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艘貨櫃輪10月9日在中國山東省青島港航行。法新社
華盛頓郵報11日以“美中貿易戰再次爆發”為題發表社論指出,美國與中國這對宿敵再度衝向一場沒人樂見的貿易戰,有如“準備離婚卻仍同居”的怨偶,料將損及兩國經濟並衝擊全球成長。從過去48小時迅速升溫的態勢來看,兩國或從偶爾合作的競爭步向徹底衝突,也揭露美中正陷入爭奪亞太地區影響力和軍事優勢的苦戰,而這場鬥爭將決定21世紀的走向。
中國商務部9日無預警公告收緊稀土出口管製,引發美國總統川普大為不滿,隔日宣布自11月1日起對中國加徵100%關稅,同時禁止所有關鍵軟件出口至中國。中國商務部後於12日回應,管製稀土是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地區穩定”,批評美國“典型的雙重標準”,強調中國“不願打,但也不怕打”。
其實,美中已各自預留轉圜空間。中國將新限製的生效時程延至12月1日;川普則把報複措施的實施日期推遲到11月1日。此舉顯示,兩大經濟體很可能是藉著擺出強硬姿態,透過威脅與最後通牒來爭取更有利的談判籌碼。
華郵社論指出,從長遠來看,過去48小時的發展揭示,兩個超級大國的摩擦將加劇,並從偶爾合作的競爭關係逐漸步向公開衝突甚至徹底對抗。
目前中國掌握全球70%稀土開採及90%稀土加工,北京藉此施壓完全是可預見的。事實上,稀土牌於美國而言並不稀有,美國擁有豐富的稀土資源,但是最方便、最便宜的提煉與加工集中在中國;美國不僅仰賴中國採礦,還把約95%的稀土送往中國加工,因為美國國內處理成本高且審核程序冗長。要在美國本土建立可替代的加工能力,恐需10年以上時間,但北京此舉料將加速華府相關布局。
與此同時,這場貿易戰並非單向,中國有其自身的痛點。一來美國在半導體與芯片設計軟件占主導地位,這是中國在AI競賽急需投入的關鍵技術,卻尚無法在本土完全自製;同時,美國是中國最大的消費市場,約占整體出口的15%。
回顧美中貿易戰火重燃之前,兩國都曾在貿易上放軟姿態,似乎是為川習會鋪路。如今,美中先前在日內瓦和倫敦會談的表麵和諧,已掩蓋不了兩國在亞太地區爭奪影響力與軍事優勢的現實,這場角力將定義21世紀的地緣政治格局。
隨著美中緊張升溫,外界甚至開始談論兩國經濟脫鉤,但華郵這篇文章認為這是種幻想。這篇文章最後寫道:殘酷的事實是,在可見的未來,美中仍互相依賴。貿易戰對雙方都無利可圖。既然“離婚”在短期內不現實,華府與北京還是重回談判桌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