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中國大媽佛羅倫薩怒斥大衛雕像:這是耍流氓!

中國大媽佛羅倫薩怒斥大衛雕像:這是耍流氓!

文章來源: 眼近史 於 2025-10-27 14:23:11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中共國大媽風(大媽瘋)刮到了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大衛》身旁。安靜的藝術展廳響起了雄渾、憤怒、雌雄莫辨的叫囂聲……。 pic.twitter.com/bbNFmEuArP

— 李雋 (@juanli324324) October 21, 2025
2025 年 10 月 25 日,意大利佛羅倫薩美術學院美術館裏,一位中國大媽指著米開朗基羅的《大衛》怒斥:“這是耍流氓!”

這話一出,全場嘩然。

可更讓人唏噓的是:這聲怒吼,不是孤例,而是我們這一代人審美斷層的縮影。

A Chinese tourist started freaking out next to Michelangelo’s David, yelling,
“What kind of art is this? He’s got his junk out! pic.twitter.com/YbRrErd0tA

— 是不是這樣的夜晚你才會這樣的想騎我 (@Uh7zkWC2cpXO6tP) October 21, 2025


《大衛》是什麽?

5.5 米高的身軀肌肉線條流暢,左手攥著投石器的姿態蓄勢待發 —— 這尊米開朗基羅花了四年心血雕琢的傑作,已經在世間靜靜佇立了五個世紀。

它是文藝複興的巔峰之作,是人類用大理石向自由與勇氣致敬的豐碑。它不低俗,不淫穢,它展現的是人體的力與美,是解剖學、藝術與哲學的完美結合。

其實早在 500 年前,《大衛》剛誕生時就引發過爭議。1504 年雕像完工,佛羅倫薩人想把它擺在市政廣場,教會卻跳出來反對,說 “裸露身體有失莊重”,非要給雕像掛塊銅製無花果樹葉遮羞。最後還是市民們據理力爭,才讓大衛以本來麵目麵向公眾 —— 在他們眼裏,這尊雕像不僅是藝術品,更是象征城邦自由與勇氣的精神圖騰。

中國大媽佛羅倫薩怒斥大衛雕像:這是耍流氓!



米開朗基羅創作這尊雕像時才 26 歲,用的還是塊被其他藝術家嫌棄的 “廢料大理石”。可他偏偏憑著鬼斧神工,把一塊冰冷的石頭刻出了生命感:緊繃的眉骨下目光如炬,微微扭轉的頭部透著警覺,每一根肌肉纖維都像在蓄力,連血管的凸起都清晰可見。他沒選大衛戰勝歌利亞後的場景,反而定格了決戰前的瞬間,這種 “於無聲處聽驚雷” 的表現力,正是文藝複興人文精神的最好詮釋。



如今這尊原作藏在美術館的裝甲玻璃罩裏,連遊客的腳步聲都可能讓它腳踝的裂紋加劇。而佛羅倫薩的領主廣場和米開朗基羅廣場上,立著兩尊一模一樣的複製品,成為這座城市最鮮明的標誌。更有意思的是,中國寧波大劇院和四川美術學院也有《大衛》複製品,川美那尊還是用 1910 年的原模翻製的,1200 公斤重的青銅身軀,見證著中外文化的碰撞。



大媽的怒斥之所以引發熱議,說到底是戳中了很多人心裏的困惑:我們到底該怎麽看待人體藝術?

網友很快扒出一串耐人尋味的例子:某版美術教材裏,人體素描圖被硬生生打上了馬賽克;有博物館為了 “避嫌”,給展廳裏的石膏像纏上了布條;連電視節目裏出現《大衛》畫麵時,都會貼心地在關鍵部位加個模糊處理。

更荒誕的是一種 “雙重標準”:短視頻裏穿著暴露的擦邊跳舞視頻隨處可見,點讚量動輒幾十萬;綜藝節目的葷段子張口就來,沒人覺得不妥;可到了經典藝術這兒,反而變得 “談裸色變”。就像有網友調侃的:“孩子刷到擦邊視頻沒人管,看個雕塑倒要捂眼睛?”

