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明日產品的
來源 | APPSO(ID:appsolution)
國慶八天假,大家都去了哪裏玩?是爬了北京的埃菲爾鐵塔,還是逛了巴黎的天壇,還是打卡了倫敦的花果山?
如果你覺得離譜,那說明你還沒有受騙,但架不住有人已經被騙了。BBC
的一則報道裏,就真的有人被騙到:兩位遊客滿心期待地奔赴秘魯安第斯山中的“聖胡曼塔伊峽穀”,花了 160
美元車費,長途跋涉,來到了偏遠山區地帶,然後發現——這個峽穀不存在。
秘魯的安第斯山脈
都是因為他們聽信了 AI 給出的旅行建議,AI
結合真實景點的信息和圖片,憑空造出了一個地方。兩位遊客誤入海拔 4000
米、無信號,麵臨缺氧的危險,險些釀成大禍。
類似的“AI 幻覺”:其實多了不少。有旅行博主分享了自己的慘痛經曆:她和丈夫按照 ChatGPT
安排,在日本宮島爬彌山看日落,結果下山時才發現 AI
提供的纜車運營時間是錯的——纜車早已停止運行,兩人被困山頂,險些露宿山中。
日本宮島的索道纜車
“北京埃菲爾鐵塔”也是 AI 的手筆,來自旅行平台
Layla,他們還曾給英國遊客設計過一條橫跨意大利北部的“特種兵”行程,路線安排極其不合理,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路上,堪比拉練。
最大的問題在於,遊客對於目的地並不熟悉,還隻能去到了才發現。尤其是有些資深驢友,喜歡挖掘不為人知的小眾地點,被 AI
擺一道,也是很有可能。
根據全球救援組織 2025
年夏季旅行者安全與情緒調查,有24%的旅行者使用過人工智能進行旅行規劃。最常見的用途包括行程規劃(75%)和目的地研究(71%),其次是餐廳推薦(37%)和(25%)。
有趣的是,當被問及在國外緊急情況下是否會信任 AI
時,有30%的受訪者表示“是”,33%的受訪者表示“否”,37%的受訪者表示不確定。
這個比例,相差並不算懸殊,而且用戶滿意度很高:在使用過 AI
旅行工具的受訪者中,79% 表示這些工具“非常”或“基本”有用。男性的滿意度略高於女性,32%
的男性認為人工智能“非常有用”,而女性的這一比例僅為 26%。
隻能說,AI 有用的時候確實令人滿意,可是一旦翻車,倒黴起來也就很倒黴。還有什麽比辛辛苦苦跑一趟,卻發現目的地“隻存在於 AI
的想象中”更糟心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圖騙”
不過,仔細想來,“隻存在於想象中”並不是 AI 出現後才有的事。
AI
問世之前,社交媒體的“精修照片”,也是另外一種幻象。無論是在朋友圈、Instagram、還是小紅書上,旅行照大都經過精心炮製:又是選角度,又是修圖,又是加濾鏡,美得挑不出毛病。
隻不過,一旦追隨這些“種草帖”踏上旅途,現實往往會給人悶頭一棍子。濾鏡照片營造的美好,在現場可能變成大型翻車現場。
像之前大火的雲南澄江“粉紅沙灘”。照片裏沙灘的顏色美得如夢似幻,讓無數人心動不已。
可是等假期一到,大家紛紛趕赴雲南之後才發現,沒有了手機濾鏡的沙灘,實際上是暗淡的“豬肝色”,就是一個普通紅土灘。周邊設施也很不完善,停車難、上廁所難,完全沒有網上宣傳的仙境感覺。
網友:可以報警嗎?
過度美化是一種“照騙”,過度擁擠則是另一種。社交媒體上的照片可以調角度,避開人群,隻展現最舒服的一麵,但假期裏的熱門目的地真實情況往往是“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
尤其是長假期,大家都選在這個時間出門。今年國慶的第一天,上海外灘的瞬時客流量飆升至 5.7 萬人,較去年同期上升
31.7%,累計客流也達到 56.3 萬人次。
所以,你看到的照片,是在璀璨的城市燈火。看不到的,是要被夾在人流裏一點點挪過馬路,得舉起手來才能拍到一張沒被人群淹沒的東方明珠。
除了濾鏡和人潮,一些“網紅打卡地”本身就是營銷產物。為了刺激人流,不少景區給自己安上各種 “小 XX”
的名號:小馬代、小鐮倉、小瑞士……
眼花繚亂,AI 搞錯也不足為奇。
這些名字營造出異國情調的幻想,吸引大批遊客慕名而來,但實際往往就名不副實。重慶曾有一家景區宣傳“天空之境”仙境般照片,結果遊客去了,發現離譜到十萬八千裏,引發大量投訴。當地監管部門認定這是虛假宣傳,對景區運營公司開出了罰單。
不得不說,在社交媒體和營銷包裝下,“照騙”無處不在:有的美景全靠修圖拚接,有的體驗被誇得天花亂墜,有的照片幹脆就是純純的擺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圖騙”,要麽是被人騙,要麽是被
AI 騙。
來一場不被幻象操控的旅行
我們越來越擅長製造圖像,同時也越來越容易被誤導。AI
的幻覺、濾鏡的修飾、算法的推薦,正在合力構築一個看似完美的世界——它漂亮、精致,看似觸手可及,卻也在慢慢消解“真實”的質感。旅行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我們出發去看世界,卻常常看到的是世界的幻象。
但現在不可能回到沒有社交媒體、沒有 AI
的時候了。真正的問題不在技術,而在於我們自己的心態與期待。
當 AI 幫我們生成路線時,不僅僅是在推薦一個目的地,也隱含了我們對旅行的期待和訴求。為了貼合那個期待,AI
虛構出了一個地方;也因為貼合期待,所以我們選擇相信——直到親身感受期待破滅的那一刻。
但真實的旅行從來不是完美無缺的,它就是由各種各樣的意外組合而成:堵車、下雨、踩雷、人山人海。正是旅行中的不確定性,才是讓我們確認“我在這裏”的方式。過於執著地尋找心裏“完美”的目的地,反而容易被
AI、被社交媒體反將一軍。
所以,別讓 AI
帶你去不存在的地方,也不要留戀朋友圈裏刷到的照片。旅行的意義,就在於用自己的腳,重新丈量這個被算法和模型塑造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