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默克爾萬沒想到,如今她會被自己人罵到這個地步

默克爾萬沒想到,如今她會被自己人罵到這個地步

文章來源: 牛彈琴 於 2025-10-08 09:24:14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轉載自中國官媒旗下自媒體《牛彈琴》:

默克爾萬沒想到,如今她會被自己人罵到這個地步

曆史對政治人物的評價,往往不是根據其功過,而是根據後人的需要。默克爾(Angela Merkel)肯定就萬萬沒想到,有朝一日,她會被自己人罵到這個地步。

我看了一下,簡直是:十惡不赦,惡貫滿盈,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罵她的不是俄羅斯人,更與中國人沒半毛錢關係,都是西方人,尤其是東歐人。默克爾犯了什麽罪呢?

在一些西方人眼裏,這位德國前總理,將歐洲推入了深淵,或者說,她才是俄烏衝突爆發的罪魁禍首。

比如,我看到,有人就痛罵:“在默克爾的領導下,整個歐盟依賴俄羅斯的油氣,這是驚人的無恥,這位來自史塔西(Stasi)的女士依然忠於自我。”還有,“隻要默克爾擔任總理,她就一直服務於俄羅斯的國家利益,她引發了歐洲所有重大危機,怪不得她俄語說得那麽好!”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2019年5月上台後,曾在同年12月在巴黎與法國總統馬克龍、時任德國總理默克爾、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四方會談,討論烏克蘭東部局勢。(Getty Images)

網友判案,死刑起步。

很不幸地,默克爾就適用這一條。

更讓人唏噓的是,當年她離職,網絡上還滿是惋惜讚歎之聲,感謝她帶領德國和歐洲渡過一次次危機;幾年後,她的聲望卻斷崖式下跌,她成了歐洲罪大惡極第一人。曆史評價如同潮汐,漲落之間,映照的是當下而非過去的真相。

最近的風波,源自默克爾日前接受匈牙利《遊擊報》採訪。在這次訪談中,默克爾反思:波羅的海三國(即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波蘭,要對俄烏衝突爆發負有部分責任。

默克爾說:“2021年6月,我感覺普京不再認真對待《明斯克協議》,因此我希望建立一種新的形式,讓我們能夠以歐盟的名義直接與普京對話。”烏克蘭“顏色革命”後,俄烏隨即爆發頓巴斯戰爭;在德國和法國協調下,俄烏最終達成《明斯克協議》,雙方同意停火。



2019年8月18日,默克爾在梅澤貝格宮與時任俄羅斯總統普京見麵,就如何解決敘利亞危機和烏克蘭衝突會談了三個多小時。(Steffen Kugler/德國聯邦政府 via Getty Images)

但默克爾看到了隱患。她說,在2021年6月舉行的歐洲理事會會議上,她和法國總統馬克龍提議,與普京直接談判,以應對俄羅斯在烏克蘭邊境附近的軍事集結。但是,“並非所有人都支持這一舉措,尤其是波羅的海國家,波蘭也反對。”默克爾說,這些國家“擔心”,“我們不會製定共同的對俄政策……無論如何,(與普京的對話)並沒有發生。後來我卸任了,普京的侵略開始了。”

她還暗示,新冠疫情也是普京決定發動軍事進攻的原因之一。因為封鎖意味著歐盟和普京之間,無法實現麵對麵的談判,“如果不能會麵,如果不能麵對麵討論分歧,就無法找到新的妥協方案。”



俄羅斯總統普京2024年8月7日召集聯邦安全局長、安全會議秘書和國防部長討論烏克蘭進攻庫爾斯克地區的情況。(Reuters)

什麽意思?默克爾的意思,也是很明確的。

1,她當時就看到了危機,想採取外交行動,阻止戰爭爆發。

2,但她與普京直接對話的外交努力,遭到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的阻擾。

3,這四個國家,事實上綁架了歐盟的政策,歐盟失去了外交回旋餘地。

4,最終,默克爾卸任,與普京對話也沒有實現,戰爭爆發了。

默克爾在反思,但東歐四國聽後,立刻暴跳如雷。

愛沙尼亞外長查赫克納當即痛批,是俄羅斯對俄烏衝突負有全部責任,“俄羅斯發動俄烏衝突的唯一動機就是:它拒絕接受蘇聯解體的事實,以及它永不停止的『帝國主義野心』,俄羅斯應該為這場『侵略』負責。”

