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第一批白人度假的中產,已經後悔了

第一批白人度假的中產,已經後悔了

文章來源: 鳳凰WEEKLY 於 2025-10-02 20:19:05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辦公室裏最資深旅遊達人老G,今年終於倦了。

在經曆了自駕遊在高速堵車6小時、去景點被堵在山上動彈不得2小時、景區接駁壓力過載差點在景區內滯留過夜,以及連續5天7點起床全家人精疲力盡差點斷親以後。

這個黃金周,老G對出遊的訴求隻剩下了9個字:

“風景好,能躺著,不要擠。”

當一個人對旅行的掌控欲降至冰點,“麵朝大海,秋暖花開”的鬆弛海島遊,便自然進入了他的視線。

第一批白人度假的中產,已經後悔了

老G今年就打算選個島嶼度假。

國內的也行,東南亞的也好,飛到地球另一端也不是不可以。

反正都是“陽光、沙灘、海浪和仙人掌”,反正都是把自己從都市生活裏主動流放。

然而簡單一查,老G卻發現:

海島遊看似美好,坑卻一個比一個深。



海島旅遊三件套,下水、平躺與拍照

俗話說,地球上的海島的形狀有千百種,但人類通過旅遊來消費它們的方式卻大抵相同。

不論你玩的,是一天之內乘船往返於多個島嶼的“跳島”,還是幾天就在一個島上作chill狀的“躺島”,麵對沙灘海浪,絕大多數人的選擇不外乎——

下水、平躺與拍照。



下水,就是下海出航,在假日裏進行一係列水上項目。

這裏麵的基礎款,是在島上劃出的海上浴場裏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或是玩玩摩托艇香蕉船這樣略帶刺激性的項目。



而進階活動,便自然是戴上裝備在潛水教練或是同好的陪伴下,進入四大洋各有特色的海底世界:

巴厘島岸潛看美國沉船,蘇梅濤島水下看珊瑚礁,馬爾代夫夜潛看浮遊生物,斯米蘭群島偶遇海龜......



甚至如果時間足夠充裕,一趟海島之旅單獨花個幾天時間和幾千塊錢考個潛水證,也不失為一種中產專屬的、又卷又放鬆的假期使用方式。

與之相對,如果你對大海的態度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或者就是單純在假日裏懶得動彈。

那鬆弛的海島玩法,便是平躺。

在島上挑個度假酒店或是設施更完善的度假村,舒舒服服地曬幾天太陽,做幾次SPA或冥想,再大餐幾頓能被冠以新鮮之名的海鮮,或是幾頓掛有咖喱或冬陰前綴的美食。



偶爾想出門了,那就騎上租來的小電瓶,在日落時沿著海岸線隨便遛上幾公裏——雖然也是在一個小世界轉圈,但可比坐遊輪要自由多了。

而不論你和家人是喜動還是好靜,拍照出片,都是一場海島遊不得不品的重要一環。

畢竟你當初,也是被社媒那些所謂的“果凍海”、“槳板日落”、“xx之鏡”吸引來的,也希望能用一個朋友圈九宮圖來給美好的假期收個尾。



然而,就和如今所有的景點都存在“照騙”一樣,海島遊也是如此——

選錯了島嶼,來錯了時間,你的買家秀就會和賣家秀天差地別:

來之前,你期待的是社媒上蔚藍高飽和的珊瑚海,想和海裏多巴胺配色的生物們共舞。



而在一個陰天真正下海之後,你發現自己仿佛潛入了一鍋帶著海腥味的米湯,在渾濁的海水裏看不清方向。



之前期待的那些海洋生物,似乎也因為黃金周放了假,全都藏了起來,隻剩下一些小蝦和海帶。照片洗出來,感覺自己在看一碗高湯餛飩。

與之類似,沙灘鬆弛或是日落倩影的照片,也大多需要天公的持續性作美。

要是功課沒做,攤上了雨季上島,那想象中的溫暖與懶洋洋,便自然會被一副“地獄繪卷”所取代——

旅客一整天都被困在島上的酒店裏,外麵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氛圍很容易就會轉為“孤島凶案”。



甚至,哪怕你去海島的唯一目的僅僅是吃,如果沒有提前給自己的胃做好攻略,那麽也可能會瞬間被海螺、椰子雞、青口貝或者冬陰功裏的某種香料所擊倒,讓來之不易的黃金周被食物中毒毀掉。



所以,海島遊可以是chill的,但規劃一場海島遊卻很難chill起來。

雖然島上的生活很簡單,要麽上桌吃飯要麽下水看魚,但若是在出行前沒有對天氣、水文、基建乃至自己的腸胃菌群做調研,那踩坑便一點兒也不稀奇了。

也難怪同一個島嶼,有人度假結束後悔不迭,有人卻玩成了“第二故鄉”。

而在這無數的踩坑與避坑之間,喜愛離岸上島的旅客們,也逐漸總結出了一條經典的海島遊鄙視鏈。



海島遊,從“帶娃挖沙”到“自我實現”?

