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稀土真的是中國卡美國西方脖子的“核選項”嗎?

稀土真的是中國卡美國西方脖子的“核選項”嗎?

文章來源: 安邦智庫 於 2025-10-26 09:07:53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稀土真的是中國卡美國西方脖子的“核選項”嗎?

近期,中國政府正式宣佈對稀土出口實施“穿透式管控”新規。雖然中國官方很快表示,此類政策新動向並無將稀土資源“武器化”的意圖。但是,美國政府迅速以貿易戰式反應回應——包括將對華部分稀土及相關製品加徵關稅至100%、並擴大對半導體設計軟件與飛機發動機的出口限製。客觀看,這一輪“稀土新戰”,其實際意義早已經不侷限於貿易領域之內的對抗。不過,就部分國際—國內評論而言,主要關注點還是集中在稀土本身之內,認為這一輪政策攻防不僅在國際層麵重新點燃了資源安全的博弈對抗,也在引發了關於“中國是否仍握有稀土王牌”的熱烈辯論。

然而,從辯論的內容來看,部分評論對美西方稀土產業鏈的發展態勢認知恐並未充分跟上形勢變化。相關分析人士指出,事實上,過去五年間,發達國家在稀土領域的產業佈局、政府扶持與技術能力,已發生深刻變化。嚴格來說,他們早已開始並部分完成了稀土供應鏈“去中國化”的關鍵準備。

首先,美國稀土獨立計劃長期無果的掣肘因素正在被逐步克服。

長期以來,國內評論普遍認為,美國雖有稀土礦,卻無精煉能力。事實是,美國早在上世紀末曾是稀土領域的主導者。加利福尼亞州的Mountain Pass礦在1990年代一度是全球稀土金屬的最大供應者。但隨著中國以集中化產業政策和價格優勢重塑全球格局,美國稀土產業鏈“逐漸瓦解”。與之相對應的則是中國稀土產業的逐步崛起,中國近年來已控製全球95%以上的稀土精煉能力。



MP Materials在美國加州Mountain Pass的稀土礦場。(Reuters)

2010年中國與日本的外交摩擦導致稀土出口中斷,美國再次意識到“精煉環節”才是戰略咽喉。自那時起,美國國會相繼提出《稀土和關鍵材料振興法案》《國家安全稀土製造法案》等,但由於缺乏行政推動和財政支撐,法案多停留在紙麵。

轉折出現在2020年。川普政府首次依據《國防生產法》為稀土供應鏈撥款2.5億美元,資助MP Materials、Lynas USA和E-VAC Magnetics等企業,推動國內精煉設施建設。到2024年,美國對中國稀土進口依賴度和對華稀土出口均出現了兩位數以上的降幅,其自有精煉產能明顯提升應是主要原因。

這種變化的直接體現,是MP Materials停止對中國出口稀土礦。2025年4月,MP宣佈中止對中國的稀土精礦銷售,結束二十多年來的貿易合作關聯。該公司此前70%以上的收入來自出口至中國精煉的合同。此舉標誌著美國稀土產業“再工業化”從政策宣示轉為實質行動。美國防部早已與MP簽訂長期採購合同,蘋果和福特也隨後達成投資與預付貨款協議。MP2025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其稀土精礦的本土精煉能力大幅提升。

其次,國家力量重塑稀土供應鏈是對中國價格優勢的真正衝擊。過去十年,中國稀土產業通過價格槓杆實現寡頭壟斷。國有企業憑藉政策貸款與規模優勢,使競爭者難以進入。西方在經曆多次“稀土衝擊”後,開始摒棄傳統的自由市場邏輯,轉而採用國家主導、長期合同疊加價格託底的工業扶持政策。



Lynas在馬來西亞的廠商(網上圖片)

2022年,美國防部授予MP Materials一份價值3500萬美元的合同,在其礦山建立重稀土精煉設施。2025年7月,美方再與MP簽署為期十年的承購協議,為氧化釹鐠(NdPr)設定每公斤110美元的價格下限,確保企業收入穩定。這一價格託底機製或成為“去中國化”供應鏈構建的關鍵。