波蘭前總理莫拉維茨基(Mateusz Morawiecki)則怒罵:“默克爾通過她輕率的採訪證明,她是過去一個世紀對歐洲最具破壞性的德國政客之一。”



波蘭總理莫拉維茨基(Mateusz Morawiecki)痛斥默克爾受訪的輕率言論。(Reuters)

拉脫維亞前總理卡林什則稱,當時許多國家並不真正理解俄羅斯,“包括德國和默克爾本人”,“我一直告訴她,不能以『善意』與普京打交道,但她認為波羅的海國家的看法是錯誤的。我很清楚默克爾的觀點,但令我震驚的是,在烏克蘭發生這一切之後,她仍然堅持這種想法。”

他們的意見,也是很清楚的:他們一直在告誡默克爾,不要與俄羅斯走得太近,但默克爾不聽,最終,是她讓俄羅斯得寸進尺、為所欲為。在批評者眼裏,現在的默克爾,指責東歐四國,完全是推卸責任,倒打一耙。

默克爾為什麽要說這番話呢?必須要看到,她去匈牙利,接受媒體採訪,是為了宣傳她的回憶錄《自由》。



默克爾出版回憶錄《自由》(Freedom),英文版2024年11月26日上市。(Amazon)

當然,這也是回應外界對她的批評。這種批評,現在越發猛烈,其中的虎狼之辭,大家也都看到了。也是在這本書中,她也批評普京,2007年帶著一條黑色拉布拉多犬來見她,明知道她很害怕狗。

但普京隨即回應,他不知道默克爾怕狗,還以為德國人都喜歡狗,所以,“安格拉(默克爾),請原諒我。”回到主題。默克爾也確實在反思,反思這場戰爭的前因後果,到底怎麽就淪落到現在這個地步。我看到,雖然網絡上,現在壓倒性地是對默克爾的咒罵,但也不是沒有一點理性的聲音。

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就說,“默克爾女士此時說出這番話很有意思。正因如此,我現在必須認真對待……如果她繼續擔任(德國)總理,我相信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不會發生衝突。”

武契奇還說,“這是我的看法,因為她始終非常清楚戰爭的代價是什麽,衝突的代價是什麽,並且她會始終堅持不懈地解決這些問題。這也揭示了問題的複雜性,並非總是100%的責任。”



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認為,默克爾若繼續擔任德國總理,相信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不會發生衝突。(Reuters)

什麽意思?一個手掌拍不響。如果默克爾在,俄烏衝突就不會爆發。

隻是曆史,永遠無法假設。

國際政治有時就像一場精心編排的戲劇,小角色往往能撬動大格局,而關鍵角色的退場,卻讓整場戲最終走向失控。

最後,怎麽看?還是粗淺三點吧。第一,一個政治家要全身而退,何其難也。即便如默克爾,即便她認為自己根本沒錯,但是在當下的西方輿論中,她已經身敗名裂。甚至,一些激進者更指責,是她對普京綏靖,是她讓歐洲依賴俄羅斯,她才是俄烏衝突的最大罪人!

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社交媒體的特性,更放大了這種激烈批評,以至於讓默克爾都有點不寒而慄,輿論在殺人啊!但環顧整個歐洲,又有幾個人,比默克爾更傑出更有遠見呢?唉,這個荒唐的世界,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在輿論的狂潮中,真相常常成為第一個溺水者。

第二,可憐的歐洲,確實要冷靜反思。因為曆史的原因,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一直對俄羅斯保持高度的警惕甚至敵意,這多少也可以理解。



2025年9月22日,波蘭和瑞典舉行兩國曆史上首次聯合軍演,包括在波羅的海開展聯合行動。瑞典表示,瑞典能用各種長程導彈來保衛盟友,同時嚇阻俄羅斯。(Facebook@Dowodztwo.Operacyjne)

但可憐的是歐洲,最終被個別國家綁架,即便知道問題所在,卻無力採取理性措施,阻止戰爭發生。這樣的事情,僅僅在俄烏衝突上嗎?不由想起韓非子的那句名言: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理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當然,韓非子這句話,有特定的時代背景。現代社會,國大國小,一律平等。一些大國的霸道確實讓人搖頭,但小國的審慎又在哪裏?地緣政治,就像一座沒有出口的迷宮,大國博弈的棋盤上,小國往往既是棋子也是賭注。

第三,有些話,默克爾可能還沒有說透。我看到,有西方網友就點評,默克爾說的,其實完全正確,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確實對引發這場戰爭負有重大責任,“但她忘記了幕後操縱者是誰:華盛頓。”

