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一個容易倒閉的行業,不想說慘

一個容易倒閉的行業,不想說慘

文章來源: 南風窗 於 2025-10-13 02:51:47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一個容易倒閉的行業,不想說慘

台風“米娜”登陸的次日,廣州的鷺江書店依然維持著不算十分蕭條的客流。

老城區街道狹小,風雨一來,每個角落都是濕漉漉的,行人挨著店鋪大門匆匆來去。偶爾有人收攏了傘,抖落雨水,推門走進這間位於中山大學東門外約50平米的臨街商鋪——這裏堆滿了將近1.5萬本待售的二手舊書。

周六下午的一個小時裏,有四個大學生、一對夫妻、一個中年男人先後光臨,帶走了不足十本書。而書的價格,通常不超過35元/本,均價大概在10元/本。門口堆積區,則以十元三本、一元一本的特價書為主。



鷺江書店的小讀者

書店的生意,如今愈發不好做了。

近一年以來,蔦屋書店、鍾書閣、三聯書店、北京豆瓣書店……各大知名品牌書店、獨立書店的閉店消息,從全國各地陸續傳來。

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署的一則信息,2024年,我國圖書零售市場碼洋規模為1129億元,同比下降1.52%;更令人唏噓的是,實洋同比下降2.69%,這意味著折扣力度越來越大。從渠道方麵來看,平台電商、內容電商、垂直及其他電商,共占比86%,留給實體書店的份額,僅餘14%,已不足一成半。

這是一個幾乎沒人看好的行業。

知名品牌書店如唐寧,獨立二手書店如鷺江,無論它們的體量差距多大,首要的營收目標都是一樣的:盈虧平衡。一個實體書出版人被自己“窮笑了”:“我們這個行業真的太幽默了。”



唐寧書店

這也是一個幾乎沒有人想主動放棄的行業。

唐寧書店的創始人魯寧馨,曾在一次采訪裏提到,如果不做書店,她的財務狀況會更好。但是,唐寧不會選擇這個“如果”,寧願以盈養虧,也要保下實體書業務。鷺江書店保本艱難,卻也堅持為大學生開放以書換書活動。高喊著要逃離出版行業的出版人,先後換了三家平台仍不曾轉行。

而在業內人士舉步維艱之外,普通人在談論一間書店時,並不首先考慮它的庫存、成本、利潤率等財務狀況,更多被前置討論的,是這家書店給一個社區、一條街道、一座城市,創造了多少無法用金錢計算的精神價值。

2025年的秋天,書店似乎也在凋落。也許有一天,出版業真的可以不再需要線下書店了。但種種跡象也在告訴我們,在現代人的精神危機下,一座城市,不能沒有書店。

01

誰走進了書店

唐寧書店上海複興店閉店那天,一位媽媽曬出了兩年前,兒子背著小書包第一次踏進那家書店的背影。留言板上,有人寫下:“人生無真相,或許走到最後才知道。”

那一日,這間經曆長期虧損的石庫門小院變得熱鬧非凡。

有人說,一個書店一生中最熱鬧的兩天,一天是開業,一天是停業。可是,在開業和停業之間,那些沒有被標記出來的時間裏,是誰走進了那家書店?



唐寧書店裏的留言

2023年6月,唐寧書店的書課策劃人嬌瓏去複興店策劃一個課程活動。沒有工作的閑暇裏,她坐在小院裏看書。她旁邊的一家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孩子,一家五口,平靜地坐在夏夜的晚風裏,聊天、看書。

這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瞬間,讓嬌瓏記了很久,她意識到這就是唐寧書店“與社區共生共長”的意義。至少,在步行可達的範圍內,人們樂意有一個能隨時坐下的書店。正因如此理念,這家於2003年在廣州創辦的書店,還是實體書店消逝潮裏少數依然堅挺的書店品牌之一。



