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10月20號,雙十一就已經開始第一波付尾款了。
漫長的大促季裏,人們常常會遇到一些不買就是虧的瞬間。經常購物的朋友都知道,無論你是否需要一樣產品,隻要看到直降3500的標簽,都會不自覺地多看幾眼。
同事張姐也是這樣。
她本來沒有換手機的需要。但在刷到iPhone17雙十一預測最低價或許可以被打到4999元,MacBook
Air的價格如今已經低至4372元以後,張姐變了。
手裏8899購入的14pro瞬間不香了,家裏服役6年的MacBook pro沒什麽硬傷,但張姐不想用它征戰職場了。
這麽想的不隻張姐一個人。
在社交媒體搜索蘋果三件套,首頁出現的熱門帖幾乎是清一色的降價再入帖。

有趣的是,幾乎在同一時間,蘋果人和安卓人孰優孰劣的討論一度成為互聯網的一門顯學。
在局部網絡文化無限抬高蘋果價值的同時,現實商業世界卻呈現出幾乎完全相反的趨勢:
中產最愛的「蘋果三件套」,正在打骨折。

「蘋果三件套」,貴不起來了
從iPhone17係列在發布會亮相的那一刻起,會換新的人就自動分為了兩波:
一波毫不猶豫搶首發,另一波密切關注雙十一。
9月19日,iPhone17係列發售當天,“雙十一如何用4999拿下iPhone17”的互聯網教程就已經開課了。

9月底開始,預測iPhone17雙十一究竟能賣多少錢的帖子就接連成為各大社交媒體平台的爆款內容。
在短時間內獲取不同平台、不同渠道的iPhone17真實售價是困難的。
時間來到2025,大促早已不是滿減那麽簡單。
不同平台的補貼力度不同,不同地區的國補金額不同,不同直播間能給出的優惠券額度也不同,不同人群決定著你能否選擇教育優惠,不同的渠道決定以舊換新的補貼數額……
想要買到全網最低價的iPhone 17,需要打贏一場信息戰。
因為各地的國補政策不同,社交媒體甚至出現了國補地區的蘋果專業代拍。
無法享受地區國補又不想加價的網友,也可以輕鬆刷到“用異地地址購買iPhone,說服或者用200元鈔能力讓快遞小哥完成快遞轉運”的教學帖。
付款之前,沒人可以確定自己最終能以怎樣的低價拿下iPhone17,但可以肯定的是:
越臨近雙十一,iPhone17最低價的預測就越具體。

〓當然,網傳的低價預測表和實際售賣價格之間有出入。
和此前風傳的雙十一用4999元拿下iPhone17不同,10月20號晚,iPhone17係列發售的第31天,便迎來第一波降價。
好消息是,iPhone17係列降了。
壞消息是,iPhone17標準版不參與降價活動。
打開天貓,iPhone17標準版如領取國補,預估到手價為5499元,iPhone17 pro係列則可立減300。

雖然目前在蘋果官方旗艦店訂購iPhone17仍需等22天,官方也發布了iPhone17標準版不參與優惠的消息,但麵對遠不及預期的大促售價,網友們的態度出奇一致:
先別買,再等等。

似乎所有人都默認,iPhone17係列將迎來第二波降價。
目前,多數網友認為iPhone17係列的終極低價將落在李佳琦直播間,通過往年的直播優惠和平台補貼,預測今年iPhone17的最低售價可能在5099。而李佳琦直播間麵對網友的催促,不止一次強調目前還沒收到最終價格通知。
李佳琦本人則透露,“10月份,iPhone17應該不會出現在直播間”。

在網友們堅信iPhone17終將降價的同時,13寸MacBook Air M4 的價格,已經被打到5000以下了。
得知張姐有換機需求之後,編輯部不止一位同事給她發了這則帖子。