說是鄙視鏈,但其實大部分海島之間的差異並不算大。

而所謂的“孰優孰劣”,其實僅僅取決於出行者錢包的厚度,以及要前往該島所要付出的精力。



位於海島遊青銅段位的,是國內沿海的諸島:

舟山東極,平潭湄洲,南澳潿洲,南麂四礵......

這些目的地,主打的就是一個方便與性價比。

對外宣傳基本也都是“小墾丁”、“小希臘”、“東方小荷蘭”、“人間塞爾達”之類的平替名號。



要的就是不必走太遠,你就能看到足夠的美景,享受到國際海島的樂趣。

甚至若是住得足夠近,你周末就能帶娃去海邊挖沙,在日落後看被譽為海上極光的“藍眼淚”,與巨大的海上風車合影留念。



但因為諸島有相當一部分都不在熱帶,其基礎旅遊設施不少也是近兩年才開始完善,所以在下水和躺平的體驗上,確實稍顯遜色。

再往上,便是海島遊的“樣板間”——東南亞諸島。

這些島嶼擁有著大差不差的緯度溫度,販賣著大同小異的遊玩項目,但因為遊玩的價格有高有低,所以各個消費群都能找到自己的生態位:

在乎性價比的,可以去芽莊或亞庇撿漏,三四千人民幣就能暢玩一周,幾十塊錢就能實現在內陸奢侈的榴蓮+海鮮的自由;



而向標準的中產看齊的則可以將錢包瞄準馬代,人均萬元的明星同款水屋住進去,椰子樹下的白沙灘躺起來,還有中文管家全程服務,突出一個“尊”。

東南亞諸島能滿足你有關陽光沙灘的美好想象,但偶爾你也不得不承受下這份美好的“通貨膨脹”——

如果趕上出遊的旺季,又選了個網紅島嶼,那你就大概率會解鎖“酒店大爆滿,海灘下餃子,飯店人擠人”等成就,讓你跨越了山海,卻還是繞不開令人煩躁的人山人海。



要想遠離這些,那你就需要將自己的飛行裏程繼續拉長,去探索那些更遙遠、更貴價的海島。

比如斐濟、夏威夷、巴哈馬喬治敦,以及這兩年很火的大溪地。

到這個級別的海島遊,萬元就成了起步價,甚至兩個人10多天玩進去一輛車的錢也並不是什麽新鮮事兒。

此時,性價比便成了某種預設的束縛。畢竟在這些島上,高開銷所兌換的體驗,確實一分錢一分貨。



比如大溪地的核心波拉波拉島,坐海觀山,綠鬆石泄湖+頂級白沙灘+全球頂級的水屋,妮可·基德曼在這裏度蜜月,卡戴珊家族在這裏拍綜藝。



而從這個層級再往上,進一步深入海島這個概念本身,那這種旅遊模式便儼然從“休閑”變成了“修行”:

比如有人去北極四島,抵達一年隻有三四百人來過的世界盡頭,觀察冰川的成長與消融,心係星球脈動;

也有人前往加拉帕戈斯島,解鎖一大堆這輩子都沒見過的動物亞種,感受進化的神奇和大自然的偉大......



當然,所謂的旅遊層級說到底也就是圖一樂,歸根結底,不論是家門口的海島還是位於世界另一端的,那於廣闊蔚藍中所浮起的陸地,總是對格子間裏的都市白領們產生一種強烈的吸引力——

讓他們情願,在難得的假期,花錢將自己短暫流放。



海島,一場屬於中產的“限時逃離”

年輕時,老G覺得海島旅遊有兩個缺點:

交通不便,信號不好。

而在打工十多年後,老G變了。

如今的他,覺得海島遊隻有一個缺點,就是貴。

距離遠、信號不好,都成了海島的巨大優勢。正是因為無法時刻與陸地相連,才給了海島的度假客們,一種難得的逃離感——

在這個遺世獨立的地方,在日常被海峽與浪潮所隔絕後,不少度假客們的生活,便回歸到了生活最“初始”的設定。



每天睜開眼睛,腦海裏盤亙的不再是報表與策劃和領導,也不是那一個個被咖啡強行誘導出的“頭腦風暴”,取而代之的,是幾個極其簡單的生活之問:

今天吃什麽?今天去哪裏潛?今晚在哪片海邊散步?

