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時代雜誌》透風向:“挺台防中”轉向“防戰避核”

《時代雜誌》透風向:“挺台防中”轉向“防戰避核”

文章來源: 上報 於 2025-10-29 16:25:10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時代雜誌》透風向:“挺台防中”轉向“防戰避核”

賴清德從上任以來,頻繁強調“台灣主權獨立、來兩岸政權互不隸屬”,有美國學者認為這是“去模糊化”的做法。(資料照片/張哲偉攝)

前幾天,美國《時代雜誌》一篇專欄文章,引爆台灣輿論和政壇。這篇文章的標題是,《美國必須警惕台灣這位魯莽的領導人》(The U.S. Must Beware of Taiwan’s Reckless Leader)。

作者是美國智庫Defense Priorities的亞洲計劃主任萊爾·戈爾茨坦(Lyle Goldstein)。他在文章中嚴厲批評並質疑賴清德的“主權論述”,並補充說“蔡英文一向謹慎而克製,但賴清德在主張台灣主權時,則明顯更為直率且具挑釁性。”

麵對台灣政壇對自己觀點的激烈反應,戈爾茨坦甚至在X(前Twitter)上說:“我似乎捅到了馬蜂窩”。

當然,賴清德的“主權論述”,在台灣內部有其政治脈絡。麵對中國文攻武嚇、國際空間日益收縮,他選擇用明確語言來強調台灣的存在感。對一位新任總統而言,這既是回應民意、也是試圖鞏固民主信心的方式。

這篇文章到底有哪些“爆點”?它反映的是美國官方的態度?還是智庫的現實主義考量下的“過度擔憂”?

  文章核心:台灣是世界最危險的引爆點

戈爾茨坦的觀點非常直接。他在文中開宗明義指出,“台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引爆點”(Taiwan is the world’s most dangerous flashpoint),因為任何擦槍走火都可能讓兩個核武大國直接對撞。

戈爾茨坦批評賴清德“公開而且反覆地宣稱台灣是一個主權國家”,“Lai has stated openly and repeatedly that Taiwan is a sovereign state and not part of China.“這在他看來是對現狀的挑釁。

他呼籲:“美國領導人不應猶豫,應該設法約束這位顯然魯莽的領導人,或至少私下警告他。”(“American leaders should not hesitate to rein in Taiwan’s evidently reckless leader, perhaps with a private warning.”)

並強調:“美國應該把防衛重點放在真正的條約盟友身上……台灣並不是美國的條約盟友,也不構成美國的核心國家利益。”

這些論點構成全文的核心邏輯:台灣問題風險過高,美國不應被盟友牽製。換言之,戈爾茨坦主張美國要保持冷靜,避免被台灣拖入與中國的直接對抗。

  為什麽這篇文章會在台灣炸鍋?

這篇文章之所以引爆台灣輿論,有四個“痛點”。

第一,人格化攻擊領導人。他用“魯莽領導人”(reckless leader)形容賴清德,這在國際外交語言中非常重。不是政策辯論,而是性格評價。對於正在尋求國際支持的台灣政府來說,這無疑是直接打擊。

第二,動搖了“美台安全鏈”的信任感。戈爾茨坦說“台灣不是美國條約盟友”,等於公開提醒美國社會:台灣不是日本,也不是韓國。這挑戰了過去幾年“挺台防中”的美國主流意識,而這股現實主義聲音,來自華府智庫內部,等於一種來自美國社會的聲音,比官方聲明更具警示意味。

第三,挑戰民進黨的兩岸敘事。賴清德從上任以來,頻繁強調“台灣主權獨立、兩岸政權互不隸屬”。戈爾茨坦認為這是“去模糊化”的做法,會讓北京更難退場,也讓美國無法“模糊應對”。這等於在警告:台灣的話太多,美國會被你害到。

第四,暴露美國內部意見的分歧。這篇文章不隻是個人觀點,它象徵著美國“戰略模糊派”的回潮。當華府越來越多“現實主義”智庫發聲,意味著“不要為台灣打仗”的聲音,正在重新進入政策圈。

  延伸對比:同期的另一篇《時代雜誌》文章

就在同一週,《時代雜誌》還刊出另一篇由中國學者周波(Zhou Bo)撰寫的〈川普如何避免一場台海戰爭〉(How Trump Can Avoid a War Over Taiwan)。

周波是北京清華大學國際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上校。他在文中主張,美國若想避免台海戰爭,應降低與台灣的政治互動強度,包括限製台灣領導人過境、減少軍售,以及避免高層象徵性接觸。

他指出:“如果台灣不同意『一個中國』,那麽衝突不是會不會發生的問題,而隻是何時發生的問題。”(“Without Taiwan agreeing to ‘One China,’ it is only a matter of when, rather than if, the conflict will occur.”)

