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發在紐約時報,作者托馬斯·B·埃德索爾是評論版撰稿人。他每周二都會發表一篇關於美國政治戰略和人口趨勢的專欄文章。此前,他曾為《華盛頓郵報》報道政治新聞。

才過去一周,但佐赫蘭·曼達尼上周二當選紐約市長,已經讓希望讓民主黨重回勝利軌道的人提出一大堆問題。
他的勝利,是否揭示了一場由大批年輕且失望的選民推動的運動的潛力,特別是那些掙紮求生的大學畢業生,他們被歸為“臨時無保障階層”,決心從黨內的老派建製派手中奪回權力,並推動民主黨的政策綱領向左轉?
還是說,曼達尼的這場運動將會瓦解,落入左翼長久以來曇花一現的傳統之中,成為“占領華爾街”、粉紅小貓帽抗議(2017年1月21日舉行的“女性大遊行”,是特朗普就任總統次日在美國及全球範圍內爆發的大規模抗議行動)、甚至“黑人的命也是命”等抗議運動的又一個短命案例?
我並不知道答案。過去五十多年我一直在報道自由主義和左翼的鬥爭,這讓我本能地持悲觀看法,也讓我更傾向於那些懷疑者。
但與此同時,曼達尼競選活動中的一些關鍵因素,對於在2024年遭受重創、仍然被大量選民——包括許多黨員,所厭惡的民主黨來說,具有巨大潛力。
寫這篇專欄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我的想法,讓我對曼達尼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他為民主黨打開的可能性,感到更加欽佩。
毫無疑問,曼達尼展現出一種非凡甚至令人驚訝的能力,改變了美國最大城市的選民結構和構成。
18至29歲選民的投票率從2021年市長選舉時的11.1%上升到今年的41.3%。在總投票人數中,這一年齡段選民的占比也從四年前的8.9%上升到16.6%。
所有群體的投票率都有所上升,但年輕選民的增幅遠高於50歲以上的選民。
我不會去討論兩個相關卻無法預測的問題:曼達尼能否執政成功,以及他本人是否有望競選更高職位。我關注的是曼達尼的競選策略對全國民主黨是否具有適用性。
曼達尼首先通過動員民主黨初選中通常沉默的年輕選民,在黨內發起了起義。
這些年輕人中很多人發現,大學文憑並不能保證找到好工作,甚至找不到任何工作。
隨後,他又吸引了非白人選民和更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中產階層選民。
二十年來,民主黨一直試圖通過所謂“樓上樓下聯盟”贏得選舉,也就是主要由受過大學教育的白人選民和各類教育背景的非白人選民組成的聯盟。
曼達尼的運動增加了兩個關鍵因素:憤怒與道德目標,而正是這兩個因素,真正擴大了選民群體。
與希拉裏、拜登和哈裏斯等人的競選活動形成鮮明對比,曼達尼的競選本質上是一場黨內叛變,意在取代支持者眼中失敗且無能的老派建製派。
正是這種半革命性質,使曼達尼的競選獲得了更強的道德正當性:改造一個僵化的製度。
曼達尼的支持者認為,他通過實現這一點,證明了在美國其他地方也有可能發起類似的黨內起義。這類競選意在將黨內的不滿轉化為一種動員選民的工具。
哈佛政治學者瑞安·伊諾斯在選舉結束後的一篇Substack文章《曼達尼與民主黨的未來》中寫道:“簡單來說,民主黨已經準備好被激進派接管。”
伊諾斯認為,曼達尼已經觸及到一個新的政治市場,適合有抱負的候選人參與:盡管曼達尼很有才華,但還有很多和他一樣有能力的人,他們同樣不屬於黨內建製派,或者願意以“局外人”身份參與競選,隻要這條路徑能通往勝利。
考慮到當前的全國氛圍,以及幾乎沒有人真正喜歡民主黨,可以預見,這類政客會陸續出現在各級競選中,甚至可能成為下一任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像曼達尼這樣的人,許多人也將有能力擊敗建製派並掌握權力。
