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大學生暑期上門帶娃成熱門兼職,家長外包育兒喘口氣

大學生暑期上門帶娃成熱門兼職,家長外包育兒喘口氣

文章來源: 生活幫 於 2025-08-03 19:42:59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暑假一到,城市裏的育兒江湖便暗流湧動——一邊是中年父母迫於工作和帶娃的雙重壓力,想找到外包的幫手;一邊是大學生摩拳擦掌,在社交媒體的帖子下複製粘貼自己的介紹,“211研究生在讀,英語專八,有英語教資證明,有普通話證書,會開車”,以此吸引青睞。

帶娃正在成為“知識經濟”的藍海:陪玩象棋算時薪,早教順帶蹭一頓住家晚餐。如果英語能力突出,有過硬的學曆背景,價格還能往上再拔,天花板取決於遇到的家長的財力。

一條暑期育兒外包鏈正在形成——想獲得喘息的家長開價尋找“德華”,熱衷搞錢的大學生捧著簡曆尋找高性價比的兼職。

暑期當“德華”,高性價比兼職

小男孩執意要找媽媽,像繪本裏小蝌蚪找媽媽那樣堅持不懈。不同之處在於,小蝌蚪幾次變換目標才找到媽媽,而麵前這個3歲小男孩的目標明確,媽媽就在樓上,他要上樓找媽媽。

他的媽媽是大學生佳儀的雇主,交給佳儀最核心的工作,就是當小男孩玩累了想找媽媽的時候,分散他的注意力,讓他不要打擾媽媽的工作。

小男孩的媽媽,正在為裝修房子和帶娃兩件事引起的衝突煩惱。周一到周五的上午9點到11點,新房子正在裝修,雇主需要親自去監工,但3歲的兒子很害怕裝修的聲音,丈夫上班幫不上忙,老人住在較遠的地方,來一趟不容易,雇主便想到委托一個有過帶娃經驗的大學生來幫忙。

這樣的家長並不是個例。去年剛來北京上大學的小陳,課餘時間做起男大地陪,他接單最多的項目是北京環球影城。外地來玩的年輕人是他的主要客群,但也不乏來找他帶孩子的家長,暑假以來,這類需求有明顯增長。

家長們為了能給自己放一天假,讓他帶孩子去環球影城玩一天,或者去環球影城時找他陪玩,“累了就讓我帶孩子去排隊”。連續接了不少這樣的單子後,小陳覺得自己都快變成幼師了,“無痛換專業”。

▲暑期的環球影城,兒童遊客明顯增多。圖 / 視覺中國

比起瑣事纏身的社畜,暑假期間,大學生擁有時間、精力和良好的體能,比純照顧孩子飲食起居的育兒嫂更會寓教於樂,比年齡較大的長輩更善於與小朋友溝通。大學生也在假期,時間機動,隨叫隨到,正好能滿足家長短期的“帶娃外包”需求。

更重要的是,找大學生帶娃的性價比,比育兒嫂和托班還高。

上海媽媽黃妍想給孩子找一位高質量的陪伴者,開的薪酬是1小時125元,每次兩小時,就是250元。久經職場的她很了解這個開價的誘惑力,“有的互聯網大廠實習工資一天才200元”。

果不其然,這個時薪吸引了不少985、211高校的大學生,有的還專業強對口。最後敲定合作的女孩,是上海師範大學早教專業的大四學生,每周來兩次,每次兩個小時。她會提前給黃妍發課件,事無巨細地寫好主題、要做的事情,精細到何時去上洗手間。

這無異於給孩子請了一個上門的托班老師。在上海,普惠民辦的托育班(3歲以下)月均費用在3000元到6000元,頂級檔次的雙語私立托班一個月需要18000元,非外教代班也在萬元上下。請一位住家育兒嫂每月也要七八千元左右,不住家的便宜兩三千元。

而找大學生,一周去兩次,一個月隻要2000元左右——“雖然不是每天來帶娃,但綜合下來,我覺得這個性價比還可以,至少能換換手”。

而對大學生來說,這也是一份極有性價比的兼職。

在北京讀大學的李邇,會在社交平台發帖物色適合的家長。這個暑假,是他上研究生之前難得清閑的假期,他做了兩份家教,還想在那之外,再找一個“副副業”。比較一番,這份兼職薪水不錯,陪玩就能拿到錢,看到孩子開心,還能有一點成就感。

有一天,一位父親火急火燎地聯係他,希望他能到家裏來,陪上幼兒園的孩子幾個小時。去之前,他以為是雇主有急事要出門,到達之後才發現,“家裏人都在”,雇主在房間工作,大一點的女兒正在上課,而他要帶的小男孩,房間裏擺著各種益智類遊戲:象棋、國際象棋、桌遊……小男孩比他見過的任何小孩都聰明,“很多遊戲是他教我玩”。

