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這些人的出片很美,但搶救無效,去世

這些人的出片很美,但搶救無效,去世

文章來源: 果殼 於 2025-10-12 20:58:12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國慶八天長假,有人歡喜有人憂,但對於戶外運動圈,則如同一場揮之不去的夢魘,不堪回想。

10月5日,兩名中國女性在澳大利亞的博貢山徒步登山時,因突遭惡劣天氣,導致失溫而亡。

這些人的出片很美,但搶救無效,去世

圖源:微博@北京日報

更令人痛心的是,這樣的悲劇在近一個月期間,接連上演。

9月24日,某男子發帖稱,自己去年國慶節在萬寧某衝浪俱樂部學習衝浪時,因熱身不到位和受衝浪姿勢影響,導致自己永久癱瘓;





9月26日,四川那瑪峰發生一起滑墜事故,一位登山者在拍照時不小心被冰爪絆倒,致使自己不受控製地從5588米的雪山上滑墜,最終不幸遇難;

那瑪峰滑墜事故

還是9月26日,4名中國遊客在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搖籃國家公園徒步時,突遭極端天氣,因準備不充分,其中一名女子在失溫後遇難。



救援現場

接連傳來的噩耗,不禁讓人脊背發涼,因為四起悲劇的背後,是極限戶外運動長期被美化的結果。

曾幾何時,徒步、衝浪、爬雪山是專業人士才敢挑戰的極限戶外運動,因重傷率與死亡率過高,每一次嚐試,都如同在刀尖上舞蹈。

但在互聯網的包裝之下,它們逐漸成了“出片”與“自由”的象征,吸引著無數未經訓練的普通人接觸。

殊不知,這正是邁向深淵的第一步。

被美化的極限運動

你是否在互聯網上刷到過這樣的視頻:

徒步者來到人跡罕至的高海拔地帶,山川河流就在腳下,湖泊森林近在咫尺,一切看起來是那麽美好;



滑雪者在蒼白無垠的雪原上滑行,留下一道道軌跡,偶爾還會騰空而起,轉體兩周半,一切看起來是那麽酷炫;



衝浪者隻身直麵汪洋大海,一人一板,橫渡巨浪,一切看起來是那麽刺激……



這些視頻往往收獲幾十、上百萬的點讚與收藏,評論區擠滿了“羨慕”“一定要去嚐試一次”“人生必做清單+1”的留言,仿佛隻要等有錢有閑,自己也能像視頻裏那樣,變得又酷又颯、自由且浪漫。

然而,當我們剝開這顆精美糖果的外包裝,會發現它其實暗藏著致命危險。

以滑雪為例,作為現如今最火熱的運動之一,每年冬天它都會霸占各大社交媒體,博主們憑借酷炫的照片與飄逸的滑雪技巧,吸引了無數路人。



圍觀者心血來潮,在0基礎、0經驗,甚至0健身的前提下,就敢穿著租來的雪衣、雪板,闖進中高級雪道滑行。



滑雪小白勇闖高級雪道

殊不知,滑雪的盡頭是骨科。

2013年12月29日,傳奇賽車手“舒馬赫”在阿爾卑斯山滑雪時,因頭部撞到岩石,使其昏迷數年之久,至今仍躺在醫院治療;



舒馬赫滑雪受傷的還原畫麵

2023年11月7日,中國知名滑雪教練周雅萍在新疆某雪場滑雪時,因避讓拍攝的雪友,導致自己衝出雪道,最終不幸遇難。



周雅萍教練出事現場

專業滑雪者尚且如此,普通人更是隨時處於危險邊緣。

當我們翻開社交平台,大量前車之鑒擺在麵前,無數滑雪小白因意外摔倒、被人撞倒而骨折,不僅沒拍到帥照,還得花高昂的費用住院治療,甚至可能留下令自己悔恨終生的後遺症。



滑雪摔倒現場,光是看著就疼

徒步亦如此。

隨著旅行的人越來越多,人們開始尋求差異化旅行,試圖找到一個人少景美的小眾景點。

徒步,便成了許多人心中的不二之選。

在這些人的設想中,自己將遠離城市的喧囂與網紅景點的擁堵,背上行囊、拄著登山杖,在山野叢林中穿行,真正意義上感受大自然的美。



圖源:B站@小V的奇幻旅程

但他們顯然忘記了一句話:身處地獄,眼望天堂。

徒步由於其特殊性,大多數線路往往處於人跡罕至的高危地帶,徒步者需要負重幾十斤,趟過河流、越過淤泥地、跨過碎石堆、爬過懸崖峭壁,還要麵臨複雜多變的天氣,可謂步步驚心。



