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語第一次聽說“寵物血庫”,是在寵物貓性命垂危之際。
當時,她的貓突發腹瀉,被確診貓瘟。在一家國際品牌連鎖醫院,醫生告訴她:“貓需要輸血,血庫的血當天就能送到,並完成輸血。”
醫院表示,貓的血型是較為稀有的B型,報價為100元/ml。一次輸血治療通常需要40ml,這意味著,購買一次需要花費4000元。李語追問醫生:“血庫的血從哪裏來?”醫生語焉不詳,隻重複道:“就是血庫的血。”這讓她感到不安,轉而向其他養寵朋友求助。
近年來,隨著寵物醫療需求不斷攀升,寵物血液交易已悄然形成市場。售價昂貴的犬貓血液被稱為“液體黃金”,為供血方和寵物醫院帶來商業利益。但該領域尚缺乏立法和監管,“血從哪裏來”是個難以回答且暗藏風險的問題。
輸血難
由於經常收養和救助流浪貓和病貓,上海的寵物主陳曉對寵物輸血難有更深的體會。
去年,她收養的一隻貓顯示出貧血、貓艾滋病、支原體感染、腎炎、口炎等症狀,需要不斷輸血以維持生命。最終,這隻貓完成了9次輸血,直至其器官不可逆衰竭才放棄。貓去世後,經骨髓穿刺檢測,才確診是骨髓再生障礙性貧血。
“血液病大多屬於疑難雜症,很難診斷出具體病因。輸血是一種常見的醫療手段,有時輸一次血就能救命,所以寵物主很難輕言放棄。”陳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這兩年,她輾轉過許多寵物醫院,加入了許多討論寵物腎衰竭、艾滋、白血病等病症的交流群。她聽過輸血最多的病例是一隻患有白血病的貓,一共輸過21次血。“在重症搶救的情況下,可能一兩周就要輸一次,甚至每天都要輸血。”
對寵物主而言,尋找血源是一個難題。絕大多數貓是A型血,B型血相對稀缺,因地區和品種而異,AB型血更為罕見。陳曉的貓是A型血,通過社群間互助和網上發帖的方式,她接受過朋友、領養人、陌生網友的幫助,他們帶貓前來無償獻血。這種“民間互助”的情況很常見,大多數情況下,雙方還會約定一定金額的營養費,以補償供血貓的健康損失。
但是,對於B型血的貓、大型犬等寵物,尋找血源往往更加困難,很考驗寵物主的耐心。陳曉表示,她有不少朋友都選擇從醫院推薦的血庫購買。“有的寵物主可能沒想過要質疑血庫血液來源,有的雖然擔心來源不明,但為了救寵物的命,實在是顧不上其他了。”
浙江一家寵物醫院的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醫院會優先考慮使用寵物主自行聯係的血源,也會幫忙發帖尋找。如果進展不順利,會推薦有合作的商業血庫,對方會送來2—3份血液樣本,醫院做好配型後使用。“行業裏,大家都比較隱晦地開展這項業務。”她說。
為保障輸血安全,寵物醫院首先要為供血貓和受血貓進行血型鑒定,其次要進行交叉配血試驗,以排除其他未知抗體引起的反應。在輸血過程中,醫院的操作不當還可能帶來新的風險。
拒絕了100元/ml的高價血袋後,李語的朋友帶來了2隻貓幫忙。幾個小時後,醫生又告訴她,首次血型檢測得出的B型血結果有錯誤,和其他貓血樣本混在一起沒分清,第二次檢測為A型血。“我全程守在病房外,這麽久才告訴我。我當時非常生氣,但也無力追究。”她說。李語的貓病情惡化極快,化驗結果顯示用藥無效,最後隻用了20ml血就死去了。
河南廣播電視台都市頻道也曾報道過一起輸血混亂導致的寵物醫療事故。武漢的陳女士因寵物德文貓“金寶”不吃不喝,趕去當地連鎖的科道動物醫院治療。醫生鑒定後表示,金寶是A型血,經醫生私人推薦,陳女士接受了另一隻A型血貓供血,並向醫生個人轉賬600元。完成輸血後,金寶卻出現了溶血症狀。陳女士轉去第二家寵物醫院檢測,發現金寶的血型變成了AB型,醫生判斷是A型血輸入了B型血貓的體內,金寶在二次搶救的過程中死亡。經第三次血型鑒定後,陳女士確認,科道動物醫院最初弄混了貓的樣本,導致了醫療事故。
血的生意
寵物主的尋血難題,催生了一個龐大而隱秘的犬貓血液供應市場,大量的個人商戶、生物醫藥公司等商業機構等成為供應方。
多年前,林凱因無力承擔為寵物拉布拉多犬輸血的高昂費用,不得不接受寵物的去世。大型犬的一次輸血需要300—400ml,當時,對方報價約30元/ml,加上其他費用,意味著一筆上萬元的支出。
如今,他成了寵物血的提供者。他在山東飼養了6隻擁有“萬能血”的靈緹犬,更高比例具有DEA