美政府的舉動顯著提升了私營部門的信心。蘋果與福特分別與MP簽訂長期採購協議,提前支付數億美元貨款,以確保新能源汽車和電子設備的永磁體供應。與此同時,日本、澳洲等西方國家也紛紛採取國家投資與長期訂單並行模式,支持萊納斯(Lynas)等美西方企業。

因為資源和技術儲備的持續提升,美國甚至開始將稀土技術進行外溢輸出。2025年10月,土耳其宣佈與美國合作開發安納托利亞貝利科娃(Beylikova)稀土礦。該礦含鐠、釹等關鍵元素。此前土耳其曾與中俄洽談合作,但因雙方的技術合作立場差異較大而談判破裂。土方官員在考察MP設施後確認美國已具備重稀土精煉能力,因此轉向與美方簽署合作協議。美土兩國決定在土耳其本地建設合資精煉廠,使用美方技術實現全流程加工。

幾乎同期,巴基斯坦也完成了與美國的關鍵稀土交易,開啟了稀土換資源支持的戰略。10月初,美國戰略金屬公司(USSM)接收了巴基斯坦運來的首批濃縮稀土貨物,開啟5億美元合作項目,未來將在巴建立多金屬稀土精煉廠。這是美國稀土產業首次向南亞輸出技術體係,也意味著華盛頓正在通過供應鏈外交擴大全球稀土礦控製版圖。



2025年10月9日,中國商務部宣布收緊有關稀土出口的限製,消息一出震驚西方國家,這突顯北京對這個與全球經濟息息相關產業擁有強大的控製力。有美媒報道,美國曾在稀土行業佔據領導地位,惟一切在中國前國家領導人鄧小平1992年1月南巡期間講過的一句話後慢慢改變。鄧小平當時指:“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網絡圖片)

可以認為,這種“供應鏈再全球化”戰略,背後是美國對自身稀土技術信心的恢複。若無趨於成熟的精煉體係作為支撐,美方既不可能在海外承諾技術轉讓,也無法在多國建設合資精煉廠。

再次,精煉能力的技術瓶頸正在被美方逐步突破。長期以來,外界普遍認為,美國僅能分離輕稀土(如鑭、鈰、釹、鐠),而無法提煉重稀土(如鋱、鏑、釤)。但自2023年以來,這一態勢正在逐步發生改變。

MP Materials的高級副總裁此前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公司正在建設處理重稀土元素的精煉設施,並計劃2至3年內實現投產。2025年6月,MP宣佈其Mountain Pass工廠成功生產“SEG+”產品——一種含有釤、銪、釓、鋱、鏑等中重稀土的高價值混合物。這標誌著美國在時隔三十年後重新獲得重稀土分離技術的實質能力。

更需要看到的是,美國並非孤軍作戰。法國索爾維(Solvay)和澳洲萊納斯(Lynas)已具備商業化重稀土分離能力,挪威REEtec的重稀土項目亦在推進。2025年8月,索爾維首次明確宣佈其“能夠分離所有稀土元素”,其在綜合精煉能力領域內的全球地位顯著提升。

從這些技術和產業進展來看,美國(包括整個西方)“無法精煉重稀土”的說法已逐漸站不住腳。美國及其盟友正通過合作網絡形成覆蓋採礦—精煉—磁體製造的完整鏈條,這一趨勢意味著中國的獨佔優勢正被逐步侵蝕。雖然在具體的成本環節,中國仍有著一定優勢,但是在技術上已經不構成森嚴的壁壘,這是一個關鍵的區別。此外,如安邦智庫(ANBOUND)研究人員在之前所指出的,美西方近五年來持續加碼並不斷推進的生物萃取技術也已經實現了諸多突破,有望形成繞開中國技術統治版圖的“別徑”。一旦這一技術領域全麵落實為產能,中國的技術領先地位恐進一步削弱。