李邇猜測,“雇主是希望,在他無法抽出時間陪伴孩子的時候,小朋友也能玩得開心”。他後來再去了一次,原因僅僅是,小男孩想再找他一起玩,家長便樂意支付三四百元的費用。

▲李邇和小朋友玩桌遊。圖 / 講述者提供

給孩子報興趣班、請補習老師之外,高質量陪伴,也成為家長們樂意掏真金白銀付費的項目。李邇感歎,“以前這都是不敢想的事情,玩就自己玩唄”。

帶娃正在成為“知識經濟”的藍海:陪玩象棋算時薪,早教順帶蹭一頓住家晚餐。如果英語能力突出,有過硬的學曆背景,價格還能往上再拔,天花板取決於遇到的家長財力。

今年19歲的Fiona,在新加坡留學,暑期回國,出於無聊和喜歡小孩子的心態,也開始尋找帶娃的兼職。她廣泛地在社交媒體下留言,介紹她的背景:從幼兒園開始便在國際學校就讀,雅思口語7分,可以給孩子提供全英文對話環境,本科正在就讀藝術專業,可教孩子畫畫。最重要的是,她是真心喜歡小孩。

她開出的時薪是380元1小時,特殊的國際教育背景吸引了很多打算為孩子規劃國際培養路線的家長,有的人會詫異她開價低,直接把費用提高到5000元一天,從中午12點到晚上8點,周末兩天便是1萬元,“感覺我像白拿錢的”。

開出一天5000元的家長,從事拍賣行業,女兒正在國際學校讀一年級。Fiona接觸下來,那是一個特別乖的小女孩,小小年紀便會騎馬和打高爾夫,“口語說得比我還好”。Fiona的任務主要是用全英文跟小女孩對話,教她畫畫。

▲一些家境優渥的小朋友,從小就會接觸馬術、高爾夫等運動。圖 / 視覺中國

帶娃內容和報價關聯著家庭的經濟收入水平。有的家長在意性價比,佳儀的雇主開出的時薪是25元一個小時,4個小時便是100元,不包午餐,不包路費。時薪在100元到200元區間內的,更在意孩子體驗,希望能寓教於樂。

不差錢的家長,更加會在用人背景上精挑細選,擁有國際學校和海外留學背景,外語能力突出是標配。換言之,財富自由的家庭選中的兼職者本身也可能是在優渥的家庭長大的。價格越往上走,篩選、匹配的因子越細致,跟其他正式的求職並無二致。

“陪玩”可沒那麽好玩兒

想找到合適的幫手和雇主,對家長和學生雙方而言,都不是一件易事。

北京媽媽羅雯,想找一個能給孩子姥姥打下手的大學生,幫忙帶6個月大的寶寶。她在帖子裏寫的工作內容是“照顧孩子、跟孩子玩、懂一些早教,能做譬如衛生、幫孩子洗澡等搭把手的工作”,然而,有的大學生拿著證明自己英語能力的專業證書來私信,“他們好像誤解成了一個興趣班教師,並不理解帶娃到底意味著什麽”。

她還遇到一個自稱正在劍橋就讀的女孩,說可以搞全英文的雅思托福培訓,指導過小學一、二年級小孩的日常口語,“但是我家孩子現在還不會說話,有點高射炮打蚊子了”。

需求與能力是否匹配之外,家長們還有一套自成的篩人指標。私信打招呼不禮貌不全麵的,開口隻有一句“還要人嗎”的排除;在高校雲集的一線城市,學曆也是家長們篩人的一環,“一本以上,最好是985、211的”。羅雯會額外查看來私信人的社媒主頁,“沉迷追星或打遊戲的,可能不合適,萬一比較喜歡玩手機怎麽辦”。

過了網絡的初篩之後,來到線下見麵,和孩子的溝通是否順暢、相處是否舒適則是被考察的關鍵。

▲能否被孩子喜歡,也是家長們重要的篩選條件。圖 / 《凡人歌》

汪曼莉也是北京人,女兒4歲,想給女兒找一個大姐姐玩伴。女兒的意見是她決定是否留用的關鍵。小女孩正是熱衷過家家的年紀,要求大人全情投入,“你得跟她一起代入她的環境和角色,比如咱倆現在在玩奧特曼打怪獸,咱倆就得有一個場景和故事,你得跟我同頻。”

前段時間,有一個女孩來汪曼莉家裏試用,熱情禮貌、活潑開朗,但孩子因為姐姐沒能跟她玩到一起,選擇了一票否決。

而對大學生來說,到別人家裏帶娃,也是個充滿挑戰的工作。

在找帶娃兼職之前,佳儀原本想找其他兼職,但都吃了閉門羹。她在一所二本學校學習金融專業,家裏有親戚介紹了暑期去銀行實習,臨了卻“黃了”。她轉而去找餐廳的兼職,連續幾家告訴她,“現在生意一般,不需要太多人手”。

對於帶娃,她心裏有過猶豫,譬如那一類去住家的,“會不會一覺醒來在緬甸之類的”。如果看不住孩子,萬一出現意外讓小朋友受傷,大學生沒什麽經濟能力,也賠不起。

而且佳儀真正帶過孩子,心裏其實明白這之中的不易。佳儀是家中長女,有一個同級的妹妹,和兩個正在上初中的弟弟。從小,她就幫家裏長輩做很多家務,也曾經為此跟媽媽有過爭吵,“為什麽我和妹妹十幾歲就開始洗碗洗衣服,弟弟卻不用?”

