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麗莎白·凱澤(Elisabeth
Kaiser)來自圖林根州格拉市。她出生於1987年,當時德國仍處於分裂狀態。兩年後柏林牆倒塌,1990年10月3日德意誌民主共和國(DDR,簡稱東德)正式成為曆史。
“我並未親身經曆統一的年代,但父母和祖輩的講述深深影響了我”,凱澤在柏林於德國統一日發布的年度報告中如是寫道。該報告聚焦東西部年輕一代的聲音。
對於這名38歲的社會民主黨(SPD)政治家而言,這也是一次“首秀”,因為她自今年5月新一屆聯邦政府成立以來才出任聯邦東部事務專員這一職務。
德國年輕一代是否“在統一中成長”?
在最新發布的報告中,凱澤重點探討了年輕人如何看待已經統一35年的德國。標題中的提問“在統一中成長?”本身就暗示了東西部之間依然存在差異。
形式上,這個問題的答案顯然是肯定的,因為如今隻有一個德國。凱澤在前言中寫道:“我們這些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出生的一代,是第一代在統一德國環境下長大的人。”
但她同時強調,對於在東部長大的年輕人來說,“東部”至今仍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塑造身份、影響人生軌跡的生活空間。
東部身份認同感更強烈
凱澤本人曾在位於勃蘭登堡州的波茨坦大學就讀。她觀察到,東西部年輕人對身份的認知至今截然不同。許多來自原西德地區的年輕人,對“Wessi”(西德人)這一稱呼幾乎沒有認同感,特別是生活在海岸或阿爾卑斯山區的人。而東部的年輕人則更常自稱為“Ossi”(東德人)。
在凱澤看來,這並非偶然:雖然德國年輕人已在同一個國家裏共同成長了三十五年,但他們的成長環境至今在許多關鍵方麵依然不同,尤其在東部中小城鎮和農村地區。
德國聯邦政府東部事務專員凱澤發表了她的首份關於德國統一現狀的年度報告。
收入低、財富少、人口老齡化
凱澤援引聯邦政府的“均衡發展報告”指出,東部許多小城和鄉村的公共交通和醫療資源供給不足,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西部經濟較弱的地區。
不過,她強調,東部居民的收入普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依賴社會救助的比例則明顯更高。“東部的家庭財富也普遍低於西部,”這位社民黨政治家補充說。
此外,東部農村地區的人口老齡化遠比其他地方嚴重,年輕人比例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這種結構性差異深刻影響了許多東部人的人生軌跡,相比西部同齡人,他們更難依靠父母的經濟支持。
西富東貧
凱澤在發布會上進一步指出,財富主要通過繼承傳遞,這讓東部年輕人長期處於劣勢。
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西部各州征收的遺產和贈與稅涉及的財富超過1060億歐元,而東部(含柏林)不到70億。人均繼承財富,西部接近1600歐元,東部僅400歐元,不足其四分之一。凱澤認為,這樣的巨大差距令人擔憂,因此需要就調整遺產稅展開討論。
每個年輕人應獲2萬歐元“起步金”?
凱澤也呼應了德國經濟研究所(DIW)早前提出的建議:國家應為每位年輕成年人提供一筆2萬歐元的“基礎遺產”,資金用途需限定,可用於接受教育、創業或購房。
民間組織“人人有遺產”基金會甚至提出,用對大額遺產征收小比例稅金建立基金,為所有年輕人提供“起步資金”。該組織的計算顯示,隻需動用德國每年遺產的約5%即可實現這一目標。
政治阻力與現實困境
凱澤也清楚,遺產稅改革在執政聯盟內是一個棘手的議題。她所在的社民黨內部對此有支持的聲音,但在基民盟/基社盟(CDU/CSU)中幾乎無人認同。因此,統一35年後,東西部財富鴻溝依然難以彌合。
凱澤最後總結道:東部在許多領域取得了進步,經濟發展良好,初創企業活躍,並在可再生能源擴張方麵走在前列。然而,她同時警告,這些成就尚不足以追趕西部,隨著東部人口老齡化加劇、年輕人大量外流,未來縮小差距的難度隻會更大。
自1990年統一以來,除首都柏林外,東部地區已因人口外遷流失約200萬人,相當於總人口減少16%。目前,五個東部州合計約1250萬人,而同期西部人口則增長了10%,達到近68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