極其糟糕的徒步路況|圖源:B站@玉哥的遠方

如果是高海拔地區,那更是雪上加霜,不同於內地,這裏氧氣稀薄,極易引發高反,每走一步耗費的氣力,都等同於平時走上100步,走1節台階休息10分鍾,絕非誇大其詞。

而許多徒步路線,卻需要走上幾天幾夜。

同時,因徒步地帶的商業化不足且沒有信號,徒步者一旦踏上路途,就沒有後退可言,倘若中途受傷、體力不支,就將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

2024年5月,一名97年的女生與兩名好友相約去爬武功山,或許是因為網絡上形容這是一條小白路線,三人在經驗不足、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連向導都沒找,便草率出發。

徒步當天,三人在山頂遭遇了極端天氣,該女生的身體發生失溫,雖然兩位好友第一時間就聯係了救援隊,但由於路程崎嶇且漫長,待救援隊抵達,女生的情況已經極其糟糕,最終醫治無效去世。



武功山失溫女孩的救援現場

徒步尚且危機重重,攀登雪山更是鋌而走險。

曾幾何時,雪山是備受人類敬仰的存在,每一座雪山,都需要人類憑借超強的身體素質、意誌乃至生命,方才能夠征服。

可現如今,攀登雪山似乎成了一項觸手可及的運動。

在雲南迪慶,有一座高達5396米的哈巴雪山,它在當地人心裏,是極其神聖的存在,但在社交平台,經過一些人的精心包裝,卻淪為了“有腿就行”的萌新雪山,加上低廉的價格,吸引了無數人蜂擁而至,其中不乏連山坡都沒爬過幾座、連逛街都會喊累的普通遊客。



哈巴雪山因低廉的價格吸引了大量遊客

這些遊客為了出片,在臨時接受了一兩個小時的訓練後,便穿著租來的裝備、頂著四五千米的海拔,盲目登山。





哈巴雪山攀登現場,大都是萌新

但再入門級的雪山,也是雪山。

遊客們直到真正啟程,才意識到攀登雪山的恐怖,有人力竭放棄、有人缺氧倒下、還有人遭遇極端天氣,險些送命。







這絕非孤例,而是被掩蓋的常態。

2025年年初,知名博主Tim決定與好友Links一起攀登一座名為唐鬆嶽的入門級雪山,由於好友是專業人士且這座雪山的海拔不到2700米,他們一行人在出發前極其放心,沒有絲毫顧慮可言。

怎料,天有不測風雲,山腰的一場暴風不僅讓他們丟失了裝備、還迷失了方向,加上爬了大半天後,Tim等人的體力有些透支,他們忽然意識到,無論是前進還是折返,都有“團滅”的風險。



圖源:B站@影視颶風

幸運的是,他們在攀爬一段時間後,找到了一個有人居住的木屋營地,那一刻,他們真切感受到了什麽叫劫後餘生。





可以看到,無數例子都在告誡我們,極限戶外運動遠沒有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它們絕不是“有手叫行”“有腿就可以”的無門檻旅遊。



它們更像潘多拉魔盒,一旦輕易打開,便將有噩夢降臨。

被包裝的致命遊戲

更令人擔憂的是,許多本屬於極限運動的項目,在經過商業包裝之後,也被偽裝成了人畜無害的娛樂活動。

蹦極、蹦床、漂流、高空踏板……這些在朋友圈與社交媒體上刷屏的項目,正在悄悄奪人性命。

2020年5月,江蘇徐州的琪琪與男友相約去蹦床館玩“人體炸彈”,這是網上十分火爆的一種娛樂項目,一般是工作人員站在高處用力蹦,然後將躺在低處的遊客彈入旁邊的海洋球池中。



琪琪蹦床時的監控畫麵

結果琪琪被彈起後,頭朝下落入了球池內,當場疼到無法站起,經過送醫治療後才發現,她因為椎體骨折脫位,導致“完全性截癱”。她和男友怎麽都無法接受這個事實:“隻是玩個蹦床,怎麽會這樣?”



