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國國會大廈。
美國參議院10日晚間進行表決,稍早以60對40票勉強通過門檻,達成協議推動撥款法案,將有助為政府提供資金至明年1月31日,成為兩黨40天僵局過後,結束史上最長政府關門的第一步。修訂後的法案獲參院正式通過後,仍需眾議院批準並由總統川普簽署,過程約需數天時間。
此前傳出至少8名民主黨中間派參議員與共和黨領袖及白宮達成協議,同意在政府重啟後,日後再就延長《平價醫療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補助進行表決,成為重啟政府的關鍵。
綜合CNN及BBC等外媒,這場表決對美國民眾至關重要,因共和、民主兩黨未能在10月1日以前就新財年預算達成共識,導致聯邦政府部分停擺,截至9日已持續40天,創下美國史上最長紀錄,期間大量聯邦機構暫停運作,影響遍及全美。
約有140萬名聯邦員工被迫放無薪假或無薪上班,邊境執法、移民執法局(ICE)與醫療院所服務等「必要單位」仍持續運作,但多數人員無薪水可領,還有大量航班因飛航管製員短缺被迫延誤或取消。
此外,「美國營養補充援助計畫」(SNAP,俗稱食物券)經費已用罄,4100萬名受助者麵臨失去糧食援助的危機。盡管聯邦法官6日一度下令政府動用緊急資金全額撥付,但隔天最高法院即暫緩執行,使貧困家庭生活雪上加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