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200塊一碗的天價麻辣燙,讓老外重新認識中餐

200塊一碗的天價麻辣燙,讓老外重新認識中餐

文章來源: 酷玩實驗室 於 2025-11-10 09:39:24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兒時吃不起麥當勞的仇,麻辣燙幫你報了

當你還是孩子的時候,你心中最高級的餐廳是什麽?估計很多人會秒答:“麥當勞和肯德基”。

麥當勞1992年剛在北京開店的時候,一個巨無霸漢堡,要價6.4元,而當時北京的人均月工資,隻夠買40來個漢堡。對於小孩來說,得碰到生日這樣的特殊日子,或者考了高分,才有資格吃上一頓洋快餐,是真正的童年奢侈品。

200塊一碗的天價麻辣燙,讓老外重新認識中餐

結果長大之後開眼看世界,才驚訝地發現,這兩家身處西餐鄙視鏈的底端,在國外算是非常廉價的連鎖餐廳,以老外的收入水平,可以頓頓吃,吃到撐。



這種三觀崩塌的震撼感,很難用言語形容,可能是失望中帶點無語,無語中帶點心疼。

巧了,此時此刻,老外們也拿到了同樣的劇本,隻不過主角從“洋快餐”換成了“中國麻辣燙”……

  01 瘋狂麻辣燙

在一次訪談中,楊國福麻辣燙的創始人楊國福,談到品牌出海,他非常自豪地表示:“我們在德國這邊是頂流,就好像當年麥當勞在中國受追捧一樣,而且客單價是麥當勞的2.5倍。”



可能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說,這有點不可思議,在大家的印象裏,楊國福和麥/肯雙雄都是快餐店,定位好像差不多,它們在國內的客單價也確實在一個水平上,2025年,麥/肯分別為27.88元和34.36元,而楊國福最後公布的數據是29.3元,恰好介於洋快餐雙雄之間。

再看國外的戰況,楊國福麻辣燙的德國杜塞爾多夫店,定價2.89歐元/100g,以現在的匯率,折合23.70人民幣,按當地店員的描述,以德國人的食量,吃一頓基本上得花150到200元。



而當地麥當勞熱銷的雙漢堡+薯條飲料套餐(Mc Smart),才5.99歐元起,你吃到撐也就48塊,很顯然,楊國福在德國的定位,比麥當勞高了一大截,已經屬於快餐中的貴族了,楊國福所言非虛。



類似的情況還不止出現在德國,截至今年9月,楊國福麻辣燙已經進入了25個國家和地區,海外門店數量超過200家,在歐洲、北美,還有東亞、東南亞等市場,都在快速擴張。而且,不管身在何處,楊國福都秉持著“定價要壓洋快餐一頭”的策略。

以日本為例,定價400日元/100克,折合人民幣約19.5元,由於日本人普遍吃得比較少,所以客單價在一頓140元左右。而當地的麥當勞,能吃飽的單人套餐,售價在30元到40元之間。



而美國洛杉磯門店,定價每磅14.99美元,客單價差不多是25美元的樣子,合人民幣177元,這筆錢去吃麥當勞或者肯德基,可以買5份漢堡+薯+可的窮鬼套餐。



在中國消費者的概念裏,麻辣燙一沒技術含量,二不用高端食材,賣得貴就是原罪,前兩天楊國福才上過熱搜,就是因為有些門店青菜貴,算下來1斤豆芽要28.8元,網上罵聲一片。這下好了,跑到國外,一個普普通通的麻辣燙賣出天價,老外會買單嗎?

他們的回答是,我特麽買爆!

楊國福登陸日本之後,迅速成為當地的"排隊王",東京、大阪、京都、福岡等多個城市的門店,都經常大排長龍,甚至需要提前預約,高峰時期,吃上這一碗需要排隊1到2個小時,日本人居然還願意等,有時候大晚上都快歇業了,門口依然人滿為患。



很多食客甚至是從外地過來打卡的,有人從三重縣趕200公裏的路,跑到愛知縣的名古屋,然後等一個小時吃楊國福……



楊國福還吸引了眾多博主網紅前來打卡,仿佛這一碗不是麻辣燙,是流量密碼,田中理惠等明星也成了野生代言人,自願發到網上打免費廣告,一口一個“哦依稀”。



有位日本youtuber,第一次去楊國福,排到海枯石爛才吃上,長記性了,第二回特意工作日請假去吃,本以為能馬上吃,結果店裏還是擠滿了人,等座等了半小時,直呼“在日本吃碗麻辣燙需要克服重重困難”。