唐寧書店

當然,不是所有書店都可以擁有如此寬闊的場地,足以容納眾多無人打擾的閑適與消遣。在略顯逼仄的街邊小店,書店的“在地化”屬性同樣鮮明。

位於廣州海珠區的鷺江書店,隻賣二手書,沒有咖啡、沒有文創,狹小的空間裏,隻有堆滿的書、三四台給書與人共用的電風扇、幾張簡易座椅,和一方小小的茶台。

鷺江書店靠著中大東門,大學生占客源的很大一部分比例。學生們總是輕手輕腳地推門進來,默默地在舊書堆裏翻找,然後自助掃碼結賬。經典文學最受歡迎,譬如《百年孤獨》《追風箏的人》《巴斯克維爾的獵犬》,一到貨就會被挑走。

這些充滿青春氣息的靈魂,在接近書本時是沉默的,鷺江書店在大部分時間裏,安靜得隻能聽見風的聲音。但也有另一些客人正好相反,在為生活奔波的間隙,他們到書店是為了享受難得的自在。



在鷺江書店購書的顧客

老板張碧波坐鎮店裏的時候,鷺江書店裏會隨機刷新出一些“固定角色”。

水果店的老板豪哥,經常在夜裏帶來一些水果,他的夢想是退休以後當個赤腳醫生,最近在書店買了幾十本有關中醫、養生的書。

做服裝批發的潮汕人謝老板,最愛和張碧波聊曆史、民俗。“生男孩要向地頭老爺‘報到’,死時也要告別。家裏祭拜祖宗,要21個碗、21雙筷子,差一個都不行。”在書店,謝老板的話頭總是很熱烈,卻幾乎不提自己的生意。

還有一個過去常來造訪的“大客戶”,因為沒有加張碧波微信,而書店經常搬遷,他們也就斷了聯係。一年前,鷺江書店在中大東門新開業,他們的緣分才又續上。“大客戶”有時來了,手機就扔在一邊讓張碧波幫忙充電,來電話也不管、不接,隻是細細地挑書。



鷺江書店老板張碧波

有時,鷺江書店也會來一些“奇怪”的客人。

到訪的下午,一位穿著旗袍的女性走進來挑書,手裏摞了好幾本。同行的中年男人,大聲地在書店接電話,還抽起了煙(以至於店裏其他客人以為著了火),一邊催促著:“好啦!挑完了沒有?別人在催我了!你到底要買什麽?”

店員去勸熄了煙,但爭執還在繼續,拉鋸的時間越來越長。張碧波手上開始沏茶:“大哥,坐下來喝杯茶吧。”中年男人驀地噤聲了。

在鷺江書店,大部分人都想得到一杯茶——一杯冒著熱氣的茶,或者一杯茶的時間。



鷺江書店一角

如同工作日下午的唐寧書店,咖啡區坐滿了拿著書和電腦的人,他們中的一些人,表情看起來並不那麽愉快。可是,一旦他們起身走到書的陳列區,開始在密密麻麻的書脊之中挑尋,這一兩步的場景轉換,就足以讓他們的肩膀立刻鬆下來。

在文明的碰撞、價值的衝突和過載的信息之中,現代人的精神困境正迎來一個爆發高峰。走進書店的人,大多有自己想要逃避的精神劫難。

02

如何活下去

然而,眼下的問題是,書店自己的困境,不比它的客人少。

首當其衝的是實體書本身的生存。一份2024年的報告顯示,2019年至2023年的圖書零售市場中,約1/3的圖書年銷量不足5本。前有“微信讀書”等電子閱讀平台夾擊,後有短視頻平台包抄,實體圖書的路徑已經愈加坎坷。

落到實體書店,難度升級。

出版人蕭蕭先後在一家網絡購書平台、兩家出版社任職,她清楚,實體書店在圖書營銷鏈條中的地位已經越來越低。為了降低營銷成本,從前比較流行的作者簽售、交流會都不再輕易舉辦。除了為一些特定合作,出版社會為書店定製特殊版本之外,這兩個曾經緊密連接的產業鏈上下遊環節,關係已經越來越淡薄。



鷺江書店中的特價書

當新書需要推廣時,比起找書店合作,更常見的情況是,圖書營銷人員需要以低廉到難以啟齒的傭金,去互聯網上四處尋求達人帶貨。有一次,蕭蕭拿著3000元預算,去找一個商業大V做推廣視頻,結果對方給出的報價是幾十萬,她灰溜溜地逃走了。

基於這一背景再去看實體書店,就能理解一個常常為愛書人“詬病”的問題:為什麽書店都開始追求顏值?為什麽書店要賣咖啡和香薰,以及比書還要昂貴的玩偶和文具?