四川美術學院引進《大衛》複製品時,就有人發帖反對:“放在學校裏影響不好”。可學校沒理會,反而專門為雕像做了大理石基座。後來有學生曬出照片,說路過時總會多看兩眼,“不是看裸露的身體,而是被那種力量感打動”。

其實咱們老祖宗也不回避人體美。敦煌壁畫裏的飛天身姿曼妙,唐代仕女圖的豐腴體態盡顯風情,這些都是刻在文化基因裏的審美密碼。可不知從什麽時候起,“身體” 成了禁忌,連美術課上的人體寫生都成了敏感話題。



在歐洲,《大衛》從來不是 “洪水猛獸”。有去過烏菲茲美術館的遊客說,曾看到意大利小學生圍著《維納斯的誕生》油畫聽講解,老師拿著畫筆在紙上比劃:“看這線條多流暢,這是藝術的美,和低俗沒關係”。中學美術課上,學生更是直接臨摹裸體雕塑,老師會細細講解肌肉結構和光影變化。

這種教育不是 “放任不管”,而是教會孩子分辨美與低俗。就像一位旅居歐洲的媽媽說的:“我女兒 8 歲時問過《大衛》為什麽不穿衣服,我就告訴她這是藝術家對人體的讚美,就像我們讚美花朵的綻放一樣。從那以後她再看這類作品,眼裏隻有欣賞。”

反觀我們身邊,很多家長談 “性” 色變,更別說講人體藝術了。有美術老師吐槽,上課講到人體結構時,要麽跳過要麽一筆帶過,“怕家長投訴教壞孩子”。可越回避越好奇,越遮掩越扭曲 —— 這大概就是為什麽有人會把傳世傑作當成 “耍流氓”。

所以,別再把責任推給“大媽”。她隻是鏡子,照出了我們整個社會在美育上的貧瘠。

這場鬧劇最值得琢磨的,是網友的一句評論:“大媽的怒吼,像一麵鏡子照出了審美斷層”。

500 年前的人都能理解的藝術,為什麽到今天還會引發爭議?不是雕像 “不合時宜”,而是我們的審美教育掉了隊。當孩子從小沒機會接觸正規的藝術啟蒙,沒聽過米開朗基羅的故事,沒見過人體藝術的魅力,長大後自然容易把 “裸露” 和 “低俗” 畫上等號。

更諷刺的是,我們一邊喊著 “文化自信”,一邊卻對別人的經典藝術充滿偏見,對自己的傳統審美一知半解。敦煌壁畫裏的飛天坦胸露背,沒人說 “耍流氓”;唐代陶俑的豐腴體態,是公認的美;可到了西方雕塑這兒,反而變得敏感起來。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應該是既能欣賞宋瓷的極簡,也能讀懂大衛的力量嗎?

就像費孝通先生說的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大衛》不是什麽 “洪水猛獸”,隻是一尊刻著人性光輝的雕像。它見證過瘟疫戰爭,經曆過思潮更迭,如今又見證著東西方的文化碰撞。

或許有一天,當我們的孩子在美術館裏看到《大衛》時,會指著雕像說:“看,這是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他把石頭變成了有靈魂的英雄”。到那時,大概就不會再有這樣的鬧劇了。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44)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中國“最敢生”的地方,出現了
一座江城,把110億“砸”進江裏
共軍最新航母被看扁?美退將:戰力不及"美軍50年老航母"
中國在英資產1900億!握核電廠,機場,"收容難民"賺政府錢
半小時2機墜海!中智庫:美軍南海行動"已達極限"2大原因曝