@甘井羽衣_Official

但每次吃完之後,他們又總會感覺排隊是值得的,能說服自己繼續來。絕大部分顧客都認為麻辣燙“味道極其濃鬱”,吃起來“辣而不失鮮味”,並且這種辣跟日本的辣還不一樣,“能讓舌頭覺得酥麻”,而且店裏能吃到各種各樣的稀罕食材,刀削麵、鴨血、貢菜……都是日本人吃得比較少的東西,更別說那些五花八門的丸子了,霞餃、水晶包、貢丸、蟹子寶……神奇口感讓日本人跟拆盲盒一樣驚喜。



就連一向嘴毒的日本媒體,也對楊國福評價頗高,說是嚐一口就能明白,為什麽年輕人淩晨兩點還擠在店裏狂吃。他們甚至還饒有興趣地追溯起了麻辣燙的發源,認為翻譯成“湯”是錯誤的,中文意思其實是“熱、高溫”。



在萬裏之外的歐洲,楊國福同樣很受歡迎,當地很多門店麵積超過300平方米,比國內大得多,但還是得排隊,楊國福本人去視察都沒位,得在門口等。



按照官方給媒體透露的數據,德國門店的工作日營業額能夠穩定在1.5萬歐以上,休息日更是可以達到2萬歐,按照客單價來算,工作日每天差不多賣出800碗,周末1000碗。這已經比中國同事戰績都要好了,國內的楊國福門店,視位置不同,日銷量在200到400碗之間。



在TK上,老外瘋狂發楊國福打卡,都說很美味,還大方分享自己的搭配,哪個湯底更百搭、哪個丸子好吃,哪些青菜適合煮湯,侃侃而談,如數家珍。



在一次次嚐試麻辣燙的過程中,老外也開發出了跟我們中國人不同的享受方式。典型例子就是喝湯,我們覺得湯底沒營養、熱量高,很多人都隻吃食材不喝湯,喝也是帶著負罪感淺嚐輒止。但老外不這麽想,他們特喜歡把麻辣燙喝光,要是上麵全漂著辣子可受不了,所以老外偏愛番茄湯、清湯。



店員們還發現,西班牙人、德國人喜歡邊喝啤酒邊吃麻辣燙,三五個好友在店裏聊天吹水,搞成了“慢享受”,歐洲人甚至會來楊國福過生日或開party,待上幾個小時。在我們這種把麻辣燙當快餐吃的國度,是很難想象的,不過你想想,老外當年看到我們去麥當勞過生日,不也是一樣迷惑嗎?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



就像麥當勞跟肯德基捉對廝殺一樣,楊國福在海外,也碰上了自己的歡喜冤家 ———— 張亮麻辣燙。



自2019年起,張亮就開始進軍海外,日本、美國、歐洲、澳大利亞都有布局,在21個國家的近60座城市,開了100多家門店,哪裏有楊國福,哪裏就有張亮,兩者定價也高度重合,楊國福的德國杜塞爾多夫店是2.89歐元/100g,張亮麻辣燙就賣2.99歐/100g,可謂貼身肉搏。

有時候是物理意義上的貼身,兩家就開在同一條街。



國外社交媒體上,楊黨和張黨的戰爭也已經初露端倪,有人覺得楊國福的湯濃鬱一些,有人覺得張亮辣得更有滋味。



還有個非常神奇的事情,這兩家麻辣燙出海,不僅僅把自己的食材供應鏈帶了出去,也保留了原來的飲品供貨商,然後你會驚奇地發現,老外吃著麻辣燙,配著王老吉、椰樹椰汁,喝著康師傅、唯怡豆奶,從頭到尾都非常中國,原汁原味。



然後一看他們的飲料櫃,價格嚇死人,要你4歐元一罐……說句良心話,在國內,就算是機場便利店都買不到32塊錢一罐的王老吉。



之前有博主跟德國人一起去吃楊國福,他們寧願弄個甜口的蘸料來解辣,也舍不得買店裏的飲料,直言“太貴了”……是不是像極了,你小時思考“麥當勞套餐去掉可樂能不能便宜點”的樣子。