這一問題其實基於書店自己的困惑:“為什麽網上的書賣得比我們進貨價還便宜?為什麽大家總是來書店挑好書之後,拍個照就走了?”作為出版人的蕭蕭解答道,即便出版社要求限價,但在電商疊加各種優惠券之下,實體書的價格戰內卷嚴重,連她自己都忍不住在拚多多上買書。

因此,對書店而言,隻賣新書,幾乎成了一條不可存活的路。他們必須找到屬於自己的解法。



鷺江書店,路邊曬太陽的舊書

鷺江書店的解題思路很簡單:賣舊書。新書的書店售價比線上高30%~50%,基本沒有利潤。雖然二手書同樣要與孔夫子舊書網等平台競爭,但每本書的狀況也不一樣,到店挑選的即時消費,反而具有優勢。一些版本很好的舊書,其出版質量“甚至超越了新版書100倍以上”,它們往往無法再版,因此非常珍貴,其售價大多高於新版書,基本供不應求。找到這些好書,舊書店的生存或小微盈利便沒有問題。

唐寧書店則選擇“萬事皆可書店”的模式,轉型做“社區生活方式”,將文創售賣、“日咖夜酒”、親子體驗、生活美學體驗、內容策展、小劇場等延展性的商品或服務納入,與文創主理人聯營,搭建圍繞“書”這一精神核心的完整生態,與所在商圈共建新文化生活空間。

目前唐寧的營收結構中,實體書、文創及活動占比約為4∶4∶2。



唐寧書店

不同門店,又會根據周邊人群的特征,製定不同的主題定位,比如四海城店側重文化活動與親子體驗,白雲無限極店聚焦健康養生。

甚至,在不同城市的活動定製上也要有所區別,比如,上海人喜歡藝術、咖啡,還有博爾赫斯。唐寧書店一期售價百元以上的博爾赫斯讀書課,在上海可以座無虛席,配套服務是“一定要請專業攝影師,確保照片精致”。

在深圳,更受歡迎的主題,通常是心理學和商業探索。一期關於藝術抄襲和文化挪用的深度探索,在深圳的反響很好。在廣州,非遺、首飾、軟陶,這些體驗感強、不太具有目的性的親子活動更受歡迎,參加者也不太在意是否“出片”。

大約十年前,唐寧書店還經常發起72小時靜讀夜的活動,通過圖書折扣、知識互動、電影放映、烘焙咖啡,“把人聚合在一起,能夠抵抗生活的不確定性”。但如今,線下活動堆高的成本,AI算法對人們生活的侵蝕,逼迫唐寧書店去找新的路徑。



唐寧書店

2025年5月開始,唐寧書店開始搭建線上體係做書課內容,主動與互聯網浪潮和解。嬌瓏開始兼做直播主播,嚐試早播、晚播、邀請美學主理人分享等各種形式,讓書店的受眾即使在線上,也能“一起讀經久的書、聽明師的課,過想好的生活”。

有一陣子,她在直播陪讀馬伯庸的《長安的荔枝》,有時讀到夜裏一兩點,還是會有書友,堅持陪到最後。盡管,一開始場觀(單場觀看人次)隻是一兩百,但後來終於漲到兩三千。一點一點地,變化開始出現。

不同的是,鷺江書店也曾嚐試過直播,卻最終放棄。為了直播,張碧波總是要從晚上8點,一直熬到天亮,“身體吃不消”。最苦惱的是,“直播平台規則很奇怪,突然要罰你,搞不清楚為什麽”。

最終,張碧波還是靠二三十個書友群,和一間小店,繼續維持著。

03

在書店“流浪”的人

20多年前,張碧波在華師擺地攤,進了一批舊書,開始賣;賣著賣著,就變成了一間小書店。書店沒有固定的名字,一年多前,他把書店從下渡路搬到了中山大學東門,鷺江地鐵站附近。因為總要跟人說,“我去鷺江的書店了”,於是他為書店起名為“鷺江書店”。

