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還是不生,這是一個問題。
01
全國生育排行,誰墊底了?
近日出版《中國統計年鑒2025》,首次全麵披露31省份人口數據。
去年,全國出生人口954萬人,相比上年回升52萬人;出生率6.77‰,反彈0.38個千分點。
龍年效應、後疫情生育補償效應,疊加政策刺激,各地出生率短期均有所反彈。

一般而言,經濟越發達,城鎮化越高,觀念越進步,出生率就越低。
從區域來看,西部地區出生率整體高於東部地區,欠發達地區明顯高於發達地區。
西藏以13.87‰的出生率蟬聯榜首,黑龍江則以3.48‰再次位居倒數第一,兩者相差近4倍。
西藏、寧夏、貴州、青海4省份最高,出生率超過10‰。
四省均地處西部,且為欠發達地區,多為多民族聚居區。
在出生率最高的10大省份中,隻有廣東一個經濟大省位列其中,堪稱最大的例外。
數據顯示,廣東以8.89‰的出生率排在全國第七,而處於同一發展水平的滬蘇兩地,均不足5‰。
與之對比,黑龍江、吉林、遼寧、上海、江蘇、天津6省出生率墊底,不足5‰,已低於人口形勢嚴峻的日韓。
東北三省集體上榜並不令人意外,但黑龍江跌到3字頭,不說人口流失,僅自然人口減少,就足以長期拖累大盤。
數據顯示,過去10多年來,黑龍江常住人口從3800萬一路下降到3029萬,即將跌破3000萬大關。
更令人意外的是,上海、江蘇、天津位居最低生育率省份。
足以說明,人口問題早已不局限於東北,“人口東北化”正在蔓延。
這背後,或許不乏幾十年前嚴格的生育政策,所帶來的長遠影響。
但也從反麵說明,刺激生育,“包郵區”要比廣東付出更大的努力。
02
為國生孩,誰是最大主力?
西藏等地出生率較高,但人口基數較小,對全國生育大盤的支撐相對有限。
穩定生育,最終取決於人口大省,尤其是廣東、山東、河南、江蘇、四川等8000萬+人口大省。
從出生人口來看,誰在撐起全國生育大盤?

廣東、山東、河南,出生人口數量位居全國前三。
廣東以113萬出生人口蟬聯榜首,成為唯一突破百萬人的大省。
曾幾何時,山東、河南都曾輪流登頂,但由於生育率下滑過快,已被廣東大幅拉開差距。
至此,廣東出生人口已經連續7年超百萬,以占全國8.9%的常住人口,貢獻了11.8%的出生人口,堪稱“最敢生”的省份。
廣東一省的出生人口,已超過江浙滬包郵區的總和。
要知道,“包郵區”總人口達1.76億人,比廣東整整多了一個廣西自治區。

更誇張的是,廣東的出生人口,相當於東北三省總和的3倍。
東北人口雖然持續減少,但總人口仍有1億人,但出生人口合計隻有38萬人。
廣東之所以最敢生,與相對濃厚的生育文化不無關係,但也離不開外來年輕人口的貢獻。
一流的人口結構,讓廣東成為中國人口第一大省、生育第一大省的同時,也成了養老金轉移支付的最大貢獻者。
在廣東之外,廣西、貴州、雲南等人口“腰部省份”,對生育也形成重要支撐。
不到4000萬人的貴州,出生人口41.5萬人,與8500萬人的江蘇處於同一水平。
隻有2600多萬人新疆,出生人口24.6萬人,是人口規模相當的上海的2倍左右。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廣東與西部省份,正在托起全國的生育。
03
刺激生育,大招真的來了。
日前發布的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促進投資於人”。
這些表述共同導向的是刺激生育,而一係列大招正在陸續落地。
前不久,育兒補貼正式落地,0-3歲幼兒每年發放3600元,真金白銀直達個人賬戶。
用官方的話說,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麵向大範圍、普惠式、直接性向普通民眾發放民生保障補貼。
不隻是育兒補貼,倡議已久的學前教育免費也邁出第一步,大班幼兒已正式免除保教費。
雖然向幼兒園全麵推廣仍需時間,但“12年免費教育”的到來,將是大概率事件。
這是從“放寬生育”到“刺激生育”的政策之變,影響生育最大的因素早已不是鬆綁與否,而是刺激力度夠不夠。
這也是從“投資於物”到“投資於人”的理念之變,與大基建大投資相比,對人的投資更關乎長遠。
當然,政策難以畢其功於一役,生育、養育、教育成本的調整不難,難的是婚姻觀念、生育意願之變。
過去常說“高房價是最大的避孕藥”,但房地產遭遇曆史性拐點,房價正在向合理水平回歸,生育並未因此而大幅提振。
刺激生育是係統工程,也是長期工程,政策的力度還需要更大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