@表情銀行MimikBanka

  02 連鎖店高光時刻

2001年時,楊國福還在街頭擺攤,2008年,張亮才開了自己的第一家麻辣燙門店,誰能想得到,二十年多後的今天,這兩位已經有了點跨國餐飲巨頭的麵相。



這兩家麻辣燙走紅海外,並非偶然,它們骨子裏就適合老外。

首先,麻辣燙並不是中餐傳統的合餐製,而是一人一碗的分餐,而且麻辣燙有很多種不同的湯底可以選,辣的不辣的,港式的、泰式的,老外能夠按自己口味來選,食材也豐富多樣,吃什麽、吃多少都由你定,很自由,更不用要說,店裏還有五花八門的蘸料可以搭配。這就好像現在的智能汽車,從懸掛到轉向到動力輸出,全都可以自定義,組出上萬種駕駛模式,總有一種適合你。



另外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點是,對於麻辣燙這種食物來說,筷子並非剛需,各種丸子、肉片,其實拿叉子也能吃,老外不需要為自己笨拙的手感到尷尬。



更關鍵的是,麻辣燙是完全不需要廚藝的,流程非常標準化。店員經過簡單培訓就能搞定,什麽東西煮多少秒,都有時間表可以參考,隻要總部這邊的配方研發足夠強,供應鏈方麵有保障,那味道就肯定差不了,而且每家店差不多,楊國福和張亮在國內的幾千家門店,已經證明了,它們味道確實經得起考驗。



這樣的基礎,讓楊國福和張亮能夠采用"加盟為主,直營為輔"的出海模式,一是自己不用出那麽多錢,經營壓力要小很多,二是充分發揮了加盟者的本土優勢,在合規、找商圈找人流方麵,他們可能經驗更加豐富,能減少踩坑,這使得麻辣燙雙雄能快速在不同國家複製和擴張。

美味、穩定、合規,這其實已經夠了。

本來不同國家的餐飲就存在文化濾鏡,賣多少錢,跟食材本身的價值沒有太大的關係,洋快餐說到底,就是兩片麵包夾塊雞肉,然後要你半天的工資,一算賬就會發現毫無性價比,但大家根本不會去算,大把的人願意為體驗美式風味買單。同理,麻辣燙出海之後,也未必就得像國內一樣當個普通快餐,老外並沒有先入為主的概念,你怎麽操作,就是什麽身價。



於是,楊國福和張亮都選擇了走向高端,圓一下它們在國內絕對不可能實現的夢。兩家都把海外門店開在黃金路段的街邊,或者放在高端商圈、辦公區,而不是像國內一樣窩在城中村和商場地下層,門店的裝潢也更加考究,外觀設計非常現代,環境整潔明亮,一看就有高級感。



在宣傳上,這哥倆也很有講究,他們跟老外講牛骨熬湯、講二十多味中國香料,還講草本配方、健康搭配,你要在國內說這些,是會被笑死的,但洋人並沒有麻辣燙=垃圾食品的預設立場,很快就相信了這玩意是健康餐,屬於中式滋補藥膳,哐哐炫,他們甚至還覺得,既然是健康餐,這玩意就得多放蔬菜,葷素同價的店直接笑麻了,就連吃完之後出汗,他們都覺得是配方起作用了,身體在排毒。



毫不誇張地說,麻辣燙正在重塑老外對於中國餐飲的認知。

  03 餐飲出海2.0

如果我們回顧曆史,就會發現,我們對外輸出的餐飲,在不斷“降級”。

全聚德,夠正宗,夠有代表性吧?1990 年代末,全聚德就到緬甸開了第一家海外門店,此後又曾在日本、美國等地開設分店。但他們很快發現,在國外,食材供應嚴重受限,像北京烤鴨需要用到的正宗填鴨,當地根本買不到,需要從國內進口,成本特別高,很多常見的調味品、香料,在國外被視為藥材,不僅進口難,也無法用在餐廳裏。而且當地政府對於就業比例也有要求,往往強製規定雇傭一部分當地人,再加上外派廚師跟老店的水平有差異,做出來的東西又貴又變味。



