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地球上發現的最大火星隕石,在蘇富比拍賣行以430萬美元(約320萬英鎊)的高價成交。
“厚顏無恥!真是厚顏無恥!”保羅·塞雷諾(Paul Sereno)教授從芝加哥的電話那頭怒斥道。
這位古生物學家毫不掩飾自己的憤怒,因為兩年前在西非國家尼日(尼日爾)發現的一塊罕見火星隕石,竟在上個月於紐約被拍賣給了一位匿名買家。他與非洲國家尼日關係密切,堅信這塊隕石應當歸還尼日。
這塊數百萬年曆史的紅色星球碎片,是地球上發現的最大火星隕石,在蘇富比拍賣行以430萬美元(約320萬英鎊)的高價成交。買家與賣家的身份皆未公開。
然而,這筆巨額交易是否有一分錢流入尼日,仍是個未知數。
長久以來,墜落地球的外星物質總能激發人類的敬畏之情——有些成為宗教聖物,有些則被當作奇珍異寶展示。近年來,許多隕石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

為何有人能將如此沉重且顯眼的文物帶離國境,而政府似乎未察覺?
隕石交易常被比擬為藝術市場,其美觀程度與稀有性決定了價格高低。
這塊非凡的火星隕石公開展示時,最初引發了人們的驚歎——在已發現的五萬多塊隕石中,僅不到400塊被證實來自我們的這個鄰居行星。
蘇富比拍賣行拍攝的照片中,這塊重達24.7公斤的隕石在燈光下閃耀著銀色與紅色的光芒,更增添了這種震撼。
然而,隨後人們開始質疑,這塊隕石是如何最終落入拍賣場下的?
尼日政府本身也不例外,他們發表聲明表示:“對隕石出口的合法性存疑,擔憂可能涉及國際非法販運。”
蘇富比則強烈反駁,稱已遵循正確程序。但尼日已針對這塊隕石(科學命名為NWA 16788,NWA意為西北非洲)的發現與銷售情況展開調查。
目前關於這塊隕石如何輾轉至美國知名拍賣行的細節,幾乎未有公開資訊。
事實上,一篇去年出版的義大利學術文章指出,這塊隕石於2023年11月16日在尼日阿加德斯地區的撒哈拉沙漠中被發現,地點位於奇爾法綠洲以西90公裏(56英裏),發現者是一位“身份未公開的隕石獵人”。
隕石可能墜落於地球任何角落,但撒哈拉沙漠因其有利於保存的氣候和較少的人為幹擾,成為發現隕石的絕佳地點。
人們在橫跨數國的荒涼地帶搜尋,希望找到一塊可供販賣的隕石。
據該文章記載,NWA 16788由“當地社群賣給一位國際交易商”,隨後被轉至義大利阿雷佐市的一家私人畫廊。
佛羅倫斯大學的雜誌描述這位交易商為“一位重要的義大利畫廊主人”。
由該大學礦物學教授喬瓦尼·普拉特西領導的科學家團隊得以檢驗這塊隕石,進一步研究其結構與來源。這塊隕石去年曾在義大利短暫展出,包括在羅馬的義大利太空總署。
上個月,它再次於紐約公開亮相,但少了兩片留在義大利供進一步研究的樣本。
蘇富比表示,“NWA16788已依據所有相關國際程序從尼日出口並運輸。”
該拍賣行又稱:“我們出售的所有物品,在其運輸的每個階段,皆符合最佳實踐與相關國家的要求,相關文件齊備。”
一位發言人補充說,蘇富比已知悉尼日正在調查隕石出口的報導,“我們正在審查相關資訊,以回應提出的質疑。”
塞雷諾教授十年前創立“尼日遺產”組織,堅信尼日法律遭到違反。
這位芝加哥大學的學者,多年來致力於在撒哈拉沙漠發掘尼日豐富的恐龍化石蘊藏,他積極倡議將尼日的文化與自然遺產——包括任何從外太空墜落的物質——歸還原國。
一座宏偉的博物館正計劃興建於流經首都尼阿美市的尼日河上的一座島嶼,用以收藏這些文物。
“國際法規定,你不能隨意將對一國遺產至關重要的物品——無論是文化物品、實體物品、自然物品,抑或外星物品——帶離該國。我們已擺脫殖民時代,那時這一切還被視為理所當然。”塞雷諾教授說道。
一係列全球協議,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旗下的相關約定都試圖規範這些物品的交易。但是,根據國際法專家馬克斯·古內勒於2019年的一項研究,隕石雖可能涵蓋其中,卻仍存在是否適用這些協議的模糊地帶。這需由個別國家自行厘清立場。

摩洛哥也麵臨類似問題,其境內發現的隕石數量龐大——超過一千塊——包括撒哈拉地區。
尼日於1997年通過一項旨在保護其遺產的法律。
塞雷諾教授指出,其中一節詳細列舉了涵蓋類別。“礦物標本”被提及於藝術品、建築與考古發現之中,但隕石並未明確列名。
在針對蘇富比拍賣的聲明中,尼日承認“尚未製定針對隕石的專門立法”——這一點也被拍賣行所強調。但仍不明朗的是,為何有人能將如此沉重且顯眼的文物帶離國境,而當局似乎未察覺。
摩洛哥也麵臨類似問題,其境內發現的隕石數量龐大——超過一千塊——包括撒哈拉地區。
20多年前,該國經曆了作家海倫·戈登(Helen Gordan)所描述的“撒哈拉淘金熱”,部分得益於較寬鬆的法規,以及比某些鄰國更穩定的政治環境。
在她近期著作《隕石》一書中,她寫道,摩洛哥是“世界上最大的太空岩石出口國之一”。
地質學家哈斯娜·陳納烏·奧德傑哈內(Hasnaa Chennaoui Aoudjehane)教授在過去25年中,大部分時間致力於為她的國家保留部分外星物質:“這是我們的一部分,是我們的遺產……是我們身份的一部分,珍視國家的豐富資源至關重要。”她告訴BBC。
但這位教授並不反對隕石貿易,她在引入規範該行業的措施上發揮了關鍵作用。她承認,新規定雖未能完全阻斷隕石外流,但已取得一定成效。2011年,她還負責沙漠中的隕石墜落事件的收集工作,結果證實這些隕石來自火星。
後來被命名為蒂辛特(Tissint meteorite)的隕石總重七公斤。但她表示摩洛哥如今僅剩30克。其餘部分散布於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最大的一塊陳列於倫敦自然曆史博物館。
回顧尼日火星隕石的命運,她說自己並不意外,因為:“這是我25年來親身經曆的事。真是遺憾,我們無法對此感到高興,但這是我們所有國家相同的處境。”
塞雷諾教授希望蘇富比的拍賣能成為轉折點——首先激勵尼日當局采取行動。其次,“若它有朝一日在公共博物館展出,該博物館將不得不麵對尼日公開爭議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