最近,張碧波開始以手寫信的形式,在書友群和大家對話。采訪中途,他還用三分鍾給我畫了一小幅速寫。

他是一個做決定很快的人,想寫信了,當下就開始寫。想畫畫了,立刻就開始畫。想寫詩了,一分鍾就能寫完。他曾經想要去旅遊,立刻就轉讓了書店,不過後來因故沒能成行,又繼續把書店開了下去。

他在信裏寫:“朋友,如果閱讀的過程你得不到快樂,那麽你可以放下書本。我見過許多不識字的人,智慧很高。做一件事不用為什麽,而是跟著自己的心。”



鷺江書店一角

有一次,張碧波去爬帽峰山,發現山裏竟然可以租房,馬上就住了下來,也當作書的倉庫。每天早晨醒來,他都被整座大山環繞著,即便代價是,他每日往返店裏,需要多花大約100元的油費、高速費。

張碧波不太主動談“情懷”兩個字,他很警惕煽情。“對外的時候,還是要以‘商業’為主,跟別人合作,怎麽談‘情懷’?”他說,“你肯定是要寫實體書店非常慘,其實沒有那麽複雜,選擇了一個事業,然後堅持做下去而已。”

可是要問他為什麽一定要頂著浪潮選擇開書店,他又說,明知困難重重,克服之後,那種成就感是無價的。一句話有時候能改變人的一生,一個書店開了幾十年,哪怕有一個人,因為在這裏買了一本書,找到了自己的價值,那它就發揮了作用。



鷺江書店老板張碧波

書店為了讀書的人堅持,也在為自己堅持。

出於減少開支的考慮,唐寧書店將原本的總部辦公室退租,工作人員分配到各個門店裏,就近上班,運營人員也可以在家裏自由工作。

嬌瓏有時加班得太厲害,會被朋友問:“你為什麽不能把工作和生活分開?”可是,她又發現,自己的工作好像就已經是喜歡的生活了,為什麽非要分開呢?

她記得很多關於唐寧的細節。一個20年的唐寧老會員,從華樂路跟到四海店,會很感慨唐寧書店依舊在營業;社群裏,書友喜歡曬自己的實體書,扉頁蓋著唐寧的章和購買日期。也有書友,在書店從“聽”的人,變成“講”的人,因為自己被點亮過,也擁有了照亮別人的能力。

盡管這一行好像越來越難,但書店行業的神奇之處在於,它給它的經營者帶來的,或許和給它的顧客帶來的,是同樣的東西,雖然難以用具體的價值表達,但確實是一種“內心的豐盈”。



工作日下午的唐寧書店,在咖啡區辦公的顧客

2025年的春節,河南人嬌瓏沒有回家,留守唐寧的主陣地廣州看店麵。

大年初四,一個小姑娘攥著紅包來到唐寧書店四海城店,她央求著牽起了嬌瓏的手,從前台收銀區,一路穿過回廊、小劇場,走到親子區,請嬌瓏幫她按照自己的預算,選一個最漂亮的鈴鐺。那一刻,嬌瓏“心都化了”。

類似的瞬間,在每一個書店發生。

不過,就像張碧波說,不要宣傳得太過了。他想要的,就是一間普通的書店,不要太火,不要太差。如果生意實在不好,他就去流浪。

雖然歌詞記不清晰,那首屬於三毛的歌還是自然流淌了出來:“為什麽流浪/流浪遠方/流浪……”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美防長抨擊肥胖後,一張照片火了
小米電動車高速失控翻滾!車門難開 司機葬身火海
脫了!波特蘭抗議川普派兵 千人“裸體單車”上街
“曆盡滄桑無怨悔” 四通創始人 民運領袖萬潤南病逝
日本最美公主被批當眾沒穿內衣 日網友怒斥“辱日”