2025年7月26日,代表鈧 (Sc)、釔 (Y)、釹 (Nd)、鑭 (La) 等稀土元素的立方體以金字塔形式堆疊在中國國旗前。(Getty)

需要看到的一點是,中國近期推出的稀土出口穿透式管控新規,本意是應對美國新一輪非關稅壁壘與科技出口禁令。但從全球視角看,此舉恐持續強化西方國家的供應鏈重構意願。美國正通過G7與“四方安全對話”(美日印澳)體係,將稀土與關鍵礦物納入“安全供應鏈聯盟”。土耳其和巴基斯坦藉此機會相繼“倒向”美方,說明稀土供應鏈競爭正從中美之間的雙邊較量,轉向圍繞礦產安全與技術標準的多邊佈局。美國不僅逐步恢複國內精煉能力,還能對外輸出稀土技術、建立價格託底機製、形成長期採購網絡。這意味著中國的稀土出口管控工具,其威懾效應或將逐漸減弱。

邏輯上,若美國能夠在三十年前主導全球50%的稀土市場,如今在政策、資金與技術三重驅動下,再次實現“產業鏈重構”則並非不可能,隻是需要更長的時間段。相反,隨著西方產業—供應鏈體係的完善,中國稀土行業或將麵臨產能閒置與國際市場份額下降的雙重壓力。

今年10月,MP發布的最新財報顯示,伴隨著產能的持續擴大,其自身虧損也在逐步加劇。就如同其他產業的對華“脫鈎”進程所顯示的那樣,由於中國產業鏈在全球體係的深度嵌合,擺脫的過程注定會麵臨成本等一係列因素的擾亂,具體的過程肯定也充滿著波折。因此,美西方稀土產業鏈重構的不斷推進在當下也不意味著中國的稀土產業全麵失去戰略價值,而是意味著它難再是單向度的“製衡工具”。從技術的角度看,我們不能夠認為,某種產業的產能完全轉到中國之後,美西方就再也無法生產此類產品。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真正發生的,真正的競爭,將從資源獨佔轉向技術、成本與供應網絡的係統博弈。

最終分析結論:

過去十年,中國在稀土產業上的壓倒性優勢確實為國家贏得了強大的戰略緩衝空間。但當外部世界在十餘年持續努力下,逐步建立起覆蓋採礦、精煉、分離、磁體製造的多元化體係後,稀土已不再是單邊可控的“戰略武器”。從美國、澳洲、日本到歐洲的政策演變可以看到,稀土供應鏈的本質正在從“成本競爭”轉向“安全佈局”;從“市場邏輯”轉向“國家邏輯”。在這種格局下,中國的稀土管控仍具有產業與價格上的影響力,卻恐難再成為令對方“扯白旗”的終極工具。稀土仍是中國的重要籌碼,但它所能發揮的作用,更多是作為一個談判槓杆、一種戰略信號,而非能單方麵扭轉貿易戰格局的“核選項”。真正決定未來中美稀土博弈走向的,或許不在礦石本身,而在技術、產業組織與國際協作的再平衡。

本文原載於2025年10月19日的安邦智庫每日經濟欄目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24)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曾大膽越獄 中國毒梟“El Chino”張誌東被押至美國
蘋果新手機開售即破發,砍單到幾乎停產
美中談判"幾乎完成協議",美貿易代表:可交川習簽署
國產電動車撞向十堰重慶路小學,多名學生和家長死傷
BBC:中共四中全會釋出的三個訊息