然而,根據國外數據顯示,美國作為蹦床愛好者的聚集地,每年因其受傷的人數已由2000年的不到600人,激增至2019年的近1.8萬人,其中大部分是兒童。

這些數字的背後,其實是商家刻意淡化風險的營銷策略。

有體操教練就坦言,很多室內蹦床場的設計都不安全,體操界都將其稱作“死亡場”,稍不注意,就有脖子斷裂、脊背斷裂、手臂脫臼等風險,但遊客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玩命。

就連奧運蹦床冠軍何雯娜都對蹦床充滿著恐懼,每次做動作前都會感到壓抑與害怕,在忍受七年之後,最終選擇了退役。



可在普羅大眾的生活中,蹦床卻發展地有聲有色,網紅蜘蛛牆、彈起公主抱、高空跳入海綿池……每一類項目,都是社交媒體的寵兒,吸引了無數年輕人乃至兒童前往。



網紅蜘蛛牆導致遊客受傷

危機的種子,便就此埋下。

蹦床不是終點,在商家的精心營銷之下,遊客尋求刺激的閾值還在不斷提升,並開始嚐試更高級的挑戰——蹦極。

在各大旅遊景點,這項原本屬於專業極限運動的項目,被包裝成了“人生必體驗一次”的打卡活動。



在一些被蹦極嚇到腿軟的視頻底下,評論區也大多充斥著輕鬆幽默的言論:“這有什麽好怕的”“看著就刺激”“我要拉著我的死黨一起試試”。就連蹦極前景區要求簽署的免責協議,也被他們視作一種儀式感,可以證明自己的勇氣,全然忽視了背後所潛藏的風險。

人們時常這樣打趣蹦極:蹦極用的繩子多久換一次?等斷了再換。

那麽,繩子會斷嗎?

答案是:會。

就在2025年8月26日,一位女遊客在湖北宜昌某景區體驗蹦極項目時,安全綁帶與繩子連接處疑似突然斷開,隨後該遊客徑直從高空墜落至水中。

幸運的是,這位遊客當時與水麵的距離不是太高,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各大景區必備的蹦極尚且如此,更何況其他網紅項目。

有中國夫婦在泰國清邁遊玩叢林滑索,期間被倒塌的樹木擊中,導致丈夫受傷,妻子當場死亡;



媒體報道這起事故

有男子在重慶某景區遊玩高空踏板時,前腳剛躍至台麵,背後的安全繩卻猛然間脫落,嚇得屏幕內外的所有人一身冷汗;



2024年6月,4名潛水愛好者參加了某潛水俱樂部組織的休閑潛水活動,本以為是一場“絕對安全”的娛樂項目,結果潛水期間突遭洋流,最終導致一人失聯、兩人遇難。



這些所謂的網紅項目根本不是讓遊客在“絕對安全”的前提下體驗刺激,它所蘊含的風險,往往被商家隱藏在冗長的免責條款中。作為普通遊客,千萬不要在那些精彩視頻的吸引下,萌生“我也可以”的錯覺。

因為生命的價值,遠高於朋友圈的一張高讚照片。

被扭曲的自由精神

不知從何時起,極限戶外運動開始與旅行強綁定,人們常將“徒步是接觸自然,攀岩是征服自然”等口號掛在嘴邊,似乎不嚐試高海拔徒步、不征服雪山、不潛入深海,就不算真正的旅行。

尤其當“出片率”成為旅行的重要指標後,更是助推了這一趨勢,在商家過度美化的濾鏡之下,荒野是自由的象征、雪山成了浪漫的化身,人們為了拍出所謂的“人生照片”,不惜深入人跡罕至的叢林,更不惜踏足四五千米海拔的極地冰川。

雨崩、稻城亞丁等高海拔徒步路線,逐漸人滿為患,泥濘的道路上,擠滿了大口吸著氧氣瓶的年輕男女。就連“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亦出現擁堵現象,攀登者需要排隊數小時才能挪動前行,期間隻能不斷消耗寶貴的氧氣與體力。



