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小區外牆維修陷困局:腳手架搭了六年,居民意見難統一

小區外牆維修陷困局:腳手架搭了六年,居民意見難統一

文章來源: 澎湃新聞 於 2025-08-11 19:53:05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小區外牆維修陷困局:腳手架搭了六年,居民意見難統一

2025年8月4日,上海楊浦區,雍景苑小區內搭建了6年的腳手架和防護網。 澎湃新聞記者 徐亦嘉 圖

本來臨時過渡的腳手架,沒想到一搭就是6年,其間居民們都在底下進進出出。

位於上海楊浦的雍景苑小區自2015年出現外牆空鼓、牆磚脫落以來,多次發生私家車、花盆被掉落物砸中的情況。為防止高空墜物傷人,2019年小區內搭建了腳手架和防護網。

2025年8月上旬,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在雍景苑小區看到,小區內大部分樓棟門口仍舊搭建著腳手架,這些樓棟外牆脫落情況也肉眼可見。搭建6年,腳手架除了對一樓的采光和視野造成影響外,本身也早已鏽跡斑斑。居民周先生說,“光線昏暗時需要注意磕碰,我現在還會擔心腳手架會不會脆斷。”

記者采訪發現,腳手架遲遲無法拆除的原因,與居民意見不統一、導致外牆修複未能開展有關。大家對維修資金的考量以及維修方式的選擇,仍然有不同看法。



11號樓外牆脫落痕跡明顯。 澎湃新聞記者 徐亦嘉 圖

居民憂慮:因為搭著腳手架,小區的房價已成“窪地”

雍景苑於2006年建成交房,分為56個門牌號,其中有不少是聯排樓棟。因小區外牆采用砂岩板貼磚,經年累月的風吹雨打後,砂岩板吸濕,滯留在縫隙裏的水汽便引起外牆空鼓甚至脫落。從2015年開始,小區內陸續發生牆磚脫落造成物損的情況。

2019年7月,上觀新聞也曾關注過雍景苑外立麵方磚掉落問題。報道稱,小區物業介紹,當年1月至7月,小區外牆發生各類掉落事件43起,內牆發生掉落事件9起,幾年來砸壞車輛13輛。

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也是從2019年起,為了暫時消除安全隱患,新江灣城街道聯合楊浦區建管委,在雍景苑綠化帶範圍設置了安全警戒線。在大家必經的樓棟門口,搭建起了鐵質腳手架,攔截高空墜物。

自2024年小區居委提出以樓棟為單位,依托本樓維修資金展開分頭征詢以來,第一棟開始了外牆維修。目前,雍景苑小區已有10個門牌號完成了外牆維修,1個門牌號正在維修,另有3個門牌號通過業主小組會議表決,即將對外牆進行維修。



54號、56號、58號關於外牆維修的公告,即將對外牆進行維修。 澎湃新聞記者 徐亦嘉 圖

剩下40多個樓棟,外牆損壞情況如何?推進修複存在什麽顧慮和難點?

居住在獨棟13號樓的周先生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樓組長不久前征詢過居民維修意願,他正在等待樓組長拿出具體的維修方案,“肯定是要修的。腳手架搭著除了影響外觀,牆磚脫落的安全隱患始終是要排除的。而且就因為搭著腳手架,小區的房價已經成了周邊的‘窪地’。如果維修基金能覆蓋,越快修掉越好。”

而另一位居住在聯排樓棟的居民則稱,他們陷入困局。他告訴記者,其樓內共有24戶居民。經初步溝通意向,樓裏大部分居民都願意維修房屋外牆。但受製於7號、9號、11號三幢聯排,如若需要維修則必須征求3個樓號的居民意見。“11號和7號東西兩麵的外牆壞得嚴重,但9號樓夾在中間,基本沒有牆磚脫落的情況。初步征詢意向時,就因為3個樓號願意維修的居民比例不達標,一直卡著。”