24小時討論排行

痛批川普是「暴君」賀錦麗:我可能再戰白宮!
楊振寧遺體告別式未見中共高層出席 更像民間性質
普丁大讚無敵!俄成功試射"海燕"新型核動力巡弋飛彈
曾被貝森特斥無禮 李成鋼仍出席美中第五輪經貿磋商
稀土真的是中國卡美國西方脖子的“核選項”嗎?
拆白宮東翼化為瓦礫! 川普“豪宴廳”募資名單曝光
北京三裏屯“勇士”再現 掛布條痛斥共產黨“邪教”
劍指中國!川普組建“黃金艦隊” 考慮重拾“戰艦概念”
貝森特預計:中國稀土管製會延後1年實施
班農指川普將“做多一屆總統”:內部圈子已有計劃
特朗普再度指責加拿大播放反關稅廣告,宣布將加征10%關稅
川普罵“史上最爛照片” 《時代》封麵換了張帥照
金正恩單膝下跪,向毛岸英之墓獻花
川普不會說“支持和平統一”但講“這句”台獨就沒了....
西方輿論:中國正贏得貿易戰 “中美大和解”不會發生
被紅毯高規格迎接 川普嗨到當眾手舞足蹈 相當開心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稀土真的是中國卡美國西方脖子的“核選項”嗎?

安邦智庫 2025-10-26 09:07:53



稀土真的是中國卡美國西方脖子的“核選項”嗎?

近期,中國政府正式宣佈對稀土出口實施“穿透式管控”新規。雖然中國官方很快表示,此類政策新動向並無將稀土資源“武器化”的意圖。但是,美國政府迅速以貿易戰式反應回應——包括將對華部分稀土及相關製品加徵關稅至100%、並擴大對半導體設計軟件與飛機發動機的出口限製。客觀看,這一輪“稀土新戰”,其實際意義早已經不侷限於貿易領域之內的對抗。不過,就部分國際—國內評論而言,主要關注點還是集中在稀土本身之內,認為這一輪政策攻防不僅在國際層麵重新點燃了資源安全的博弈對抗,也在引發了關於“中國是否仍握有稀土王牌”的熱烈辯論。

然而,從辯論的內容來看,部分評論對美西方稀土產業鏈的發展態勢認知恐並未充分跟上形勢變化。相關分析人士指出,事實上,過去五年間,發達國家在稀土領域的產業佈局、政府扶持與技術能力,已發生深刻變化。嚴格來說,他們早已開始並部分完成了稀土供應鏈“去中國化”的關鍵準備。

首先,美國稀土獨立計劃長期無果的掣肘因素正在被逐步克服。

長期以來,國內評論普遍認為,美國雖有稀土礦,卻無精煉能力。事實是,美國早在上世紀末曾是稀土領域的主導者。加利福尼亞州的Mountain Pass礦在1990年代一度是全球稀土金屬的最大供應者。但隨著中國以集中化產業政策和價格優勢重塑全球格局,美國稀土產業鏈“逐漸瓦解”。與之相對應的則是中國稀土產業的逐步崛起,中國近年來已控製全球95%以上的稀土精煉能力。



MP Materials在美國加州Mountain Pass的稀土礦場。(Reuters)

2010年中國與日本的外交摩擦導致稀土出口中斷,美國再次意識到“精煉環節”才是戰略咽喉。自那時起,美國國會相繼提出《稀土和關鍵材料振興法案》《國家安全稀土製造法案》等,但由於缺乏行政推動和財政支撐,法案多停留在紙麵。

轉折出現在2020年。川普政府首次依據《國防生產法》為稀土供應鏈撥款2.5億美元,資助MP Materials、Lynas USA和E-VAC Magnetics等企業,推動國內精煉設施建設。到2024年,美國對中國稀土進口依賴度和對華稀土出口均出現了兩位數以上的降幅,其自有精煉產能明顯提升應是主要原因。

這種變化的直接體現,是MP Materials停止對中國出口稀土礦。2025年4月,MP宣佈中止對中國的稀土精礦銷售,結束二十多年來的貿易合作關聯。該公司此前70%以上的收入來自出口至中國精煉的合同。此舉標誌著美國稀土產業“再工業化”從政策宣示轉為實質行動。美國防部早已與MP簽訂長期採購合同,蘋果和福特也隨後達成投資與預付貨款協議。MP2025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其稀土精礦的本土精煉能力大幅提升。

