許多農戶和養殖戶雪上加霜:根據養殖業研究所的數據,2023年中國有60%的奶牛場處於虧損狀態。

兩年後,在第十五個五年計劃的介紹中,中共中央強調:“必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一位派駐浙江的瑞士農學家也承認,雖然他提到了“歐洲標準過多”的問題,但中國人“投入了經濟和政治資源,並且意識到正在發生的事情”:即生態危機。

而且在中國,沒有人用“變化”或“失調”來談論氣候;政治家、農民和科學家都談論的是“緊急情況”。

當無人機和人工智能改變稻田

在陽光照耀下的稻田裏,李軍的白色馬球衫被汗水浸濕,他談到了“資源智能管理”,這在農業過程中至關重要。 “政府正在推廣高效使用水和肥料”,他解釋說。“我們的創新使得用水量僅為上一代的10%。而且我們擁有農業地區的預警係統,這使我們能夠避免或減輕自然災害。”

為了表明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習近平曾在2005年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當時,他擔任的職務正是……浙江省委書記。如今執掌國家,他指望將中國技術應用於農業。

在這些已經存在的未來農田中,數字化技術用於選擇最佳種子、管理土壤營養、保護植物、操控無人機,並匯集所有的衛星、氣象和水文數據。

在米袋或麵條包裝上,消費者可以通過二維碼了解產品的來源和生產過程。先正達承諾收成至少增加8%,同時節省水、土地、肥料和農藥。自7月以來,農場經營者還可以向農業人工智能尋求建議。

現代化基礎設施助力西部農村

“小農戶將他們的土地租給我們耕種,或者免費使用我們的數字平台”,李軍詳細介紹說。“對於更大的農場,我們則收取服務費。”這位農學家希望,技術也能吸引“擁有技術知識的年輕農民。這就是MAP的作用:講述一個故事,推廣農業,同時不忘保證豐厚的收入。”

為了讓農村更具吸引力,中國政府也在努力減少西部農村與東部沿海大城市之間持續存在的差距。2024年,內陸省份居民年收入在6000到12000歐元之間,而上海和北京分別為26000歐元和27500歐元。這些差異源於鄧小平(1978-1989)“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2000年啟動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和習近平的“共同富裕”承諾尚未能彌合這一差距。

自2000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已在內陸省份投入了數十億美元,修建了約4萬公裏鐵路,以及公路、橋梁和機場,其中一些已整合到新的絲綢之路中。

政府通過補貼鼓勵家庭在內陸地區定居,並激勵企業向西部生產者采購。“還有富裕城市和貧困城市之間的結對幫扶機製”,京毅補充說。“這使得西部能夠創建企業,例如讓上海的醫療團隊進駐湖南,更好地協調地震救援,並為工人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 自21世紀初以來,西部省份的人均GDP增長了35%到54%。

《人道報》這篇報道總結道,然而,北京需要加倍努力才能確保這個老齡化國家的糧食自給自足。中國現在每年去世的人數多於出生人數。2024年,中國出生人數自2016年以來首次出現增加。這意味著有更多張嘴需要喂飽。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4)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拒鎮壓學生!六四抗命軍長徐勤先受審照首曝光
做飯喜歡放“蒜”的人,身體到底有什麽特別之處?
特大橋轟然垮塌,基建神話後的巨大黑洞!
拜倫在父親就職典禮上究竟對拜登說了啥?終於揭曉
美國政府大動刀?OPT或被終結 留學生天要塌了?




24小時討論排行

武嚇日本!中自今起於黃海8天實彈射擊 距九州僅900公裏
中國外交部官員解釋“插兜送客”:天冷 不便握手
中國遊客取消赴日,專家預測:日本經濟損失"恐達1.7兆"
427-1!眾院壓倒性通過 要求公布愛潑斯坦文件
紐約時報:特朗普無法“翻篇”的愛潑斯坦案
日本官員低頭聽中方講話,胡錫進很高興,評論區很清醒
中國突然再次宣布:停止進口日本水產品
中日會晤:中方官員雙手插兜送客 日方低頭聽訓…
關於愛潑斯坦文件 美媒揭川普態度突然反轉幕後
高中學曆“逆襲”成大學博導 如何騙過層層審核的?
美國數學危機:學生不會算 老師不會教 體製不肯改!
美智庫倡台灣能源船隻“掛美國旗” 由美軍艦護航
特朗普盛情款待沙特王儲,就卡舒吉遇害事件為其辯護
"城堡法"並非無敵!清潔婦誤闖遭槍殺 屋主被起訴
解放軍發MV 放話:敵人都別太狂 最好乖乖舉手投降…
美國會壓倒性票數通過!公開"淫魔富商"艾普斯坦檔案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人道報》走訪中國:無人機,AI,智能手機拯救瀕危的農業

RFI 2025-11-18 21:30:26

據《人道報》特派記者從嘉興發回的報道指出,農村人口外流、人口老齡化和氣候變化正威脅著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糧食自給自足能力。政府和國有企業正竭盡全力,特別是通過高科技來扭轉局麵。

《人道報》走訪中國:無人機,AI,智能手機拯救瀕危的農業

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柳陂鎮臥龍崗村,無人駕駛具備數據采集、實時追蹤、軌跡查詢等功能的智慧農機在田間作業。