24小時討論排行

拜登發聲:美國陷“黑暗日子” 民眾勿因川普退縮
中國大媽佛羅倫薩怒斥大衛雕像:這是耍流氓!
別高興太早!華郵警告:美中協議僅是“1年緩刑”
美退將評中國最強“福建號”:戰力不及50年老航母6成
特朗普:“很長時間內”都不想與加拿大總理見麵
美不課中國100%關稅,北京延後管製稀土、買黃豆
加州州長紐森承認:正考慮2028年競選美國總統
楊振寧離世,全網卻開始追憶李政道的愛情
習近平:故宮要成為“重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黨啊黨,你為什麽成了腐敗的溫床?”
川普拆白宮東廂 貝聿銘這設計被毀 CNN批“毀滅性破壞”
4200萬美國人斷糧危機 11月停發糧食券 各州炸鍋!
美國正流行“全家吃一隻雞”省錢術 原因竟是…
海鷹+超級大黃蜂 30分鍾南海連墜2機 川普:燃油不良
從萬篇講話文章分析 習近平正處最強硬自信巔峰時刻
兩美軍機墮毀非巧合?軍事專家分析可能肇事原因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中國大媽佛羅倫薩怒斥大衛雕像:這是耍流氓!

眼近史 2025-10-27 14:23:11

中共國大媽風(大媽瘋)刮到了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大衛》身旁。安靜的藝術展廳響起了雄渾、憤怒、雌雄莫辨的叫囂聲……。 pic.twitter.com/bbNFmEuArP

— 李雋 (@juanli324324) October 21, 2025
2025 年 10 月 25 日,意大利佛羅倫薩美術學院美術館裏,一位中國大媽指著米開朗基羅的《大衛》怒斥:“這是耍流氓!”

這話一出,全場嘩然。

可更讓人唏噓的是:這聲怒吼,不是孤例,而是我們這一代人審美斷層的縮影。

A Chinese tourist started freaking out next to Michelangelo’s David, yelling,
“What kind of art is this? He’s got his junk out! pic.twitter.com/YbRrErd0tA

— 是不是這樣的夜晚你才會這樣的想騎我 (@Uh7zkWC2cpXO6tP) October 21, 2025


《大衛》是什麽?

5.5 米高的身軀肌肉線條流暢,左手攥著投石器的姿態蓄勢待發 —— 這尊米開朗基羅花了四年心血雕琢的傑作,已經在世間靜靜佇立了五個世紀。

它是文藝複興的巔峰之作,是人類用大理石向自由與勇氣致敬的豐碑。它不低俗,不淫穢,它展現的是人體的力與美,是解剖學、藝術與哲學的完美結合。

其實早在 500 年前,《大衛》剛誕生時就引發過爭議。1504 年雕像完工,佛羅倫薩人想把它擺在市政廣場,教會卻跳出來反對,說 “裸露身體有失莊重”,非要給雕像掛塊銅製無花果樹葉遮羞。最後還是市民們據理力爭,才讓大衛以本來麵目麵向公眾 —— 在他們眼裏,這尊雕像不僅是藝術品,更是象征城邦自由與勇氣的精神圖騰。

中國大媽佛羅倫薩怒斥大衛雕像:這是耍流氓!



米開朗基羅創作這尊雕像時才 26 歲,用的還是塊被其他藝術家嫌棄的 “廢料大理石”。可他偏偏憑著鬼斧神工,把一塊冰冷的石頭刻出了生命感:緊繃的眉骨下目光如炬,微微扭轉的頭部透著警覺,每一根肌肉纖維都像在蓄力,連血管的凸起都清晰可見。他沒選大衛戰勝歌利亞後的場景,反而定格了決戰前的瞬間,這種 “於無聲處聽驚雷” 的表現力,正是文藝複興人文精神的最好詮釋。



如今這尊原作藏在美術館的裝甲玻璃罩裏,連遊客的腳步聲都可能讓它腳踝的裂紋加劇。而佛羅倫薩的領主廣場和米開朗基羅廣場上,立著兩尊一模一樣的複製品,成為這座城市最鮮明的標誌。更有意思的是,中國寧波大劇院和四川美術學院也有《大衛》複製品,川美那尊還是用 1910 年的原模翻製的,1200 公斤重的青銅身軀,見證著中外文化的碰撞。



大媽的怒斥之所以引發熱議,說到底是戳中了很多人心裏的困惑:我們到底該怎麽看待人體藝術?