24小時討論排行

多久能擺脫稀土卡脖子?如何做?還要小心中國這招
美高官:稀土在握 中國能禁止任何國家參與現代經濟
中國再打稀土牌 貝森特分析3種可能原因
哈馬斯已釋放全部人質,以後要空著手上談判桌了
一場突發的“愛國衝突” 愛國賊的表演算不算尋釁滋事?
激烈交火!中國反製美對華船舶征港口費 海關總署喊話
胡錫進“寬容度變低 人們都不願在網上發聲了”引熱議
泰操普通話導遊強逼購物:今晚我就讓你回不了中國
中國女星鼓吹“中國統治日本論” 日本全網炸鍋
鄧文迪翻盤!布局20年 2女躺贏上位 默多克3兄妹出局
被哈馬斯扣押的剩餘20名人質已全部獲釋
解密!中國成為“稀土王國”的戰略野心 直攻美國咽喉
貝森特:美國對中國加徵100%關稅不必然成真
中國大規模抓捕錫安教會成員 近30人被捕或失聯
美國呼籲中國釋放30名有影響力的地下教會領袖
批中國祭稀土管製“沒通知” 美:北京還推遲通話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一個容易倒閉的行業,不想說慘

南風窗 2025-10-13 02:51:47
一個容易倒閉的行業,不想說慘

台風“米娜”登陸的次日,廣州的鷺江書店依然維持著不算十分蕭條的客流。

老城區街道狹小,風雨一來,每個角落都是濕漉漉的,行人挨著店鋪大門匆匆來去。偶爾有人收攏了傘,抖落雨水,推門走進這間位於中山大學東門外約50平米的臨街商鋪——這裏堆滿了將近1.5萬本待售的二手舊書。

周六下午的一個小時裏,有四個大學生、一對夫妻、一個中年男人先後光臨,帶走了不足十本書。而書的價格,通常不超過35元/本,均價大概在10元/本。門口堆積區,則以十元三本、一元一本的特價書為主。



鷺江書店的小讀者

書店的生意,如今愈發不好做了。

近一年以來,蔦屋書店、鍾書閣、三聯書店、北京豆瓣書店……各大知名品牌書店、獨立書店的閉店消息,從全國各地陸續傳來。

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署的一則信息,2024年,我國圖書零售市場碼洋規模為1129億元,同比下降1.52%;更令人唏噓的是,實洋同比下降2.69%,這意味著折扣力度越來越大。從渠道方麵來看,平台電商、內容電商、垂直及其他電商,共占比86%,留給實體書店的份額,僅餘14%,已不足一成半。

這是一個幾乎沒人看好的行業。

知名品牌書店如唐寧,獨立二手書店如鷺江,無論它們的體量差距多大,首要的營收目標都是一樣的:盈虧平衡。一個實體書出版人被自己“窮笑了”:“我們這個行業真的太幽默了。”



唐寧書店

這也是一個幾乎沒有人想主動放棄的行業。

唐寧書店的創始人魯寧馨,曾在一次采訪裏提到,如果不做書店,她的財務狀況會更好。但是,唐寧不會選擇這個“如果”,寧願以盈養虧,也要保下實體書業務。鷺江書店保本艱難,卻也堅持為大學生開放以書換書活動。高喊著要逃離出版行業的出版人,先後換了三家平台仍不曾轉行。

而在業內人士舉步維艱之外,普通人在談論一間書店時,並不首先考慮它的庫存、成本、利潤率等財務狀況,更多被前置討論的,是這家書店給一個社區、一條街道、一座城市,創造了多少無法用金錢計算的精神價值。

2025年的秋天,書店似乎也在凋落。也許有一天,出版業真的可以不再需要線下書店了。但種種跡象也在告訴我們,在現代人的精神危機下,一座城市,不能沒有書店。

01

誰走進了書店

唐寧書店上海複興店閉店那天,一位媽媽曬出了兩年前,兒子背著小書包第一次踏進那家書店的背影。留言板上,有人寫下:“人生無真相,或許走到最後才知道。”

那一日,這間經曆長期虧損的石庫門小院變得熱鬧非凡。

有人說,一個書店一生中最熱鬧的兩天,一天是開業,一天是停業。可是,在開業和停業之間,那些沒有被標記出來的時間裏,是誰走進了那家書店?



