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對“公家人”的缺崗,應當執行更高標準與更快節奏的處置機製:缺崗即核查、逾期即處理,將規矩嚴格起來,才稱得上是對公共形象的珍視。
近日,有個基層公務員可謂全國出名。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公務員局通過當地媒體發布了一則《辭退公告》。通告稱,該區公務員唐某某因連續曠工超過15個工作日,被依法予以辭退。由於無法聯係到本人,采取公告形式送達辭退通知書。自公告之日起60日內,逾期未到單位領取辭退通知書的,即視為送達。如對辭退決定不服,可以自該通知書送達之日起30日內申請複核或者提出申訴。
隨後,這個消息迅速傳遍全網,當事人的名字也被明明白白地用在各路報道的標題裏,可謂“盡人皆知”。
一個對曠工者的處理決定,何以如此吸引眼球?
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是公務員,一個被視為鐵飯碗的職業。
01
處理這個公務員的依據很充足,《公務員法》第八十八條第五項規定:曠工或者因公外出、請假期滿無正當理由逾期不歸連續超過十五天,或者一年內累計超過三十天的。
而且該公務員似乎還更生猛一些,直接聯係不上了。由此單位采取了這麽個廣而告之的做法,通過這種辦法視同送達。
當然,這背後可能有什麽特殊的情況,當事人到底在哪兒就頗讓人有些懷疑。
但如果是刻意曠工,那麽無疑有些過分了,被開除也是理所當然的。要是在一般民企,別說曠工15天,遲到一星期,就怕有些危險了。
但為什麽這則新聞還是引發了關注?因為此前一些案例說明,一些公家單位要開人,那可真是相當不容易,堪稱“用盡辦法挽留”。
今年7月,甘肅一國企煤礦分公司在當地媒體上發布《啟事》,稱該公司職工趙某等61人無故多次或長期曠工不上班,要求這61人自《啟事》登報之日起15日內限期返回單位並確保出勤正常;逾期不到者,該公司將按照相關規定解除勞動合同並終止勞動關係。麵對媒體質疑,企業工作人員回應還稱,“該公司職工很多,有些人想上班,有些人不想上班”。
同月,山西大同大學發布一份公告,對未履行任何審批程序長期脫崗曠工的10人,擬依法解除聘用關係並注銷其事業編製。有記者采訪,學校回應稱被解聘的10個人沒有一個是脫崗了還領工資的,但稱“編製還占著”。
2024年10月,吉林一國企發布“限期返崗”通告,要求4名員工返崗上班,其中有人早在2008年8月已離崗,已長達16年,當事人丈夫回應稱,妻子產假後再沒上班,計劃下周回公司。
這一個個通報,都令人瞠目結舌。
就在前兩天媒體公布的一起官司可資參考,上海某公司規定,遲到/早退1小時視為曠工半天,3小時視為曠工一天,全月累計曠工6天可解除合同,結果一被開除員工不服,雙方訴至法院。
雖說這個公司的做法有爭議,但十幾年不上班,居然還可以返崗,這種企業實在是太溫柔、太人性化,實在是突破普通打工人想象力的極限。
那麽相比之下,也可見這次曠工15天就開除有多難得了。不磨磨唧唧,不喊話“你快回來”,直接就開除了事。
這,應該成為樣板。
02
仔細看看,這些引發關注的曠工事件,無論是公務員、高校還是國企,他們都是廣義的“公家人”。
“公家人”就意味著,他們的工資、績效、崗位編製與辦公資源,全部或至少部分來自財政與公共預算。對這類崗位的曠工“網開一麵”,本質上是在透支公共信用、擠占公共資源。
占著編製不在崗,是對納稅人資金的低效使用,也是對在崗同事與服務對象的不公平。長期容忍某些人曠工,會傳導出一種扭曲激勵——守規矩的人吃虧,破壞規則的人則毫無成本,最終傷害的顯然是公共服務的質量與公共部門的形象。
因此,針對“公家人”的缺崗,應當執行更高標準與更快節奏的處置機製:缺崗即核查、逾期即處理,將規矩嚴格起來,才稱得上是對公共形象的珍視。
人們習慣於把這類“公家人”的職業稱作“鐵飯碗”,但這種鐵飯碗事實上是由社會支付的成本,是社會運轉機製出於對非營利部門穩定性的必要考量,提供了一種相對穩定的職業預期。
隻是這種成本不應當被揮霍,鐵飯碗最起碼也要對應鐵規則,一切按照法律法規來。就像《公務員法》明文規定,一旦違反規定即照章處理,這就足夠了。
而那些事業單位、國企等,即便不是公務員身份,《勞動法》裏也規定得非常清楚。《勞動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嚴重違反勞動紀律或者用人單位規章製度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所以,那些曠工十幾年的,就按照規定直接開了吧,還喊話幹什麽呢?法律規章俱在,有公共性質的單位,更應當體現對法規的尊重。
03
值得多說一句的是,如今考公考編大熱,背後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就是,這些崗位“穩定”。
這種穩定體現在,除非極端情況一般不至於有丟飯碗的危險。這也是為什麽一個曠工15天的公務員被開,能引發巨大關注的原因所在,他實在是太過分,並且真的被開除了——雖然同樣的事件,放在民企裏完全不會有人在意。
這種穩定不能說有什麽問題,穩定其實意味著相對固定的職業預期,勞動者知道自己在一個可預期的環境中付出,就能獲得與之匹配的保障與回報,這放在任何環境下都是誘人的。人們不能怪現在的年輕人一味求穩。
但是這種穩定,恐怕沒有過去想象得那麽美好了。
就像這個被開的公務員,理解這則新聞不能忽視一個大背景:很多地方都在精簡編製。
9月時,澎湃新聞就報道,湖南郴州市委編辦發文介紹,該市開發區管理機構由15個精簡到11個,精簡了27%,編製數由815名精簡到680名,減少處級領導職數3名、科級領導職數45名。
此外,今年4月9日,河南省發改委網站發布了《2023年度河南省經濟體製改革十大案例名單揭曉》,其中也提到了縮減編製的案例:省直層麵,除學校、醫院外,事業單位精簡60.7%,撤銷科級和事業編製16名以下事業單位以及“空殼單位”137個,事業編製精簡46.9%,廳級領導職數精簡9.3%、處級領導職數精簡25.5%。
這背後的信號其實已經很明顯了,在如今的大形勢下,精簡才是趨勢。人們對於編製穩定,也不可存有過高的幻想。未來更多“按照法律規章來”,恐怕是個大方向。
如果是真的對公共部門抱有好感,那麽考公考編沒問題;但如果指望進入公門之後可以就此躺平,那麽還是多掂量掂量吧。
這當然是好事,類似事件引發如此巨大的關注,也反向說明人們恐怕已經不太能容忍過於脫離社會基本麵的“穩定福利”了。
這種情緒的背後,是公眾對公平的敏感與對規則的期待。社會在進步,人們更希望看到的是憑本事吃飯,而不是靠身份躺平的舊邏輯。
因此,公共部門應當牢牢樹立一個常識:穩定或許是正向的,但鐵飯碗不是。那些無原則寬容的鄉願必須鏟除,也都應當向所有公職人員發出一個明確的信號:盡責履職,那麽這就是穩定的;否則,就趕緊騰出位置,別讓全社會給你買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