《人道報》這篇由特派記者Axel Nodinot實地走訪的報道說,浙江省一片寧靜的稻田,一陣嗡嗡聲打破了寧靜,一架灰色的四旋翼無人機飛過田野,來回噴灑用水稀釋的肥料。

這是先正達(Syngenta)的500個“現代農業平台”(MAP)之一。先正達是一家瑞士公司,由中國農業化工巨頭中化集團(Sinochem)所有。在這裏,一切都是自動化的:農民可以通過移動應用程序以3D形式查看作物和土壤狀況,從而控製灌溉、施肥,甚至通過首批自動駕駛拖拉機進行播種和收割。稻田邊的土路上立著控製站,它們由太陽能供電。

以有限的土地養活巨大的人口

目前,這種新一代的耕作模式已覆蓋全國1.29億公頃土地中的200多萬公頃。中國擁有全球9%的耕地,卻必須養活全球18%的人口。正因如此,曆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都竭盡全力投入到爭取糧食自給自足的這場戰鬥中。

由於每天約80萬噸的巨大糧食需求,北京自2003年以來不得不依賴進口。盡管在過去四十年裏,牛肉和牛奶的產量都增加了八倍,但在2023年,牛肉產量僅能滿足需求的68%,牛奶為82%。在穀物方麵,中國每年甚至進口500億噸糧食,導致農業貿易逆差高達1350億歐元。

盡管中國共產黨實施了旨在增加作物種植的宏偉政策(有時是以犧牲森林或果園為代價),但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糧食產量目前僅能滿足其需求的三分之二,而在本世紀初,這一比例幾乎是全部。

對於這一挑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已深知。自2013年上任以來,他反複強調“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然而,這位最高領導人眼看著國家的農田被荒廢。“在1970年代,有8億人直接或間接從事農業,現在這個數字降到了4.6億”,一位在農業部工作的年輕人京毅(化名)告訴《人道報》。

城市吸引人才,鄉村空心化

農村家庭(國家將土地租給他們多代人耕種)越來越難以耕種土地,原因在於人口老齡化和子女紛紛前往大城市務工。先正達的農學家李軍(Jun Li音譯)解釋說:“小農戶離開農場,去城市從事製造業或服務業以賺取更多金錢,而留下來的農戶則擁有更大的耕地。”

先正達等公司向這些家庭支付租金,租賃他們的土地並將其打造成超現代化的農場。新冠疫情危機及其隨後的牛肉和牛奶價格暴跌,使許多農戶和養殖戶雪上加霜:根據養殖業研究所的數據,2023年中國有60%的奶牛場處於虧損狀態。

兩年後,在第十五個五年計劃的介紹中,中共中央強調:“必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一位派駐浙江的瑞士農學家也承認,雖然他提到了“歐洲標準過多”的問題,但中國人“投入了經濟和政治資源,並且意識到正在發生的事情”:即生態危機。

而且在中國,沒有人用“變化”或“失調”來談論氣候;政治家、農民和科學家都談論的是“緊急情況”。

當無人機和人工智能改變稻田

在陽光照耀下的稻田裏,李軍的白色馬球衫被汗水浸濕,他談到了“資源智能管理”,這在農業過程中至關重要。 “政府正在推廣高效使用水和肥料”,他解釋說。“我們的創新使得用水量僅為上一代的10%。而且我們擁有農業地區的預警係統,這使我們能夠避免或減輕自然災害。”

為了表明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習近平曾在2005年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當時,他擔任的職務正是……浙江省委書記。如今執掌國家,他指望將中國技術應用於農業。

在這些已經存在的未來農田中,數字化技術用於選擇最佳種子、管理土壤營養、保護植物、操控無人機,並匯集所有的衛星、氣象和水文數據。

在米袋或麵條包裝上,消費者可以通過二維碼了解產品的來源和生產過程。先正達承諾收成至少增加8%,同時節省水、土地、肥料和農藥。自7月以來,農場經營者還可以向農業人工智能尋求建議。

現代化基礎設施助力西部農村

“小農戶將他們的土地租給我們耕種,或者免費使用我們的數字平台”,李軍詳細介紹說。“對於更大的農場,我們則收取服務費。”這位農學家希望,技術也能吸引“擁有技術知識的年輕農民。這就是MAP的作用:講述一個故事,推廣農業,同時不忘保證豐厚的收入。”

為了讓農村更具吸引力,中國政府也在努力減少西部農村與東部沿海大城市之間持續存在的差距。2024年,內陸省份居民年收入在6000到12000歐元之間,而上海和北京分別為26000歐元和27500歐元。這些差異源於鄧小平(1978-1989)“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2000年啟動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和習近平的“共同富裕”承諾尚未能彌合這一差距。

自2000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已在內陸省份投入了數十億美元,修建了約4萬公裏鐵路,以及公路、橋梁和機場,其中一些已整合到新的絲綢之路中。

政府通過補貼鼓勵家庭在內陸地區定居,並激勵企業向西部生產者采購。“還有富裕城市和貧困城市之間的結對幫扶機製”,京毅補充說。“這使得西部能夠創建企業,例如讓上海的醫療團隊進駐湖南,更好地協調地震救援,並為工人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 自21世紀初以來,西部省份的人均GDP增長了35%到54%。

《人道報》這篇報道總結道,然而,北京需要加倍努力才能確保這個老齡化國家的糧食自給自足。中國現在每年去世的人數多於出生人數。2024年,中國出生人數自2016年以來首次出現增加。這意味著有更多張嘴需要喂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