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王健林和萬達來說,近幾年的生意主題就是一個字:賣。
或者三個字:賣、賣、賣。
再或者兩個字:化債。
最近王健林和萬達被限高,又突然取消限高,這件事具體的原因其實並不重要。
因為截至目前,萬達集團有10條被執行人信息,涉及金額合計約52.62億元,以及47條股權凍結信息。限高隻是這一係列財務問題當中的一個水花罷了。
“賣賣賣”慘烈程度如何?2025年初以來,王健林已經出售55座萬達廣場。再加上2023年出售的4座萬達廣場、2024年出售的26座萬達廣場,共有85座萬達廣場,已經被王健林賣掉了。
萬達集團持有的萬達廣場大約為300座,也就是說,王健林還有200來座萬達廣場可以賣。
除此之外,萬達的輕資產也在陸續上架售賣,包括萬達電影、旅行社和酒店業務等。
賣了這麽多,怎麽還是被債務問題緊逼?萬達的財務狀況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這種嚴重程度的?
看表麵的話,王健林目前的境況是因為房地產下行的大背景——泥沙俱下的時代,能全身而退的人不多。
但是細細看來,王健林從十幾年前開始就已經走向了一個戰略性的改變,正是這種戰略的轉向,讓他一直沒有找到萬達企業真正的護城河,反而“一錯再錯”,深陷債務深淵。
這種經曆不僅是關於一個商業巨子的故事,也對我們普通人很有啟發,今天我就來聊聊,王健林的連續犯錯根源到底在哪裏。
王健林到底是誰?當我們回顧他的商業之路就會發現,他其實一直都不是“純地產商”,而是一個“鍾情於文化產業的地產商”。
上世紀90年代,中國足球剛剛職業化,1993年,萬達集團成為大連足球隊的讚助商。那時的王健林還隻是一個地方性的地產商,但他很快就發現了足球的商業價值。

萬達砸錢打造“大連萬達”這支球隊,結果立竿見影。
球隊迅速橫掃甲A聯賽,1994年至1998年間四奪聯賽冠軍,創造了55場不敗的神話。那是中國足球最輝煌的時代,也是“大連萬達”最響亮的時代。
據媒體統計,王健林當年在足球上累計投入超過2.5億元。按當年的物價水平,這可是嚇人的巨額支出。但他並不在乎,因為足球帶來的品牌效應,直接反哺了房地產——大連樓市火爆,萬達項目一售而空。
然而,1998年因一次裁判爭議判罰,王健林憤然宣布退出足球。他痛罵足協“黑暗”,徹底抽身。
這就是王健林的性格與風格,正如他所喜歡的崔健——用搖滾式的方式進入。他不惜代價追逐夢想,卻突然用情緒化的方式退出。
要麽是舞台上的主角,要麽就徹底離開,這種性格特質,後來在萬達的院線、文旅、海外並購中反複上演,也成了王健林版本的“性格即命運”。
2004年,第一家萬達影院在長春開業。王健林敏銳地看到:隨著城市化和中產崛起,看電影將成為中國人的剛需。
於是,萬達開始瘋狂擴張影院網絡。
到2009年,萬達已經是全國票房冠軍,之後連續八年蟬聯第一。2017年,萬達電影的票房收入占全國總票房的14%,一度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絕對霸主。
但王健林的野心不止於國內,他的真正願景是“主宰世界電影”,創造“萬達文娛宇宙”。

2014年左右,恰逢中國房地產如日中天,但這時候,擅長未雨綢繆的地產大佬們都紛紛開始考慮:房地產很有可能快要到頂了,必須提前求變,以防未來房價以及杠杆率可能到頂、下行所帶來的風險。
王健林當然也早就在未雨綢繆,他的“文娛宇宙”野心就成了萬達係最好的轉型新出路。
另外,王健林也早早確立了一個戰略:用萬達廣場的商管租金等輕資產比例的上升,來取代地產這樣的重資產所帶來的“尾大不掉”風險。
他在公開場合不止一次地提到,未來萬達僅僅依靠商管租金收入,就可以實現充裕的現金流。
然而,萬達的“文娛夢”和“輕資產戰略”,遇到了“滑鐵盧”。