最後的結果自然也不太好,華人華僑吃了,覺得不是故鄉的味道,老外又覺得價格實在太貴,消費不起,往往隻是來嚐個稀奇,全聚德的第一批海外門店,在00年代相繼關停,回到了原點。類似的失敗例子還有好幾個,東來順、鼎泰豐等老牌飯店,都遇到過挫折。



這可能說明了,傳統中餐天生就不適合出海,畢竟我們的餐飲文化是追求極致,不同廚師的技術很難把控,食材要求也很高,辣椒就分成幾十種,走地雞也不用白羽雞替換,國外也很難找到品類這麽豐富的食材。

諷刺的是,正宗中餐沒火起來,成功的反而都是些四不像的魔改玩意,典型例子就是華人開的熊貓快餐,靠什麽橙子雞、東方雞年入百億,開了2000多家店,覆蓋幾十個國家,唯獨沒開到中國,因為會被廚師笑死。



以橙子雞為例,就是白羽雞切成細塊然後油炸,再加入使用橙製作的醬汁拌炒,再點綴少量橙肉及橙皮作為裝飾,製作過程之簡單,調味方式之粗暴,堪稱邪修……隻能說,這家連鎖巨頭最“中國”的部分其實是logo上的大熊貓。



大家看美劇裏麵點中餐外賣,也是左宗棠雞或者蟹肉奶油芝士餛飩之類,我們從來沒聽說過的東西,最幽默的是,他們吃完之後,還要來一塊館子附贈的中國幸運餅幹,裏麵藏著好運簽,事實上,這玩意並非中餐的發明,而是來自日本。



這證明了,外國消費者隻是想要個跟西餐不同的口味的美食,至於你這中餐正不正宗,上不上流,其實對他們壓根沒有啥所謂。正是這些仿冒品,讓中國餐飲人開始重新思考,輸出原汁原味的八大菜係,是否為最佳選擇?主動做一些降級會不會更受歡迎?

所以,近幾年大規模出海的,幾乎都是商場裏普普通通的連鎖品牌,2024年時,在出海企業和品牌中,火鍋和現製飲品數量接近一半,它們並不能代表中國人對美食的頂級理解,也沒有複雜的廚藝和精致食材,但是成功輸出了中國口味。

在國內就不便宜的海底撈、呷哺呷哺,在海外直接天價,一份蝦滑上百,一份小酥肉八十多塊,生意依然不錯。因為涮火鍋並不需要廚藝,主要依靠統一供應的湯底,可以做到標準化,高度還原國內餐廳的口味,與此同時,這些火鍋店把國內無微不至的服務也帶了過去,甚至還準備變臉、吐火等有趣的中國表演,自然能吸引到顧客。



在國內5塊錢就能吃飽的沙縣小吃,在海外已經開到了79個國家和地區,一份拌麵要10歐元,一份蒸餃7美元,老外還是願意買單,就是因為它有著跟西餐不一樣的味道,菜式豐富,但又比傳統中餐廳要便宜。



還有什麽阿香米線、小肥羊、哚哚米線,也采用跟麻辣燙類似的邏輯,走高端快餐路線,靠著獨特的口味和多樣的化的選擇,加上精裝修的門店,在國外完成了華麗大翻身,目前正在持續擴張中。



從左宗棠雞到火鍋、米線、麻辣燙,老外似乎永遠都沒嚐到,中國飲食文化真正的博大精深之處。當中國人沉迷頂級廚藝比拚節目的時候,沉迷幾十道工序的複雜菜譜,他們在抱著一堆連鎖店狂歡。

但這不重要,他們為不正宗中餐,掏出了最正宗的日元、美元、歐元。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酷玩實驗室”,作者:酷玩實驗室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26)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吳亦凡驚傳在獄中死亡 北京官方封口中!
全球十大死因變了!這惡疾首上榜 每年奪150萬人命
德州冷笑少年毒駕逆向超車 奪命移民一家6口 被判65年…
“白人飯”減脂不可持續,中式沙拉開始流行
25年來首批美產稀土出廠 貝森特:打破中國"卡脖子"




