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還不起學貸,美國年輕人跑路?

還不起學貸,美國年輕人跑路?

文章來源: 鳳凰WEEKLY 於 2025-08-26 00:34:54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還不起學貸,美國年輕人跑路?

很多人都知道,美國大學學費很貴。但很少有人意識到,這種“貴”,竟足以顛倒世界的邊界——

不再是發展中國家的年輕人千裏迢迢赴美追逐“美國夢”;而是美國本土的大學畢業生,為了逃避高額學貸和沉重還款壓力,反向奔赴海外,尋找出路。

有人定居他國,甚至在多個國家間旅居輾轉,隻為壓低生活支出、在利息進一步滾動前還上貸款;也有人幹脆“出逃”,放棄還款,把債務永遠留在身後,從此告別祖國。

“美國夢”,開始在美國之外上演。

但少數人成功開啟新生活的另一麵,仍是社會的暗影。在美國,約有4500萬人背負總計1.77萬億美元的學生貸款,人均負債在3.5萬至4萬美元之間。相當於每7個成年人中就有1人深陷其中。

這其中,原本有近800萬人受惠於拜登時代“SAVE”計劃, 學貸利息得以暫緩,但聯邦教育部在今年7月9日宣布,自8月1日起要恢複償還利息。懸在頭頂的巨石,再次壓到了肩上。

在這個國家,哪怕選擇最節省的路徑——州內的公立大學,每年也需付出超過1萬美元的學費;而如果決定走出本州,費用立即翻倍。



〓2005-2025年,美國大學平均學費增長情況

要知道,美國家庭年收入的中位數是八萬美元。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一場艱難的算計。如果考慮私立大學、頂尖名校,學費直接飆升至每年五萬美元起步。接受教育,幾乎注定伴隨負債。

不斷膨脹的學貸總額,令美國政府也頭痛不已,經濟學家們也擔心,畸形的債務,是否會對經濟造成影響。拋開這些宏觀問題,一個真正值得追問的是:一個人是否有可能,在不承擔過度風險的前提下,接受高等教育?

在美國,乃至許多國家,高等教育早已被默認為通往體麵生活、抓住階級流動機會的必經之路。教育是一種投資,這一點沒人否認。另一方麵,它可能也是套牢普通人一生的陷阱。



債務逃兵

35歲的查德·哈格曾認真考慮過住在山洞裏,來逃避學貸。仔細評估後,他“退而求其次”,搬到了印度雨林。

最開始,他住在印度南部的烏恰卡達村,租了一間每月租金僅為50美元的水泥房,院子裏種著椰子樹,養著幾隻雞。他漸漸在這種自給自足的生活中找到樂趣,將沃爾瑪(連同美國)拋諸腦後。

在美國,他欠著兩萬美元的學生貸款。雖然算不上多,但對哈格這樣始終掙不到“體麵工資”的人來說,仍舊是壓得喘不過氣的負擔。

他在2011年從北科羅拉多大學畢業。那時經濟剛剛走出衰退,第一份工作是在玩具工廠的流水線上裝配零件、卸貨搬運。後來,他又回到校園,讀了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比較文學碩士,試圖以兼職教授為生。但一學期隻有一門課,收入微薄,生活捉襟見肘。

終於,他在丹佛找到一份穩定工作——當醫療樣本快遞員,運送血液和尿液樣本到各大醫院。稅後每月到手1700美元。還完學生貸款後,他所剩無幾,租不起房,隻能回到家裏和母親住。外出和社交,幾乎變成奢望。

他說:“在美國,我根本算不清生活的數學題。”



而在印度,生活變得簡單很多。他娶了一位當地大學教師,有了五年期配偶簽證。他開始憧憬擁有自己的房子,有自己的家庭——那些在美國看似遙不可及的生活,在印度逐漸變得觸手可及。

