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武大事新編:謠言對齊戰術顆粒度

武大事新編:謠言對齊戰術顆粒度

文章來源: 舊聞評論 於 2025-08-10 18:28:07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香港浸大撤銷楊景媛博士錄取資格”,這條在7日晚間開始急速傳播的傳言,先是由一些自媒體賬號轉發,而後再由少數幾家機構媒體的公眾號跟進,所轉內容是一篇AI明顯的“通稿”。目前,機構媒體官號已撤下轉發挽尊,多數自媒體的還在。

這個操作顯然是輿論戰的手法,它的短期目的,是要對衝另一條出現了兩天以上的另一則傳言。這則同樣未經證實的傳言內容是,楊景媛向武大提交了知網論文的修改稿,並聲稱當初“受媒體滋擾”,才提交了那篇有瑕疵的論文。

這條更早的傳言試圖製造這樣的效果:武大調查組似乎準備輕拿輕放楊景媛的論文問題,讓她過關。而從處理邏輯來說,隻要楊景媛保住武大碩士學位,浸大作為下家就可以保留楊的博士資格。所以,關於浸大的傳言,是在做一種假想中的狙擊戰。

而關於浸大傳言的另一重目的,是用一種似是而非的裁定結論強化輿論對“撤銷楊博士資格”的心理預期——在浸大7月28日做出“不評論個案”的公告後,內地輿論形成對浸大的不滿和敵意,希望它像武大一樣順應一審判決,這就是孕育“傳言”的輿論母體。

幾家機構媒體未作核實,就照登那則浸大傳言,累及大眾媒體的聲譽再次受到譏諷與譴責。但這個傳言事件的重點,不是機構媒體失察,而是在武大圖書館風波中出現了反女權的輿論戰術,機構媒體不幸被卷入,輿論再次僭越了新聞。

很有一些朋友,將浸大傳言斥責為謠言,再據此表示對媒體的恨鐵不成鋼。其實大可不必,一是因為對這部分朋友來說,哪怕媒體依據專業主義幹了活,也會被他們瞧不上,比如一年前南都編輯打給楊景媛的核實電話被掛,這部分朋友將其作為媒體厭女證據。

二是因為在武大圖書館一事中,對肖的謠言更多,人身詆毀色彩更重,微博官方前幾日封掉了兩個冒充肖校友說他轉筆偷窺女廁的賬號,即是證據。隻能說,在反肖的謠言後,出現了反楊的謠言,這是輿論中的新動向,預示雙方對其戰術顆粒度,重點不是機構媒體做了或沒做什麽。

造謠肖明瑫是副區長兒子與造謠楊景媛被浸大除名,猶如硬幣的正反麵,本質上沒什麽兩樣。作為一個理中客,你不能無視前者,而對後者錙銖必較,反之亦然。至於說,機構媒體在提供準確信息上的責任,在武大宣布調查進程後,環境已不允許。

從略高的視野看,不少愛國大V加入反女權鬥爭,他們所慣用的手法進入輿論對決的過程,並非不可理解。從這個角度看,受浸大傳言震動的也許不該是媒體業者,而是在這件事中持女權立場的人,因為不講事實的原則及其應用不再為女權運動獨有。

新聞媒體的天職是排除傳言,但“新聞”這個東西,以事實為準繩,提供描繪真相的材料,其結果必定不是意識形態鬥爭的任何一方所樂見。在新聞式微,不足以成為媒體強前綴的現實中,媒體發生什麽都是可能的,包括它迸發新聞的激情,或導致新聞的黯淡。

很多人不喜歡聽到“激進女權”“極端女權”“田園女權”這些詞,但他們似乎對“激進媒體”“極端媒體”“田園媒體”這類稱呼無感。機構媒體現在的存在狀態,就很“激進”、很“極端”。這就很有意思了,同樣的詞修飾不一樣的社群,觸碰不同立場,愛憎卻如此分明。