其次,國家力量重塑稀土供應鏈是對中國價格優勢的真正衝擊。過去十年,中國稀土產業通過價格槓杆實現寡頭壟斷。國有企業憑藉政策貸款與規模優勢,使競爭者難以進入。西方在經曆多次“稀土衝擊”後,開始摒棄傳統的自由市場邏輯,轉而採用國家主導、長期合同疊加價格託底的工業扶持政策。



Lynas在馬來西亞的廠商(網上圖片)

2022年,美國防部授予MP Materials一份價值3500萬美元的合同,在其礦山建立重稀土精煉設施。2025年7月,美方再與MP簽署為期十年的承購協議,為氧化釹鐠(NdPr)設定每公斤110美元的價格下限,確保企業收入穩定。這一價格託底機製或成為“去中國化”供應鏈構建的關鍵。

美政府的舉動顯著提升了私營部門的信心。蘋果與福特分別與MP簽訂長期採購協議,提前支付數億美元貨款,以確保新能源汽車和電子設備的永磁體供應。與此同時,日本、澳洲等西方國家也紛紛採取國家投資與長期訂單並行模式,支持萊納斯(Lynas)等美西方企業。

因為資源和技術儲備的持續提升,美國甚至開始將稀土技術進行外溢輸出。2025年10月,土耳其宣佈與美國合作開發安納托利亞貝利科娃(Beylikova)稀土礦。該礦含鐠、釹等關鍵元素。此前土耳其曾與中俄洽談合作,但因雙方的技術合作立場差異較大而談判破裂。土方官員在考察MP設施後確認美國已具備重稀土精煉能力,因此轉向與美方簽署合作協議。美土兩國決定在土耳其本地建設合資精煉廠,使用美方技術實現全流程加工。

幾乎同期,巴基斯坦也完成了與美國的關鍵稀土交易,開啟了稀土換資源支持的戰略。10月初,美國戰略金屬公司(USSM)接收了巴基斯坦運來的首批濃縮稀土貨物,開啟5億美元合作項目,未來將在巴建立多金屬稀土精煉廠。這是美國稀土產業首次向南亞輸出技術體係,也意味著華盛頓正在通過供應鏈外交擴大全球稀土礦控製版圖。



2025年10月9日,中國商務部宣布收緊有關稀土出口的限製,消息一出震驚西方國家,這突顯北京對這個與全球經濟息息相關產業擁有強大的控製力。有美媒報道,美國曾在稀土行業佔據領導地位,惟一切在中國前國家領導人鄧小平1992年1月南巡期間講過的一句話後慢慢改變。鄧小平當時指:“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網絡圖片)

可以認為,這種“供應鏈再全球化”戰略,背後是美國對自身稀土技術信心的恢複。若無趨於成熟的精煉體係作為支撐,美方既不可能在海外承諾技術轉讓,也無法在多國建設合資精煉廠。

再次,精煉能力的技術瓶頸正在被美方逐步突破。長期以來,外界普遍認為,美國僅能分離輕稀土(如鑭、鈰、釹、鐠),而無法提煉重稀土(如鋱、鏑、釤)。但自2023年以來,這一態勢正在逐步發生改變。

MP Materials的高級副總裁此前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公司正在建設處理重稀土元素的精煉設施,並計劃2至3年內實現投產。2025年6月,MP宣佈其Mountain Pass工廠成功生產“SEG+”產品——一種含有釤、銪、釓、鋱、鏑等中重稀土的高價值混合物。這標誌著美國在時隔三十年後重新獲得重稀土分離技術的實質能力。

更需要看到的是,美國並非孤軍作戰。法國索爾維(Solvay)和澳洲萊納斯(Lynas)已具備商業化重稀土分離能力,挪威REEtec的重稀土項目亦在推進。2025年8月,索爾維首次明確宣佈其“能夠分離所有稀土元素”,其在綜合精煉能力領域內的全球地位顯著提升。