像哈格這樣的“債務逃兵”,在美國不是極端個案。過去多年裏,逃避學貸不再回美國的案例,不時見諸報端,近則逃去加拿大,遠一點的,則是歐洲、亞洲等。

一些人的逃離經曆,也相當曲折。名為Chad Albright的美國人,早在2007年就從賓夕法尼亞州的米勒斯維爾大學畢業,但傳播學和曆史學專業背景讓他難以找到雇主,學貸隻能拖欠著。他的信用評分因還款困難而急劇下降,找工作變得更難——一些雇主會查詢信用報告。“我感覺大學毀了我的生活。”Albright說。

2011年,Albright跑來了中國,在中山教英語。隨後又去了烏克蘭,並永久定居在那裏。

自稱學貸律師的Joshua R. I. Cohen告訴Vice,逃離計劃對某些人可能有效,但前提是他們永遠不再回美國生活。Cohen認為,搬到國外後,“隻有為美國公司在國外工作時才會麵臨後果”。

CNBC也曾在2019年報道稱,一些學生貸款借款人正在收拾行囊,逃離美國,去一些生活成本較低的國家,而且,在那裏,債務催收機構的控製力較弱。



〓學貸平均金額比例

這個群體的規模有多大,不得而知,畢竟沒有全國性的數據統計,但他們都有在社交媒體群組分享個人故事,一些理財網站上也提供了應對建議。

當然,永不回頭者,畢竟隻是少數。更常見的情況是,很多人離開,隻是為了更好地還債。

格雷森·弗格森便是如此。

他是一名自由撰稿人,原本在美國亞利桑那生活。他算過一筆賬,光房租、車貸還有水電費,每月就要花去近1700美元,加上每月900美元的學貸,他實在承擔不起。於是,他在2022年初搬到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

在離開美國前,弗格森曾試過搬去和姐姐同住,也住過拖車,但還債仍像個無底洞。因此,他決定向外看。

弗格森相中的阿根廷,雖然通脹嚴重,但美元匯率低得驚人,房租隻要400美元,電話卡和健身房花不了20美元。沒有車貸,也沒有高昂的保險賬單。

加上疫情後他的業務量開始恢複,他終於能慢慢有步驟地還上那筆學生貸款。

但與哈格相比,弗格森適應新生活的難度要更高。他努力學習西語、適應當地方言,卻始終沒有交到親密的朋友。身邊都是熱鬧的人潮,孤獨感卻越來越深。他開始患上抑鬱症,情緒陷入低穀。

雪上加霜的是,在2023年,阿根廷新總統米萊上台,削減補貼、貨幣貶值,通脹飆升。他在當地的生活成本也水漲船高。



〓阿根廷總統米萊上台進行改革

弗格森開始重新查資料,試圖尋找新的落腳地,國家得夠便宜,簽證時間要夠長,還得能帶上他的鬥牛犬。最終,在今年4月,他搬到了東南歐的阿爾巴尼亞。這裏的經濟更穩定,物價也更便宜,一杯咖啡隻需0.59美元。

弗格森透露,自從離開美國,他的學貸償還已經有了起色。如果阿爾巴尼亞的生活成本,比他剛搬到阿根廷還低,那他就有足夠的“閑錢”來還學生貸款。

在弗格森看來,數字遊牧者的體驗本就是流動的,也注定有好有壞。現在,阿爾巴尼亞就是一個新的開始。

然而,弗格森和哈格這樣有勇氣逃離美國的人,畢竟隻是少數,更多美國人不得不留在國內,繼續和學貸周旋。



對陷阱一無所知

“當我在18歲簽下那些貸款合同時,根本沒意識到這會是怎樣的壓力。”

一名昵稱為paulzedwuz79的網友在Reddit寫下這句話:“當時他們說,‘沒關係,隻要上了大學,找到了好工作,錢就能還清了。’但利息就像流沙,每次我想爬出來,卻發現自己越陷越深。”

爬不出來的人,還有很多。在Reddit上,有一個名為“student loan defaulters(學生貸款違約者)”的社群,聚集著兩萬多名成員。他們在匿名的網絡角落裏交流著各自的焦慮和困境。