媒體的激進在於認清了一個事實,大眾並不能成為新聞生產可依靠的力量,因為大眾受輿論影響最大。絕大多數媒體無法“上岸”,隻能晾曬在沙灘上,依據新聞規律或聽從宣傳紀律做事,得到的結果差不多,媒體在有爭議的性別選題中得到的都是貶低。

幾家機構媒體無核查轉發浸大傳言,即使不是輿論的重點所在,可若要真追究它的象征意義,也許首要象征的不是媒體的過去(榮光不再)和未來(黯淡無光)如何,而是媒體現在的、此刻的內在惱怒,以及“一起與世界毀滅吧”的暗暗瘋狂勁。

大眾媒體不像2011年前後那樣過度追求價值感,它們現在不是任何群體的同路人,更不是激進女權的“社運伴侶”,那種蜜月期早就隨風而逝,它們走上了各自的歧路,關係不複從前。即使彼此可能擁有短暫的平和期,也都服務不一樣的生存原則。

有人希望謠言是遙遙領先的預言,對浸大被傳謠一事不拒絕不生氣不表態,一如另外人群對待肖的傳言一樣。他們當然也有記者一樣的惱怒,隻不過這種惱怒不是被維權者當槍使的惱怒,不是被網紅當事人蔑視的惱怒,而是不管怎樣都能擂上幾錘媒體這麵破鼓的惱怒。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6)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不再當好好先生” 川普突預告:將趕走華府所有街友!
街頭驚見“殭屍漫步” 居民痛批:這政策摧毀波士頓
美國人紛紛潤去加勒比 卻為前往“天堂”付出沉重代價
紐約地鐵:亞裔男遭人推下軌道 最後成功逃回月台
華盛頓郵報:讓美國人變得更窮的真正原因




24小時討論排行

罕見視頻:中國海警追菲艇狠撞自家軍艦
天安門閱兵畫麵曝光:2.2萬人舉行首次綜合演練
中國很難應對!美財長揭「1根本差異」是最大挑戰
川普宣布華府緊急狀態:部署國民兵 司法部接管警局
華裔從圖書館盜走中國國寶古籍:冒充日本人引三國熱議
貝森特暗示關稅會撤銷,但前提是製造業回流美國
就是不能買俄油?萬斯:川普將再對中加徵關稅
以色列擊斃半島電視台記者,指控他是"哈瑪斯小組領袖"
中國緊握勒索全世界的武器 代價怵目驚心
美國副總統萬斯:俄烏不會滿意任何和解協議
突發!美國鋼鐵廠爆炸 至少10人受傷 多人受困瓦礫堆下
美防長赫格塞斯轉發驚人言論:女性不該有投票權
楊蘭蘭身世引發全網關注 澳洲司法部門終於發聲
英偉達AMD:上繳中國高端芯片營收15%給川普政府
特朗普政府通過關稅施壓,要求買美國軍火
楊蘭蘭"2700億澳元存款"掀輿論狂潮 胡錫進:肯定假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武大事新編:謠言對齊戰術顆粒度

舊聞評論 2025-08-10 18:28:07

“香港浸大撤銷楊景媛博士錄取資格”,這條在7日晚間開始急速傳播的傳言,先是由一些自媒體賬號轉發,而後再由少數幾家機構媒體的公眾號跟進,所轉內容是一篇AI明顯的“通稿”。目前,機構媒體官號已撤下轉發挽尊,多數自媒體的還在。

這個操作顯然是輿論戰的手法,它的短期目的,是要對衝另一條出現了兩天以上的另一則傳言。這則同樣未經證實的傳言內容是,楊景媛向武大提交了知網論文的修改稿,並聲稱當初“受媒體滋擾”,才提交了那篇有瑕疵的論文。

這條更早的傳言試圖製造這樣的效果:武大調查組似乎準備輕拿輕放楊景媛的論文問題,讓她過關。而從處理邏輯來說,隻要楊景媛保住武大碩士學位,浸大作為下家就可以保留楊的博士資格。所以,關於浸大的傳言,是在做一種假想中的狙擊戰。