“為什麽要出自己的維修基金修別人的部分?”另一位不願具名的居民向記者表示,由於每棟樓都有各自的維修基金,損壞不嚴重的樓棟居民會存在這樣的想法。

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居民們自己需要統一意見

采訪過程中,居民們普遍表達了想要維修的意願,但除了對維修資金的考量外,以什麽工藝修、修成什麽樣,都是居民們無法統一意見的重要原因。

雍景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林路向記者解釋,要拆除腳手架,必須先把外牆維修完畢。但商品房小區在過保後,需要依靠小區維修資金和公共收益,才能啟動維修項目。經前期考察了解,常規的維修方法共有濕掛法、注筋法、塗真石漆3種供居民選擇。



已有樓棟完成外牆維修拆除了腳手架。 澎湃新聞記者 徐亦嘉 圖

目前,已完成外牆維修的10個門牌號都選擇了濕掛法。除了這10個門牌號,小區內未進行維修的樓棟都搭建著腳手架。“以已完成維修的4號、6號連體樓棟為例,施工內容還包括了鐵架塗漆、漏水處理等,總計花費不到30萬元。而像注筋法、塗真石漆這樣的整體翻新,每個樓棟要七八十萬元。”林路告訴記者。

濕掛法是在已掉落的牆磚位置抹上水泥,再把新的磚貼上去。注筋法則需要把外牆全部拆除,再通過打筋的方式將新牆磚貼上固定。塗真石漆也需要將現有外牆全部拆除再塗漆。林路告訴記者,後兩種工藝美觀且相對整修徹底,但以小區現有的維修資金,無法完全覆蓋這兩種工藝的費用。

記者了解到,在願意維修的居民中,有人覺得以“打補丁”式的濕掛法維修外牆即可,這種工藝的好處在於以最小的成本快速解決問題。但采用濕掛法,施工隊隻能保證“五年免費檢測兩次,發生脫落情況,進行及時修補”。也有居民認為,“我既然都要花錢修了,為什麽要選擇一個湊合的方式,五年之後說不定又發生相同的問題”。

除了施工方案居民們無法達成一致外,另有部分居民反映無人牽頭征詢意見,“雖然腳手架搭著不實際影響我的生活,但我是想修的。隻不過從來沒人問過我的意見,(維修的事)好像在我們樓裏就擱置了。”

林路告訴記者,上一屆業委會辭職解散,部分原因就與維修工作難以推進有關。對於那些仍未進行外牆維修的樓棟,林路坦言,“關鍵是居民們自己需要統一意見。我們隻能起到搭建平台的作用,讓居民、業委、裝修公司等相關方形成滿意的施工方案,才能推進維修事宜。”目前,新一屆業委會已經成立,後續將根據業委會職責,推進外牆的維修工作。

據媒體此前報道,已完成維修的樓棟,新江灣城街道前期搭建了溝通平台,召集區建管委、區房管局以及居委、物業、黨員骨幹、業主代表等共商共議,從維修政策、施工工藝、資金籌集、項目程序等方麵進行溝通。同時邀請小區業主中建築、設計方麵的專業人士加入居民維修自治小組,為修繕方案提供專業支撐。針對維修資金,居委會讓各樓棟依托本樓維修資金展開分頭征詢。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知名華裔醫生被丈夫平底鍋打死焚屍 體麵婚姻裏隱藏著什麽
“他還是個孩子” 南航打人事件:熊家長社死 父親身份被扒
阿茲海默可逆! 哈佛發現這東西可助恢複記憶 已臨床試驗
曝劉建超下機就被帶走 網疑違背習近平外交路線
上海民警長年猥褻繼女判囚 揚言"在你媽麵前強奸你"