為什麽這麽說?因為在默克爾的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她有一個強烈的理念,“軍事解決衝突,也就是說,烏克蘭軍隊戰勝俄羅斯軍隊,隻是一場幻想。”但她很快發現,美國另有謀算。



2019年5月,(左起)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馬克龍及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四方談後出席聯合記者會。(Reuters)

為什麽普京對《明斯克協議》越來越不感興趣,就是因為俄羅斯發現,美國在不斷向烏克蘭輸送武器。默克爾也確實擔心,這種行為隻會增強烏克蘭的鷹派力量,對解決問題沒有幫助,但“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所以,最終的結果,烏克蘭國內、美國乃至歐洲一些國家,都主張通過軍事手段解決衝突,默克爾的外交努力,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

這都是血淋淋的教訓。外交是妥協的藝術。理性的妥協,不是懦弱,而是智慧——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找那條最不壞的路徑。但在這個撕裂的世界,強硬總能得到喝彩,妥協往往被妖魔化為投降。

對一些國家來說,缺乏理性和變通,卻可能是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災難。烏克蘭的悲劇,幾十萬條人命、大片土地淪喪,難道就好於最初的談判結果?可憐,默克爾的反思,又成為默克爾一條新的罪證。她現在成了普京的走狗,感覺還要被踏上一萬隻鞋,讓她永世不得翻身!

曆史的悲劇在於,當教訓變得清晰時,代價已經無法挽回。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4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他猝死!家屬一看遺體察覺不對勁 驚喊“沒脖子”…
留不下來的留學生們,正在“婚綠”...
華人女子出席中秋活動 突遭ICE帶走 社區一片錯愕
兩紐約女童淩晨爬上“地鐵衝浪” 頭部慘遭重創身亡…
身家180億美元!37歲華裔天才打造240億獨角獸!




24小時討論排行

賴清德:若川普說服中國放棄武力犯台 應獲諾獎
日本為什麽會是亞洲獲得諾獎最多的國家?
默克爾烏戰一番言論 引發波海國家與波蘭強烈反彈
默克爾萬沒想到,如今她會被自己人罵到這個地步
德女市長遭狠刺13刀 凶嫌疑是15歲難民養子
哈馬斯談判團長:我們帶著人民的傷痛而來 結束戰爭
中共黨媒在為胡春華接班製造輿論氣氛?
諾獎化學:難民男孩成阿拉伯之光 沉醉實驗不愛上課
“高市早苗否認南京大屠殺”熱搜 曾質疑“慰安婦”入教科書
美墨非法越境人數,降至逾50年來最低水平
美國資深調查記者:川普顯現癡呆症狀 引白宮擔憂
環保少女控“遭以色列綁架折磨” 獄中遭受酷刑
酒店裏,擠滿了偷偷開房的已婚女性
美國會報告認“封堵失敗”!中企砸錢繞道買芯片
第二日談判結束,哈馬斯拒絕以分階段撤軍
黃仁勳:美國必須贏得AI競賽 未來要像美元一樣....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默克爾萬沒想到,如今她會被自己人罵到這個地步

牛彈琴 2025-10-08 09:24:14



轉載自中國官媒旗下自媒體《牛彈琴》:

默克爾萬沒想到,如今她會被自己人罵到這個地步

曆史對政治人物的評價,往往不是根據其功過,而是根據後人的需要。默克爾(Angela Merkel)肯定就萬萬沒想到,有朝一日,她會被自己人罵到這個地步。

我看了一下,簡直是:十惡不赦,惡貫滿盈,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罵她的不是俄羅斯人,更與中國人沒半毛錢關係,都是西方人,尤其是東歐人。默克爾犯了什麽罪呢?

在一些西方人眼裏,這位德國前總理,將歐洲推入了深淵,或者說,她才是俄烏衝突爆發的罪魁禍首。

比如,我看到,有人就痛罵:“在默克爾的領導下,整個歐盟依賴俄羅斯的油氣,這是驚人的無恥,這位來自史塔西(Stasi)的女士依然忠於自我。”還有,“隻要默克爾擔任總理,她就一直服務於俄羅斯的國家利益,她引發了歐洲所有重大危機,怪不得她俄語說得那麽好!”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2019年5月上台後,曾在同年12月在巴黎與法國總統馬克龍、時任德國總理默克爾、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四方會談,討論烏克蘭東部局勢。(Getty Images)

