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摩表示,2024年,中國國產品牌在該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份額從2023年的47%一舉躍升至58%,標誌著本土供應鏈的技術成熟和市場接受度達到了新的裏程碑。IFR預計,從2025年到2028年,亞洲市場將繼續引領全球工業機器人安裝量增長,而中國的持續增長將是實現這一樂觀前景的決定性因素。
中國正不斷鞏固其作為全球機器人技術領導者的地位。根據最新行業數據,中國不僅在工業機器人安裝量、保有量和產量方麵主導全球市場,其本土品牌也在國內市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重塑著全球供應鏈格局。
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最新發布的《2025年世界機器人報告》,在全球工業機器人安裝量2024年同比持平的背景下,中國市場實現了7%的逆勢增長。這一增長使中國當年新增的工業機器人安裝量達到29.5萬台,占全球總量的54%,份額再創新高。

與此同時,中國本土機器人製造商的市場份額正急劇攀升。據追風交易台消息,摩根士丹利分析師Sheng Zhong、Chelsea Wang等在近日發布的報告中表示,2024年,中國國產品牌在該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份額從2023年的47%一舉躍升至58%,標誌著本土供應鏈的技術成熟和市場接受度達到了新的裏程碑。

強勁的需求不僅體現在新增裝機量上,也反映在龐大的存量規模中。截至2024年,全球運行中的工業機器人總量達到466萬台,其中中國擁有200萬台,占全球總量的43%,高於2023年的41%。這一係列數據凸顯了中國在全球自動化浪潮中的核心驅動作用,並對全球投資者和供應鏈參與者產生深遠影響。
全球增長引擎逆勢而上
報告數據顯示,在全球主要經濟體機器人市場需求放緩之際,中國成為了支撐行業增長的關鍵力量。2024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總安裝量為54.2萬台,與前一年基本持平。然而,區域表現分化明顯。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數據,在中國的強勁表現(同比增長7%)帶動下,包括澳大利亞在內的亞洲市場整體實現了5%的同比增長。相比之下,歐洲和美洲市場的安裝量均出現了高個位數的同比下滑。

中國的增長不僅彌補了其他市場的疲軟,更將其在全球新增安裝量中的占比從2023年的51%提升至54%,進一步強化了其作為全球最大機器人消費市場的地位。
本土品牌崛起與供應鏈主導
除了作為消費市場的重要性,中國在機器人生產和本土品牌建設方麵也取得了顯著進展。據大摩估算,目前全球約55%的機器人在技術上於中國生產,顯示了其在全球機器人供應鏈中的製造核心地位。
更具戰略意義的是本土品牌的崛起。2024年,中國品牌在國內市場份額首次突破50%,達到58%。這一跨越式增長正在改變過去由外資品牌主導的市場格局。
根據報告援引市場研究機構MIR的數據,按銷量計算,國產品牌埃斯頓在2024年已位列中國市場第二,僅次於日本的發那科。這一趨勢預計將持續,對全球機器人供應商構成直接的競爭壓力。
新興應用拓展行業邊界
與此同時,中國及全球機器人市場的增長動力正變得更加多元化。
2024年,汽車和電子等傳統應用領域的需求相對疲軟。然而,以金屬加工、機械、食品等為代表的“通用工業”領域需求持續上升,其安裝量達到28.7萬台,占全球總量的約53%。

與此同時,兩類新興機器人正開辟新的市場空間。
一是協作機器人,因其靈活性和易於部署的特點,2024年全球安裝量同比增長12%,在工業機器人中的滲透率已上升至12%。

其次,專業服務機器人需求旺盛,全球安裝量達到20萬台,同比增長9%。其中,為應對勞動力短缺和推動工廠數字化,運輸與物流領域的應用增長尤為強勁,同比增幅達14%。
行業前景樂觀,CAGR或達7%
基於當前的發展勢頭和新興應用的驅動,行業對未來持樂觀態度。IFR將其對2025-2027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安裝量的預測較一年前上調了4-10%。
該機構預測,從2025年到2028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安裝量將以7%的年均複合增長率(CAGR)增長,到2028年達到70.8萬台。
亞洲市場將繼續引領增長,預計年均複合增長率可達8%,歐洲和美洲則分別為5%和4%。作為亞洲乃至全球市場的領頭羊,中國的持續增長將是實現這一樂觀前景的決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