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經曆過熊市的前輩不同,新一代年輕散戶投資者在長牛市中成長,更敢於承擔風險,即使市場下跌也傾向於持續買入,而非恐慌性拋售。同時,財富效應、交易的便捷化以及社會文化變遷,也進一步強化了他們的影響力。
一種新的投資範式正在重塑美股,其核心力量是一批“逢跌必買”的年輕散戶投資者。他們憑借在市場下跌時逆勢買入的堅定信念,為市場提供了意想不到的支撐。
市場最新的動態印證了這一趨勢。今年8月初,由於令人失望的就業數據,市場一度出現下挫,但很快就收複了失地。更為顯著的例證發生在今年4月,據摩根大通的數據,4月1日後,標普500指數連續兩個交易日下跌約5%,但散戶投資者卻在此期間創紀錄地湧入市場。
數據顯示,這種買入力量規模龐大。根據EPFR的數據,在截至4月9日的一周內,美國股票和共同基金錄得310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入,緩衝了市場的劇烈波動。對於許多華爾街資深人士來說,這種行為是市場過熱的又一跡象,尤其是在大型科技股估值處於曆史高位之際。
然而,散戶投資者的這種韌性可能不僅是短暫的樂觀情緒。他們堅守股市的意願或許比許多市場老兵預期的更為持久,這反過來可能有助於緩和高估值股票最終的均值回歸過程,為市場提供一個前所未有的“緩衝墊”。
新一代投資者改寫市場邏輯
這一代投資者與前輩截然不同。他們中很少有人記得互聯網泡沫破裂或金融危機的慘痛經曆。相反,當前這批年輕投資者自開戶以來主要經曆的是牛市行情,早年投資的成功讓他們更敢於承擔風險,也鼓勵他們在動蕩時刻堅持持有。
2022年美聯儲加息時,標普500指數下跌19%,創2008年以來最大跌幅,這一度考驗了散戶"逢跌必買"的傾向。但許多投資者選擇了堅守。據EPFR數據,美國股票共同基金和交易所交易基金當年仍錄得270億美元的淨流入。他們很快得到了回報。這次下跌之後,標普500指數迎來了25年來表現最佳的兩年。
相比之下,老一輩投資者的記憶截然不同。EPFR數據顯示,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投資者從美國股票基金中撤出了近500億美元,並且在2009年3月市場觸底後,資金流出仍持續了四年之久,導致他們錯過了美股史上最長牛市的開端。
財富效應與社會變遷
如今,股票與美國民眾的財務狀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地交織在一起。Ned Davis Research的首席美國策略師Ed
Clissold指出,今年第一季度,股票在家庭金融資產中的占比飆升至36%,這是自1950年代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
持續上漲的股市帶來了顯著的財富效應。截至2024年底,富達投資(Fidelity)的401(k)百萬富翁數量達到創紀錄的53.7萬人。資深市場觀察家、Leuthold
Group前首席投資策略師Jim Paulsen表示:
“投資的成功會讓人更大膽,你會開始覺得,‘這就是遊戲規則,我能承受回調。’”
與此同時,更廣泛的社會變遷也在助推這一趨勢。交易和博彩在許多美國人眼中已演變成一種娛樂形式。科技進步使得交易各類資產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和廉價,一些券商甚至將應用程序“遊戲化”,營造出類似賭場的感覺。這種環境讓散戶投資者保持著高度的參與感。
散戶影響力持續擴大
這批散戶投資者已成為市場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根據摩根大通的數據,近期散戶交易在期權總交易活動中的占比徘徊在20%左右,甚至超過了2021年“模因股狂熱”時期的峰值。
在股票市場,他們的影響力同樣顯著。根據券商Jefferies的數據,散戶約占股市總交易量的五分之一,雖然略低於2021年的高點,但已是2010年水平的兩倍。這種體量意味著他們的集體行動足以對市場走向產生實質性影響。
當然,每一輪牛市終將結束。當市場轉折點到來時,越高的估值意味著越劇烈的下跌。華爾街的專業人士普遍將散戶的狂熱視為市場泡沫的信號,並對當前估值水平感到擔憂。
然而,如果投資者心理確實發生了結構性變化,那麽市場可能擁有一個被低估的緩衝。如今這批看漲的新生代投資者,可能會在市場下跌、人人拋售時扮演過去空頭回補的角色,通過買入來限製市場的跌幅。嘉信理財的一項客戶調查也印證了這一點,約80%的受訪者表示,如果未來幾個月市場出現波動,他們計劃逢低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