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校園,充滿了截然不同的情緒。
?
有人拿到了保研通知書,朋友圈裏一片“上岸”的歡呼;也有人默默刪掉“推免交流群”,開始準備十二月的考研。
?
根據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2025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202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降至388萬,較去年減少50萬。這是近十年來,考研報名人數首次連續兩年下降。
?
看似“考研熱”降溫,但對於大多數年輕人來說,競爭並未因此減輕,保研通道正麵臨更高強度和標準的競爭。一場場資格的遴選,在更早的時間發生。有人提早“上岸”,也有人提前“出局”。
?
更殘酷的是,這場比賽的起跑線,也許從來不在同一水平線上。
01
夏令營取消,挑戰驟然升級
保研,即研究生推免,是一條繞過全國統考、直通研究生階段的直達通道。想拿到這張票,學生需要在大學前三年持續領跑——成績、科研、競賽,缺一不可。
?
?
以往,保研之路分為節奏分明的三個階段:夏令營(6-7月)作為第一戰,規模最大、機會最多;預推免(8-9月)緊隨其後,考核緊湊、節奏加快;9月底的正式推免,則是最後的補錄窗口。
?
然而今年,風向突變。
?
5月13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和五道口金融學院相繼宣布取消夏令營。南京大學、中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陸續跟進。
?
據《中國新聞周刊》援引保研機構統計,截至6月底,全國高校夏令營數量從去年的2500多個降至1700餘個,減少了近三分之一。
?
夏令營的收縮,讓競爭陡然升級。學生隻能湧向仍在開放的少數院校,入營門檻水漲船高。對於本就處於劣勢的“雙非”院校(非985、211院校)學生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江蘇一所“雙非”高校生物製藥專業排名第二的學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她至今未收到任何入營通知,“不少學校今年隻收專業第一。”
?
部分高校在取消夏令營的同時,還大幅提前了預推免時間。清華大學將預推免係統開放時間從去年的8月23日提前至7月1日,提早近兩個月。中國人民大學、複旦大學等高校也紛紛壓縮日程。
?
原本分散的流程被壓縮成一場高強度的短跑,流程重疊、節奏被打亂,不確定性成了常態。學生不得不在不同項目之間奔波、取舍、等待通知,身心俱疲。
?
02
保研的起跑線,從高考就已劃定
獲得校內推免資格,隻是進入這場加速競爭的第一步。能否最終成功保研,不僅取決於學生的優秀程度,更取決於本科院校的出身。
?
首先,推免資格本身就極度稀缺。
?
推免製度自1985年試行以來,首批僅169所高校入選。四十年間,資格高校數量緩慢增長。即使在2025年,新一輪擴容新增了67所高校,也隻是近八年來最大規模調整。
?
?
截至2025年6月20日,全國3167所高校中,僅433所具備推免資格,占比約13.7%。其中,147所“雙一流”高校全部在列,占據了大部分推免名額。換言之,超過八成大學生的保研之路,在起點就已被隱形封堵。
?
地域分布的差距同樣顯著。華東、華北地區集中了全國近半數的推免資格高校,64%的資格高校坐落在省會及以上城市,地級市及偏遠省份的推免高校數目極少。
?
?
這種結構性差距,直接導致了院校間保研率的巨大懸殊。
?
保研率全稱為推薦免試研究生比例。數據顯示,2025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保研率高達50%,意味著每兩名本科生中就有一人能被保送研究生。而在一所普通的“雙非”院校,這個數字可能驟降至5%——同一個專業百餘名學生,最終隻有個位數能拿到保研資格。
?
?
據不完全統計,985高校的平均保研率大約在35%-50%,211高校多在15%-30%之間,而“雙非”高校普遍不足10%。
?
而能否最終被頂尖院校錄取,仍取決於目標院校對本科院校的“門檻”要求。
?