正在珠穆朗瑪峰排隊的攀登者

可他們顯然忘了,極限運動之所以是極限運動,就在於它們每一項都是在挑戰人類極限,不僅需要挑戰者擁有極強的身體素質,還有無懼死亡的心理素質。一位資深登山家便感歎:“現在很多人把登山當成拍照的背景板,卻忘記了山的威嚴和不可預測性。”



極其危險的拍照行為

大自然的美好背後,是毫不留情的殘忍,它不會因為你的經驗不足而網開一麵,也不會因為你的滿腔熱情而手下留情。

麵對自然,我們需要的不是征服,而是敬畏。

喜歡田野風光,可以去寧靜的鄉村漫步,傾聽蟲鳴鳥叫;喜歡草原雪山,可以在安全區域遠觀;喜歡無垠大海,亦應止步於安全的淺灘。





這些看似平凡的戶外活動,何嚐不是與自然對話的最好方式,那些在互聯網上被過度美化的極限運動,不應該成為普通人盲目跟風的選擇。

冒險精神固然值得敬佩,但更高級的勇敢,是懂得在何處止步。

相比“用腳步丈量世界”,更重要的是——用理智判斷風險。

畢竟,山一直在那裏,而生命,隻有一次。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9)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這些人的出片很美,但搶救無效,去世
罕見!昔日政敵希拉裏高度讚揚特朗普:我真心的
中國這兩個鄰國,大打出手了
美中貿易戰再升溫!五角大樓"囤購關鍵礦物",砸10億抗中國
一個容易倒閉的行業,不想說慘




24小時討論排行

小米電動車高速失控翻滾!車門難開 司機葬身火海
多久能擺脫稀土卡脖子?如何做?還要小心中國這招
美中貿易戰為稀土再升級 特朗普放軟:無意傷害中國
被哈馬斯扣押的剩餘20名人質已全部獲釋
美高官:稀土在握 中國能禁止任何國家參與現代經濟
“曆盡滄桑無怨悔” 四通創始人 民運領袖萬潤南病逝
從汽車到戰鬥機:中國新出口限製或對全球造成沉重打擊
哈馬斯已釋放全部人質,以後要空著手上談判桌了
中國再打稀土牌 貝森特分析3種可能原因
激烈交火!中國反製美對華船舶征港口費 海關總署喊話
脫了!波特蘭抗議川普派兵 千人“裸體單車”上街
稀土風暴一次看懂!中國握全球90%加工
美國呼籲中國釋放30名有影響力的地下教會領袖
中國拘留多名地下教會成員,引發新一輪宗教鎮壓擔憂
胡錫進“寬容度變低 人們都不願在網上發聲了”引熱議
諾貝爾經濟學獎出爐!美英3學者共獲殊榮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這些人的出片很美,但搶救無效,去世

果殼 2025-10-12 20:58:12

國慶八天長假,有人歡喜有人憂,但對於戶外運動圈,則如同一場揮之不去的夢魘,不堪回想。

10月5日,兩名中國女性在澳大利亞的博貢山徒步登山時,因突遭惡劣天氣,導致失溫而亡。

這些人的出片很美,但搶救無效,去世

圖源:微博@北京日報

更令人痛心的是,這樣的悲劇在近一個月期間,接連上演。

9月24日,某男子發帖稱,自己去年國慶節在萬寧某衝浪俱樂部學習衝浪時,因熱身不到位和受衝浪姿勢影響,導致自己永久癱瘓;





9月26日,四川那瑪峰發生一起滑墜事故,一位登山者在拍照時不小心被冰爪絆倒,致使自己不受控製地從5588米的雪山上滑墜,最終不幸遇難;

那瑪峰滑墜事故

還是9月26日,4名中國遊客在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搖籃國家公園徒步時,突遭極端天氣,因準備不充分,其中一名女子在失溫後遇難。