當需要做的選擇變少了,對未來的焦慮就自然蒸發了。大腦終於在麵對碧海藍天之時,獲得了寶貴的“宕機”權利。



脫離鋼筋水泥的城市和燈火通明的格子間,不與陸地相連的小島是一個天然的世外桃源。隻有徹底離開日常熟悉的場景,才會發現自己的肌肉和大腦有多緊繃。

島嶼提供了另一種參照係。

這裏沒有KPI,也沒有deadline,你能清晰感受到時間的緩慢流淌:潮汐一漲一落,太陽從東到西,夜晚的風與白日的光交替——一切都在提醒你,生命可以按照自然的節奏展開,不必永遠被時鍾和消息推著往前跑。

在海島停靠幾日,是給靈魂一張“臨時出獄”的船票。

花錢把自己從城裏“趕”上島後,都市人才久違地體會到,原來生活是可以漫無目的的,人是可以“無用”的。



海島遊,是都市人周期性對抗生活僵化的解藥。

沒有多少人能徹底逃離鋼筋水泥,擺脫格子間與加班,躲開績效與35歲優化。

但至少,在某個間歇,用一座島,對自己進行一場短暫的“流放”,能夠讓被城市生活囚禁許久的疲憊靈魂,獲得幾天寶貴的“保釋期”。

而這,大概就是海島遊的終極意義。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2)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妮可因婚前協議要賠1.2億?男方疑嫌她太紅偷找新歡
在紐約市過“舒適生活”要多少錢?研究揭答案
巴菲特重磅出手!97億拿下化工巨頭 押注美國未來
第一批白人度假的中產,已經後悔了
視頻瘋傳:移民挑釁ICE探員 數十大漢撲上 騎車突圍…




24小時討論排行

川普擺"2028競選帽" 怒懟:醫保不給非法移民 決不妥協!
美國大豆豐收中國不買 “特朗普考慮100億美元援助”
為啥馬斯克繳稅那麽少?頂級富豪們是這樣逃稅的
失業+資訊黑箱+歧視印度人 K簽證犯眾怒 官方失算
政府關門:川普擬砍“民主黨機構” 對峙升級 裁員將開始
中方向美方提“四不”要求:不見不該見的人……
52歲萊溫斯基久違現身 聊起和克林頓往事淚流滿麵
習近平出手!逼關鍵技術脫鉤 諾基亞愛立信遭嚴審
韓國的“愛韓國反華遊行”,被總統批評損害國格
中國十一流行“假裝旅行”:國外代拍40元 頭等艙打卡千元
1400萬輛新能源車跑高速,充電樁夠用嗎?
王健林已賣掉85座萬達廣場:“越賣越窮”背後根源
敏感時刻,美軍一核武器指揮官突然宣布!
普京:恢複與美國的全麵關係符合俄羅斯國家利益
外交政策:挺台大將全失勢 台灣陷美中雙重夾擊
美防長嗆肥胖將軍不爽就離職!這上將不幹了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第一批白人度假的中產,已經後悔了

鳳凰WEEKLY 2025-10-02 20:19:05

辦公室裏最資深旅遊達人老G,今年終於倦了。

在經曆了自駕遊在高速堵車6小時、去景點被堵在山上動彈不得2小時、景區接駁壓力過載差點在景區內滯留過夜,以及連續5天7點起床全家人精疲力盡差點斷親以後。

這個黃金周,老G對出遊的訴求隻剩下了9個字:

“風景好,能躺著,不要擠。”

當一個人對旅行的掌控欲降至冰點,“麵朝大海,秋暖花開”的鬆弛海島遊,便自然進入了他的視線。

第一批白人度假的中產,已經後悔了

老G今年就打算選個島嶼度假。

國內的也行,東南亞的也好,飛到地球另一端也不是不可以。

反正都是“陽光、沙灘、海浪和仙人掌”,反正都是把自己從都市生活裏主動流放。

然而簡單一查,老G卻發現:

海島遊看似美好,坑卻一個比一個深。



海島旅遊三件套,下水、平躺與拍照

俗話說,地球上的海島的形狀有千百種,但人類通過旅遊來消費它們的方式卻大抵相同。

不論你玩的,是一天之內乘船往返於多個島嶼的“跳島”,還是幾天就在一個島上作chill狀的“躺島”,麵對沙灘海浪,絕大多數人的選擇不外乎——

下水、平躺與拍照。



下水,就是下海出航,在假日裏進行一係列水上項目。

這裏麵的基礎款,是在島上劃出的海上浴場裏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或是玩玩摩托艇香蕉船這樣略帶刺激性的項目。



而進階活動,便自然是戴上裝備在潛水教練或是同好的陪伴下,進入四大洋各有特色的海底世界:

巴厘島岸潛看美國沉船,蘇梅濤島水下看珊瑚礁,馬爾代夫夜潛看浮遊生物,斯米蘭群島偶遇海龜......