伊諾斯指出,曼達尼的意義並不隻是他本人,而在於有足夠多的人對現狀感到不滿,憤怒於那些維持現狀的人,這種變革的熱情足以讓選民在一場關鍵選舉中,願意不顧建製派的強烈反對,投票支持一位真正的局外人候選人,並為之全力以赴。
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視角,史蒂夫·班農也看好曼達尼的競選。他曾主導特朗普2016年競選,至今仍是右翼最有影響力的聲音之一。
班農警告保守派同僚和特朗普,不要低估曼達尼勝選的重要性。上周三,他在接受Politico采訪時表示:
“大家最好明白,他們要準備迎戰了。這個人是認真的……全國共和黨和一些最聰明的策略師沒有意識到工人家庭黨和民主社會主義者的地麵動員能力。現代政治的關鍵就是發動那些平時不怎麽投票的選民,而他們今晚顯然做到了,這某種程度上就是特朗普模式。這是非常嚴肅的事情。”
班農與伊諾斯的看法一致,認為曼達尼為左翼打開了一扇政治窗口:“你會看到在各大城市出現一整批曼達尼式人物,這正是進步左翼過去四五十年來孕育出的成果。”
紐約城市大學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約翰·莫倫科夫研究紐約的城市人口、社區動態、移民結構和政治超過四十年。
他對曼達尼的競選印象深刻。在電話采訪中,莫倫科夫形容這位準市長是“極具溝通和競選才能的人,思維清晰,非常聰明,並能預見會麵臨哪些批評。”
莫倫科夫指出,整場競選中曼達尼遭遇了大量敵意問題,“但他不憑直覺回應,而是用頭腦回應,這是他才華的一個體現。”
針對那些批評曼達尼“過於左傾”的聲音,莫倫科夫認為:
“他做的,正是那些批評民主黨覺醒派的中間派人士所建議的事。他持續強調的是飯桌議題、可負擔能力和生活成本。他專注於這些。”
“他沒有說‘我要把社會主義帶到紐約’。他沒說‘我們要奪取生產資料’。他講的是‘我們要讓公交車免費又快捷,我們要凍結房租’。”
換句話說,“他聽取了保守派提出的民主黨如何勝選的建議。”
莫倫科夫認為,曼達尼擔任市長後的一個關鍵挑戰,將是如何管理並約束民主社會主義者中更激進的那一派,“這些人認為選舉是通向革命的道路。曼達尼遲早得麵對他們。”
莫倫科夫還指出,民主社會主義者的地麵動員能力是曼達尼勝選的關鍵因素之一:他們在初選和大選中一共動員了約7萬至11萬人參與掃街 canvassing。我在紐約從未見過這種規模的動員,包括奧巴馬的競選。
當然,也存在對曼達尼競選更複雜、更矛盾的看法。
哈佛大學的數據科學研究生、耶魯青年民調的數據顧問紮卡裏·多尼尼,在6月27日的Substack文章《佐赫蘭·曼達尼如何帶來左翼數年來最關鍵的勝利》中,就指出出這種複雜性。
“這無疑將是左翼自奧卡西奧-科爾特斯)AOC)擊敗喬·克勞利以來最重大的勝利,甚至可能更大。”紮卡裏·多尼尼寫道。“但讓我扮演唱反調的角色,給這股興奮情緒潑點冷水。左翼在美國最左傾城市的民主黨市政初選中贏得勝利,並不是什麽新鮮事。是的,這次勝選是在知名度和籌款方麵處於巨大劣勢的情況下取得的,紐約市又是一條更大的‘大魚’,獲得了更多全國媒體關注。”
“但兩年前,布蘭登·約翰遜就在芝加哥勝選,現在他的市長支持率隻有6%。洛杉磯的進步派檢察官喬治·加斯康在2020年贏得選舉,但2024年卻被一名獨立候選人徹底擊敗,在同一個郡,他的得票率比卡馬拉·哈裏斯低了整整53個百分點……”
“這次勝選正走向左翼近年來最大的選舉成果,但如果曼達尼無法打破前任進步派執政失敗的模式,這一切可能都將歸於無果,甚至會嚴重破壞這場運動正在積聚的動能。”
在郵件中,多尼尼進一步說明:
“要記住,紐約市在人口結構上是特例。曼達尼最強的票倉——下曼哈頓、布魯克林和皇後區西部,集中著全國僅有的幾個年輕、進步選民密集區域,比如芝加哥北部。”