周波同時警告:“能讓這兩個巨人陷入全麵衝突的唯一議題,就是台灣問題。”(“The only issue that can drag the two titans into a full-blown conflict is the Taiwan issue.”)

這兩句話揭示了周波的核心觀點:台灣問題是美中之間最具爆炸性的衝突引信。他想凸顯,美國若持續強化與台灣的互動,將使北京認為華府在改變“一中”現狀,從而升高戰爭風險。

周波的文章與戈爾茨坦的立場幾乎一致:前者是中國戰略學者,後者是美國現實主義智庫專家,兩人共同的結論是——美國應該克製,不應被台灣牽著走。

  這兩篇文章背後的戰略信號

當《時代雜誌》同時刊出這兩篇方向相似的文章,它釋放的信號是:美中學界與智庫圈,正在“共識化”一種現實主義。

這個共識是:

1、台灣問題的爆炸性遠超歐洲戰場;

2、美國的戰略能力與政治意誌不足以同時應對多線衝突;

3、華府應優先保護“正式盟友”,而非“事實朋友”。

這不隻是意見,而是可能的政治風向變化。象徵著從“挺台防中”的激情,轉向“防戰避核”的冷靜。

  台灣的挑戰與反思

這場“時代雜誌風暴”,對台灣的警訊很清楚。

第一,國際輿論不是一麵倒地挺台。台灣若過度強調政治姿態,反而可能讓支持變得猶疑。

第二,華府內部的現實主義聲音正在升溫。這不是對台敵意,而是戰略盤算。一旦美國社會輿論認為“不值得冒核戰風險”,台灣將麵臨更孤立的戰略環境。

第三,台灣必須重新審視溝通語言。是要延續過去“模糊的和平語言”,還是走“清晰的主權論述”?這不隻是選舉風格問題,而是生存策略。

然而,對賴清德而言,這條路幾乎沒有退場空間。他既要維持國內民主支持,又必須不讓北京誤判為軟弱。在這樣的高壓環境裡,他的每一句話都可能被國際放大解讀。或許這不是“魯莽”,而是台灣現實下的“無奈選擇”。

  什麽是真正的“魯莽”?

這場風暴的本質,不是《時代雜誌》對錯,而是“台灣、華府、北京”三方在測試底線。從另一角度看,戈爾茨坦這篇文章本身,也是一種戰略訊號——警告華府不要被盟友拖進戰爭。

不能忘記,台灣的每一個決定,都是在存亡邊緣的微調。麵對強權與現實,或許不完美、也顯得倔強——“魯莽”,但那份倔強,是一個小國維護尊嚴、堅持民主的必要代價。

有時候,最危險的,不是敵人太強,而是朋友開始猶豫。這次“Time風暴”提醒台灣——外交語言、戰略的分寸、國際的認知,都比我們以為的更為敏感。

※作者:韋安,為資深媒體人。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解放軍大清洗 四成上將被查!知情人曝內情
川普知道鴉片戰爭?紐時:這句詩揭習近平為何不低頭
美國女以為訂到機票 到登機口竟要先搭2.5小時巴士……
大西洋:美國即將實現淨零移民,也會變得更窮…
他們擠在8元一晚的旅店,幾百人搶一個活