甚至如果時間足夠充裕,一趟海島之旅單獨花個幾天時間和幾千塊錢考個潛水證,也不失為一種中產專屬的、又卷又放鬆的假期使用方式。

與之相對,如果你對大海的態度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或者就是單純在假日裏懶得動彈。

那鬆弛的海島玩法,便是平躺。

在島上挑個度假酒店或是設施更完善的度假村,舒舒服服地曬幾天太陽,做幾次SPA或冥想,再大餐幾頓能被冠以新鮮之名的海鮮,或是幾頓掛有咖喱或冬陰前綴的美食。



偶爾想出門了,那就騎上租來的小電瓶,在日落時沿著海岸線隨便遛上幾公裏——雖然也是在一個小世界轉圈,但可比坐遊輪要自由多了。

而不論你和家人是喜動還是好靜,拍照出片,都是一場海島遊不得不品的重要一環。

畢竟你當初,也是被社媒那些所謂的“果凍海”、“槳板日落”、“xx之鏡”吸引來的,也希望能用一個朋友圈九宮圖來給美好的假期收個尾。



然而,就和如今所有的景點都存在“照騙”一樣,海島遊也是如此——

選錯了島嶼,來錯了時間,你的買家秀就會和賣家秀天差地別:

來之前,你期待的是社媒上蔚藍高飽和的珊瑚海,想和海裏多巴胺配色的生物們共舞。



而在一個陰天真正下海之後,你發現自己仿佛潛入了一鍋帶著海腥味的米湯,在渾濁的海水裏看不清方向。



之前期待的那些海洋生物,似乎也因為黃金周放了假,全都藏了起來,隻剩下一些小蝦和海帶。照片洗出來,感覺自己在看一碗高湯餛飩。

與之類似,沙灘鬆弛或是日落倩影的照片,也大多需要天公的持續性作美。

要是功課沒做,攤上了雨季上島,那想象中的溫暖與懶洋洋,便自然會被一副“地獄繪卷”所取代——

旅客一整天都被困在島上的酒店裏,外麵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氛圍很容易就會轉為“孤島凶案”。



甚至,哪怕你去海島的唯一目的僅僅是吃,如果沒有提前給自己的胃做好攻略,那麽也可能會瞬間被海螺、椰子雞、青口貝或者冬陰功裏的某種香料所擊倒,讓來之不易的黃金周被食物中毒毀掉。



所以,海島遊可以是chill的,但規劃一場海島遊卻很難chill起來。

雖然島上的生活很簡單,要麽上桌吃飯要麽下水看魚,但若是在出行前沒有對天氣、水文、基建乃至自己的腸胃菌群做調研,那踩坑便一點兒也不稀奇了。

也難怪同一個島嶼,有人度假結束後悔不迭,有人卻玩成了“第二故鄉”。

而在這無數的踩坑與避坑之間,喜愛離岸上島的旅客們,也逐漸總結出了一條經典的海島遊鄙視鏈。



海島遊,從“帶娃挖沙”到“自我實現”?

說是鄙視鏈,但其實大部分海島之間的差異並不算大。

而所謂的“孰優孰劣”,其實僅僅取決於出行者錢包的厚度,以及要前往該島所要付出的精力。



位於海島遊青銅段位的,是國內沿海的諸島:

舟山東極,平潭湄洲,南澳潿洲,南麂四礵......

這些目的地,主打的就是一個方便與性價比。

對外宣傳基本也都是“小墾丁”、“小希臘”、“東方小荷蘭”、“人間塞爾達”之類的平替名號。



要的就是不必走太遠,你就能看到足夠的美景,享受到國際海島的樂趣。

甚至若是住得足夠近,你周末就能帶娃去海邊挖沙,在日落後看被譽為海上極光的“藍眼淚”,與巨大的海上風車合影留念。



但因為諸島有相當一部分都不在熱帶,其基礎旅遊設施不少也是近兩年才開始完善,所以在下水和躺平的體驗上,確實稍顯遜色。

再往上,便是海島遊的“樣板間”——東南亞諸島。

這些島嶼擁有著大差不差的緯度溫度,販賣著大同小異的遊玩項目,但因為遊玩的價格有高有低,所以各個消費群都能找到自己的生態位:

