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改了名字,偽造成績,虛構出一個“白人小鎮女孩”的身份,成功闖進耶魯。直到行李牌上的真名被發現,她才被當場撤銷錄取。一個人的造假事件,引爆了藤校體係最尷尬的現實:當“努力”不再稀缺,故事反而成了通行證,公平,是否還存在?


2025 年 9 月,耶魯大學剛剛迎來新一批新生。短短數周後,一場風波在校園爆發——一名剛入學的女生被校方當場撤銷錄取資格,由校警護送離校。
根據《Air Mail》和《Yale Daily News》的報道,這名女生在申請中偽造成績單、篡改推薦信,並虛構出“來自北達科他州小鎮 Tioga 的白人女孩”身份。她通過法院合法改名,將姓氏從 “Lin” 改為 “Lynn”,從文件到社交媒體,徹底抹去了自己作為華裔的痕跡。
她的申請文書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一個小鎮女孩自學設計軟件、憑毅力走出困境。招生官被打動,她順利拿到了耶魯的錄取通知。
然而到校後不久,她的謊言露出破綻。室友發現她的口音和經曆前後不符,在她的行李中還發現印有真實姓名的加州身份證。調查結束後,耶魯立即撤銷錄取。
那張在社交媒體上流傳的寫著 “Lynn ” 的校牌,撕開了藤校“公平神話”的裂縫。


這並非耶魯第一次處理造假事件。
2010 年,哈佛學生亞當·惠勒(Adam Wheeler)因偽造成績單、推薦信與出版記錄,在申請耶魯、斯坦福等名校及多項獎學金時使用虛假材料,被法院判處一年監禁與十年緩刑。這起案件成為美國高校招生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造假事件之一。
2019年,美國更爆出轟動全國的“招生舞弊案”:幾十位家長通過買通教練、偽造運動員身份讓子女進入名校,其中包括南加州大學、耶魯、斯坦福等。
這些案件的共同點是——造假者從不缺乏聰明,而製度總是過度依賴“自我陳述”。
美國名校的錄取與獎學金體係以信任為前提,材料審核大多依靠自報信息。即便在如今的數字化時代,學校對申請背景的核查依舊有限。
這一次的耶魯事件,不過是那條灰色邊界再次被突破——而造假的方式,也變得越來越“迎合體係”。


耶魯女生之所以能成功,不是因為手法高明,而是因為她提供了一個係統想要聽的故事。
藤校的錄取體係早已從“分數競爭”轉向“敘事競爭”:誰的經曆更獨特,誰的逆境更戲劇化,誰的身份更能體現“多元”,誰就更容易被選中。
招生官喜歡“個人故事”,但這種偏好讓“普通”變得不值一提。
一個成績優異的亞裔中產女孩,往往被視為“沒有故事的申請者”。在這樣的文化預設下,敘事成為新的門票。
她理解得極透徹——刪掉姓氏、改了身份、換上“白人小鎮女孩”的敘事模板。她的謊言,是一次精準的係統模仿。

事件曝光後,Reddit 上的討論迅速沸騰。有人憤怒地指責她褻瀆誠信,也有人指出申請製度本身存在的問題。

“多元化”原本是藤校招生中最重要的關鍵詞,卻在現實中逐漸變成一種偏向性的篩選。
名校追求“身份的多樣性”,希望錄取來自不同社會背景的學生——這本無可厚非。
但在實踐中,“多元化”被簡化為“敘事的稀缺性”:貧困、逆境、邊緣、少數群體的經曆被放大,而那些來自穩定家庭、成績突出的中產亞裔學生,反而成為被係統忽視的一群人。
他們沒有足夠“戲劇性”的故事,也沒有可被消費的“逆襲”。
當“稀缺”被誤讀為“價值”,普通就成了原罪。

耶魯的聲明強調“誠信”,但真正的問題不止於此。
藤校的錄取體係正在獎勵“敘事感動”而非“事實可靠”,獎勵“身份標簽”而非“學術能力”。
招生官想找“有思想的聲音”,結果選出的往往是那些最擅長包裝思想的人。
這使整個係統陷入循環:學校希望聽見獨特的故事;學生學會迎合預期的敘事;造假者,隻是把規則推到極致。
這位女生的行為理應被懲罰,但她的存在也暴露出一個更深的問題——
如果一個孩子必須換個身份、編個故事才能被看見,那這場關於公平的神話,早就破碎了。

她離開耶魯那天,宿舍門牌被撕下,她的名字也從係統中消失。
從 Lin 到 Lynn,不過兩個字母的差距,卻跨越了身份、信任與尊嚴。
她刪掉的不隻是姓氏,也刪掉了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造假不能被原諒,但比造假更令人不安的,是一個讓人必須偽裝的製度。
當“做自己”不再安全,當“平凡”不被容許,當“真實”不再是最優解,藤校的公平神話,是否搖搖欲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