24小時討論排行

不隻采購大豆,供應稀土!川普:中國同意購買美國能源
紐約時報:特朗普不隻是輸掉了與中國的貿易戰
川普高市早苗“恩愛秀” 十張親密圖 中媒直呼刺眼
特朗普談特習會:烏克蘭問題談得久且充分,未探討台灣問題
黑人女報警卻被白人警察槍殺 前副警長謀殺罪成立
川普談笑風生拍他背 習近平拘謹僵硬 不敢說話…
川普緊握習近平講悄悄話!全網瘋猜講什麽
川習會圓滿落幕!中方保鑣"追車畫麵"曝光,肉身保護習
荷蘭“接管”中資企業導致芯片斷供 本田在墨工廠停產
中美"停火"1年:撤芬太尼關稅 對等關稅續停 達3點共識
川習幾乎沒身高差?習近平氣勢不能輸 鞋裡做文章?
“99%中國電車車主下一輛還考慮買電車”
80歲老婦搭豪華郵輪 遭丟包荒島慘死 竟沒人發現
習近平將出席APEC 韓國群眾抗議 秀反共標語
達裏歐示警:美國底層60%“高度依賴”頂尖1%
紐時看川習會:川普贏了麵子、輸了裡子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時代雜誌》透風向:“挺台防中”轉向“防戰避核”

上報 2025-10-29 16:25:10



《時代雜誌》透風向:“挺台防中”轉向“防戰避核”

賴清德從上任以來,頻繁強調“台灣主權獨立、來兩岸政權互不隸屬”,有美國學者認為這是“去模糊化”的做法。(資料照片/張哲偉攝)

前幾天,美國《時代雜誌》一篇專欄文章,引爆台灣輿論和政壇。這篇文章的標題是,《美國必須警惕台灣這位魯莽的領導人》(The U.S. Must Beware of Taiwan’s Reckless Leader)。

作者是美國智庫Defense Priorities的亞洲計劃主任萊爾·戈爾茨坦(Lyle Goldstein)。他在文章中嚴厲批評並質疑賴清德的“主權論述”,並補充說“蔡英文一向謹慎而克製,但賴清德在主張台灣主權時,則明顯更為直率且具挑釁性。”

麵對台灣政壇對自己觀點的激烈反應,戈爾茨坦甚至在X(前Twitter)上說:“我似乎捅到了馬蜂窩”。

當然,賴清德的“主權論述”,在台灣內部有其政治脈絡。麵對中國文攻武嚇、國際空間日益收縮,他選擇用明確語言來強調台灣的存在感。對一位新任總統而言,這既是回應民意、也是試圖鞏固民主信心的方式。

這篇文章到底有哪些“爆點”?它反映的是美國官方的態度?還是智庫的現實主義考量下的“過度擔憂”?

  文章核心:台灣是世界最危險的引爆點

戈爾茨坦的觀點非常直接。他在文中開宗明義指出,“台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引爆點”(Taiwan is the world’s most dangerous flashpoint),因為任何擦槍走火都可能讓兩個核武大國直接對撞。

戈爾茨坦批評賴清德“公開而且反覆地宣稱台灣是一個主權國家”,“Lai has stated openly and repeatedly that Taiwan is a sovereign state and not part of China.“這在他看來是對現狀的挑釁。

他呼籲:“美國領導人不應猶豫,應該設法約束這位顯然魯莽的領導人,或至少私下警告他。”(“American leaders should not hesitate to rein in Taiwan’s evidently reckless leader, perhaps with a private warning.”)

並強調:“美國應該把防衛重點放在真正的條約盟友身上……台灣並不是美國的條約盟友,也不構成美國的核心國家利益。”

這些論點構成全文的核心邏輯:台灣問題風險過高,美國不應被盟友牽製。換言之,戈爾茨坦主張美國要保持冷靜,避免被台灣拖入與中國的直接對抗。

  為什麽這篇文章會在台灣炸鍋?

這篇文章之所以引爆台灣輿論,有四個“痛點”。

第一,人格化攻擊領導人。他用“魯莽領導人”(reckless leader)形容賴清德,這在國際外交語言中非常重。不是政策辯論,而是性格評價。對於正在尋求國際支持的台灣政府來說,這無疑是直接打擊。

第二,動搖了“美台安全鏈”的信任感。戈爾茨坦說“台灣不是美國條約盟友”,等於公開提醒美國社會:台灣不是日本,也不是韓國。這挑戰了過去幾年“挺台防中”的美國主流意識,而這股現實主義聲音,來自華府智庫內部,等於一種來自美國社會的聲音,比官方聲明更具警示意味。