唐寧書店裏的留言

2023年6月,唐寧書店的書課策劃人嬌瓏去複興店策劃一個課程活動。沒有工作的閑暇裏,她坐在小院裏看書。她旁邊的一家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孩子,一家五口,平靜地坐在夏夜的晚風裏,聊天、看書。

這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瞬間,讓嬌瓏記了很久,她意識到這就是唐寧書店“與社區共生共長”的意義。至少,在步行可達的範圍內,人們樂意有一個能隨時坐下的書店。正因如此理念,這家於2003年在廣州創辦的書店,還是實體書店消逝潮裏少數依然堅挺的書店品牌之一。



唐寧書店

當然,不是所有書店都可以擁有如此寬闊的場地,足以容納眾多無人打擾的閑適與消遣。在略顯逼仄的街邊小店,書店的“在地化”屬性同樣鮮明。

位於廣州海珠區的鷺江書店,隻賣二手書,沒有咖啡、沒有文創,狹小的空間裏,隻有堆滿的書、三四台給書與人共用的電風扇、幾張簡易座椅,和一方小小的茶台。

鷺江書店靠著中大東門,大學生占客源的很大一部分比例。學生們總是輕手輕腳地推門進來,默默地在舊書堆裏翻找,然後自助掃碼結賬。經典文學最受歡迎,譬如《百年孤獨》《追風箏的人》《巴斯克維爾的獵犬》,一到貨就會被挑走。

這些充滿青春氣息的靈魂,在接近書本時是沉默的,鷺江書店在大部分時間裏,安靜得隻能聽見風的聲音。但也有另一些客人正好相反,在為生活奔波的間隙,他們到書店是為了享受難得的自在。



在鷺江書店購書的顧客

老板張碧波坐鎮店裏的時候,鷺江書店裏會隨機刷新出一些“固定角色”。

水果店的老板豪哥,經常在夜裏帶來一些水果,他的夢想是退休以後當個赤腳醫生,最近在書店買了幾十本有關中醫、養生的書。

做服裝批發的潮汕人謝老板,最愛和張碧波聊曆史、民俗。“生男孩要向地頭老爺‘報到’,死時也要告別。家裏祭拜祖宗,要21個碗、21雙筷子,差一個都不行。”在書店,謝老板的話頭總是很熱烈,卻幾乎不提自己的生意。

還有一個過去常來造訪的“大客戶”,因為沒有加張碧波微信,而書店經常搬遷,他們也就斷了聯係。一年前,鷺江書店在中大東門新開業,他們的緣分才又續上。“大客戶”有時來了,手機就扔在一邊讓張碧波幫忙充電,來電話也不管、不接,隻是細細地挑書。



鷺江書店老板張碧波

有時,鷺江書店也會來一些“奇怪”的客人。

到訪的下午,一位穿著旗袍的女性走進來挑書,手裏摞了好幾本。同行的中年男人,大聲地在書店接電話,還抽起了煙(以至於店裏其他客人以為著了火),一邊催促著:“好啦!挑完了沒有?別人在催我了!你到底要買什麽?”

店員去勸熄了煙,但爭執還在繼續,拉鋸的時間越來越長。張碧波手上開始沏茶:“大哥,坐下來喝杯茶吧。”中年男人驀地噤聲了。

在鷺江書店,大部分人都想得到一杯茶——一杯冒著熱氣的茶,或者一杯茶的時間。



鷺江書店一角

如同工作日下午的唐寧書店,咖啡區坐滿了拿著書和電腦的人,他們中的一些人,表情看起來並不那麽愉快。可是,一旦他們起身走到書的陳列區,開始在密密麻麻的書脊之中挑尋,這一兩步的場景轉換,就足以讓他們的肩膀立刻鬆下來。

在文明的碰撞、價值的衝突和過載的信息之中,現代人的精神困境正迎來一個爆發高峰。走進書店的人,大多有自己想要逃避的精神劫難。

02

如何活下去

然而,眼下的問題是,書店自己的困境,不比它的客人少。

首當其衝的是實體書本身的生存。一份2024年的報告顯示,2019年至2023年的圖書零售市場中,約1/3的圖書年銷量不足5本。前有“微信讀書”等電子閱讀平台夾擊,後有短視頻平台包抄,實體圖書的路徑已經愈加坎坷。