網友很快扒出一串耐人尋味的例子:某版美術教材裏,人體素描圖被硬生生打上了馬賽克;有博物館為了 “避嫌”,給展廳裏的石膏像纏上了布條;連電視節目裏出現《大衛》畫麵時,都會貼心地在關鍵部位加個模糊處理。

更荒誕的是一種 “雙重標準”:短視頻裏穿著暴露的擦邊跳舞視頻隨處可見,點讚量動輒幾十萬;綜藝節目的葷段子張口就來,沒人覺得不妥;可到了經典藝術這兒,反而變得 “談裸色變”。就像有網友調侃的:“孩子刷到擦邊視頻沒人管,看個雕塑倒要捂眼睛?”

四川美術學院引進《大衛》複製品時,就有人發帖反對:“放在學校裏影響不好”。可學校沒理會,反而專門為雕像做了大理石基座。後來有學生曬出照片,說路過時總會多看兩眼,“不是看裸露的身體,而是被那種力量感打動”。

其實咱們老祖宗也不回避人體美。敦煌壁畫裏的飛天身姿曼妙,唐代仕女圖的豐腴體態盡顯風情,這些都是刻在文化基因裏的審美密碼。可不知從什麽時候起,“身體” 成了禁忌,連美術課上的人體寫生都成了敏感話題。



在歐洲,《大衛》從來不是 “洪水猛獸”。有去過烏菲茲美術館的遊客說,曾看到意大利小學生圍著《維納斯的誕生》油畫聽講解,老師拿著畫筆在紙上比劃:“看這線條多流暢,這是藝術的美,和低俗沒關係”。中學美術課上,學生更是直接臨摹裸體雕塑,老師會細細講解肌肉結構和光影變化。

這種教育不是 “放任不管”,而是教會孩子分辨美與低俗。就像一位旅居歐洲的媽媽說的:“我女兒 8 歲時問過《大衛》為什麽不穿衣服,我就告訴她這是藝術家對人體的讚美,就像我們讚美花朵的綻放一樣。從那以後她再看這類作品,眼裏隻有欣賞。”

反觀我們身邊,很多家長談 “性” 色變,更別說講人體藝術了。有美術老師吐槽,上課講到人體結構時,要麽跳過要麽一筆帶過,“怕家長投訴教壞孩子”。可越回避越好奇,越遮掩越扭曲 —— 這大概就是為什麽有人會把傳世傑作當成 “耍流氓”。

所以,別再把責任推給“大媽”。她隻是鏡子,照出了我們整個社會在美育上的貧瘠。

這場鬧劇最值得琢磨的,是網友的一句評論:“大媽的怒吼,像一麵鏡子照出了審美斷層”。

500 年前的人都能理解的藝術,為什麽到今天還會引發爭議?不是雕像 “不合時宜”,而是我們的審美教育掉了隊。當孩子從小沒機會接觸正規的藝術啟蒙,沒聽過米開朗基羅的故事,沒見過人體藝術的魅力,長大後自然容易把 “裸露” 和 “低俗” 畫上等號。

更諷刺的是,我們一邊喊著 “文化自信”,一邊卻對別人的經典藝術充滿偏見,對自己的傳統審美一知半解。敦煌壁畫裏的飛天坦胸露背,沒人說 “耍流氓”;唐代陶俑的豐腴體態,是公認的美;可到了西方雕塑這兒,反而變得敏感起來。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應該是既能欣賞宋瓷的極簡,也能讀懂大衛的力量嗎?

就像費孝通先生說的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大衛》不是什麽 “洪水猛獸”,隻是一尊刻著人性光輝的雕像。它見證過瘟疫戰爭,經曆過思潮更迭,如今又見證著東西方的文化碰撞。

或許有一天,當我們的孩子在美術館裏看到《大衛》時,會指著雕像說:“看,這是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他把石頭變成了有靈魂的英雄”。到那時,大概就不會再有這樣的鬧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