24小時討論排行

國會女股神退場!裴洛西海撈1.3億,報酬率16,930%驚呆市場
穆斯林新市長上任 富豪痛批這政策:把紐約變印度
甩鍋 失誤 民心流失…川普反擊混亂背後 是更大危機
紅軍城陷落在即,俄軍或迎巴赫穆特後最大勝利
200塊一碗的天價麻辣燙,讓老外重新認識中餐
高市涉台言論 引發中國駐大阪總領事揚言“砍腦袋”
白宮深夜出手!川普赦免"2020假選舉人案"關鍵人物
中國發視頻揚言全球通緝沈伯洋 本人憤怒回應
34歲穆斯林,拿下紐約,要向富人開刀
美國將推50年超長房貸 網友:一房傳三代 人走債還在
中國舉辦全球盛會!西方巨頭集體缺席
俄猛轟能源設施!烏克蘭「多地輪流斷電」
匪夷所思!國土安全部長買了10架“沒發動機的飛機”
BBC:美國如何超車中國成為非洲最大外國投資者
中國戰狼外交官揚言“砍頭” 高市早苗不撤回言論
中國衛星把台灣看光光 國台辦:這是“家的俯瞰”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200塊一碗的天價麻辣燙,讓老外重新認識中餐

酷玩實驗室 2025-11-10 09:39:24

兒時吃不起麥當勞的仇,麻辣燙幫你報了

當你還是孩子的時候,你心中最高級的餐廳是什麽?估計很多人會秒答:“麥當勞和肯德基”。

麥當勞1992年剛在北京開店的時候,一個巨無霸漢堡,要價6.4元,而當時北京的人均月工資,隻夠買40來個漢堡。對於小孩來說,得碰到生日這樣的特殊日子,或者考了高分,才有資格吃上一頓洋快餐,是真正的童年奢侈品。

200塊一碗的天價麻辣燙,讓老外重新認識中餐

結果長大之後開眼看世界,才驚訝地發現,這兩家身處西餐鄙視鏈的底端,在國外算是非常廉價的連鎖餐廳,以老外的收入水平,可以頓頓吃,吃到撐。



這種三觀崩塌的震撼感,很難用言語形容,可能是失望中帶點無語,無語中帶點心疼。

巧了,此時此刻,老外們也拿到了同樣的劇本,隻不過主角從“洋快餐”換成了“中國麻辣燙”……

  01 瘋狂麻辣燙

在一次訪談中,楊國福麻辣燙的創始人楊國福,談到品牌出海,他非常自豪地表示:“我們在德國這邊是頂流,就好像當年麥當勞在中國受追捧一樣,而且客單價是麥當勞的2.5倍。”



可能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說,這有點不可思議,在大家的印象裏,楊國福和麥/肯雙雄都是快餐店,定位好像差不多,它們在國內的客單價也確實在一個水平上,2025年,麥/肯分別為27.88元和34.36元,而楊國福最後公布的數據是29.3元,恰好介於洋快餐雙雄之間。

再看國外的戰況,楊國福麻辣燙的德國杜塞爾多夫店,定價2.89歐元/100g,以現在的匯率,折合23.70人民幣,按當地店員的描述,以德國人的食量,吃一頓基本上得花150到200元。



而當地麥當勞熱銷的雙漢堡+薯條飲料套餐(Mc Smart),才5.99歐元起,你吃到撐也就48塊,很顯然,楊國福在德國的定位,比麥當勞高了一大截,已經屬於快餐中的貴族了,楊國福所言非虛。



類似的情況還不止出現在德國,截至今年9月,楊國福麻辣燙已經進入了25個國家和地區,海外門店數量超過200家,在歐洲、北美,還有東亞、東南亞等市場,都在快速擴張。而且,不管身在何處,楊國福都秉持著“定價要壓洋快餐一頭”的策略。

以日本為例,定價400日元/100克,折合人民幣約19.5元,由於日本人普遍吃得比較少,所以客單價在一頓140元左右。而當地的麥當勞,能吃飽的單人套餐,售價在30元到40元之間。



而美國洛杉磯門店,定價每磅14.99美元,客單價差不多是25美元的樣子,合人民幣177元,這筆錢去吃麥當勞或者肯德基,可以買5份漢堡+薯+可的窮鬼套餐。



在中國消費者的概念裏,麻辣燙一沒技術含量,二不用高端食材,賣得貴就是原罪,前兩天楊國福才上過熱搜,就是因為有些門店青菜貴,算下來1斤豆芽要28.8元,網上罵聲一片。這下好了,跑到國外,一個普普通通的麻辣燙賣出天價,老外會買單嗎?

他們的回答是,我特麽買爆!