落到實體書店,難度升級。

出版人蕭蕭先後在一家網絡購書平台、兩家出版社任職,她清楚,實體書店在圖書營銷鏈條中的地位已經越來越低。為了降低營銷成本,從前比較流行的作者簽售、交流會都不再輕易舉辦。除了為一些特定合作,出版社會為書店定製特殊版本之外,這兩個曾經緊密連接的產業鏈上下遊環節,關係已經越來越淡薄。



鷺江書店中的特價書

當新書需要推廣時,比起找書店合作,更常見的情況是,圖書營銷人員需要以低廉到難以啟齒的傭金,去互聯網上四處尋求達人帶貨。有一次,蕭蕭拿著3000元預算,去找一個商業大V做推廣視頻,結果對方給出的報價是幾十萬,她灰溜溜地逃走了。

基於這一背景再去看實體書店,就能理解一個常常為愛書人“詬病”的問題:為什麽書店都開始追求顏值?為什麽書店要賣咖啡和香薰,以及比書還要昂貴的玩偶和文具?

這一問題其實基於書店自己的困惑:“為什麽網上的書賣得比我們進貨價還便宜?為什麽大家總是來書店挑好書之後,拍個照就走了?”作為出版人的蕭蕭解答道,即便出版社要求限價,但在電商疊加各種優惠券之下,實體書的價格戰內卷嚴重,連她自己都忍不住在拚多多上買書。

因此,對書店而言,隻賣新書,幾乎成了一條不可存活的路。他們必須找到屬於自己的解法。



鷺江書店,路邊曬太陽的舊書

鷺江書店的解題思路很簡單:賣舊書。新書的書店售價比線上高30%~50%,基本沒有利潤。雖然二手書同樣要與孔夫子舊書網等平台競爭,但每本書的狀況也不一樣,到店挑選的即時消費,反而具有優勢。一些版本很好的舊書,其出版質量“甚至超越了新版書100倍以上”,它們往往無法再版,因此非常珍貴,其售價大多高於新版書,基本供不應求。找到這些好書,舊書店的生存或小微盈利便沒有問題。

唐寧書店則選擇“萬事皆可書店”的模式,轉型做“社區生活方式”,將文創售賣、“日咖夜酒”、親子體驗、生活美學體驗、內容策展、小劇場等延展性的商品或服務納入,與文創主理人聯營,搭建圍繞“書”這一精神核心的完整生態,與所在商圈共建新文化生活空間。

目前唐寧的營收結構中,實體書、文創及活動占比約為4∶4∶2。



唐寧書店

不同門店,又會根據周邊人群的特征,製定不同的主題定位,比如四海城店側重文化活動與親子體驗,白雲無限極店聚焦健康養生。

甚至,在不同城市的活動定製上也要有所區別,比如,上海人喜歡藝術、咖啡,還有博爾赫斯。唐寧書店一期售價百元以上的博爾赫斯讀書課,在上海可以座無虛席,配套服務是“一定要請專業攝影師,確保照片精致”。

在深圳,更受歡迎的主題,通常是心理學和商業探索。一期關於藝術抄襲和文化挪用的深度探索,在深圳的反響很好。在廣州,非遺、首飾、軟陶,這些體驗感強、不太具有目的性的親子活動更受歡迎,參加者也不太在意是否“出片”。

大約十年前,唐寧書店還經常發起72小時靜讀夜的活動,通過圖書折扣、知識互動、電影放映、烘焙咖啡,“把人聚合在一起,能夠抵抗生活的不確定性”。但如今,線下活動堆高的成本,AI算法對人們生活的侵蝕,逼迫唐寧書店去找新的路徑。



唐寧書店

2025年5月開始,唐寧書店開始搭建線上體係做書課內容,主動與互聯網浪潮和解。嬌瓏開始兼做直播主播,嚐試早播、晚播、邀請美學主理人分享等各種形式,讓書店的受眾即使在線上,也能“一起讀經久的書、聽明師的課,過想好的生活”。

有一陣子,她在直播陪讀馬伯庸的《長安的荔枝》,有時讀到夜裏一兩點,還是會有書友,堅持陪到最後。盡管,一開始場觀(單場觀看人次)隻是一兩百,但後來終於漲到兩三千。一點一點地,變化開始出現。