在乎性價比的,可以去芽莊或亞庇撿漏,三四千人民幣就能暢玩一周,幾十塊錢就能實現在內陸奢侈的榴蓮+海鮮的自由;



而向標準的中產看齊的則可以將錢包瞄準馬代,人均萬元的明星同款水屋住進去,椰子樹下的白沙灘躺起來,還有中文管家全程服務,突出一個“尊”。

東南亞諸島能滿足你有關陽光沙灘的美好想象,但偶爾你也不得不承受下這份美好的“通貨膨脹”——

如果趕上出遊的旺季,又選了個網紅島嶼,那你就大概率會解鎖“酒店大爆滿,海灘下餃子,飯店人擠人”等成就,讓你跨越了山海,卻還是繞不開令人煩躁的人山人海。



要想遠離這些,那你就需要將自己的飛行裏程繼續拉長,去探索那些更遙遠、更貴價的海島。

比如斐濟、夏威夷、巴哈馬喬治敦,以及這兩年很火的大溪地。

到這個級別的海島遊,萬元就成了起步價,甚至兩個人10多天玩進去一輛車的錢也並不是什麽新鮮事兒。

此時,性價比便成了某種預設的束縛。畢竟在這些島上,高開銷所兌換的體驗,確實一分錢一分貨。



比如大溪地的核心波拉波拉島,坐海觀山,綠鬆石泄湖+頂級白沙灘+全球頂級的水屋,妮可·基德曼在這裏度蜜月,卡戴珊家族在這裏拍綜藝。



而從這個層級再往上,進一步深入海島這個概念本身,那這種旅遊模式便儼然從“休閑”變成了“修行”:

比如有人去北極四島,抵達一年隻有三四百人來過的世界盡頭,觀察冰川的成長與消融,心係星球脈動;

也有人前往加拉帕戈斯島,解鎖一大堆這輩子都沒見過的動物亞種,感受進化的神奇和大自然的偉大......



當然,所謂的旅遊層級說到底也就是圖一樂,歸根結底,不論是家門口的海島還是位於世界另一端的,那於廣闊蔚藍中所浮起的陸地,總是對格子間裏的都市白領們產生一種強烈的吸引力——

讓他們情願,在難得的假期,花錢將自己短暫流放。



海島,一場屬於中產的“限時逃離”

年輕時,老G覺得海島旅遊有兩個缺點:

交通不便,信號不好。

而在打工十多年後,老G變了。

如今的他,覺得海島遊隻有一個缺點,就是貴。

距離遠、信號不好,都成了海島的巨大優勢。正是因為無法時刻與陸地相連,才給了海島的度假客們,一種難得的逃離感——

在這個遺世獨立的地方,在日常被海峽與浪潮所隔絕後,不少度假客們的生活,便回歸到了生活最“初始”的設定。



每天睜開眼睛,腦海裏盤亙的不再是報表與策劃和領導,也不是那一個個被咖啡強行誘導出的“頭腦風暴”,取而代之的,是幾個極其簡單的生活之問:

今天吃什麽?今天去哪裏潛?今晚在哪片海邊散步?

當需要做的選擇變少了,對未來的焦慮就自然蒸發了。大腦終於在麵對碧海藍天之時,獲得了寶貴的“宕機”權利。



脫離鋼筋水泥的城市和燈火通明的格子間,不與陸地相連的小島是一個天然的世外桃源。隻有徹底離開日常熟悉的場景,才會發現自己的肌肉和大腦有多緊繃。

島嶼提供了另一種參照係。

這裏沒有KPI,也沒有deadline,你能清晰感受到時間的緩慢流淌:潮汐一漲一落,太陽從東到西,夜晚的風與白日的光交替——一切都在提醒你,生命可以按照自然的節奏展開,不必永遠被時鍾和消息推著往前跑。

在海島停靠幾日,是給靈魂一張“臨時出獄”的船票。

花錢把自己從城裏“趕”上島後,都市人才久違地體會到,原來生活是可以漫無目的的,人是可以“無用”的。



海島遊,是都市人周期性對抗生活僵化的解藥。

沒有多少人能徹底逃離鋼筋水泥,擺脫格子間與加班,躲開績效與35歲優化。

但至少,在某個間歇,用一座島,對自己進行一場短暫的“流放”,能夠讓被城市生活囚禁許久的疲憊靈魂,獲得幾天寶貴的“保釋期”。

而這,大概就是海島遊的終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