〓Reddit社群上的求助帖

不少人提到自己是家中第一代大學生,或成長於移民家庭。在他們的語境裏,“大學是唯一出路”,而貸款則是通往那扇門的門票。

但這扇門背後,藏著極其複雜的規則。美國學生貸款不僅金額高,結構也極其晦澀。聯邦貸款利率相對固定,常年在5%以上,但額度有限;而私人貸款通常浮動在8%至13%之間。很多年輕人背著“雙重債務”進大學,畢業後才發現,月供高得離譜,幾乎看不到盡頭。

“我真希望學校教我更多金融知識,而不是告訴我大麻會害死我。”一位Reddit網友在回帖中寫道。

也有網友吐槽道,她當年從“沙利美”(Sallie Mae)借錢時,隻覺得這個名字聽起來“像個會給你煲雞湯、溫柔可親的姨媽”——而不是一個以放貸為業、在你二十出頭就敲響你家門的債權人。

熟悉貸款規則、理解債務風險,本身就是一種階級性的特權。



〓網友曬出需要償還的債務餘額

學生貸款違約者的社群主頁,置頂著一則名為“Student Loan Default: The Guide(學生貸款違約:指南)”的資源帖,近兩萬字的實操指南,教人如何合法拖欠、如何轉移資產、如何在不同州規避追債,還列上了術語表和風險評級。

它總結了幾十種策略,比如等私人貸款時效失效後低價和解,或者“跑路”到海外重啟人生:隻要在國外年收入低於約10萬美元,就可通過“海外收入免稅條款”將美國應稅收入報為0,從而合法實現聯邦貸款的0元還款。信用評分不跨國,私人貸款公司也無法追討。

在這個語境中,“違約”已不再是某種道德汙點,而被視為一種“strategic default(策略性違約)”。人們試圖為這種絕望狀態賦予一點理性意味——不是因為他們不負責任,而是因為,這個係統讓他們無論怎麽努力,都看不到盡頭。

過去幾十年裏,美國公立高等教育經曆了一場深刻的“去公共化”轉型。各州持續削減撥款,大學為填補缺口大幅提高學費,學生和家庭承擔的成本不斷上升。

這一變化並不孤立。在醫療、住房、退休等領域,同樣的邏輯也在發生作用:政府退場,市場接管,個體埋單。貸款因此變得無處不在,而還款卻越來越艱難。

對於年輕人來說,學費上漲遠遠跑贏了通貨膨脹,而收入的增長卻停滯不前——這讓“投資教育”的神話開始裂開。

更糟的是,在美國銀行業遊說的長期推動下,學貸無法通過破產清除,也很難再融資重組。哪怕一輩子都在還款,也未必能擺脫債務陰影。即便退休,政府也有權從社會保障金中扣除債務餘額。

不滿與憤怒在積聚,而金融業的影響力卻在持續增長。

這種爭議在2022年8月達到了高潮。當時,拜登政府宣布了一項史無前例的學生債務減免政策,承諾為4000多萬名貸款人減免1萬至2萬美元的債務。



〓拜登政府學生貸款減免計劃

這項計劃曾被視為解決係統性債務不公的開始,但很快便遭遇政治和司法上的激烈反對。2023年6月,美國最高法院正式裁定該政策無效,改革的窗口,就此關閉。

今年7月,問題雪上加霜。特朗普重新推動的“大而美法案”順利通過。新法案將對聯邦學生貸款計劃進行大規模縮減,其中部分條款將於8月1日起正式生效。

多個獨立機構分析指出,這些變化可能迫使更多學生轉向私人貸款機構求助。



有尊嚴的生活

在美國,背負債務不是意外,而是一種常態。

上大學、看病、生孩子、搬家、開車——幾乎所有關於“好好生活”的想象,都以貸款為前提。學生貸款隻是“日常生活金融化”中的一環。

在這種體係中,責任是敘事的核心。“理性投資”“個人責任”“按約還款”,這些看似中性的詞匯,構成了一整套道德敘事,塑造出一種結構性的幻覺:每個人都在自由市場中作出選擇,而後為選擇負責。

