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刊發於華爾街日報《Markets A.M.》通訊。
“今天早上股市上漲,原因沒人明白,也沒人預測到”,1998年,《每周標準》刊登的一篇假裝《華爾街日報》寫的諷刺文章是這樣開頭的。
到了2025年,類似的話也可以用來形容市場過去大部分時間的表現:幾乎沒人預測到,也更少有人能清楚解釋。
上世紀90年代末的這篇諷刺文章接著寫道:“CNBC的分析師自信地說是因為塞內加爾貨幣供應,但也有人指出,可能是因為秘魯沿海金槍魚收成不佳的月度數據被修正。”
這篇名為《第一篇完全誠實的股市報道》的文章,揭示了投資評論的一大特點:很多時候真的沒有什麽明確的原因。你得把視角拉遠,拉得很遠,因果關係才會顯現。
有些日子非常明顯:一家大型公司的盈利預警,或一份積極的經濟報告,可能會讓市場大幅上漲或下跌。
即便如此,有些交易日也可能一開始看起來走勢明確,但最後出人意料。
時間線一拉長到幾個月,詭異程度會成倍增加。比如,2007年和2008年期間,房地產市場已經明顯出問題了,股市卻出現了持續幾個月的兩輪兩位數反彈。
對評論者來說,好在這些走勢比較容易事後解釋:新聞很糟但市場卻大漲?“市場喜歡在憂慮中上漲”;公司消息很好但股價不動?“股市處於盤整階段。”
今年則讓市場預言者絞盡腦汁。
年初,股市在“特朗普交易”帶動下開局強勁,市場預期他的政策有利於商業。然而在“解放日”關稅實施一周後,股市迅速跌入接近熊市的狀態。
即使對歐盟和日本這類重要貿易夥伴的高額關稅再次被推遲,已經實施的關稅也已達到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高水平。《華爾街日報》調查的經濟學家如今認為,美國一年內陷入衰退的幾率為33%,而2025年初為22%。
FactSet匯總的標普500指數盈利預期自那以來下調了3%。
至於標普500指數本身?
目前上漲了7%,自4月低點以來更是上漲了27%,創下曆史最快漲幅之一。

看看高盛策略師大衛·科斯汀,他的經曆並不是個案,但確實生動說明了華爾街轉向之快。
2025年年初,他對標普500指數的年末目標設定為6500點,隨後在股市下跌後下調至6200點。3月底,由於衰退風險上升,他進一步下調至5700點。此後,科斯汀兩次上調目標,先是調至6100點,本月初又調至6600點。
你永遠不會指望體育博彩師去預測2035年誰會贏得世界大賽。但股市不同:一個聰明的策略師,可以對未來十年股市走勢作出令人驚訝的準確判斷。
預測這個季度的表現則成了例行公事,而且幾乎總是錯的,因為短期充滿太多噪音和情緒。
報紙讀者似乎更關心這個星期或今年會發生什麽,而不是十年後。但這並不是華爾街大多隻做短期預測的唯一原因,畢竟短期預測可以帶來更多客戶買賣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