網友判案,死刑起步。

很不幸地,默克爾就適用這一條。

更讓人唏噓的是,當年她離職,網絡上還滿是惋惜讚歎之聲,感謝她帶領德國和歐洲渡過一次次危機;幾年後,她的聲望卻斷崖式下跌,她成了歐洲罪大惡極第一人。曆史評價如同潮汐,漲落之間,映照的是當下而非過去的真相。

最近的風波,源自默克爾日前接受匈牙利《遊擊報》採訪。在這次訪談中,默克爾反思:波羅的海三國(即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波蘭,要對俄烏衝突爆發負有部分責任。

默克爾說:“2021年6月,我感覺普京不再認真對待《明斯克協議》,因此我希望建立一種新的形式,讓我們能夠以歐盟的名義直接與普京對話。”烏克蘭“顏色革命”後,俄烏隨即爆發頓巴斯戰爭;在德國和法國協調下,俄烏最終達成《明斯克協議》,雙方同意停火。



2019年8月18日,默克爾在梅澤貝格宮與時任俄羅斯總統普京見麵,就如何解決敘利亞危機和烏克蘭衝突會談了三個多小時。(Steffen Kugler/德國聯邦政府 via Getty Images)

但默克爾看到了隱患。她說,在2021年6月舉行的歐洲理事會會議上,她和法國總統馬克龍提議,與普京直接談判,以應對俄羅斯在烏克蘭邊境附近的軍事集結。但是,“並非所有人都支持這一舉措,尤其是波羅的海國家,波蘭也反對。”默克爾說,這些國家“擔心”,“我們不會製定共同的對俄政策……無論如何,(與普京的對話)並沒有發生。後來我卸任了,普京的侵略開始了。”

她還暗示,新冠疫情也是普京決定發動軍事進攻的原因之一。因為封鎖意味著歐盟和普京之間,無法實現麵對麵的談判,“如果不能會麵,如果不能麵對麵討論分歧,就無法找到新的妥協方案。”



俄羅斯總統普京2024年8月7日召集聯邦安全局長、安全會議秘書和國防部長討論烏克蘭進攻庫爾斯克地區的情況。(Reuters)

什麽意思?默克爾的意思,也是很明確的。

1,她當時就看到了危機,想採取外交行動,阻止戰爭爆發。

2,但她與普京直接對話的外交努力,遭到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的阻擾。

3,這四個國家,事實上綁架了歐盟的政策,歐盟失去了外交回旋餘地。

4,最終,默克爾卸任,與普京對話也沒有實現,戰爭爆發了。

默克爾在反思,但東歐四國聽後,立刻暴跳如雷。

愛沙尼亞外長查赫克納當即痛批,是俄羅斯對俄烏衝突負有全部責任,“俄羅斯發動俄烏衝突的唯一動機就是:它拒絕接受蘇聯解體的事實,以及它永不停止的『帝國主義野心』,俄羅斯應該為這場『侵略』負責。”

波蘭前總理莫拉維茨基(Mateusz Morawiecki)則怒罵:“默克爾通過她輕率的採訪證明,她是過去一個世紀對歐洲最具破壞性的德國政客之一。”



波蘭總理莫拉維茨基(Mateusz Morawiecki)痛斥默克爾受訪的輕率言論。(Reuters)

拉脫維亞前總理卡林什則稱,當時許多國家並不真正理解俄羅斯,“包括德國和默克爾本人”,“我一直告訴她,不能以『善意』與普京打交道,但她認為波羅的海國家的看法是錯誤的。我很清楚默克爾的觀點,但令我震驚的是,在烏克蘭發生這一切之後,她仍然堅持這種想法。”

他們的意見,也是很清楚的:他們一直在告誡默克爾,不要與俄羅斯走得太近,但默克爾不聽,最終,是她讓俄羅斯得寸進尺、為所欲為。在批評者眼裏,現在的默克爾,指責東歐四國,完全是推卸責任,倒打一耙。

默克爾為什麽要說這番話呢?必須要看到,她去匈牙利,接受媒體採訪,是為了宣傳她的回憶錄《自由》。



默克爾出版回憶錄《自由》(Freedom),英文版2024年11月26日上市。(Amazon)

當然,這也是回應外界對她的批評。這種批評,現在越發猛烈,其中的虎狼之辭,大家也都看到了。也是在這本書中,她也批評普京,2007年帶著一條黑色拉布拉多犬來見她,明知道她很害怕狗。