4372元的價格,可以買到13英寸的16G+256G的MacBook Air M4,而它的原價高達7999元。
發售僅一年,實際到手價就幾乎腰斬。
與此同時,全網都在期待,雙十一MacBook Air
M4的售價可以再創新低。就在我懷疑這種期待是癡人說夢之時,張姐給我發來了更新的消息:
Macbook pro M5首發破價,經過各項補貼後,實際最高可降3500元。

當我們把目光投向今年3月發售的iPad 11,如今的全網最低價已經被打到了1700元、1900元左右。
而它的原價高達2999,半年降價幅度超過1/3。

事實上,早在雙十一到來之前,國補、平台補貼、教育優惠已經讓iPhone、MacBook、iPad這鐵打的蘋果三件套,集體跌入降價漩渦。
隻不過,雙十一的到來讓價格的跌幅變得更加誇張。看完如今的蘋果到手價,人們很難想象:
它們曾是中產的身份象征。

蘋果的「性價比時代」,來了
9月19日下午6點左右,我就在三裏屯蘋果直營店門口見到不少拎著蘋果購物袋的黃牛。
幾乎每個走出門店到人都會被他們攔下悄悄耳語幾句。碰到拎著購物袋的顧客,如果是iPhone
17,他們會嚐試加價350元收購,隨後按照原價加500元或800元的價格轉手賣出。
如果是iPhone 17 pro
Max,視顏色和內存不同,收購加價可以提升到500或800左右,隨後以加價1000元或者1500元左右的價格轉出。
在我和朋友糾結晚上去哪裏吃飯的時候,親眼見證了身旁的一位黃牛加價350買到一台iPhone17,隨後又以原價加800的價格售出。
不到三分鍾,一買一賣淨賺450。
但這,也幾乎是iPhone17 作為中產身份象征的唯一高光時刻。
首發結束沒幾天,iPhone17在免稅店就已經跌到4774。
沒人能說清,蘋果是從哪一天開始跌落神壇的。
人們熟悉的是關於蘋果的黃金時代。
在互聯網隨手一搜iPhone,發售日加價搶購的消息就會像洪水一樣湧來。
在媒體的報道中,“iPhone 4 發售時,一台手機可以加價 3000~5000
元,倒賣iPhone的黃牛每天甚至能出幾百台”。
在特定的年代,華人代購甚至可以為了搶購iPhone,輾轉到香港、東京排隊。直到2020年,做iPhone倒賣生意的黃牛接受媒體采訪還直言自己“單台手機溢價2000元左右,日流水高達一百萬元”。
但時間來到2024年,那位日流水一百萬的黃牛收入卻急速下跌,一天的流水“最高也不過10萬元”。如今,不囤蘋果幾乎已經成了黃牛的共識。
相比iPhone4-12,iPhone17在很短的時間裏就從新發售的中產象征變成了平台大促裏的福袋。
多數潛在用戶都在觀望,為“是不是要買”“什麽價格買”糾結好幾個月。
也許是為了給iPhone17係列造勢,過去的一個月裏,蘋果CEO庫克頻繁閃現蘋果直播間,幾乎等於親自下場直播帶貨。

而他的每一次閃現,都會讓蘋果在消費者眼中“更加親民”。

甚至iPhone17標準版的發布,本身就是一種變相降價。
雖說iPhone 16
標準版在發布時的國行起售價也是5999元 ,但這個價格隻能買到128 GB內存。iPhone 17在保持同價的情況下,內存從128 GB提升至256 GB,並配置了A19芯片、120 Hz高刷屏。
5999 元的定價又恰好符合國補低於6000 元的門檻,讓消費者享受最高
500 元的國補,進一步降低到手價。
因為性價比夠高,iPhone17標準版一經發布就被稱為蘋果的誠意之作。
肉眼可見的是,蘋果正在步入性價比時代。
性價比路線,也不曾辜負蘋果。
據市場調研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稱,蘋果iPhone 17係列在上市後的前10天銷量較iPhone
16係列增長了14%。
分析師表示,iPhone 17的基礎款推動了大部分增長,其升級的顯示屏、更大的存儲空間和全新的A19芯片,讓iPhone
17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在上市初期幾乎是去年款的兩倍。
iPhone17就吃到了銷量紅利,也坐實了一個反常識的變化:
蘋果,正在積極「向下」。
隻為爭取更多消費者。