1.1陰性血,該血型相當於人類的O型血,可以安全灌注給幾乎所有血型的狗。
“200公裏範圍內,24小時待命,送狗上門配型,價格是15元/ml。”林凱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強調,自己沒有把賣血當作一門“生意”來做,主要服務於夜間急救的情形。曾經有一家寵物醫院聯係他,提出要分成1/3,他並不認可,拒絕與任何寵物醫院合作。
“絕對不能過量抽取、透支健康。”他表示,自己不喂狗糧,必須喂純雞肉。一個月花銷四五千元,收費輸血能收回一部分成本。此外,每次完成300—400ml抽血,必須觀察狗的狀態,預防其暴瘦並增加喂食,並讓狗休息兩三個月甚至半年。
林凱了解當地飼養靈緹犬或其他犬種的同行,其供血定價普遍高於15元/ml,也與寵物醫院合作、分成。“為了謀取更高的利益,有些商戶不設置抽血的上限,也不願意付出更多抽血過後的喂養成本,對狗好點就喂雞架、雞腸,差點就喂苞米麵子摻狗糧,這樣是一定恢複不了健康的。”他說。
“不斷抽血,低成本喂養,抽到不行了就把狗送到狗肉車。再低價買回來一些狗,繼續用於抽血。”林凱說。在這種情況下,抽血無疑是一個暴利的生意。
除了常見的活體輸血,采集血液也以袋裝製品的形式流通,成為標準化商品,血袋上會注明采血和失效日期、存儲條件、血型等信息。
江蘇蘇州一家醫療科技公司正開拓這一業務板塊。一名銷售人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公司主要與各類大型寵物實驗基地合作,采集的血液經檢測合格才會投入使用。他表示,公司合作的寵物基地均有上千隻貓狗,抽血隻是一個次要業務,“一隻寵物一年都不一定會抽到兩次”。
他表示,目前公司每月全國範圍內的血液銷售量為5000—7500ml。從經營角度看,由於建設血庫的成本較高,血庫業務仍處於虧損狀態。
一位了解人用醫用血製品管理方案的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血庫的運營成本包括檢疫、供血者福利、采血設備、冷凍儲存和運輸、血製品加工、血漿存儲、人力成本等各環節。此外,冷庫還需要防暴露、防疫、防入侵,負壓倉的建設成本也較高,血製品到期銷毀的生物防治和銷毀成本也很高。“在寵物行業,機構要做到完全合規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他判斷。

救助人照顧的血貓現狀。在她看來,它們缺乏反抗和運動能力。攝影/本刊記者 王詩涵
“免費”的流浪貓狗
為了節約成本,“免費”可獲取的、來源不明的流浪貓狗也會成為血源。
在前述武漢醫療事故的案例中,醫生起初對陳女士表示,其付費600元購買的血將由同事養的一隻布偶貓提供。後來,陳女士看到接過來的是一隻藍白短毛貓,經她再三追問,對方承認是一隻流浪貓。
一位遼寧的寵物主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治療過程中,她花費1500元購買了50ml貓血液。輸血結束後,她才看到接過來的貓非常瘦弱,反複詢問才知道貓的體重不到7斤,平時由醫院的工作人員照顧。她猜測可能是流浪貓,“如果我早點知道,一定不會同意的”。
據中國獸醫協會2024年11月發布的《犬貓全血輸注技術規範》,供血貓的體重應不低於4.5kg,PCV(紅細胞壓積)超過35%,需要定期接種疫苗和驅蟲,無用藥史和輸血史,並通過體檢和傳染病篩查。
流浪貓狗的健康狀況較難滿足上述要求。經常救助流浪貓的陳曉表示,貓艾滋、白血病、嗜血支原體等血液傳染病在流浪貓群體中很常見,她收養的4隻流浪貓中有2隻患有艾滋,“這些病發作起來真的是會要命的”。
首都愛護動物協會秘書長曹金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早在2018年就接觸到了真實的“流浪血貓”。當時,接到群眾舉報後,誌願者蹲點找到了一個囤積了三百多隻貓的窩點,大家判斷,這批貓即將被裝上運往南方的貓肉車。接收了這批貓之後,大家意外發現,其中有幾十隻貓前肢、後肢和頸部等有血管部位的毛被剃光了。醫生表示,這是采血的痕跡。
回憶起窩點的衛生環境,曹金巍表示,數百隻貓都堆擠在逼仄的雞籠裏,腳邊還有剛出生的幼崽,食物殘渣、排泄物都混在一起,異味很重。