楊國福登陸日本之後,迅速成為當地的"排隊王",東京、大阪、京都、福岡等多個城市的門店,都經常大排長龍,甚至需要提前預約,高峰時期,吃上這一碗需要排隊1到2個小時,日本人居然還願意等,有時候大晚上都快歇業了,門口依然人滿為患。



很多食客甚至是從外地過來打卡的,有人從三重縣趕200公裏的路,跑到愛知縣的名古屋,然後等一個小時吃楊國福……



楊國福還吸引了眾多博主網紅前來打卡,仿佛這一碗不是麻辣燙,是流量密碼,田中理惠等明星也成了野生代言人,自願發到網上打免費廣告,一口一個“哦依稀”。



有位日本youtuber,第一次去楊國福,排到海枯石爛才吃上,長記性了,第二回特意工作日請假去吃,本以為能馬上吃,結果店裏還是擠滿了人,等座等了半小時,直呼“在日本吃碗麻辣燙需要克服重重困難”。



@甘井羽衣_Official

但每次吃完之後,他們又總會感覺排隊是值得的,能說服自己繼續來。絕大部分顧客都認為麻辣燙“味道極其濃鬱”,吃起來“辣而不失鮮味”,並且這種辣跟日本的辣還不一樣,“能讓舌頭覺得酥麻”,而且店裏能吃到各種各樣的稀罕食材,刀削麵、鴨血、貢菜……都是日本人吃得比較少的東西,更別說那些五花八門的丸子了,霞餃、水晶包、貢丸、蟹子寶……神奇口感讓日本人跟拆盲盒一樣驚喜。



就連一向嘴毒的日本媒體,也對楊國福評價頗高,說是嚐一口就能明白,為什麽年輕人淩晨兩點還擠在店裏狂吃。他們甚至還饒有興趣地追溯起了麻辣燙的發源,認為翻譯成“湯”是錯誤的,中文意思其實是“熱、高溫”。



在萬裏之外的歐洲,楊國福同樣很受歡迎,當地很多門店麵積超過300平方米,比國內大得多,但還是得排隊,楊國福本人去視察都沒位,得在門口等。



按照官方給媒體透露的數據,德國門店的工作日營業額能夠穩定在1.5萬歐以上,休息日更是可以達到2萬歐,按照客單價來算,工作日每天差不多賣出800碗,周末1000碗。這已經比中國同事戰績都要好了,國內的楊國福門店,視位置不同,日銷量在200到400碗之間。



在TK上,老外瘋狂發楊國福打卡,都說很美味,還大方分享自己的搭配,哪個湯底更百搭、哪個丸子好吃,哪些青菜適合煮湯,侃侃而談,如數家珍。



在一次次嚐試麻辣燙的過程中,老外也開發出了跟我們中國人不同的享受方式。典型例子就是喝湯,我們覺得湯底沒營養、熱量高,很多人都隻吃食材不喝湯,喝也是帶著負罪感淺嚐輒止。但老外不這麽想,他們特喜歡把麻辣燙喝光,要是上麵全漂著辣子可受不了,所以老外偏愛番茄湯、清湯。



店員們還發現,西班牙人、德國人喜歡邊喝啤酒邊吃麻辣燙,三五個好友在店裏聊天吹水,搞成了“慢享受”,歐洲人甚至會來楊國福過生日或開party,待上幾個小時。在我們這種把麻辣燙當快餐吃的國度,是很難想象的,不過你想想,老外當年看到我們去麥當勞過生日,不也是一樣迷惑嗎?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



就像麥當勞跟肯德基捉對廝殺一樣,楊國福在海外,也碰上了自己的歡喜冤家 ———— 張亮麻辣燙。



自2019年起,張亮就開始進軍海外,日本、美國、歐洲、澳大利亞都有布局,在21個國家的近60座城市,開了100多家門店,哪裏有楊國福,哪裏就有張亮,兩者定價也高度重合,楊國福的德國杜塞爾多夫店是2.89歐元/100g,張亮麻辣燙就賣2.99歐/100g,可謂貼身肉搏。