更深層的道德規訓,則藏在日常信用體係之中。

在美國,由私人公司FICO主導的信用評分,被廣泛用於貸款、租房、保險,甚至求職篩選。它被視為衡量“財務美德”的標準,也在重塑社會對“可靠”與“自律”的理解。

然而,這套評分機製並不獎勵“量入為出”,反而偏好“負債有術”:持卡越多、貸款種類越雜,隻要按時還款,分數就越高。哪怕每月隻還最低額度、長期被高息套牢,也無妨;但一旦延遲還款超過30天,分數就可能大幅下滑。



〓FICO信用評分等級

更諷刺的是,水電賬單、房租、電話費這些日常賬目,往往並不計入評分係統。也就是說,它不是在衡量一個人是否有信用,而是在評估他是否具備“被借貸”的價值。

這一切從來不會在銀行開卡窗口講清楚。人們必須依靠自己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去摸索並遵守這些隱性規則。

在這樣的體係中,信用不再隻是金融指標,而成為一種社會標簽。欠債不僅帶來實際後果,也被視為“自作自受”的印證。

這也是為什麽,當拜登政府提出學生債務減免政策時,網絡上很快引發了激烈爭議。許多人並非對這些背負學貸的年輕人缺乏同情,在人們看來,成年人理應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但問題是,這種“自由選擇”本身就是構造出來的神話。

大多數人從未真正擁有選擇的空間。特別是對於許多低收入家庭,尤其是邊緣族裔出身的學生,與其說是“做錯了選擇”,不如說是因為一開始缺乏選擇,而被推入債務陷阱。



〓按種族劃分的債務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超過1/5的黑人借款人(21.8%)曾陷入學生貸款違約,是白人借款人(6.1%)的3倍多,也顯著高於拉美裔(10.1%)。此外,一旦違約,黑人和拉美裔借款人重蹈覆轍的幾率也更高——約有3/4再次違約。

這些差異,並非單一政策問題的產物。事實上,美國政府在經濟幹預中一直表現出鮮明的不對稱:當企業和銀行陷入困境,國家往往迅速出手施以援手;而真正落到普通家庭的救助,卻遲緩而有限。即便出台了政策,受益最多的也常常是白人家庭,其他族裔則被製度性地排除在外。

與此同時,關於“政府不能無限支出”的財政論調,也演變為一種道德工具,指向那些最需要公共支持、卻最難自我托底的人。

以“大而美法案”為例,政策支持者強調,削減聯邦學生貸款計劃以及其他公共支出,是為了“控製聯邦赤字”,維護財政可持續性。然而,這類說法往往回避了更關鍵的問題:這些削減損害了誰?讓誰受益?

聯邦政府一紙聲明稱,削減學生貸款額度,打破了債務循環。從國會預算辦公室的預估來看,這個說法的確可靠,因為學貸額度的調整,十年內能給聯邦政府節省超過3000億美元。

同時,這也意味著,更多的家庭不得不轉向私人貸款,承受更高昂的代價,或者直接被大學拒之門外。

不上大學,哪來什麽學貸壓力呢?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42)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大學戀愛,已經進化成這樣了
川普自爆"手中握有王牌"足以毀滅中國!考慮出訪北京
高校關停、就業率驟降……赴美留學迎來"至暗時刻"?
川普開除聯準會理事"創111年來首例"!庫克本人回應了
巴菲特口中"不下蛋的雞",連續三年跑贏全球資產




