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兩天,“高鐵上能不能吃泡麵”突然成為社交媒體上的熱點話題。
事情的起因是,有網友曬出高鐵車廂裏的提醒:請乘客不要吃榴蓮、方便麵這類氣味重的食品。有人認為,吃泡麵很方便,而且是個人權利;也有人認為,車廂是公共空間,泡麵的氣味可能影響他人。雙方意見不一,爭執不下。
12306官網確實在乘車期間的用餐注意事項中指出:為創造良好旅途環境,確保空氣清新,旅客在乘車期間,請不要食用榴蓮、方便麵等有濃重氣味的食品。但從多地12306客服熱線的回應來看,高鐵並沒有禁止食用方便麵的規定或限製。也就是說,“不要食用方便麵”並不屬於有強製力的硬性規定,更像是對乘客的一種建議和提醒。
“高鐵上能不能吃泡麵”引發的爭議,反映出的並不隻是網友的個人飲食喜好問題。由於高鐵車廂具有封閉、空氣流動性不強的特點,大多數網友對於“不要食用榴蓮”沒有異議。但泡麵就是另一回事——很多人選擇在高鐵上吃泡麵,並不是因為泡麵真的特別好吃,或者“泡麵是刻在坐綠皮火車年代骨子裏的記憶”之類浪漫化的理由,根本的原因還是泡麵方便攜帶,適宜充饑,而且價格實惠。
由此引出的問題就是,除了吃泡麵,在高鐵上還有沒有其他選擇?吃麵包、餅幹等幹糧不是不行,但和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泡麵比,口感上的差距還是明顯的。而高鐵上的餐飲服務,也因為性價比不高,讓很多價格敏感型乘客望而卻步。或許,這才是“高鐵上能不能吃泡麵”的話題戳中不少網友“痛點”的原因。
平心而論,高鐵餐飲的確麵臨資源補給成本高、交易空間封閉等難題,既要讓旅客都享受到健康滿意的餐飲服務,又要保證正常的經濟收益,確實不是容易的事。但問題在於,高鐵上許多餐品不是貴了“一點點”。比如,2023年就有乘客吐槽,在高鐵上花費60元隻能買200克葡萄。至於15元的平價盒飯很難買到,盒飯本身的味道不盡如人意等,也都不是新鮮話題。
眼下,盡管乘坐高鐵已經可以在沿途站點的商家訂餐,按照預定時間送進車廂,然而,高鐵餐飲的價格依然“堅挺”,質量、口感也沒有明顯提升。這大概就是這麽多年過去了,許多乘客在高鐵車廂裏還是會優先選擇泡麵的原因。
《2024年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去年底,高鐵運營裏程已達到4.8萬公裏,再創新紀錄。作為世界上最安全、最快捷的交通方式之一,中國高鐵受到國內外乘客的高度讚譽,乘客坐在舒適、整潔的高鐵車廂內,也希望能享受到價格更實惠、品種更多樣的餐飲服務。
所以,比“高鐵上能不能吃泡麵”更重要的是,該拿什麽來替代它?如果沒有更物美價廉的替代,就不宜輕言禁食泡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