而關於浸大傳言的另一重目的,是用一種似是而非的裁定結論強化輿論對“撤銷楊博士資格”的心理預期——在浸大7月28日做出“不評論個案”的公告後,內地輿論形成對浸大的不滿和敵意,希望它像武大一樣順應一審判決,這就是孕育“傳言”的輿論母體。

幾家機構媒體未作核實,就照登那則浸大傳言,累及大眾媒體的聲譽再次受到譏諷與譴責。但這個傳言事件的重點,不是機構媒體失察,而是在武大圖書館風波中出現了反女權的輿論戰術,機構媒體不幸被卷入,輿論再次僭越了新聞。

很有一些朋友,將浸大傳言斥責為謠言,再據此表示對媒體的恨鐵不成鋼。其實大可不必,一是因為對這部分朋友來說,哪怕媒體依據專業主義幹了活,也會被他們瞧不上,比如一年前南都編輯打給楊景媛的核實電話被掛,這部分朋友將其作為媒體厭女證據。

二是因為在武大圖書館一事中,對肖的謠言更多,人身詆毀色彩更重,微博官方前幾日封掉了兩個冒充肖校友說他轉筆偷窺女廁的賬號,即是證據。隻能說,在反肖的謠言後,出現了反楊的謠言,這是輿論中的新動向,預示雙方對其戰術顆粒度,重點不是機構媒體做了或沒做什麽。

造謠肖明瑫是副區長兒子與造謠楊景媛被浸大除名,猶如硬幣的正反麵,本質上沒什麽兩樣。作為一個理中客,你不能無視前者,而對後者錙銖必較,反之亦然。至於說,機構媒體在提供準確信息上的責任,在武大宣布調查進程後,環境已不允許。

從略高的視野看,不少愛國大V加入反女權鬥爭,他們所慣用的手法進入輿論對決的過程,並非不可理解。從這個角度看,受浸大傳言震動的也許不該是媒體業者,而是在這件事中持女權立場的人,因為不講事實的原則及其應用不再為女權運動獨有。

新聞媒體的天職是排除傳言,但“新聞”這個東西,以事實為準繩,提供描繪真相的材料,其結果必定不是意識形態鬥爭的任何一方所樂見。在新聞式微,不足以成為媒體強前綴的現實中,媒體發生什麽都是可能的,包括它迸發新聞的激情,或導致新聞的黯淡。

很多人不喜歡聽到“激進女權”“極端女權”“田園女權”這些詞,但他們似乎對“激進媒體”“極端媒體”“田園媒體”這類稱呼無感。機構媒體現在的存在狀態,就很“激進”、很“極端”。這就很有意思了,同樣的詞修飾不一樣的社群,觸碰不同立場,愛憎卻如此分明。

媒體的激進在於認清了一個事實,大眾並不能成為新聞生產可依靠的力量,因為大眾受輿論影響最大。絕大多數媒體無法“上岸”,隻能晾曬在沙灘上,依據新聞規律或聽從宣傳紀律做事,得到的結果差不多,媒體在有爭議的性別選題中得到的都是貶低。

幾家機構媒體無核查轉發浸大傳言,即使不是輿論的重點所在,可若要真追究它的象征意義,也許首要象征的不是媒體的過去(榮光不再)和未來(黯淡無光)如何,而是媒體現在的、此刻的內在惱怒,以及“一起與世界毀滅吧”的暗暗瘋狂勁。

大眾媒體不像2011年前後那樣過度追求價值感,它們現在不是任何群體的同路人,更不是激進女權的“社運伴侶”,那種蜜月期早就隨風而逝,它們走上了各自的歧路,關係不複從前。即使彼此可能擁有短暫的平和期,也都服務不一樣的生存原則。

有人希望謠言是遙遙領先的預言,對浸大被傳謠一事不拒絕不生氣不表態,一如另外人群對待肖的傳言一樣。他們當然也有記者一樣的惱怒,隻不過這種惱怒不是被維權者當槍使的惱怒,不是被網紅當事人蔑視的惱怒,而是不管怎樣都能擂上幾錘媒體這麵破鼓的惱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