但普京隨即回應,他不知道默克爾怕狗,還以為德國人都喜歡狗,所以,“安格拉(默克爾),請原諒我。”回到主題。默克爾也確實在反思,反思這場戰爭的前因後果,到底怎麽就淪落到現在這個地步。我看到,雖然網絡上,現在壓倒性地是對默克爾的咒罵,但也不是沒有一點理性的聲音。

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就說,“默克爾女士此時說出這番話很有意思。正因如此,我現在必須認真對待……如果她繼續擔任(德國)總理,我相信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不會發生衝突。”

武契奇還說,“這是我的看法,因為她始終非常清楚戰爭的代價是什麽,衝突的代價是什麽,並且她會始終堅持不懈地解決這些問題。這也揭示了問題的複雜性,並非總是100%的責任。”



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認為,默克爾若繼續擔任德國總理,相信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不會發生衝突。(Reuters)

什麽意思?一個手掌拍不響。如果默克爾在,俄烏衝突就不會爆發。

隻是曆史,永遠無法假設。

國際政治有時就像一場精心編排的戲劇,小角色往往能撬動大格局,而關鍵角色的退場,卻讓整場戲最終走向失控。

最後,怎麽看?還是粗淺三點吧。第一,一個政治家要全身而退,何其難也。即便如默克爾,即便她認為自己根本沒錯,但是在當下的西方輿論中,她已經身敗名裂。甚至,一些激進者更指責,是她對普京綏靖,是她讓歐洲依賴俄羅斯,她才是俄烏衝突的最大罪人!

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社交媒體的特性,更放大了這種激烈批評,以至於讓默克爾都有點不寒而慄,輿論在殺人啊!但環顧整個歐洲,又有幾個人,比默克爾更傑出更有遠見呢?唉,這個荒唐的世界,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在輿論的狂潮中,真相常常成為第一個溺水者。

第二,可憐的歐洲,確實要冷靜反思。因為曆史的原因,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一直對俄羅斯保持高度的警惕甚至敵意,這多少也可以理解。



2025年9月22日,波蘭和瑞典舉行兩國曆史上首次聯合軍演,包括在波羅的海開展聯合行動。瑞典表示,瑞典能用各種長程導彈來保衛盟友,同時嚇阻俄羅斯。(Facebook@Dowodztwo.Operacyjne)

但可憐的是歐洲,最終被個別國家綁架,即便知道問題所在,卻無力採取理性措施,阻止戰爭發生。這樣的事情,僅僅在俄烏衝突上嗎?不由想起韓非子的那句名言: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理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當然,韓非子這句話,有特定的時代背景。現代社會,國大國小,一律平等。一些大國的霸道確實讓人搖頭,但小國的審慎又在哪裏?地緣政治,就像一座沒有出口的迷宮,大國博弈的棋盤上,小國往往既是棋子也是賭注。

第三,有些話,默克爾可能還沒有說透。我看到,有西方網友就點評,默克爾說的,其實完全正確,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確實對引發這場戰爭負有重大責任,“但她忘記了幕後操縱者是誰:華盛頓。”

為什麽這麽說?因為在默克爾的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她有一個強烈的理念,“軍事解決衝突,也就是說,烏克蘭軍隊戰勝俄羅斯軍隊,隻是一場幻想。”但她很快發現,美國另有謀算。



2019年5月,(左起)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馬克龍及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四方談後出席聯合記者會。(Reuters)

為什麽普京對《明斯克協議》越來越不感興趣,就是因為俄羅斯發現,美國在不斷向烏克蘭輸送武器。默克爾也確實擔心,這種行為隻會增強烏克蘭的鷹派力量,對解決問題沒有幫助,但“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所以,最終的結果,烏克蘭國內、美國乃至歐洲一些國家,都主張通過軍事手段解決衝突,默克爾的外交努力,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

這都是血淋淋的教訓。外交是妥協的藝術。理性的妥協,不是懦弱,而是智慧——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找那條最不壞的路徑。但在這個撕裂的世界,強硬總能得到喝彩,妥協往往被妖魔化為投降。

對一些國家來說,缺乏理性和變通,卻可能是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災難。烏克蘭的悲劇,幾十萬條人命、大片土地淪喪,難道就好於最初的談判結果?可憐,默克爾的反思,又成為默克爾一條新的罪證。她現在成了普京的走狗,感覺還要被踏上一萬隻鞋,讓她永世不得翻身!

曆史的悲劇在於,當教訓變得清晰時,代價已經無法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