此後,這種事情時有發生。幾年前,一位救助人發現了一批露天貓籠,裏麵養著40多隻貓,救助人聯係到首都愛護動物協會的誌願者幫忙。這批貓也具備流浪血貓的特征,相比於同齡的健康貓更瘦弱、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例如,其中有一隻玳瑁貓由於被過量抽血,不僅滿身針孔,口腔也全部潰爛。
這位救助人主動照顧了其中11隻流浪血貓。“它們沒有任何的反抗能力、運動能力,很習慣待在籠子裏。一直到現在,眼神都很呆滯。”她說。
曹金巍表示,為保證輸血安全,除了血型鑒定和交叉配血,臨床上還可以進行血常規檢查,以評估血小板、白細胞水平,排查感染情況等,成本為一兩百元。倘若血液來自健康狀態不明的流浪貓狗,醫院又省略了血常規檢查,寵物主也看不到供血動物的狀態,則會加劇醫療風險。

北京一名救助人拍攝到一位養殖戶在籠子裏養了40多隻貓,後發現這批貓被用於抽血。圖/受訪者提供
全鏈條缺乏標準
流浪血貓背後,是整個產業鏈的監管缺位——環節不易追溯、亂象難以追責。
今年8月,在湖北得偉君尚(湖北自貿區武漢片區)律師事務所律師歐陽荻的社交媒體直播連線中,一位寵物醫院從業者表示,其經營的寵物醫院從上遊合作方處獲得流浪貓狗,養在醫院裏用於抽血,有時也存在超量抽血的情況,向她谘詢法律風險。
歐陽荻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如果寵物醫院明知聯係的血源不合法,或明知是非法捕捉流浪貓狗的血販子,仍為其提供中介服務,助其完成血液交易,可依據《動物診療機構管理辦法》等以其未遵守診療規範、未對血液來源合法性審查等為由處罰。此外,如果寵物醫院與不合法血源合作分成牟利,本質是參與非法血液交易,若情節嚴重,涉及金額大等,還可能構成非法經營罪,依刑法追究責任。
不過,取證困難是普遍現實。她表示,醫院可能以正常診療為由搪塞過去,且血液交易一般極具隱秘性,缺乏書麵合同等證據,導致難以定罪。
2023年,廣州維特欣寵物有限公司永泰分公司的一名實習生曾向廣東電視台爆料,稱醫院偷偷抽取被寄養的健康貓狗血液,向廣州鴻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售賣,並提供了視頻、聊天記錄截圖。聊天記錄顯示了一筆14400元的交易。當年9月,廣州市白雲區農業農村局對該醫院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書》,由於其存在經營未檢疫動物產品的行為,處以4320元罰款。
目前,犬貓血液已成為寵物市場上廣泛流通、交易的商品。但是,我國現行動物防疫法、《動物診療機構管理辦法》、《獸藥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尚未對“寵物血液”做出明確定義。
“相應地,寵物血液的采集、檢測、儲存、供應等環節,均缺少相關標準。血庫審批、采血標準、血液檢測及供血動物福利等核心環節,也缺乏實質性監管條款。立法與監管的空白,導致了部門權責劃分不明、違法成本過低等問題。”歐陽荻說。
在曹金巍看來,近幾年,寵物輸血領域出現了一些規範化的趨勢。例如有經營資質的商業機構入局,寵物主和從業者的意識也逐漸提升,行業逐漸重視寵物血液的溯源、檢測報告等,一定程度上能規避一些不明來源的供血。
一位在遼寧經營大型犬犬舍、具有獸醫資質的犬類血庫經營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基地通過對狗定期打疫苗、做抗體檢測、抽血前做血常規,給血袋編號、顯示血源信息等舉措,保障血源健康和信息透明。
但是,在寵物血液的運輸、銷毀方麵,其處理辦法相對簡單。“運輸上,快遞沒有什麽特殊要求,和生鮮物品差不多。對於過期的血液,主要采取無害化焚燒的方式。”他說。
“如果無法保證血源的健康安全,其危害不止於影響受血動物,還可能伴隨血液流向社會。在運輸和銷毀環節,若監管缺失或操作不當,可能將攜帶疾病的血液製品暴露於更廣闊的環境,增加人畜共患疾病傳播的潛在風險,構成更大的安全隱患。”曹金巍提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