高時薪的兼職,其實是用體力、情緒價值、注意力和時間一起換來的酬勞。

佳儀首先要片刻不離地看著寶寶。她想了各種辦法吸引他的注意力:帶寶寶去玩小區的滑滑梯,去周邊逛商場,去便利店買烤腸,實在不行,就去家裏的車上坐著玩玩具……

還要應對他時不時提出的“媽媽去哪兒了”的問題。每當這時,她會改變自己的語調,緩慢、溫柔地說:“我們去那邊看一下好不好呀?媽媽等一下就過來啦。”這種循循善誘盡管有效,但能維持的時間有限,小男孩很快又會問:“媽媽怎麽這麽慢呀?”

▲圖 / 《180天重啟計劃》

她常從媽媽很辛苦這個點出發,跟他講道理,“玩完了媽媽就過來了”。有一天下雨,媽媽出門了,他又問媽媽什麽時候來,她指著雨幕說,“下雨了,媽媽要慢慢開車呀,如果開太快會有危險。”他雖然小小年紀,也能體會話裏的辛苦,會乖乖等在原地。

然而有一回,所有方法都不奏效了。小男孩怎麽說也不願意待在樓下,執意要上樓去找媽媽。佳儀搬出他害怕的裝修聲,小男孩皺著小小的臉蛋,奶聲奶氣,一字一句地反駁:“我已經不怕了。”

佳儀無奈地想,也許是隔了兩天周末沒見,熟悉感打了折扣,因此小男孩對她表現出了某種抗拒。她隻好帶他上樓。見到媽媽,她哄著說,“姐姐帶你去買了好吃的之後再來找媽媽”,小男孩這才鬆了口。

到了便利店,她給小男孩買了他喜歡的烤腸。又搬出童話故事,講起《狼來了》。一番安撫下來,她已口幹舌燥。

▲佳儀帶小男孩去便利店買東西。媽媽說不能買糖果,果凍就可以,然後他就每拿起一個就問一次:“這個可以嗎?”圖 / 講述者提供

如此這般的問答、安撫就像劇場每天定時上演的劇目,雖然不變,但絕談不上容易。佳儀從學校到雇主家的來回通勤時間是2個小時,走到地鐵站的時候,“很累,走著走著想閉著眼睛睡覺”。

去了數次之後,迫於通勤的痛苦,她選擇了辭職。

輕鬆又好拿錢的帶娃兼職更不是隨處就有,哪怕是380元一小時的薪酬已經反向篩選了家長,Fiona仍然遇到了個別奇怪的家長。

她去過北京順義的別墅區,帶兩個3歲的雙胞胎小女孩,整個下午的大部分時間,卻都在回應雇主對她履曆的好奇,“上的什麽學校,感受如何,未來規劃如何”。談到後來,雇主開始傾訴丈夫出軌等事。時間一到,她趕緊拎包走人。

有位家長,在談妥了時間和工作內容之後,想鑽價格的空子,按照一天380元付費,被Fiona指出後,把她拉到一個微信群,和另一位家長一起劈頭蓋臉地罵她,“說我一直讀國際學校,不愛國”,Fiona當場罵回去,因為情緒激烈,被微信封了號。

還有自稱孩子是“比較大的寶寶”,當Fiona拎著一堆繪本讀物到達,卻發現對麵是一位17歲的,身材巨大的“男寶寶”。上課時,男孩捧著手機在打《原神》,他的母親坐在他們倆中間,她說一句,雇主就問兒子一遍:“寶寶,剛才老師講的你聽懂了嗎?”

對雙方都是一種“過渡”

羅雯找大學生帶孩子,除了想讓母親輕鬆一些,更深層的想法是緩解家庭矛盾。

產假結束之後,她重返工作崗位,幾個月大的嬰兒,由婆婆和母親兩個人一起帶。育兒理念的不同總會引起摩擦,每個人都覺得自己付出了,卻沒有被尊重,“吃力不討好”。羅雯下班回家,接手晚上的帶娃任務之外,還要安撫母親,消化負麵情緒。

生了孩子之後,羅雯反而覺得上班是一種放鬆,“說不出來哪裏累,就是很累,精神上也很疲憊”。

工作、房貸、孩子、家庭,成為中年人身上扯不開的束縛。把其中任何一項外包出去,都算給自己掙得一份喘息。工作找外包已不是稀奇事,帶娃外包,也在這幾年,以“陪伴師”“伴讀師”的名頭開始在家政平台流行。

▲家政平台上高薪招聘“伴讀老師”。圖 / 58同城截圖

這類工作一般住家,時間從早到晚,負責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兼陪學的家教、陪玩照看的保姆工作為一體,一般要求有過硬的教育行業工作經驗,最好有留學背景。這類職業的薪酬平均月收入過萬,也可高達兩三萬元,主要看雇主家庭的經濟實力和要求。

暑期興起的大學生帶娃兼職,更像是集中在這段時間的一種過渡。

傳統中國家庭,育兒的責任多仰賴上一輩老人的付出。一線城市,隨處可見從老家來到大城市的老人,替忙碌於工作的兒女承擔起照顧寶寶、做飯持家等多重責任。如果老人幫不上忙,家長就會非常疲憊。