救援現場

接連傳來的噩耗,不禁讓人脊背發涼,因為四起悲劇的背後,是極限戶外運動長期被美化的結果。

曾幾何時,徒步、衝浪、爬雪山是專業人士才敢挑戰的極限戶外運動,因重傷率與死亡率過高,每一次嚐試,都如同在刀尖上舞蹈。

但在互聯網的包裝之下,它們逐漸成了“出片”與“自由”的象征,吸引著無數未經訓練的普通人接觸。

殊不知,這正是邁向深淵的第一步。

被美化的極限運動

你是否在互聯網上刷到過這樣的視頻:

徒步者來到人跡罕至的高海拔地帶,山川河流就在腳下,湖泊森林近在咫尺,一切看起來是那麽美好;



滑雪者在蒼白無垠的雪原上滑行,留下一道道軌跡,偶爾還會騰空而起,轉體兩周半,一切看起來是那麽酷炫;



衝浪者隻身直麵汪洋大海,一人一板,橫渡巨浪,一切看起來是那麽刺激……



這些視頻往往收獲幾十、上百萬的點讚與收藏,評論區擠滿了“羨慕”“一定要去嚐試一次”“人生必做清單+1”的留言,仿佛隻要等有錢有閑,自己也能像視頻裏那樣,變得又酷又颯、自由且浪漫。

然而,當我們剝開這顆精美糖果的外包裝,會發現它其實暗藏著致命危險。

以滑雪為例,作為現如今最火熱的運動之一,每年冬天它都會霸占各大社交媒體,博主們憑借酷炫的照片與飄逸的滑雪技巧,吸引了無數路人。



圍觀者心血來潮,在0基礎、0經驗,甚至0健身的前提下,就敢穿著租來的雪衣、雪板,闖進中高級雪道滑行。



滑雪小白勇闖高級雪道

殊不知,滑雪的盡頭是骨科。

2013年12月29日,傳奇賽車手“舒馬赫”在阿爾卑斯山滑雪時,因頭部撞到岩石,使其昏迷數年之久,至今仍躺在醫院治療;



舒馬赫滑雪受傷的還原畫麵

2023年11月7日,中國知名滑雪教練周雅萍在新疆某雪場滑雪時,因避讓拍攝的雪友,導致自己衝出雪道,最終不幸遇難。



周雅萍教練出事現場

專業滑雪者尚且如此,普通人更是隨時處於危險邊緣。

當我們翻開社交平台,大量前車之鑒擺在麵前,無數滑雪小白因意外摔倒、被人撞倒而骨折,不僅沒拍到帥照,還得花高昂的費用住院治療,甚至可能留下令自己悔恨終生的後遺症。



滑雪摔倒現場,光是看著就疼

徒步亦如此。

隨著旅行的人越來越多,人們開始尋求差異化旅行,試圖找到一個人少景美的小眾景點。

徒步,便成了許多人心中的不二之選。

在這些人的設想中,自己將遠離城市的喧囂與網紅景點的擁堵,背上行囊、拄著登山杖,在山野叢林中穿行,真正意義上感受大自然的美。



圖源:B站@小V的奇幻旅程

但他們顯然忘記了一句話:身處地獄,眼望天堂。

徒步由於其特殊性,大多數線路往往處於人跡罕至的高危地帶,徒步者需要負重幾十斤,趟過河流、越過淤泥地、跨過碎石堆、爬過懸崖峭壁,還要麵臨複雜多變的天氣,可謂步步驚心。



極其糟糕的徒步路況|圖源:B站@玉哥的遠方

如果是高海拔地區,那更是雪上加霜,不同於內地,這裏氧氣稀薄,極易引發高反,每走一步耗費的氣力,都等同於平時走上100步,走1節台階休息10分鍾,絕非誇大其詞。

而許多徒步路線,卻需要走上幾天幾夜。

同時,因徒步地帶的商業化不足且沒有信號,徒步者一旦踏上路途,就沒有後退可言,倘若中途受傷、體力不支,就將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

2024年5月,一名97年的女生與兩名好友相約去爬武功山,或許是因為網絡上形容這是一條小白路線,三人在經驗不足、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連向導都沒找,便草率出發。

徒步當天,三人在山頂遭遇了極端天氣,該女生的身體發生失溫,雖然兩位好友第一時間就聯係了救援隊,但由於路程崎嶇且漫長,待救援隊抵達,女生的情況已經極其糟糕,最終醫治無效去世。