24小時討論排行

日本呼籲各國不要參加九三閱兵,中方回應
還不起學貸,美國年輕人跑路?
川普自爆有“足以毀滅中國”的王牌 北京高官會哭死
美印裔司機釀3死 “300萬人求情” 當地人“反向請願”
川普終於出手!一紙命令 從根源上鏟除“零元購”
結婚僅1年 華人妻向丈夫潑硫酸鎖門 白人丈夫慘死
川普白宮受訪時遭電話鈴聲打斷 要求機主“滾出去”
華人媽帶娃插隊 喊“沒有中國就沒有你們國家”引爭議
以色列空襲加薩醫院導致5名記者喪命,國際發聲譴責
日本男子在台北舉五星紅旗被台當局驅逐出境
緊急狀態!劇毒中國農藥流入加州 消防員都不敢靠近
23歲烏克蘭美女赴美國過新生活 遭流浪漢亂刀殘殺
萬斯稱俄羅斯已做出重大讓步,拉夫羅夫:仍有分歧
台法院審理偷渡案:大陸地區屬於中華民國領土
川普正式簽令起訴燒國旗者 暗示“美國人喜歡獨裁者”
川普炒掉Fed理事 美元匯價齊跌 金價上升 背後意義重大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還不起學貸,美國年輕人跑路?

鳳凰WEEKLY 2025-08-26 00:34:54



還不起學貸,美國年輕人跑路?

很多人都知道,美國大學學費很貴。但很少有人意識到,這種“貴”,竟足以顛倒世界的邊界——

不再是發展中國家的年輕人千裏迢迢赴美追逐“美國夢”;而是美國本土的大學畢業生,為了逃避高額學貸和沉重還款壓力,反向奔赴海外,尋找出路。

有人定居他國,甚至在多個國家間旅居輾轉,隻為壓低生活支出、在利息進一步滾動前還上貸款;也有人幹脆“出逃”,放棄還款,把債務永遠留在身後,從此告別祖國。

“美國夢”,開始在美國之外上演。

但少數人成功開啟新生活的另一麵,仍是社會的暗影。在美國,約有4500萬人背負總計1.77萬億美元的學生貸款,人均負債在3.5萬至4萬美元之間。相當於每7個成年人中就有1人深陷其中。

這其中,原本有近800萬人受惠於拜登時代“SAVE”計劃, 學貸利息得以暫緩,但聯邦教育部在今年7月9日宣布,自8月1日起要恢複償還利息。懸在頭頂的巨石,再次壓到了肩上。

在這個國家,哪怕選擇最節省的路徑——州內的公立大學,每年也需付出超過1萬美元的學費;而如果決定走出本州,費用立即翻倍。



〓2005-2025年,美國大學平均學費增長情況

要知道,美國家庭年收入的中位數是八萬美元。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一場艱難的算計。如果考慮私立大學、頂尖名校,學費直接飆升至每年五萬美元起步。接受教育,幾乎注定伴隨負債。

不斷膨脹的學貸總額,令美國政府也頭痛不已,經濟學家們也擔心,畸形的債務,是否會對經濟造成影響。拋開這些宏觀問題,一個真正值得追問的是:一個人是否有可能,在不承擔過度風險的前提下,接受高等教育?

在美國,乃至許多國家,高等教育早已被默認為通往體麵生活、抓住階級流動機會的必經之路。教育是一種投資,這一點沒人否認。另一方麵,它可能也是套牢普通人一生的陷阱。



債務逃兵

35歲的查德·哈格曾認真考慮過住在山洞裏,來逃避學貸。仔細評估後,他“退而求其次”,搬到了印度雨林。

最開始,他住在印度南部的烏恰卡達村,租了一間每月租金僅為50美元的水泥房,院子裏種著椰子樹,養著幾隻雞。他漸漸在這種自給自足的生活中找到樂趣,將沃爾瑪(連同美國)拋諸腦後。

在美國,他欠著兩萬美元的學生貸款。雖然算不上多,但對哈格這樣始終掙不到“體麵工資”的人來說,仍舊是壓得喘不過氣的負擔。

他在2011年從北科羅拉多大學畢業。那時經濟剛剛走出衰退,第一份工作是在玩具工廠的流水線上裝配零件、卸貨搬運。後來,他又回到校園,讀了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比較文學碩士,試圖以兼職教授為生。但一學期隻有一門課,收入微薄,生活捉襟見肘。