汪曼莉和丈夫沒有讓父母幫襯帶孩子,“除了孩子晚上睡覺,其他時間都沒法休息”。汪曼莉在家的時候,女兒很黏她,樂此不疲地拉著她玩芭比娃娃、玩奧特曼打怪獸。

對孩子而言充滿樂趣的遊戲在大人眼裏是沒有盡頭的幼稚的重複,“一直陪著玩,不知道什麽時候是個頭”。不間斷地調動情緒給予反饋很容易讓人疲累,“如果有一個人能陪她的話,你至少有獨立的幾小時的時間做點自己的事情”。

為了獲得喘息的時間,她有時會假裝很忙,比如站在廚房裏搗鼓做飯。隻要她一坐下來,拿出手機,女兒便會湊上來,撒嬌要媽媽陪她玩。

“有個人能幫忙替代一些這種情緒的付出,就可以放鬆一下。”

對黃妍來說,每周兩次的陪玩時間,不止是自己的休息時間,更彌補了她無法在下班之後提供給孩子的高質量陪伴。“高質量”意味著要打起很多精氣神,表情要豐富,情緒要到位,“這是理想狀態下的陪伴質量,但工作了一天回到家,真的很難做到”。

▲想心平氣和地帶孩子,實在是太難了。圖 / 《歡樂家長群》

她有能力給孩子買價格不菲的早教玩具,便花錢把陪她玩玩具的陪伴者也“買”了回來。

長遠來看,還有托班平替的考慮。等兒子到了上托班的年齡,她打算送孩子去公立,“現在經濟環境不好,不太想花這個錢(去上昂貴的私立)”。

上一周,有一位懷孕14周的孕媽媽找到佳儀,希望她周末能來幫忙帶帶3歲的大女兒。她已在接觸塔斯汀的兼職,本不打算去,“但她真的很需要我的樣子”,而她給出的薪酬,2天多時間,比在塔斯汀一周培訓期間所賺的錢都多。她答應下來。去之前,她冒出過一個疑問,”孩子的爸爸是做什麽的?為什麽找大學生帶娃的總是母親?”

育兒是全民的責任,需要來自社會的、係統性的支持。外包育兒興起的背後,是龐大的職場父母群體,他們兼顧工作生存和育兒壓力,常常精疲力竭,開始在能力範圍內尋求外援。熱衷“搞錢”的大學生,變成了他們的外援之一。

在家長們眼裏,現在爭當“德華”的00後大學生比10多年前隻曉得家教的大學生更放得開,對搞錢的熱情,也更勝以往。

黃妍請的大四女孩,偶爾會跟她請假,要出門玩。他們聊到過未來的規劃,女孩已經考上了非教育專業的研究生,“未來肯定是不會做幼師的”。對她而言,本科的專業背景是她做兼職掙外快的工具。

黃妍自己上大學時,兼職的渠道很單一,做家教是最普遍的,“但現在的大學生什麽都願意嚐試一點,很熱衷搞錢”。也不乏給職場人當二牛馬賺錢的大學生。

汪曼莉之所以想到找大學生來帶娃,契機正是在一次錄入數據的過程中,“覺得太浪費時間就找了大學生”。後來,想找人幫忙帶孩子時,大學生這一人手浮上心頭。

▲上周末,佳儀帶小女孩玩兒,兩個人在對比手表。圖 / 講述者提供

某種程度上,搞錢也是年輕人尋求安全感的一種途徑。

李邇來自河南,高考500多分,沒能去到一本,家裏人不讚成他複讀,最終他入讀了北京的一所二本學校。從收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他就知道,他在本科的目標是考研,“不然這個學校背景將來怎麽辦呢?”考研也是李邇大多數同學的選擇,“大家都想逃離這個學校”。

這個目標分散到四個學年裏變得簡單,他暫時不用費心思卷實習,更需要的是把課上好,到了最後一年認真備考。而其餘的假期時間,他盡可以用來兼職賺錢。

本科四年,他做過保潔、保安,還稀裏糊塗地被同學拉去鄭州富士康幹了一個月。富士康噪音大,油煙味重,工作時間長,早七晚八,他每天低著頭,重複流水線工作,耳邊像有火車轟隆著開過。

比起來,帶娃簡單,目標群體清晰。李邇發帖的時候,想找的客戶就是“娃放假了沒時間帶的家長”。不過,時間一長他發現,這份需求並不固定的,“就像汽車在路上拋錨了一樣,這時你才需要一個人來幫忙”。這不是長期的,“沒辦法靠這個穩定地賺錢”。

對於家長和大學生來說,暑期帶娃外包都不過是人生階段中短暫的“過渡”而已。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35歲歌手突發心梗去世!已有多位“好聲音”歌手離世
白人學生抱怨中國學生太多引爆輿論 全班就我講英文
知名華裔醫生被丈夫平底鍋打死焚屍 體麵婚姻裏隱藏著什麽
罕見視頻:中國海警追菲艇狠撞自家軍艦
“他還是個孩子” 南航打人事件:熊家長社死 父親身份被扒