武功山失溫女孩的救援現場

徒步尚且危機重重,攀登雪山更是鋌而走險。

曾幾何時,雪山是備受人類敬仰的存在,每一座雪山,都需要人類憑借超強的身體素質、意誌乃至生命,方才能夠征服。

可現如今,攀登雪山似乎成了一項觸手可及的運動。

在雲南迪慶,有一座高達5396米的哈巴雪山,它在當地人心裏,是極其神聖的存在,但在社交平台,經過一些人的精心包裝,卻淪為了“有腿就行”的萌新雪山,加上低廉的價格,吸引了無數人蜂擁而至,其中不乏連山坡都沒爬過幾座、連逛街都會喊累的普通遊客。



哈巴雪山因低廉的價格吸引了大量遊客

這些遊客為了出片,在臨時接受了一兩個小時的訓練後,便穿著租來的裝備、頂著四五千米的海拔,盲目登山。





哈巴雪山攀登現場,大都是萌新

但再入門級的雪山,也是雪山。

遊客們直到真正啟程,才意識到攀登雪山的恐怖,有人力竭放棄、有人缺氧倒下、還有人遭遇極端天氣,險些送命。







這絕非孤例,而是被掩蓋的常態。

2025年年初,知名博主Tim決定與好友Links一起攀登一座名為唐鬆嶽的入門級雪山,由於好友是專業人士且這座雪山的海拔不到2700米,他們一行人在出發前極其放心,沒有絲毫顧慮可言。

怎料,天有不測風雲,山腰的一場暴風不僅讓他們丟失了裝備、還迷失了方向,加上爬了大半天後,Tim等人的體力有些透支,他們忽然意識到,無論是前進還是折返,都有“團滅”的風險。



圖源:B站@影視颶風

幸運的是,他們在攀爬一段時間後,找到了一個有人居住的木屋營地,那一刻,他們真切感受到了什麽叫劫後餘生。





可以看到,無數例子都在告誡我們,極限戶外運動遠沒有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它們絕不是“有手叫行”“有腿就可以”的無門檻旅遊。



它們更像潘多拉魔盒,一旦輕易打開,便將有噩夢降臨。

被包裝的致命遊戲

更令人擔憂的是,許多本屬於極限運動的項目,在經過商業包裝之後,也被偽裝成了人畜無害的娛樂活動。

蹦極、蹦床、漂流、高空踏板……這些在朋友圈與社交媒體上刷屏的項目,正在悄悄奪人性命。

2020年5月,江蘇徐州的琪琪與男友相約去蹦床館玩“人體炸彈”,這是網上十分火爆的一種娛樂項目,一般是工作人員站在高處用力蹦,然後將躺在低處的遊客彈入旁邊的海洋球池中。



琪琪蹦床時的監控畫麵

結果琪琪被彈起後,頭朝下落入了球池內,當場疼到無法站起,經過送醫治療後才發現,她因為椎體骨折脫位,導致“完全性截癱”。她和男友怎麽都無法接受這個事實:“隻是玩個蹦床,怎麽會這樣?”



然而,根據國外數據顯示,美國作為蹦床愛好者的聚集地,每年因其受傷的人數已由2000年的不到600人,激增至2019年的近1.8萬人,其中大部分是兒童。

這些數字的背後,其實是商家刻意淡化風險的營銷策略。

有體操教練就坦言,很多室內蹦床場的設計都不安全,體操界都將其稱作“死亡場”,稍不注意,就有脖子斷裂、脊背斷裂、手臂脫臼等風險,但遊客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玩命。