終於,他在丹佛找到一份穩定工作——當醫療樣本快遞員,運送血液和尿液樣本到各大醫院。稅後每月到手1700美元。還完學生貸款後,他所剩無幾,租不起房,隻能回到家裏和母親住。外出和社交,幾乎變成奢望。

他說:“在美國,我根本算不清生活的數學題。”



而在印度,生活變得簡單很多。他娶了一位當地大學教師,有了五年期配偶簽證。他開始憧憬擁有自己的房子,有自己的家庭——那些在美國看似遙不可及的生活,在印度逐漸變得觸手可及。

像哈格這樣的“債務逃兵”,在美國不是極端個案。過去多年裏,逃避學貸不再回美國的案例,不時見諸報端,近則逃去加拿大,遠一點的,則是歐洲、亞洲等。

一些人的逃離經曆,也相當曲折。名為Chad Albright的美國人,早在2007年就從賓夕法尼亞州的米勒斯維爾大學畢業,但傳播學和曆史學專業背景讓他難以找到雇主,學貸隻能拖欠著。他的信用評分因還款困難而急劇下降,找工作變得更難——一些雇主會查詢信用報告。“我感覺大學毀了我的生活。”Albright說。

2011年,Albright跑來了中國,在中山教英語。隨後又去了烏克蘭,並永久定居在那裏。

自稱學貸律師的Joshua R. I. Cohen告訴Vice,逃離計劃對某些人可能有效,但前提是他們永遠不再回美國生活。Cohen認為,搬到國外後,“隻有為美國公司在國外工作時才會麵臨後果”。

CNBC也曾在2019年報道稱,一些學生貸款借款人正在收拾行囊,逃離美國,去一些生活成本較低的國家,而且,在那裏,債務催收機構的控製力較弱。



〓學貸平均金額比例

這個群體的規模有多大,不得而知,畢竟沒有全國性的數據統計,但他們都有在社交媒體群組分享個人故事,一些理財網站上也提供了應對建議。

當然,永不回頭者,畢竟隻是少數。更常見的情況是,很多人離開,隻是為了更好地還債。

格雷森·弗格森便是如此。

他是一名自由撰稿人,原本在美國亞利桑那生活。他算過一筆賬,光房租、車貸還有水電費,每月就要花去近1700美元,加上每月900美元的學貸,他實在承擔不起。於是,他在2022年初搬到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

在離開美國前,弗格森曾試過搬去和姐姐同住,也住過拖車,但還債仍像個無底洞。因此,他決定向外看。

弗格森相中的阿根廷,雖然通脹嚴重,但美元匯率低得驚人,房租隻要400美元,電話卡和健身房花不了20美元。沒有車貸,也沒有高昂的保險賬單。

加上疫情後他的業務量開始恢複,他終於能慢慢有步驟地還上那筆學生貸款。

但與哈格相比,弗格森適應新生活的難度要更高。他努力學習西語、適應當地方言,卻始終沒有交到親密的朋友。身邊都是熱鬧的人潮,孤獨感卻越來越深。他開始患上抑鬱症,情緒陷入低穀。

雪上加霜的是,在2023年,阿根廷新總統米萊上台,削減補貼、貨幣貶值,通脹飆升。他在當地的生活成本也水漲船高。



〓阿根廷總統米萊上台進行改革

弗格森開始重新查資料,試圖尋找新的落腳地,國家得夠便宜,簽證時間要夠長,還得能帶上他的鬥牛犬。最終,在今年4月,他搬到了東南歐的阿爾巴尼亞。這裏的經濟更穩定,物價也更便宜,一杯咖啡隻需0.59美元。

弗格森透露,自從離開美國,他的學貸償還已經有了起色。如果阿爾巴尼亞的生活成本,比他剛搬到阿根廷還低,那他就有足夠的“閑錢”來還學生貸款。

在弗格森看來,數字遊牧者的體驗本就是流動的,也注定有好有壞。現在,阿爾巴尼亞就是一個新的開始。

然而,弗格森和哈格這樣有勇氣逃離美國的人,畢竟隻是少數,更多美國人不得不留在國內,繼續和學貸周旋。



對陷阱一無所知

“當我在18歲簽下那些貸款合同時,根本沒意識到這會是怎樣的壓力。”