第三,挑戰民進黨的兩岸敘事。賴清德從上任以來,頻繁強調“台灣主權獨立、兩岸政權互不隸屬”。戈爾茨坦認為這是“去模糊化”的做法,會讓北京更難退場,也讓美國無法“模糊應對”。這等於在警告:台灣的話太多,美國會被你害到。

第四,暴露美國內部意見的分歧。這篇文章不隻是個人觀點,它象徵著美國“戰略模糊派”的回潮。當華府越來越多“現實主義”智庫發聲,意味著“不要為台灣打仗”的聲音,正在重新進入政策圈。

  延伸對比:同期的另一篇《時代雜誌》文章

就在同一週,《時代雜誌》還刊出另一篇由中國學者周波(Zhou Bo)撰寫的〈川普如何避免一場台海戰爭〉(How Trump Can Avoid a War Over Taiwan)。

周波是北京清華大學國際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上校。他在文中主張,美國若想避免台海戰爭,應降低與台灣的政治互動強度,包括限製台灣領導人過境、減少軍售,以及避免高層象徵性接觸。

他指出:“如果台灣不同意『一個中國』,那麽衝突不是會不會發生的問題,而隻是何時發生的問題。”(“Without Taiwan agreeing to ‘One China,’ it is only a matter of when, rather than if, the conflict will occur.”)

周波同時警告:“能讓這兩個巨人陷入全麵衝突的唯一議題,就是台灣問題。”(“The only issue that can drag the two titans into a full-blown conflict is the Taiwan issue.”)

這兩句話揭示了周波的核心觀點:台灣問題是美中之間最具爆炸性的衝突引信。他想凸顯,美國若持續強化與台灣的互動,將使北京認為華府在改變“一中”現狀,從而升高戰爭風險。

周波的文章與戈爾茨坦的立場幾乎一致:前者是中國戰略學者,後者是美國現實主義智庫專家,兩人共同的結論是——美國應該克製,不應被台灣牽著走。

  這兩篇文章背後的戰略信號

當《時代雜誌》同時刊出這兩篇方向相似的文章,它釋放的信號是:美中學界與智庫圈,正在“共識化”一種現實主義。

這個共識是:

1、台灣問題的爆炸性遠超歐洲戰場;

2、美國的戰略能力與政治意誌不足以同時應對多線衝突;

3、華府應優先保護“正式盟友”,而非“事實朋友”。

這不隻是意見,而是可能的政治風向變化。象徵著從“挺台防中”的激情,轉向“防戰避核”的冷靜。

  台灣的挑戰與反思

這場“時代雜誌風暴”,對台灣的警訊很清楚。

第一,國際輿論不是一麵倒地挺台。台灣若過度強調政治姿態,反而可能讓支持變得猶疑。

第二,華府內部的現實主義聲音正在升溫。這不是對台敵意,而是戰略盤算。一旦美國社會輿論認為“不值得冒核戰風險”,台灣將麵臨更孤立的戰略環境。

第三,台灣必須重新審視溝通語言。是要延續過去“模糊的和平語言”,還是走“清晰的主權論述”?這不隻是選舉風格問題,而是生存策略。

然而,對賴清德而言,這條路幾乎沒有退場空間。他既要維持國內民主支持,又必須不讓北京誤判為軟弱。在這樣的高壓環境裡,他的每一句話都可能被國際放大解讀。或許這不是“魯莽”,而是台灣現實下的“無奈選擇”。

  什麽是真正的“魯莽”?

這場風暴的本質,不是《時代雜誌》對錯,而是“台灣、華府、北京”三方在測試底線。從另一角度看,戈爾茨坦這篇文章本身,也是一種戰略訊號——警告華府不要被盟友拖進戰爭。

不能忘記,台灣的每一個決定,都是在存亡邊緣的微調。麵對強權與現實,或許不完美、也顯得倔強——“魯莽”,但那份倔強,是一個小國維護尊嚴、堅持民主的必要代價。

有時候,最危險的,不是敵人太強,而是朋友開始猶豫。這次“Time風暴”提醒台灣——外交語言、戰略的分寸、國際的認知,都比我們以為的更為敏感。

※作者:韋安,為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