24小時討論排行

特朗普:“烏克蘭領土會有一點變化”
開始漲價了!沃爾瑪價簽大換新 飆漲近60%…
中國海警船衝撞自家軍艦 菲方:還得幫救人
朱令骨灰今下葬 父母發訃告:我們將一如既往追凶
武大性騷擾案後續:又一次見識到了男寶瑪的惡毒
中國海警船撞自家軍艦 浪花“染紅” 2中國海警疑身亡
澤連斯基立場軟化,烏克蘭可能在領土上讓步?
特朗普:正在考慮允許對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提起重大訴訟
解放華盛頓!大批聯邦特工"占領"街頭 國民兵FBI軍事化執法
川普簽署行政令 將對華關稅“休戰期”延長90天
“美好生活我是看不到了” ICE監獄自殺華男遺書曝光
罕見視頻:中國海警追菲艇狠撞自家軍艦
談一談中國社保的高存繳比例:這合理嗎?
紐時:加拿大正經曆一個尖銳持久深刻的憤怒時代
12歲的"偉大向導者",金正恩如何為女兒打造接班人形象
前一天還否認南京大屠殺,日本前國腳本田圭佑道歉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小區外牆維修陷困局:腳手架搭了六年,居民意見難統一

澎湃新聞 2025-08-11 19:53:05
小區外牆維修陷困局:腳手架搭了六年,居民意見難統一

2025年8月4日,上海楊浦區,雍景苑小區內搭建了6年的腳手架和防護網。 澎湃新聞記者 徐亦嘉 圖

本來臨時過渡的腳手架,沒想到一搭就是6年,其間居民們都在底下進進出出。

位於上海楊浦的雍景苑小區自2015年出現外牆空鼓、牆磚脫落以來,多次發生私家車、花盆被掉落物砸中的情況。為防止高空墜物傷人,2019年小區內搭建了腳手架和防護網。

2025年8月上旬,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在雍景苑小區看到,小區內大部分樓棟門口仍舊搭建著腳手架,這些樓棟外牆脫落情況也肉眼可見。搭建6年,腳手架除了對一樓的采光和視野造成影響外,本身也早已鏽跡斑斑。居民周先生說,“光線昏暗時需要注意磕碰,我現在還會擔心腳手架會不會脆斷。”

記者采訪發現,腳手架遲遲無法拆除的原因,與居民意見不統一、導致外牆修複未能開展有關。大家對維修資金的考量以及維修方式的選擇,仍然有不同看法。



11號樓外牆脫落痕跡明顯。 澎湃新聞記者 徐亦嘉 圖

居民憂慮:因為搭著腳手架,小區的房價已成“窪地”

雍景苑於2006年建成交房,分為56個門牌號,其中有不少是聯排樓棟。因小區外牆采用砂岩板貼磚,經年累月的風吹雨打後,砂岩板吸濕,滯留在縫隙裏的水汽便引起外牆空鼓甚至脫落。從2015年開始,小區內陸續發生牆磚脫落造成物損的情況。

2019年7月,上觀新聞也曾關注過雍景苑外立麵方磚掉落問題。報道稱,小區物業介紹,當年1月至7月,小區外牆發生各類掉落事件43起,內牆發生掉落事件9起,幾年來砸壞車輛13輛。

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也是從2019年起,為了暫時消除安全隱患,新江灣城街道聯合楊浦區建管委,在雍景苑綠化帶範圍設置了安全警戒線。在大家必經的樓棟門口,搭建起了鐵質腳手架,攔截高空墜物。

自2024年小區居委提出以樓棟為單位,依托本樓維修資金展開分頭征詢以來,第一棟開始了外牆維修。目前,雍景苑小區已有10個門牌號完成了外牆維修,1個門牌號正在維修,另有3個門牌號通過業主小組會議表決,即將對外牆進行維修。



54號、56號、58號關於外牆維修的公告,即將對外牆進行維修。 澎湃新聞記者 徐亦嘉 圖

剩下40多個樓棟,外牆損壞情況如何?推進修複存在什麽顧慮和難點?