24小時討論排行

特朗普:“烏克蘭領土會有一點變化”
中國海警船衝撞自家軍艦 菲方:還得幫救人
川普宣布華府緊急狀態:部署國民兵 司法部接管警局
就是不能買俄油?萬斯:川普將再對中加徵關稅
武大性騷擾案後續:又一次見識到了男寶瑪的惡毒
澤連斯基立場軟化,烏克蘭可能在領土上讓步?
突發!美國鋼鐵廠爆炸 至少10人受傷 多人受困瓦礫堆下
解放華盛頓!大批聯邦特工"占領"街頭 國民兵FBI軍事化執法
楊蘭蘭身世引發全網關注 澳洲司法部門終於發聲
川普簽署行政令 將對華關稅“休戰期”延長90天
“美好生活我是看不到了” ICE監獄自殺華男遺書曝光
上海民警長年猥褻繼女判囚 揚言"在你媽麵前強奸你"
談一談中國社保的高存繳比例:這合理嗎?
紐時:加拿大正經曆一個尖銳持久深刻的憤怒時代
越南破獲中國人主導代孕集團 窮苦女每次代孕獲12萬
大外宣新手法:雇用“白猴子”營造“西方也看好”假象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大學生暑期上門帶娃成熱門兼職,家長外包育兒喘口氣

生活幫 2025-08-03 19:42:59

暑假一到,城市裏的育兒江湖便暗流湧動——一邊是中年父母迫於工作和帶娃的雙重壓力,想找到外包的幫手;一邊是大學生摩拳擦掌,在社交媒體的帖子下複製粘貼自己的介紹,“211研究生在讀,英語專八,有英語教資證明,有普通話證書,會開車”,以此吸引青睞。

帶娃正在成為“知識經濟”的藍海:陪玩象棋算時薪,早教順帶蹭一頓住家晚餐。如果英語能力突出,有過硬的學曆背景,價格還能往上再拔,天花板取決於遇到的家長的財力。

一條暑期育兒外包鏈正在形成——想獲得喘息的家長開價尋找“德華”,熱衷搞錢的大學生捧著簡曆尋找高性價比的兼職。

暑期當“德華”,高性價比兼職

小男孩執意要找媽媽,像繪本裏小蝌蚪找媽媽那樣堅持不懈。不同之處在於,小蝌蚪幾次變換目標才找到媽媽,而麵前這個3歲小男孩的目標明確,媽媽就在樓上,他要上樓找媽媽。

他的媽媽是大學生佳儀的雇主,交給佳儀最核心的工作,就是當小男孩玩累了想找媽媽的時候,分散他的注意力,讓他不要打擾媽媽的工作。

小男孩的媽媽,正在為裝修房子和帶娃兩件事引起的衝突煩惱。周一到周五的上午9點到11點,新房子正在裝修,雇主需要親自去監工,但3歲的兒子很害怕裝修的聲音,丈夫上班幫不上忙,老人住在較遠的地方,來一趟不容易,雇主便想到委托一個有過帶娃經驗的大學生來幫忙。

這樣的家長並不是個例。去年剛來北京上大學的小陳,課餘時間做起男大地陪,他接單最多的項目是北京環球影城。外地來玩的年輕人是他的主要客群,但也不乏來找他帶孩子的家長,暑假以來,這類需求有明顯增長。

家長們為了能給自己放一天假,讓他帶孩子去環球影城玩一天,或者去環球影城時找他陪玩,“累了就讓我帶孩子去排隊”。連續接了不少這樣的單子後,小陳覺得自己都快變成幼師了,“無痛換專業”。

▲暑期的環球影城,兒童遊客明顯增多。圖 / 視覺中國

比起瑣事纏身的社畜,暑假期間,大學生擁有時間、精力和良好的體能,比純照顧孩子飲食起居的育兒嫂更會寓教於樂,比年齡較大的長輩更善於與小朋友溝通。大學生也在假期,時間機動,隨叫隨到,正好能滿足家長短期的“帶娃外包”需求。

更重要的是,找大學生帶娃的性價比,比育兒嫂和托班還高。

上海媽媽黃妍想給孩子找一位高質量的陪伴者,開的薪酬是1小時125元,每次兩小時,就是250元。久經職場的她很了解這個開價的誘惑力,“有的互聯網大廠實習工資一天才200元”。

果不其然,這個時薪吸引了不少985、211高校的大學生,有的還專業強對口。最後敲定合作的女孩,是上海師範大學早教專業的大四學生,每周來兩次,每次兩個小時。她會提前給黃妍發課件,事無巨細地寫好主題、要做的事情,精細到何時去上洗手間。

這無異於給孩子請了一個上門的托班老師。在上海,普惠民辦的托育班(3歲以下)月均費用在3000元到6000元,頂級檔次的雙語私立托班一個月需要18000元,非外教代班也在萬元上下。請一位住家育兒嫂每月也要七八千元左右,不住家的便宜兩三千元。

而找大學生,一周去兩次,一個月隻要2000元左右——“雖然不是每天來帶娃,但綜合下來,我覺得這個性價比還可以,至少能換換手”。

而對大學生來說,這也是一份極有性價比的兼職。

在北京讀大學的李邇,會在社交平台發帖物色適合的家長。這個暑假,是他上研究生之前難得清閑的假期,他做了兩份家教,還想在那之外,再找一個“副副業”。比較一番,這份兼職薪水不錯,陪玩就能拿到錢,看到孩子開心,還能有一點成就感。