例如,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明確要求申請者本科就讀於“國家高水平大學”或“國家重點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則僅麵向“國內一流高校或一流學科”學生招生;西安交通大學、東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院校部分學院,要求學生畢業於“雙一流建設高校”或“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
正因為門檻極高,非“雙一流”學生的機會才如此渺茫。據網易新聞統計,2021年,北京大學錄取的保研生中,93.2%來自“雙一流”學校,僅
6.8%為“雙非”學生;中山大學的這一比例更高,94.7%的學生都來自“雙一流”。
?
2024年武漢大學在工作動態中披露,學校接收的各類推薦免試研究生中,來自“雙一流”高校的生源占比達到了99.8%,其中近七成來自國內高水平大學。
?
?
03
為了保研,大學生能卷到什麽程度
?
在結構性不平等和流程加速的雙重壓力下,學生為了拿到資格,普遍將競爭標準推向高位。
?
今年開始,多所高校悄悄修改了保研門檻,允許一門必修課掛科後重修通過的學生參與競爭——保研不再因掛科而“一票否決”。
?
例如,南京農業大學多個學院在2026年推免工作方案中明確提出:必修課不及格記錄不超過一門,且補考或重修後已通過;西安交通大學也放寬了標準,允許學生在補考合格後仍具推免資格。
?
但看似更包容的改革背後,真正的競賽才剛進入深水區。
當成績不再是唯一標準,學生反而陷入一場“麵麵俱到”的內卷。
?
想要在這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需要成為“全能戰士”:不僅要維持專業前10%-30%的排名,手握漂亮的英語四六級成績,更要擁有論文、專利或競賽獎項。這些是曾經的“加分項”,如今已成了必備的“硬通貨”。
?
一位學生在社交媒體上感慨:“學弟學妹論文專利體育公益社會實踐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績點也已經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
?
?
與此同時,材料的“卷度”也在同步升級。各高校的申請材料要求越來越精細化:研究計劃、個人簡曆、陳述、推薦信,一個都不能少。
?
以中國傳媒大學為例,其個人陳述要求涵蓋六個維度:從個人簡曆、德智體美勞全麵自我評價,到報考原因、職業規劃,再到對“立德樹人”的理解建議,甚至要求展示個人特長。一份材料,就是一次對“綜合素質”的全麵審視。
?
如今,一份保研文書往往厚達數十頁:從字體大小、頁眉頁腳、目錄格式、校徽擺放,每一個細節都要精雕細琢。圍繞保研的材料修改、簡曆包裝、文書潤色服務也早已形成了產業鏈。
?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一些異化的現象也開始浮現。
數據顯示,在保研相關討論中,“舉報”一詞的詞頻權重高達39,僅次於“保研”本身。“焦慮”、“競爭”等詞匯也位居前列。
?
?
在社交平台,學生們分享著光怪陸離的故事:有專業第一被同學陷害作弊,有人為搶占下一屆名額而選擇休學,還有已經獲得offer的“保研海王”繼續占用他人機會。
?
“保研讓你像被孤立一樣,沒有戰友,全是敵人”。
?
久而久之,學生間心照不宣地發展出一套生存法則:不要隨意透露自己的申請計劃;不到填係統那一刻,堅決不露底牌。
?
在這場越來越卷的競爭中,保研早已不止是實力的較量,
它更像是一場信息戰、心理戰與資源戰的疊加。
唯一不變的是:你永遠需要比競爭對手跑得更快一點。
?
但也有人選擇了停下腳步。一位在小紅書上分享自己放棄保研經曆的學生寫道:“放棄保研是我最小單位的反優績主義。”在她看來,放棄不是損失,而是如釋重負。“我的努力沒有沉沒,它們隻是換了一種方式,投資給了更重要的選擇”。
?
新的保研季已經在路上。每個選擇留下的人,都在賭一個未來;而那些離開的人,也在重新定義勝負。真正的勇氣,總是來自認清方向,而非盲目追趕。
?
畢竟,比名額更重要的,是人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