有時候是物理意義上的貼身,兩家就開在同一條街。



國外社交媒體上,楊黨和張黨的戰爭也已經初露端倪,有人覺得楊國福的湯濃鬱一些,有人覺得張亮辣得更有滋味。



還有個非常神奇的事情,這兩家麻辣燙出海,不僅僅把自己的食材供應鏈帶了出去,也保留了原來的飲品供貨商,然後你會驚奇地發現,老外吃著麻辣燙,配著王老吉、椰樹椰汁,喝著康師傅、唯怡豆奶,從頭到尾都非常中國,原汁原味。



然後一看他們的飲料櫃,價格嚇死人,要你4歐元一罐……說句良心話,在國內,就算是機場便利店都買不到32塊錢一罐的王老吉。



之前有博主跟德國人一起去吃楊國福,他們寧願弄個甜口的蘸料來解辣,也舍不得買店裏的飲料,直言“太貴了”……是不是像極了,你小時思考“麥當勞套餐去掉可樂能不能便宜點”的樣子。



@表情銀行MimikBanka

  02 連鎖店高光時刻

2001年時,楊國福還在街頭擺攤,2008年,張亮才開了自己的第一家麻辣燙門店,誰能想得到,二十年多後的今天,這兩位已經有了點跨國餐飲巨頭的麵相。



這兩家麻辣燙走紅海外,並非偶然,它們骨子裏就適合老外。

首先,麻辣燙並不是中餐傳統的合餐製,而是一人一碗的分餐,而且麻辣燙有很多種不同的湯底可以選,辣的不辣的,港式的、泰式的,老外能夠按自己口味來選,食材也豐富多樣,吃什麽、吃多少都由你定,很自由,更不用要說,店裏還有五花八門的蘸料可以搭配。這就好像現在的智能汽車,從懸掛到轉向到動力輸出,全都可以自定義,組出上萬種駕駛模式,總有一種適合你。



另外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點是,對於麻辣燙這種食物來說,筷子並非剛需,各種丸子、肉片,其實拿叉子也能吃,老外不需要為自己笨拙的手感到尷尬。



更關鍵的是,麻辣燙是完全不需要廚藝的,流程非常標準化。店員經過簡單培訓就能搞定,什麽東西煮多少秒,都有時間表可以參考,隻要總部這邊的配方研發足夠強,供應鏈方麵有保障,那味道就肯定差不了,而且每家店差不多,楊國福和張亮在國內的幾千家門店,已經證明了,它們味道確實經得起考驗。



這樣的基礎,讓楊國福和張亮能夠采用"加盟為主,直營為輔"的出海模式,一是自己不用出那麽多錢,經營壓力要小很多,二是充分發揮了加盟者的本土優勢,在合規、找商圈找人流方麵,他們可能經驗更加豐富,能減少踩坑,這使得麻辣燙雙雄能快速在不同國家複製和擴張。

美味、穩定、合規,這其實已經夠了。

本來不同國家的餐飲就存在文化濾鏡,賣多少錢,跟食材本身的價值沒有太大的關係,洋快餐說到底,就是兩片麵包夾塊雞肉,然後要你半天的工資,一算賬就會發現毫無性價比,但大家根本不會去算,大把的人願意為體驗美式風味買單。同理,麻辣燙出海之後,也未必就得像國內一樣當個普通快餐,老外並沒有先入為主的概念,你怎麽操作,就是什麽身價。



於是,楊國福和張亮都選擇了走向高端,圓一下它們在國內絕對不可能實現的夢。兩家都把海外門店開在黃金路段的街邊,或者放在高端商圈、辦公區,而不是像國內一樣窩在城中村和商場地下層,門店的裝潢也更加考究,外觀設計非常現代,環境整潔明亮,一看就有高級感。



在宣傳上,這哥倆也很有講究,他們跟老外講牛骨熬湯、講二十多味中國香料,還講草本配方、健康搭配,你要在國內說這些,是會被笑死的,但洋人並沒有麻辣燙=垃圾食品的預設立場,很快就相信了這玩意是健康餐,屬於中式滋補藥膳,哐哐炫,他們甚至還覺得,既然是健康餐,這玩意就得多放蔬菜,葷素同價的店直接笑麻了,就連吃完之後出汗,他們都覺得是配方起作用了,身體在排毒。