有一天,一位父親火急火燎地聯係他,希望他能到家裏來,陪上幼兒園的孩子幾個小時。去之前,他以為是雇主有急事要出門,到達之後才發現,“家裏人都在”,雇主在房間工作,大一點的女兒正在上課,而他要帶的小男孩,房間裏擺著各種益智類遊戲:象棋、國際象棋、桌遊……小男孩比他見過的任何小孩都聰明,“很多遊戲是他教我玩”。

李邇猜測,“雇主是希望,在他無法抽出時間陪伴孩子的時候,小朋友也能玩得開心”。他後來再去了一次,原因僅僅是,小男孩想再找他一起玩,家長便樂意支付三四百元的費用。

▲李邇和小朋友玩桌遊。圖 / 講述者提供

給孩子報興趣班、請補習老師之外,高質量陪伴,也成為家長們樂意掏真金白銀付費的項目。李邇感歎,“以前這都是不敢想的事情,玩就自己玩唄”。

帶娃正在成為“知識經濟”的藍海:陪玩象棋算時薪,早教順帶蹭一頓住家晚餐。如果英語能力突出,有過硬的學曆背景,價格還能往上再拔,天花板取決於遇到的家長財力。

今年19歲的Fiona,在新加坡留學,暑期回國,出於無聊和喜歡小孩子的心態,也開始尋找帶娃的兼職。她廣泛地在社交媒體下留言,介紹她的背景:從幼兒園開始便在國際學校就讀,雅思口語7分,可以給孩子提供全英文對話環境,本科正在就讀藝術專業,可教孩子畫畫。最重要的是,她是真心喜歡小孩。

她開出的時薪是380元1小時,特殊的國際教育背景吸引了很多打算為孩子規劃國際培養路線的家長,有的人會詫異她開價低,直接把費用提高到5000元一天,從中午12點到晚上8點,周末兩天便是1萬元,“感覺我像白拿錢的”。

開出一天5000元的家長,從事拍賣行業,女兒正在國際學校讀一年級。Fiona接觸下來,那是一個特別乖的小女孩,小小年紀便會騎馬和打高爾夫,“口語說得比我還好”。Fiona的任務主要是用全英文跟小女孩對話,教她畫畫。

▲一些家境優渥的小朋友,從小就會接觸馬術、高爾夫等運動。圖 / 視覺中國

帶娃內容和報價關聯著家庭的經濟收入水平。有的家長在意性價比,佳儀的雇主開出的時薪是25元一個小時,4個小時便是100元,不包午餐,不包路費。時薪在100元到200元區間內的,更在意孩子體驗,希望能寓教於樂。

不差錢的家長,更加會在用人背景上精挑細選,擁有國際學校和海外留學背景,外語能力突出是標配。換言之,財富自由的家庭選中的兼職者本身也可能是在優渥的家庭長大的。價格越往上走,篩選、匹配的因子越細致,跟其他正式的求職並無二致。

“陪玩”可沒那麽好玩兒

想找到合適的幫手和雇主,對家長和學生雙方而言,都不是一件易事。

北京媽媽羅雯,想找一個能給孩子姥姥打下手的大學生,幫忙帶6個月大的寶寶。她在帖子裏寫的工作內容是“照顧孩子、跟孩子玩、懂一些早教,能做譬如衛生、幫孩子洗澡等搭把手的工作”,然而,有的大學生拿著證明自己英語能力的專業證書來私信,“他們好像誤解成了一個興趣班教師,並不理解帶娃到底意味著什麽”。

她還遇到一個自稱正在劍橋就讀的女孩,說可以搞全英文的雅思托福培訓,指導過小學一、二年級小孩的日常口語,“但是我家孩子現在還不會說話,有點高射炮打蚊子了”。

需求與能力是否匹配之外,家長們還有一套自成的篩人指標。私信打招呼不禮貌不全麵的,開口隻有一句“還要人嗎”的排除;在高校雲集的一線城市,學曆也是家長們篩人的一環,“一本以上,最好是985、211的”。羅雯會額外查看來私信人的社媒主頁,“沉迷追星或打遊戲的,可能不合適,萬一比較喜歡玩手機怎麽辦”。

過了網絡的初篩之後,來到線下見麵,和孩子的溝通是否順暢、相處是否舒適則是被考察的關鍵。

▲能否被孩子喜歡,也是家長們重要的篩選條件。圖 / 《凡人歌》

汪曼莉也是北京人,女兒4歲,想給女兒找一個大姐姐玩伴。女兒的意見是她決定是否留用的關鍵。小女孩正是熱衷過家家的年紀,要求大人全情投入,“你得跟她一起代入她的環境和角色,比如咱倆現在在玩奧特曼打怪獸,咱倆就得有一個場景和故事,你得跟我同頻。”

前段時間,有一個女孩來汪曼莉家裏試用,熱情禮貌、活潑開朗,但孩子因為姐姐沒能跟她玩到一起,選擇了一票否決。

而對大學生來說,到別人家裏帶娃,也是個充滿挑戰的工作。

在找帶娃兼職之前,佳儀原本想找其他兼職,但都吃了閉門羹。她在一所二本學校學習金融專業,家裏有親戚介紹了暑期去銀行實習,臨了卻“黃了”。她轉而去找餐廳的兼職,連續幾家告訴她,“現在生意一般,不需要太多人手”。

對於帶娃,她心裏有過猶豫,譬如那一類去住家的,“會不會一覺醒來在緬甸之類的”。如果看不住孩子,萬一出現意外讓小朋友受傷,大學生沒什麽經濟能力,也賠不起。

而且佳儀真正帶過孩子,心裏其實明白這之中的不易。佳儀是家中長女,有一個同級的妹妹,和兩個正在上初中的弟弟。從小,她就幫家裏長輩做很多家務,也曾經為此跟媽媽有過爭吵,“為什麽我和妹妹十幾歲就開始洗碗洗衣服,弟弟卻不用?”