從這些技術和產業進展來看,美國(包括整個西方)“無法精煉重稀土”的說法已逐漸站不住腳。美國及其盟友正通過合作網絡形成覆蓋採礦—精煉—磁體製造的完整鏈條,這一趨勢意味著中國的獨佔優勢正被逐步侵蝕。雖然在具體的成本環節,中國仍有著一定優勢,但是在技術上已經不構成森嚴的壁壘,這是一個關鍵的區別。此外,如安邦智庫(ANBOUND)研究人員在之前所指出的,美西方近五年來持續加碼並不斷推進的生物萃取技術也已經實現了諸多突破,有望形成繞開中國技術統治版圖的“別徑”。一旦這一技術領域全麵落實為產能,中國的技術領先地位恐進一步削弱。



2025年7月26日,代表鈧 (Sc)、釔 (Y)、釹 (Nd)、鑭 (La) 等稀土元素的立方體以金字塔形式堆疊在中國國旗前。(Getty)

需要看到的一點是,中國近期推出的稀土出口穿透式管控新規,本意是應對美國新一輪非關稅壁壘與科技出口禁令。但從全球視角看,此舉恐持續強化西方國家的供應鏈重構意願。美國正通過G7與“四方安全對話”(美日印澳)體係,將稀土與關鍵礦物納入“安全供應鏈聯盟”。土耳其和巴基斯坦藉此機會相繼“倒向”美方,說明稀土供應鏈競爭正從中美之間的雙邊較量,轉向圍繞礦產安全與技術標準的多邊佈局。美國不僅逐步恢複國內精煉能力,還能對外輸出稀土技術、建立價格託底機製、形成長期採購網絡。這意味著中國的稀土出口管控工具,其威懾效應或將逐漸減弱。

邏輯上,若美國能夠在三十年前主導全球50%的稀土市場,如今在政策、資金與技術三重驅動下,再次實現“產業鏈重構”則並非不可能,隻是需要更長的時間段。相反,隨著西方產業—供應鏈體係的完善,中國稀土行業或將麵臨產能閒置與國際市場份額下降的雙重壓力。

今年10月,MP發布的最新財報顯示,伴隨著產能的持續擴大,其自身虧損也在逐步加劇。就如同其他產業的對華“脫鈎”進程所顯示的那樣,由於中國產業鏈在全球體係的深度嵌合,擺脫的過程注定會麵臨成本等一係列因素的擾亂,具體的過程肯定也充滿著波折。因此,美西方稀土產業鏈重構的不斷推進在當下也不意味著中國的稀土產業全麵失去戰略價值,而是意味著它難再是單向度的“製衡工具”。從技術的角度看,我們不能夠認為,某種產業的產能完全轉到中國之後,美西方就再也無法生產此類產品。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真正發生的,真正的競爭,將從資源獨佔轉向技術、成本與供應網絡的係統博弈。

最終分析結論:

過去十年,中國在稀土產業上的壓倒性優勢確實為國家贏得了強大的戰略緩衝空間。但當外部世界在十餘年持續努力下,逐步建立起覆蓋採礦、精煉、分離、磁體製造的多元化體係後,稀土已不再是單邊可控的“戰略武器”。從美國、澳洲、日本到歐洲的政策演變可以看到,稀土供應鏈的本質正在從“成本競爭”轉向“安全佈局”;從“市場邏輯”轉向“國家邏輯”。在這種格局下,中國的稀土管控仍具有產業與價格上的影響力,卻恐難再成為令對方“扯白旗”的終極工具。稀土仍是中國的重要籌碼,但它所能發揮的作用,更多是作為一個談判槓杆、一種戰略信號,而非能單方麵扭轉貿易戰格局的“核選項”。真正決定未來中美稀土博弈走向的,或許不在礦石本身,而在技術、產業組織與國際協作的再平衡。

本文原載於2025年10月19日的安邦智庫每日經濟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