蘋果向下,安卓向上
在蘋果降價之前,關於蘋果最大的熱點其實是:
安卓機、蘋果機和安卓人、蘋果人的所謂區別。

輿論場在無限放大安卓和蘋果的差距,但真實的商業世界卻並非如此。
依據IDC的市場調研,2023年中國手機市場的銷量王者還是iPhone。
但到了2024年,根據Canalys的全年數據,蘋果在中國的出貨量同比下降約17%。同年iPhone在中國手機市場的占有率排名第三,前兩位分別是vivo和華為。
iPhone銷量大幅下滑的同時,國產安卓手機的版圖卻在迅速擴張。
而國產安卓們的打法,也頗有和蘋果貼身熱戰的味道。
iPhone通過優惠券、補貼等手段把標準版的價格控製在5000左右;國產安卓旗艦的定價也基本維持在4000‑6000 元區間,靠“加量不加價”的配置提高購買吸引力。
iPhone pro和pro Max
的到手價則基本維持在6000-12999之間,安卓高端機型的價格則可以賣到7000元以上,華為三折疊手機的價格甚至高達19999元。
可以說,iPhone和安卓的價格差距,變得越來越小。
有趣的是,iPhone和安卓的外觀和設計也越來越像。
用同事王動的話說,“小米天天自稱是可以吊打蘋果的國產手機,但卻悄悄活成iPhone的樣子”。
就在iPhone17發布後不久,小米16全係產品直接改名17。

因為從名字到外貌,小米17pro全都撞臉iPhone17 pro,被網友送上了互聯網的風口浪尖。

也別急著嘲笑小米17,不看文字隻看圖,你能分辨出哪個是iPhone,哪個是Ophone嗎?
因為係統無限撞臉iOS,oppo喜提Ophone別名。

無論國產手機們願不願意承認,在他們狂卷創新科技的同時,身上總是帶著iPhone的影子。
安卓們的改變當然不是為了致敬iPhone。蘋果向下的同時,安卓機們各個積極向上,目標出奇一致:
爭當蘋果備用機。
2024年的國產手機銷量一哥vivo,今年發售的XFold5在宣發期的最大賣點,就是無痛兼容iOS生態。
這款起售價高達6999元的大折疊手機,主打一個和iPhone、iPad、MacBook互聯互通。

打開社交媒體,起售價7799的華為pura x小折疊,幾乎成為某種標配的蘋果備用機。

就在幾天前,華為也發布了鴻蒙6係統和蘋果iOS互通的消息。
無獨有偶,新發售的OPPO Find X9係列的一大宣傳點,就是和蘋果實現一家親。
蘋果和安卓,都想把對方的用戶變成自己的。
安卓盯上高淨值的蘋果用戶,不斷嚐試實現安卓和iOS係統的無障礙互聯互通;
蘋果擠牙膏式的迭代,無法說服固有用戶頻繁換機,在維係已有用戶的同時,也要想盡辦法向有購買力的安卓用戶拋媚眼。
手機市場的競爭是複雜的。
市場進入存量時代以後,留給手機廠商們努力的空間是有限的。
既要卷科技和創新,也要在真金白銀裏拚銷售。
但最簡單也最高效的方式,還是撬動對手的用戶。
為了搶到別家用戶,蘋果和安卓越做越像。
可以說,蘋果和安卓的競爭,已然變成了一場抹平差距的戰爭。
作為普通消費者,麵對相似度越來越高,越來越無聊的手機們,我們換機的動力隻會越來越小,然後抱著換不換都行的心態審視每一款新品手機,告訴自己:
“實在要換,等降價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