高時薪的兼職,其實是用體力、情緒價值、注意力和時間一起換來的酬勞。

佳儀首先要片刻不離地看著寶寶。她想了各種辦法吸引他的注意力:帶寶寶去玩小區的滑滑梯,去周邊逛商場,去便利店買烤腸,實在不行,就去家裏的車上坐著玩玩具……

還要應對他時不時提出的“媽媽去哪兒了”的問題。每當這時,她會改變自己的語調,緩慢、溫柔地說:“我們去那邊看一下好不好呀?媽媽等一下就過來啦。”這種循循善誘盡管有效,但能維持的時間有限,小男孩很快又會問:“媽媽怎麽這麽慢呀?”

▲圖 / 《180天重啟計劃》

她常從媽媽很辛苦這個點出發,跟他講道理,“玩完了媽媽就過來了”。有一天下雨,媽媽出門了,他又問媽媽什麽時候來,她指著雨幕說,“下雨了,媽媽要慢慢開車呀,如果開太快會有危險。”他雖然小小年紀,也能體會話裏的辛苦,會乖乖等在原地。

然而有一回,所有方法都不奏效了。小男孩怎麽說也不願意待在樓下,執意要上樓去找媽媽。佳儀搬出他害怕的裝修聲,小男孩皺著小小的臉蛋,奶聲奶氣,一字一句地反駁:“我已經不怕了。”

佳儀無奈地想,也許是隔了兩天周末沒見,熟悉感打了折扣,因此小男孩對她表現出了某種抗拒。她隻好帶他上樓。見到媽媽,她哄著說,“姐姐帶你去買了好吃的之後再來找媽媽”,小男孩這才鬆了口。

到了便利店,她給小男孩買了他喜歡的烤腸。又搬出童話故事,講起《狼來了》。一番安撫下來,她已口幹舌燥。

▲佳儀帶小男孩去便利店買東西。媽媽說不能買糖果,果凍就可以,然後他就每拿起一個就問一次:“這個可以嗎?”圖 / 講述者提供

如此這般的問答、安撫就像劇場每天定時上演的劇目,雖然不變,但絕談不上容易。佳儀從學校到雇主家的來回通勤時間是2個小時,走到地鐵站的時候,“很累,走著走著想閉著眼睛睡覺”。

去了數次之後,迫於通勤的痛苦,她選擇了辭職。

輕鬆又好拿錢的帶娃兼職更不是隨處就有,哪怕是380元一小時的薪酬已經反向篩選了家長,Fiona仍然遇到了個別奇怪的家長。

她去過北京順義的別墅區,帶兩個3歲的雙胞胎小女孩,整個下午的大部分時間,卻都在回應雇主對她履曆的好奇,“上的什麽學校,感受如何,未來規劃如何”。談到後來,雇主開始傾訴丈夫出軌等事。時間一到,她趕緊拎包走人。

有位家長,在談妥了時間和工作內容之後,想鑽價格的空子,按照一天380元付費,被Fiona指出後,把她拉到一個微信群,和另一位家長一起劈頭蓋臉地罵她,“說我一直讀國際學校,不愛國”,Fiona當場罵回去,因為情緒激烈,被微信封了號。

還有自稱孩子是“比較大的寶寶”,當Fiona拎著一堆繪本讀物到達,卻發現對麵是一位17歲的,身材巨大的“男寶寶”。上課時,男孩捧著手機在打《原神》,他的母親坐在他們倆中間,她說一句,雇主就問兒子一遍:“寶寶,剛才老師講的你聽懂了嗎?”

對雙方都是一種“過渡”

羅雯找大學生帶孩子,除了想讓母親輕鬆一些,更深層的想法是緩解家庭矛盾。

產假結束之後,她重返工作崗位,幾個月大的嬰兒,由婆婆和母親兩個人一起帶。育兒理念的不同總會引起摩擦,每個人都覺得自己付出了,卻沒有被尊重,“吃力不討好”。羅雯下班回家,接手晚上的帶娃任務之外,還要安撫母親,消化負麵情緒。

生了孩子之後,羅雯反而覺得上班是一種放鬆,“說不出來哪裏累,就是很累,精神上也很疲憊”。

工作、房貸、孩子、家庭,成為中年人身上扯不開的束縛。把其中任何一項外包出去,都算給自己掙得一份喘息。工作找外包已不是稀奇事,帶娃外包,也在這幾年,以“陪伴師”“伴讀師”的名頭開始在家政平台流行。

