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1日晚,身為美國第一夫人梅拉尼婭·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段短視頻,引發了全球媒體的關注和熱議。據悉,視頻最初是由梅拉尼婭的團隊創作並發布的,隨後她本人的賬號也進行了轉發。
視頻的標題是“走向未來”(Into The
Future),雖然畫麵中乍一看是梅拉尼婭的形象,但其實這是一個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虛擬梅拉尼婭”。她從像素化的霧氣中緩緩出現,最終變得栩栩如生。
現年55歲的梅拉尼婭沒有對自己的“數字分身”予以進一步的解釋,也沒有說明明確的目的,而這就引發了多種猜測:是個人形象的再造?是政治暗示?還是為商業項目造勢?
事實上,梅拉尼婭近年來一直在嚐試將科技與個人品牌結合。她曾推出過NFT係列,還參與過語音AI項目,讓人工智能“朗讀”她的回憶錄。也就是說,這次的“AI梅拉尼婭”並非她首次涉足數字化嚐試,但卻是最直觀、最具象的一次。
雖然有人認為這樣的視頻很前衛,但也有很多人覺得這樣的東西會帶來很多的問題,尤其是對於像梅拉尼婭這樣的“權勢女性”來說。
目前的輿論分歧在於以下三點:
第一,真假難辨,容易引發陰謀論。過去一直有“梅拉尼婭替身”的陰謀論在網上流傳。如今她親自發布一個 AI
生成的分身,不免讓人覺得像是在“坐實”相關傳言。有人調侃:“看來替身理論是真的,隻不過是數字版本。”
第二,商業動機的質疑。有媒體分析,這段視頻可能與她曾參與的加密貨幣項目有關,是一種變相的宣傳。如果確實如此,卻沒有提前披露,就可能被質疑為“軟性廣告”或誤導公眾。
第三,AI倫理的擔憂。人工智能合成名人影像已經不是新鮮事,但當公眾人物主動將其作為自我表達的方式,還是會引發關於“真實性”與“公信力”的討論。有人擔心,如果連政治人物的形象都可以完全由
AI 生成,那麽未來公眾如何判斷“什麽是真實的、什麽是虛擬的”?
一些科技和法律專家對於梅拉尼婭的此次發布也表達了觀點。有社會學者擔憂這類的AI影像,可能削弱公眾對信息真實性的信任,助長“假新聞”或“陰謀論”的傳播。而一些法律界人士則是認為,未來可能需要更嚴格的立法來規範
AI
生成的名人肖像,避免未經同意的盜用或誤導性宣傳。此外也有媒體行業觀察者指出,如果梅拉尼婭用這種方式為某個商業項目造勢,那麽公眾有權知道背後的真實動機。
梅拉尼婭的這段“AI分身”視頻無疑引起了巨大關注。它展示了人工智能在視覺創作上的強大能力,也暴露了公眾在接受新技術時的困惑與擔憂。“走向未來”聽起來是一個積極的口號,但未來究竟會不會因為AI而更加真實可信,還是更加虛假與複雜,這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或許梅拉尼婭沒有想到,她的這段短短幾十秒的視頻,為全球關於AI、真假與信任的討論,再次添了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