一名昵稱為paulzedwuz79的網友在Reddit寫下這句話:“當時他們說,‘沒關係,隻要上了大學,找到了好工作,錢就能還清了。’但利息就像流沙,每次我想爬出來,卻發現自己越陷越深。”

爬不出來的人,還有很多。在Reddit上,有一個名為“student loan defaulters(學生貸款違約者)”的社群,聚集著兩萬多名成員。他們在匿名的網絡角落裏交流著各自的焦慮和困境。



〓Reddit社群上的求助帖

不少人提到自己是家中第一代大學生,或成長於移民家庭。在他們的語境裏,“大學是唯一出路”,而貸款則是通往那扇門的門票。

但這扇門背後,藏著極其複雜的規則。美國學生貸款不僅金額高,結構也極其晦澀。聯邦貸款利率相對固定,常年在5%以上,但額度有限;而私人貸款通常浮動在8%至13%之間。很多年輕人背著“雙重債務”進大學,畢業後才發現,月供高得離譜,幾乎看不到盡頭。

“我真希望學校教我更多金融知識,而不是告訴我大麻會害死我。”一位Reddit網友在回帖中寫道。

也有網友吐槽道,她當年從“沙利美”(Sallie Mae)借錢時,隻覺得這個名字聽起來“像個會給你煲雞湯、溫柔可親的姨媽”——而不是一個以放貸為業、在你二十出頭就敲響你家門的債權人。

熟悉貸款規則、理解債務風險,本身就是一種階級性的特權。



〓網友曬出需要償還的債務餘額

學生貸款違約者的社群主頁,置頂著一則名為“Student Loan Default: The Guide(學生貸款違約:指南)”的資源帖,近兩萬字的實操指南,教人如何合法拖欠、如何轉移資產、如何在不同州規避追債,還列上了術語表和風險評級。

它總結了幾十種策略,比如等私人貸款時效失效後低價和解,或者“跑路”到海外重啟人生:隻要在國外年收入低於約10萬美元,就可通過“海外收入免稅條款”將美國應稅收入報為0,從而合法實現聯邦貸款的0元還款。信用評分不跨國,私人貸款公司也無法追討。

在這個語境中,“違約”已不再是某種道德汙點,而被視為一種“strategic default(策略性違約)”。人們試圖為這種絕望狀態賦予一點理性意味——不是因為他們不負責任,而是因為,這個係統讓他們無論怎麽努力,都看不到盡頭。

過去幾十年裏,美國公立高等教育經曆了一場深刻的“去公共化”轉型。各州持續削減撥款,大學為填補缺口大幅提高學費,學生和家庭承擔的成本不斷上升。

這一變化並不孤立。在醫療、住房、退休等領域,同樣的邏輯也在發生作用:政府退場,市場接管,個體埋單。貸款因此變得無處不在,而還款卻越來越艱難。

對於年輕人來說,學費上漲遠遠跑贏了通貨膨脹,而收入的增長卻停滯不前——這讓“投資教育”的神話開始裂開。

更糟的是,在美國銀行業遊說的長期推動下,學貸無法通過破產清除,也很難再融資重組。哪怕一輩子都在還款,也未必能擺脫債務陰影。即便退休,政府也有權從社會保障金中扣除債務餘額。