▲家政平台上高薪招聘“伴讀老師”。圖 / 58同城截圖

這類工作一般住家,時間從早到晚,負責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兼陪學的家教、陪玩照看的保姆工作為一體,一般要求有過硬的教育行業工作經驗,最好有留學背景。這類職業的薪酬平均月收入過萬,也可高達兩三萬元,主要看雇主家庭的經濟實力和要求。

暑期興起的大學生帶娃兼職,更像是集中在這段時間的一種過渡。

傳統中國家庭,育兒的責任多仰賴上一輩老人的付出。一線城市,隨處可見從老家來到大城市的老人,替忙碌於工作的兒女承擔起照顧寶寶、做飯持家等多重責任。如果老人幫不上忙,家長就會非常疲憊。

汪曼莉和丈夫沒有讓父母幫襯帶孩子,“除了孩子晚上睡覺,其他時間都沒法休息”。汪曼莉在家的時候,女兒很黏她,樂此不疲地拉著她玩芭比娃娃、玩奧特曼打怪獸。

對孩子而言充滿樂趣的遊戲在大人眼裏是沒有盡頭的幼稚的重複,“一直陪著玩,不知道什麽時候是個頭”。不間斷地調動情緒給予反饋很容易讓人疲累,“如果有一個人能陪她的話,你至少有獨立的幾小時的時間做點自己的事情”。

為了獲得喘息的時間,她有時會假裝很忙,比如站在廚房裏搗鼓做飯。隻要她一坐下來,拿出手機,女兒便會湊上來,撒嬌要媽媽陪她玩。

“有個人能幫忙替代一些這種情緒的付出,就可以放鬆一下。”

對黃妍來說,每周兩次的陪玩時間,不止是自己的休息時間,更彌補了她無法在下班之後提供給孩子的高質量陪伴。“高質量”意味著要打起很多精氣神,表情要豐富,情緒要到位,“這是理想狀態下的陪伴質量,但工作了一天回到家,真的很難做到”。

▲想心平氣和地帶孩子,實在是太難了。圖 / 《歡樂家長群》

她有能力給孩子買價格不菲的早教玩具,便花錢把陪她玩玩具的陪伴者也“買”了回來。

長遠來看,還有托班平替的考慮。等兒子到了上托班的年齡,她打算送孩子去公立,“現在經濟環境不好,不太想花這個錢(去上昂貴的私立)”。

上一周,有一位懷孕14周的孕媽媽找到佳儀,希望她周末能來幫忙帶帶3歲的大女兒。她已在接觸塔斯汀的兼職,本不打算去,“但她真的很需要我的樣子”,而她給出的薪酬,2天多時間,比在塔斯汀一周培訓期間所賺的錢都多。她答應下來。去之前,她冒出過一個疑問,”孩子的爸爸是做什麽的?為什麽找大學生帶娃的總是母親?”

育兒是全民的責任,需要來自社會的、係統性的支持。外包育兒興起的背後,是龐大的職場父母群體,他們兼顧工作生存和育兒壓力,常常精疲力竭,開始在能力範圍內尋求外援。熱衷“搞錢”的大學生,變成了他們的外援之一。

在家長們眼裏,現在爭當“德華”的00後大學生比10多年前隻曉得家教的大學生更放得開,對搞錢的熱情,也更勝以往。

黃妍請的大四女孩,偶爾會跟她請假,要出門玩。他們聊到過未來的規劃,女孩已經考上了非教育專業的研究生,“未來肯定是不會做幼師的”。對她而言,本科的專業背景是她做兼職掙外快的工具。

黃妍自己上大學時,兼職的渠道很單一,做家教是最普遍的,“但現在的大學生什麽都願意嚐試一點,很熱衷搞錢”。也不乏給職場人當二牛馬賺錢的大學生。

汪曼莉之所以想到找大學生來帶娃,契機正是在一次錄入數據的過程中,“覺得太浪費時間就找了大學生”。後來,想找人幫忙帶孩子時,大學生這一人手浮上心頭。

▲上周末,佳儀帶小女孩玩兒,兩個人在對比手表。圖 / 講述者提供

某種程度上,搞錢也是年輕人尋求安全感的一種途徑。

李邇來自河南,高考500多分,沒能去到一本,家裏人不讚成他複讀,最終他入讀了北京的一所二本學校。從收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他就知道,他在本科的目標是考研,“不然這個學校背景將來怎麽辦呢?”考研也是李邇大多數同學的選擇,“大家都想逃離這個學校”。

這個目標分散到四個學年裏變得簡單,他暫時不用費心思卷實習,更需要的是把課上好,到了最後一年認真備考。而其餘的假期時間,他盡可以用來兼職賺錢。

本科四年,他做過保潔、保安,還稀裏糊塗地被同學拉去鄭州富士康幹了一個月。富士康噪音大,油煙味重,工作時間長,早七晚八,他每天低著頭,重複流水線工作,耳邊像有火車轟隆著開過。

比起來,帶娃簡單,目標群體清晰。李邇發帖的時候,想找的客戶就是“娃放假了沒時間帶的家長”。不過,時間一長他發現,這份需求並不固定的,“就像汽車在路上拋錨了一樣,這時你才需要一個人來幫忙”。這不是長期的,“沒辦法靠這個穩定地賺錢”。

對於家長和大學生來說,暑期帶娃外包都不過是人生階段中短暫的“過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