居住在獨棟13號樓的周先生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樓組長不久前征詢過居民維修意願,他正在等待樓組長拿出具體的維修方案,“肯定是要修的。腳手架搭著除了影響外觀,牆磚脫落的安全隱患始終是要排除的。而且就因為搭著腳手架,小區的房價已經成了周邊的‘窪地’。如果維修基金能覆蓋,越快修掉越好。”

而另一位居住在聯排樓棟的居民則稱,他們陷入困局。他告訴記者,其樓內共有24戶居民。經初步溝通意向,樓裏大部分居民都願意維修房屋外牆。但受製於7號、9號、11號三幢聯排,如若需要維修則必須征求3個樓號的居民意見。“11號和7號東西兩麵的外牆壞得嚴重,但9號樓夾在中間,基本沒有牆磚脫落的情況。初步征詢意向時,就因為3個樓號願意維修的居民比例不達標,一直卡著。”

“為什麽要出自己的維修基金修別人的部分?”另一位不願具名的居民向記者表示,由於每棟樓都有各自的維修基金,損壞不嚴重的樓棟居民會存在這樣的想法。

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居民們自己需要統一意見

采訪過程中,居民們普遍表達了想要維修的意願,但除了對維修資金的考量外,以什麽工藝修、修成什麽樣,都是居民們無法統一意見的重要原因。

雍景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林路向記者解釋,要拆除腳手架,必須先把外牆維修完畢。但商品房小區在過保後,需要依靠小區維修資金和公共收益,才能啟動維修項目。經前期考察了解,常規的維修方法共有濕掛法、注筋法、塗真石漆3種供居民選擇。



已有樓棟完成外牆維修拆除了腳手架。 澎湃新聞記者 徐亦嘉 圖

目前,已完成外牆維修的10個門牌號都選擇了濕掛法。除了這10個門牌號,小區內未進行維修的樓棟都搭建著腳手架。“以已完成維修的4號、6號連體樓棟為例,施工內容還包括了鐵架塗漆、漏水處理等,總計花費不到30萬元。而像注筋法、塗真石漆這樣的整體翻新,每個樓棟要七八十萬元。”林路告訴記者。

濕掛法是在已掉落的牆磚位置抹上水泥,再把新的磚貼上去。注筋法則需要把外牆全部拆除,再通過打筋的方式將新牆磚貼上固定。塗真石漆也需要將現有外牆全部拆除再塗漆。林路告訴記者,後兩種工藝美觀且相對整修徹底,但以小區現有的維修資金,無法完全覆蓋這兩種工藝的費用。

記者了解到,在願意維修的居民中,有人覺得以“打補丁”式的濕掛法維修外牆即可,這種工藝的好處在於以最小的成本快速解決問題。但采用濕掛法,施工隊隻能保證“五年免費檢測兩次,發生脫落情況,進行及時修補”。也有居民認為,“我既然都要花錢修了,為什麽要選擇一個湊合的方式,五年之後說不定又發生相同的問題”。

除了施工方案居民們無法達成一致外,另有部分居民反映無人牽頭征詢意見,“雖然腳手架搭著不實際影響我的生活,但我是想修的。隻不過從來沒人問過我的意見,(維修的事)好像在我們樓裏就擱置了。”

林路告訴記者,上一屆業委會辭職解散,部分原因就與維修工作難以推進有關。對於那些仍未進行外牆維修的樓棟,林路坦言,“關鍵是居民們自己需要統一意見。我們隻能起到搭建平台的作用,讓居民、業委、裝修公司等相關方形成滿意的施工方案,才能推進維修事宜。”目前,新一屆業委會已經成立,後續將根據業委會職責,推進外牆的維修工作。

據媒體此前報道,已完成維修的樓棟,新江灣城街道前期搭建了溝通平台,召集區建管委、區房管局以及居委、物業、黨員骨幹、業主代表等共商共議,從維修政策、施工工藝、資金籌集、項目程序等方麵進行溝通。同時邀請小區業主中建築、設計方麵的專業人士加入居民維修自治小組,為修繕方案提供專業支撐。針對維修資金,居委會讓各樓棟依托本樓維修資金展開分頭征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