就連奧運蹦床冠軍何雯娜都對蹦床充滿著恐懼,每次做動作前都會感到壓抑與害怕,在忍受七年之後,最終選擇了退役。



可在普羅大眾的生活中,蹦床卻發展地有聲有色,網紅蜘蛛牆、彈起公主抱、高空跳入海綿池……每一類項目,都是社交媒體的寵兒,吸引了無數年輕人乃至兒童前往。



網紅蜘蛛牆導致遊客受傷

危機的種子,便就此埋下。

蹦床不是終點,在商家的精心營銷之下,遊客尋求刺激的閾值還在不斷提升,並開始嚐試更高級的挑戰——蹦極。

在各大旅遊景點,這項原本屬於專業極限運動的項目,被包裝成了“人生必體驗一次”的打卡活動。



在一些被蹦極嚇到腿軟的視頻底下,評論區也大多充斥著輕鬆幽默的言論:“這有什麽好怕的”“看著就刺激”“我要拉著我的死黨一起試試”。就連蹦極前景區要求簽署的免責協議,也被他們視作一種儀式感,可以證明自己的勇氣,全然忽視了背後所潛藏的風險。

人們時常這樣打趣蹦極:蹦極用的繩子多久換一次?等斷了再換。

那麽,繩子會斷嗎?

答案是:會。

就在2025年8月26日,一位女遊客在湖北宜昌某景區體驗蹦極項目時,安全綁帶與繩子連接處疑似突然斷開,隨後該遊客徑直從高空墜落至水中。

幸運的是,這位遊客當時與水麵的距離不是太高,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各大景區必備的蹦極尚且如此,更何況其他網紅項目。

有中國夫婦在泰國清邁遊玩叢林滑索,期間被倒塌的樹木擊中,導致丈夫受傷,妻子當場死亡;



媒體報道這起事故

有男子在重慶某景區遊玩高空踏板時,前腳剛躍至台麵,背後的安全繩卻猛然間脫落,嚇得屏幕內外的所有人一身冷汗;



2024年6月,4名潛水愛好者參加了某潛水俱樂部組織的休閑潛水活動,本以為是一場“絕對安全”的娛樂項目,結果潛水期間突遭洋流,最終導致一人失聯、兩人遇難。



這些所謂的網紅項目根本不是讓遊客在“絕對安全”的前提下體驗刺激,它所蘊含的風險,往往被商家隱藏在冗長的免責條款中。作為普通遊客,千萬不要在那些精彩視頻的吸引下,萌生“我也可以”的錯覺。

因為生命的價值,遠高於朋友圈的一張高讚照片。

被扭曲的自由精神

不知從何時起,極限戶外運動開始與旅行強綁定,人們常將“徒步是接觸自然,攀岩是征服自然”等口號掛在嘴邊,似乎不嚐試高海拔徒步、不征服雪山、不潛入深海,就不算真正的旅行。

尤其當“出片率”成為旅行的重要指標後,更是助推了這一趨勢,在商家過度美化的濾鏡之下,荒野是自由的象征、雪山成了浪漫的化身,人們為了拍出所謂的“人生照片”,不惜深入人跡罕至的叢林,更不惜踏足四五千米海拔的極地冰川。

雨崩、稻城亞丁等高海拔徒步路線,逐漸人滿為患,泥濘的道路上,擠滿了大口吸著氧氣瓶的年輕男女。就連“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亦出現擁堵現象,攀登者需要排隊數小時才能挪動前行,期間隻能不斷消耗寶貴的氧氣與體力。



正在珠穆朗瑪峰排隊的攀登者

可他們顯然忘了,極限運動之所以是極限運動,就在於它們每一項都是在挑戰人類極限,不僅需要挑戰者擁有極強的身體素質,還有無懼死亡的心理素質。一位資深登山家便感歎:“現在很多人把登山當成拍照的背景板,卻忘記了山的威嚴和不可預測性。”



極其危險的拍照行為

大自然的美好背後,是毫不留情的殘忍,它不會因為你的經驗不足而網開一麵,也不會因為你的滿腔熱情而手下留情。

麵對自然,我們需要的不是征服,而是敬畏。

喜歡田野風光,可以去寧靜的鄉村漫步,傾聽蟲鳴鳥叫;喜歡草原雪山,可以在安全區域遠觀;喜歡無垠大海,亦應止步於安全的淺灘。





這些看似平凡的戶外活動,何嚐不是與自然對話的最好方式,那些在互聯網上被過度美化的極限運動,不應該成為普通人盲目跟風的選擇。

冒險精神固然值得敬佩,但更高級的勇敢,是懂得在何處止步。

相比“用腳步丈量世界”,更重要的是——用理智判斷風險。

畢竟,山一直在那裏,而生命,隻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