“雖然他的吸引力不會在全國普遍適用,但某些策略是可複製的。他的社交媒體能力,以及對生活負擔問題的關注,顯然能打動一部分選民。民主黨的挑戰是,如何在激發這股熱情的同時,不把搖擺選民推開。”
當然,很多民主黨人認為,曼達尼的競選在政治和意識形態上是死胡同,注定以失敗告終,這將為特朗普及其右翼盟友提供攻擊彈藥。
民主黨策略師保羅·貝加拉在郵件中指出,1992年幫助克林頓贏得總統選舉的經驗顯示,弗吉尼亞和新澤西的新當選州長阿比蓋爾·斯潘伯格和米基·謝裏爾采用的溫和路線,比曼達尼的方式更值得民主黨效仿:
“我們在周二之後有了實證數據:一個現實案例,斯潘伯格作為中間派民主黨人,在一個搖擺州用說服策略翻轉了共和黨的州長職位;而一個靠動員策略的社會主義者,艱難過線,落後卡馬拉·哈裏斯多達18個百分點。”
貝加拉認為,曼達尼在競選中強調生活成本問題,而沒有將重點放在“覺醒白人左翼的身份、負罪感和怨恨議題”上,反過來證明了溫和、務實路線的生命力。“如果一個民主社會主義者都不再願意宣傳左翼的社會文化精英主義,那說明已經徹底失敗。”
不過,貝加拉也肯定了曼達尼總體戰略的成功之處:
“簡單明了。免費公交、凍結房租、免費托育、公營雜貨店、向富人征稅。不管你怎麽評價這些主張,每一條都可以印在帽子上。”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哈裏斯今年八月在北卡羅來納州的一場集會上,如何總結她的住房政策:
“如果我當總統,我將與業界合作,建造租售並舉的住房。我們將清除州和地方層麵的障礙與繁文縟節。在我的第一個任期結束前,我們將通過建設300萬套中產階級可負擔的住房,結束美國住房短缺問題。我們會齊心協力做到這一點。”
話雖如此,貝加拉接著指出:
“讓我回到問題的核心:佐赫蘭·曼達尼的勝選,是35年來紐約民主黨中勝幅最弱的一次。50.4%的得票率太低了。亞當斯得了67%,白思豪第一次得了73%,連任時也有66%。”
“反觀斯潘伯格和謝裏爾的表現,她們都比哈裏斯多出4到5個百分點,且是在更具挑戰性的選區。問題在於,為何她們能在更艱難的環境下贏得更大勝利?”
雖然貝加拉的一些觀點有其道理,但他忽視了曼達尼與其他民主黨勝選者之間的一個關鍵差異:他成功動員了長期被視為民主黨“沉睡巨人”的憤怒年輕選民。
根據CNN的出口民調,新澤西18至44歲的選民占選民總數的31%,弗吉尼亞為33%,紐約市則高達40%。這種7至9個百分點的差異看似不大,實則是一次巨大地震,有可能重新激活一個幾近奄奄一息的政黨。
政治分析師G·埃利奧特·莫裏斯在他發布於Substack的文章《曼達尼引發的青年震蕩顯示民主黨重塑品牌之道》中寫道:
在分析選舉結果時,他特別留意到一張圖,“顯示參與紐約市市長選舉的選民中,低於45歲的占比。”
在兩百萬現場投票的選民中,有42%年齡在45歲以下,這遠高於過去幾次市長選舉。2021年,低於45歲的選民僅占總投票者的27%。
周二還有一個異常數據:首次投票者占選民的比例高達20%。這些新選民中,有66%支持民主黨和民主社會主義者候選人曼達尼,僅30%支持前州長安德魯·科莫。這個群體和年輕選民一樣強烈支持曼達尼,18至29歲選民中他獲得了70%的支持,對手僅得25%。
莫裏斯特別指出:
“曼達尼還贏得了三分之二對兩大黨都持負麵看法的選民。這是特朗普在2016年、2020年和2024年三次成功做到的事。”
莫裏斯最後寫道:
“也許,民主黨可以從曼達尼的勝利中吸取一些教訓,如何動員新選民,如何用關注生活負擔和實現‘美國夢’的議題吸引反體製選民。畢竟,這正是大多數選民希望從政治中獲得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