不同的是,鷺江書店也曾嚐試過直播,卻最終放棄。為了直播,張碧波總是要從晚上8點,一直熬到天亮,“身體吃不消”。最苦惱的是,“直播平台規則很奇怪,突然要罰你,搞不清楚為什麽”。

最終,張碧波還是靠二三十個書友群,和一間小店,繼續維持著。

03

在書店“流浪”的人

20多年前,張碧波在華師擺地攤,進了一批舊書,開始賣;賣著賣著,就變成了一間小書店。書店沒有固定的名字,一年多前,他把書店從下渡路搬到了中山大學東門,鷺江地鐵站附近。因為總要跟人說,“我去鷺江的書店了”,於是他為書店起名為“鷺江書店”。

最近,張碧波開始以手寫信的形式,在書友群和大家對話。采訪中途,他還用三分鍾給我畫了一小幅速寫。

他是一個做決定很快的人,想寫信了,當下就開始寫。想畫畫了,立刻就開始畫。想寫詩了,一分鍾就能寫完。他曾經想要去旅遊,立刻就轉讓了書店,不過後來因故沒能成行,又繼續把書店開了下去。

他在信裏寫:“朋友,如果閱讀的過程你得不到快樂,那麽你可以放下書本。我見過許多不識字的人,智慧很高。做一件事不用為什麽,而是跟著自己的心。”



鷺江書店一角

有一次,張碧波去爬帽峰山,發現山裏竟然可以租房,馬上就住了下來,也當作書的倉庫。每天早晨醒來,他都被整座大山環繞著,即便代價是,他每日往返店裏,需要多花大約100元的油費、高速費。

張碧波不太主動談“情懷”兩個字,他很警惕煽情。“對外的時候,還是要以‘商業’為主,跟別人合作,怎麽談‘情懷’?”他說,“你肯定是要寫實體書店非常慘,其實沒有那麽複雜,選擇了一個事業,然後堅持做下去而已。”

可是要問他為什麽一定要頂著浪潮選擇開書店,他又說,明知困難重重,克服之後,那種成就感是無價的。一句話有時候能改變人的一生,一個書店開了幾十年,哪怕有一個人,因為在這裏買了一本書,找到了自己的價值,那它就發揮了作用。



鷺江書店老板張碧波

書店為了讀書的人堅持,也在為自己堅持。

出於減少開支的考慮,唐寧書店將原本的總部辦公室退租,工作人員分配到各個門店裏,就近上班,運營人員也可以在家裏自由工作。

嬌瓏有時加班得太厲害,會被朋友問:“你為什麽不能把工作和生活分開?”可是,她又發現,自己的工作好像就已經是喜歡的生活了,為什麽非要分開呢?

她記得很多關於唐寧的細節。一個20年的唐寧老會員,從華樂路跟到四海店,會很感慨唐寧書店依舊在營業;社群裏,書友喜歡曬自己的實體書,扉頁蓋著唐寧的章和購買日期。也有書友,在書店從“聽”的人,變成“講”的人,因為自己被點亮過,也擁有了照亮別人的能力。

盡管這一行好像越來越難,但書店行業的神奇之處在於,它給它的經營者帶來的,或許和給它的顧客帶來的,是同樣的東西,雖然難以用具體的價值表達,但確實是一種“內心的豐盈”。



工作日下午的唐寧書店,在咖啡區辦公的顧客

2025年的春節,河南人嬌瓏沒有回家,留守唐寧的主陣地廣州看店麵。

大年初四,一個小姑娘攥著紅包來到唐寧書店四海城店,她央求著牽起了嬌瓏的手,從前台收銀區,一路穿過回廊、小劇場,走到親子區,請嬌瓏幫她按照自己的預算,選一個最漂亮的鈴鐺。那一刻,嬌瓏“心都化了”。

類似的瞬間,在每一個書店發生。

不過,就像張碧波說,不要宣傳得太過了。他想要的,就是一間普通的書店,不要太火,不要太差。如果生意實在不好,他就去流浪。

雖然歌詞記不清晰,那首屬於三毛的歌還是自然流淌了出來:“為什麽流浪/流浪遠方/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