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衣草婚姻”曾是好萊塢深櫃明星與遭受迫害的LGBTQ+群體的庇護,如今在 Z
世代的重塑下,以數字時代的方式重新定義婚姻,兼具保護、陪伴與全新的詮釋。
過去一年裏,TikTok
上興起了一股奇特風潮:年輕人(主要是西方人)向誌同道合者“求婚”,尋求的是陪伴、穩定以及共同分擔經濟負擔與收益。
愛情或性?不重要。
“薰衣草婚姻”一詞從沉寂中再度浮現,引發關於這類權宜婚姻起源的討論,以及這種曾經隱藏的生存策略是否可以在關係規範不斷變化的時代重新被利用。
異性戀的遮掩
“薰衣草婚姻”一詞主要在 20 世紀早期的好萊塢流行。當時形象至關重要,若公開出櫃便可能葬送演藝事業。
通過與異性結婚(其中一方或雙方都是同性戀),為明星與公眾人物提供了掩護,不僅能維持名聲,還能隱匿真正的性取向。在同性戀行為遭刑事定罪或社會譴責的年代,這類結合並非浪漫伴侶關係,而是經過精心策劃的安排,往往由製片方或經紀人操盤。
好萊塢黃金時代的標誌性人物洛克·哈德森(Rock
Hudson)便是常被提及的案例。他與經紀人亨利·威爾森的秘書菲莉絲·蓋茨(Phyllis
Gates)結婚,以阻止小報曝光其性取向。哈德森終其一生隱瞞真實性向以維係“銀幕硬漢”形象,最終於1985年因艾滋相關疾病去世。
演員哈德森的婚姻隻持續了三年
為何是“薰衣草”?
“薰衣草”這一詞及其顏色,長期伴隨LGBTQ+群體的曆史軌跡。
古希臘女詩人薩芙(Sappho)曾以熾熱筆觸描繪女性的纖柔之美,提及“紫羅蘭花環、花冠或飾帶被置於少女‘纖細頸項’之上”。值得一提的是,盡管當時尚未出現現代性取向分類,但“薩芙式戀情”(sapphic)與“女同性戀”(lesbian)一詞皆源自她的名字及其故鄉萊斯博斯島(Lesbos)。
雖然薩芙的性取向仍未確定,但她讚美同性之愛的詩歌使她成為LGBTQ+群體的偶像
數百年後,愛爾蘭作家王爾德將自己的同性情事喻為“紫色時光”,賦予他在“我們稱之為時間的這個緩慢流動的灰色事物”中最深的喜悅。
進入 20
世紀,“薰衣草”逐漸與同性戀者相連,時而甚至淪為貶義詞。美國1950年代爆發的“薰衣草恐慌”中,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Joseph
McCarthy)等政客明確將同性戀與顛覆、不忠劃上等號,導致大批同性戀公務員被解雇或迫辭。
此舉反而激發LGBTQ+權利運動,將薰衣草色定為團結與抗爭的象征。
TikTok上的再詮釋
快轉至數字時代,Z世代創作者在TikTok上以或嚴肅或戲謔的方式重新詮釋“薰衣草婚姻”。標記#薰衣草婚姻(#lavendermarriage)的視頻中,用戶自我推銷為潛在伴侶,抱怨約會市場的混亂,並幻想柏拉圖式的家庭幸福。
2024 年 9 月,TikTok創作者羅比·史考特(Robbie Scott)率先掀起風潮,公開征求薰衣草婚姻伴侶。
他在視頻中說表示:“我能當你丈夫,能當你妻子,能當你的狗,能當你他X的任何想讓我當的角色。你隻需要跟我結婚,讓我能付得起房貸、水電費和稅金,這樣就行。你可以隨時隨地和任何人鬼混,事實上我還鼓勵你這麽做。”
愛情付不了賬單
盡管TikTok這股風潮看似戲謔,卻反映出人們看待關係的深刻轉變。婚姻並非總得以浪漫愛情為基礎。對某些人而言,它是提供實際利益的法律契約——稅務減免、醫療保險、移民身分,甚至共同撫養權。這與昔日歐洲王室的包辦婚姻,乃至某些仍奉行此製的社會,本質上並無二致。
在醫療與住房成本日益高漲的美國,與可信賴的朋友結婚或許能提供穩定。對另一些人來說,這是以情感安全取代浪漫風險,基於共同價值觀與目標建立相互尊重的夥伴關係。
2017年上映的電影《薰衣草恐慌》重現了20世紀50年代美國對同性戀公務員的迫害
在某些社會仍是掩護
撇開TikTok潮流不談,原始形式的薰衣草婚姻,仍為身處同性戀被刑事化或文化禁忌社會中的人們提供庇護。
例如在中國,“形式婚姻”讓LGBTQ+伴侶通過合作婚姻協議,既能符合家庭或社會期待,又能私下保留個人性取向。
更廣泛而言,薰衣草婚姻也能抵禦職場歧視或普遍暴力威脅。
在此背景下,部分批評者認為TikTok將此概念泛化為“帶有福利的柏拉圖式法律安排”,卻淡化了酷兒群體承受的壓迫。
社會學家岡索拉斯(Jennifer
Gunsaullus)對《時尚》雜誌(Cosmopolitan)表示:“薰衣草婚姻的原始概念與酷兒曆史及 LGBTQIA+
群體在壓迫性社會結構中掙紮的經曆緊密相連。若不承襲這段曆史脈絡便重新定義,等於抹去這些婚姻存在的真實且往往痛苦的根源。”
專家同時警告這類的婚姻有其情感代價。無論出於保護還是現實考量,在掩藏真實身份的婚姻中生活仍可能帶來孤獨、怨懟或身份認同衝突。即便是柏拉圖式關係中,也必須明確界定雙方的期望,以避免誤解。
一些社會仍對同性戀持反對態度,薰衣草婚姻因而存在
透過薰衣草濾鏡看愛情?
薰衣草婚姻的複興,不過是關係安排曆史演變中的諸多標簽之一。比如在20世紀初,“波士頓婚姻”一詞曾用來形容無需男性經濟支持的女性同居關係。
作為更廣泛文化變遷的縮影,即有意識地將婚姻與浪漫愛情分離,#薰衣草婚姻引發深層思考:與人共築人生意味著什麽?誰來定義愛情、伴侶關係或婚姻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