在頂峰時期,2012年的萬達以26億美元收購美國AMC院線、以2.6億歐元收購歐洲第二大院線歐典、又花3億美元收購澳大利亞赫伊斯。
那幾年,萬達一度掌控全球最多的銀幕數量,確實有了“全球影業霸主”的雛形。
2016年,王健林在接受采訪時自信地預言:要讓上海迪士尼樂園在10到20年內無法盈利。
這樣的“驚天狂妄之語”,正是他的巔峰時期寫照,也是他的巨大野心真正暴露的時刻。2016年的萬達,的確已經是跨越文旅地產、影視製作、電影放映業務於一身的娛樂巨頭。
但也正是在那其後,王健林的事業走入了深淵。
從2016年開始,萬達的目標是全力發展輕資產,減少重資產的負債累贅,因此它的地產收入開始下滑,這時候必須要有輕資產的蓬勃發展來填補收入減損,實現過渡。
但接下來10年,萬達的輕資產之路在兩方麵受到重挫。
首先是上市之路的挫折所帶來的三次對賭協議失敗。
2016年,萬達因為高杠杆的房地產模式,已經產生了4200多億的負債。這時它選擇從港股退市,計劃在A股上市並與投資者簽署了對賭協議。
根據這次對賭協議,萬達必須在2018年8月31日之前在內地實現上市。如果未能如期完成這一目標,萬達將麵臨最高達400億港幣的股權回購賠償。
2018年,王健林第二次“對賭”,這次他將萬達13%的股權(340億元)出售給蘇寧、騰訊等,承諾是萬達要在2023年10月31日前完成A股上市。
2021年,第三次對賭又來了,情況還是類似。
關鍵問題在於,這三次對賭,王健林都因為沒有按承諾實現公司上市,斥巨資才解除了對賭協議。
在這三次對賭中,萬達就已經開啟了賣賣賣的模式,才得以償債。因此這成了萬達的真正轉折點——後來萬達的“債務巨坑”,就是一次次的對賭失敗所埋下的。
對賭的背後,則是其文娛產業、輕資產轉型成功的願景,但很遺憾,並沒有實現。
同時,海外項目的融資問題也開始顯現,公司資金鏈安全受到嚴重影響。

在這期間,還有兩件事對萬達影響很大。
2020年疫情突然發生,全球電影院都不得不停擺。2020年,本文前麵提到的萬達收購的海外院線AMC市值暴跌,萬達電影也因此而巨虧。
當然,不管是商場還是娛樂城,也都受到了波及影響。
萬達的電影投資也一直不順,以至於中國儒意後來“蛇吞象”收購了萬達電影股權——2024年,儒意全麵接管萬達電影,王健林也不再是萬達電影的實控人。
林林總總,也隻能理清楚王健林這些年所經曆之大概。
拋開紛繁複雜的細節,王健林與萬達究竟何以至此,我想可以總結為兩點:
首先是內部戰略原因:王健林從商一開始至今的“文娛夢”,存在認知錯位——10到20年趕超迪士尼這種遠遠脫離現實的目標,說明萬達在文娛產業布局上本身就存在戰略問題。
迪士尼的護城河極深,它根本就不是一個簡單的文娛企業或者遊樂場,而是依托在美國極其強大的文化輸出上,擁有百年積澱,是一個真正的“全球娛樂帝國”。以萬達的底蘊和中國文化產業在全世界極其有限的影響力,想要短期內趕超迪士尼,太難。
輕資產轉型不順,舊的重資產又失去了銀行貸款這個“活水”,現金流吃緊就成為必然。
所以,搞了多年的輕資產,最後還是得依靠出售重資產才得以續命,這也成為萬達轉型一個悲涼的注腳。
其次是行業原因:高杠杆模式的房地產,從2016年開始就弊病叢生。萬達盡管從那時候起就開始斷臂求生,一路賣產業賣到現在,依然在當年高杠杆留下的泥潭中掙紮,這也是房地產整體狀況的一個縮影。
作為我們普通人,其實也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當一個人想要轉行、跳槽的時候,千萬不要輕易放棄舊的經驗和資源積累,過快地另起爐灶,否則風險會很大。
另外,“人隻能賺到認知以內的錢”也是很重要的,當王健林喊出“10到20年讓迪士尼賺不到錢”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注定了故事的走向。
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個人,保持謙卑、務實、清醒的自我認知,永遠都是最好的“避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