毫不誇張地說,麻辣燙正在重塑老外對於中國餐飲的認知。

  03 餐飲出海2.0

如果我們回顧曆史,就會發現,我們對外輸出的餐飲,在不斷“降級”。

全聚德,夠正宗,夠有代表性吧?1990 年代末,全聚德就到緬甸開了第一家海外門店,此後又曾在日本、美國等地開設分店。但他們很快發現,在國外,食材供應嚴重受限,像北京烤鴨需要用到的正宗填鴨,當地根本買不到,需要從國內進口,成本特別高,很多常見的調味品、香料,在國外被視為藥材,不僅進口難,也無法用在餐廳裏。而且當地政府對於就業比例也有要求,往往強製規定雇傭一部分當地人,再加上外派廚師跟老店的水平有差異,做出來的東西又貴又變味。



最後的結果自然也不太好,華人華僑吃了,覺得不是故鄉的味道,老外又覺得價格實在太貴,消費不起,往往隻是來嚐個稀奇,全聚德的第一批海外門店,在00年代相繼關停,回到了原點。類似的失敗例子還有好幾個,東來順、鼎泰豐等老牌飯店,都遇到過挫折。



這可能說明了,傳統中餐天生就不適合出海,畢竟我們的餐飲文化是追求極致,不同廚師的技術很難把控,食材要求也很高,辣椒就分成幾十種,走地雞也不用白羽雞替換,國外也很難找到品類這麽豐富的食材。

諷刺的是,正宗中餐沒火起來,成功的反而都是些四不像的魔改玩意,典型例子就是華人開的熊貓快餐,靠什麽橙子雞、東方雞年入百億,開了2000多家店,覆蓋幾十個國家,唯獨沒開到中國,因為會被廚師笑死。



以橙子雞為例,就是白羽雞切成細塊然後油炸,再加入使用橙製作的醬汁拌炒,再點綴少量橙肉及橙皮作為裝飾,製作過程之簡單,調味方式之粗暴,堪稱邪修……隻能說,這家連鎖巨頭最“中國”的部分其實是logo上的大熊貓。



大家看美劇裏麵點中餐外賣,也是左宗棠雞或者蟹肉奶油芝士餛飩之類,我們從來沒聽說過的東西,最幽默的是,他們吃完之後,還要來一塊館子附贈的中國幸運餅幹,裏麵藏著好運簽,事實上,這玩意並非中餐的發明,而是來自日本。



這證明了,外國消費者隻是想要個跟西餐不同的口味的美食,至於你這中餐正不正宗,上不上流,其實對他們壓根沒有啥所謂。正是這些仿冒品,讓中國餐飲人開始重新思考,輸出原汁原味的八大菜係,是否為最佳選擇?主動做一些降級會不會更受歡迎?

所以,近幾年大規模出海的,幾乎都是商場裏普普通通的連鎖品牌,2024年時,在出海企業和品牌中,火鍋和現製飲品數量接近一半,它們並不能代表中國人對美食的頂級理解,也沒有複雜的廚藝和精致食材,但是成功輸出了中國口味。

在國內就不便宜的海底撈、呷哺呷哺,在海外直接天價,一份蝦滑上百,一份小酥肉八十多塊,生意依然不錯。因為涮火鍋並不需要廚藝,主要依靠統一供應的湯底,可以做到標準化,高度還原國內餐廳的口味,與此同時,這些火鍋店把國內無微不至的服務也帶了過去,甚至還準備變臉、吐火等有趣的中國表演,自然能吸引到顧客。



在國內5塊錢就能吃飽的沙縣小吃,在海外已經開到了79個國家和地區,一份拌麵要10歐元,一份蒸餃7美元,老外還是願意買單,就是因為它有著跟西餐不一樣的味道,菜式豐富,但又比傳統中餐廳要便宜。



還有什麽阿香米線、小肥羊、哚哚米線,也采用跟麻辣燙類似的邏輯,走高端快餐路線,靠著獨特的口味和多樣的化的選擇,加上精裝修的門店,在國外完成了華麗大翻身,目前正在持續擴張中。



從左宗棠雞到火鍋、米線、麻辣燙,老外似乎永遠都沒嚐到,中國飲食文化真正的博大精深之處。當中國人沉迷頂級廚藝比拚節目的時候,沉迷幾十道工序的複雜菜譜,他們在抱著一堆連鎖店狂歡。

但這不重要,他們為不正宗中餐,掏出了最正宗的日元、美元、歐元。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酷玩實驗室”,作者:酷玩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