不滿與憤怒在積聚,而金融業的影響力卻在持續增長。

這種爭議在2022年8月達到了高潮。當時,拜登政府宣布了一項史無前例的學生債務減免政策,承諾為4000多萬名貸款人減免1萬至2萬美元的債務。



〓拜登政府學生貸款減免計劃

這項計劃曾被視為解決係統性債務不公的開始,但很快便遭遇政治和司法上的激烈反對。2023年6月,美國最高法院正式裁定該政策無效,改革的窗口,就此關閉。

今年7月,問題雪上加霜。特朗普重新推動的“大而美法案”順利通過。新法案將對聯邦學生貸款計劃進行大規模縮減,其中部分條款將於8月1日起正式生效。

多個獨立機構分析指出,這些變化可能迫使更多學生轉向私人貸款機構求助。



有尊嚴的生活

在美國,背負債務不是意外,而是一種常態。

上大學、看病、生孩子、搬家、開車——幾乎所有關於“好好生活”的想象,都以貸款為前提。學生貸款隻是“日常生活金融化”中的一環。

在這種體係中,責任是敘事的核心。“理性投資”“個人責任”“按約還款”,這些看似中性的詞匯,構成了一整套道德敘事,塑造出一種結構性的幻覺:每個人都在自由市場中作出選擇,而後為選擇負責。

更深層的道德規訓,則藏在日常信用體係之中。

在美國,由私人公司FICO主導的信用評分,被廣泛用於貸款、租房、保險,甚至求職篩選。它被視為衡量“財務美德”的標準,也在重塑社會對“可靠”與“自律”的理解。

然而,這套評分機製並不獎勵“量入為出”,反而偏好“負債有術”:持卡越多、貸款種類越雜,隻要按時還款,分數就越高。哪怕每月隻還最低額度、長期被高息套牢,也無妨;但一旦延遲還款超過30天,分數就可能大幅下滑。



〓FICO信用評分等級

更諷刺的是,水電賬單、房租、電話費這些日常賬目,往往並不計入評分係統。也就是說,它不是在衡量一個人是否有信用,而是在評估他是否具備“被借貸”的價值。

這一切從來不會在銀行開卡窗口講清楚。人們必須依靠自己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去摸索並遵守這些隱性規則。

在這樣的體係中,信用不再隻是金融指標,而成為一種社會標簽。欠債不僅帶來實際後果,也被視為“自作自受”的印證。

這也是為什麽,當拜登政府提出學生債務減免政策時,網絡上很快引發了激烈爭議。許多人並非對這些背負學貸的年輕人缺乏同情,在人們看來,成年人理應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但問題是,這種“自由選擇”本身就是構造出來的神話。

大多數人從未真正擁有選擇的空間。特別是對於許多低收入家庭,尤其是邊緣族裔出身的學生,與其說是“做錯了選擇”,不如說是因為一開始缺乏選擇,而被推入債務陷阱。



〓按種族劃分的債務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超過1/5的黑人借款人(21.8%)曾陷入學生貸款違約,是白人借款人(6.1%)的3倍多,也顯著高於拉美裔(10.1%)。此外,一旦違約,黑人和拉美裔借款人重蹈覆轍的幾率也更高——約有3/4再次違約。

這些差異,並非單一政策問題的產物。事實上,美國政府在經濟幹預中一直表現出鮮明的不對稱:當企業和銀行陷入困境,國家往往迅速出手施以援手;而真正落到普通家庭的救助,卻遲緩而有限。即便出台了政策,受益最多的也常常是白人家庭,其他族裔則被製度性地排除在外。

與此同時,關於“政府不能無限支出”的財政論調,也演變為一種道德工具,指向那些最需要公共支持、卻最難自我托底的人。

以“大而美法案”為例,政策支持者強調,削減聯邦學生貸款計劃以及其他公共支出,是為了“控製聯邦赤字”,維護財政可持續性。然而,這類說法往往回避了更關鍵的問題:這些削減損害了誰?讓誰受益?

聯邦政府一紙聲明稱,削減學生貸款額度,打破了債務循環。從國會預算辦公室的預估來看,這個說法的確可靠,因為學貸額度的調整,十年內能給聯邦政府節省超過3000億美元。

同時,這也意味著,更多的家庭不得不轉向私人貸款,承受更高昂的代價,或者直接被大學拒之門外。

不上大學,哪來什麽學貸壓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