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莫萊斯
全文共 4826 字,閱讀大約需要10分鍾
本文係作者原創,授權“美國華人雜談”獨家發布。已開通快捷轉載,歡迎轉發。
請使用網站Justicepatch.org查看完整文章及更多內容,為防失聯,請通過郵件訂閱網站,或關注我們的電報頻道:https://t.me/piyaoba
在當代美國政治的喧囂劇場中,鮮有事件能像唐納德·川普與已故金融家傑弗裏·愛潑斯坦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那樣,持續投下如此黑暗而綿長的陰影。這不是一段可以被時間衝淡的過往,而是一個在2025年夏天被重新引爆的政治核彈。隨著《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深度報道浮出水麵,這場風暴迅速演變為一場將川普圍困其中的三重危機:其一是與愛潑斯坦交往曆史的幽靈被再度喚醒,其二是由此引發的、與其最忠實支持者MAGA群體之間前所未有的決裂,其三則是他以雷霆之勢對新聞媒體發起的、可能動搖美國新聞自由根基的法律戰爭。
這三場危機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織、互為因果的連鎖反應。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幅複雜的畫卷,深刻揭示了川普獨特的政治生存策略、其支持者基礎的內在矛盾,以及當政治權力的頂峰與新聞監督的第四權發生正麵碰撞時,民主社會所麵臨的嚴峻考驗。這不僅僅是一場圍繞個人曆史與名譽的攻防戰,更是一場關於敘事控製權、政治忠誠度以及憲法第一修正案未來命運的全麵戰爭。
無法埋葬的過往——從“了不起的家夥”到“粗俗的信件”
要理解當前危機的根源,必須回溯到上世紀80年代佛羅裏達州棕櫚灘那片陽光與財富交織的土地。正是在那裏,川普與愛潑斯坦兩位同樣熱衷於奢華生活與社交網絡的風雲人物,開啟了他們長達數十年的交集。這段關係在初期充滿了兄弟般的相互吹捧。
來源:福布斯
2002年,川普在接受《紐約雜誌》采訪時,毫不掩飾地稱他認識了“15年”的愛潑斯坦是“一個了不起的家夥”,並戲謔地補充道,愛潑斯坦“像我一樣喜歡美女,而且她們大多比較年輕”。這句在當時看似無傷大雅的評論,如今聽來卻充滿了令人不寒而栗的預見性,它不僅揭示了兩人共享的浮華生活方式,也暗示了一種將年輕女性物化的共同價值觀。
1997 年 4 月 28 日,美國商人川普、比利時模特英格麗德·塞恩海芙和美國商人傑弗裏·愛潑斯坦在紐約出席內衣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派對,這個事實印證了他們關係的密切程度。在整個90年代,兩人頻繁地出現在彼此的社交圈中,從海湖莊園的派對到維多利亞的秘密派對,留下了不少同框照片。更具說服力的證據來自愛潑斯坦同夥吉斯萊恩·麥克斯韋爾審判中公開的飛行日誌。記錄顯示,川普在90年代曾多次搭乘愛潑斯坦那架聲名狼藉的私人飛機。然而,麵對這些白紙黑字的記錄,川普在去年卻斷然否認,這種對既有事實的直接否定,已成為其應對負麵信息的標誌性手法。
華爾街日報對川普給愛潑斯坦生日信的報道。
而將這段塵封往事猛然推向風口浪尖的,正是《華爾街日報》7月17日刊發的一篇關於2003年川普的一封“生日信件”的報道。這封據稱是川普在愛潑斯坦50歲生日時寄出的信件,其細節描繪之生動,內容之粗俗,令人瞠目。報道稱,信件打印的文字周圍,勾勒著一幅手繪的裸體女性輪廓圖,川普的簽名“Donald”則戲謔地位於女性腰部以下,模仿私處。信中一段以第三人稱寫的“想象中的對話”,以及那句“朋友是件美妙的事。生日快樂——願每一天都是另一個美妙的秘密”的結尾,無不散發著一種詭異而親密的氛圍。
這封信的存在,如同一枚重磅炸彈,直接挑戰了川普在愛潑斯坦2019年被捕後極力塑造的“與他不算熟,不是他粉絲”的公眾形象。川普的反應一如既往地迅速而激烈,他將報道斥為“假新聞”,並堅稱:“這些都不是我的話,也不是我說話的方式。而且,我不會畫畫。”
然而,這句看似決絕的自我辯護很快就因媒體的深入挖掘而顯得蒼白無力。有報道指出,川普有著“為慈善活動創作畫作的曆史”,其至少五幅素描曾在過去幾十年間被成功拍賣。這種公然的矛盾,再次強化了公眾對他言論可信度的質疑,也使得這封“生日信件”的幽靈,更深地纏繞在了他的政治敘事之中。盡管據稱兩人在2004年因一場房產交易而反目,但這並未能阻止曆史的細節在關鍵時刻回溯,並成為引爆更大危機的導火索。
忠誠的裂痕——司法部的矛盾與MAGA的幻滅
如果說與愛潑斯坦的過往是外部投來的炮火,那麽川普與他最堅實的支持者MAGA群體之間的公開決裂,則無異於一場始料未及的內部大地震。這場決裂的震中,正是長期在社交媒體和右翼圈子中發酵的“愛潑斯坦名單”之謎,而川普政府對此事的處理方式,尤其是司法部自相矛盾的聲明,則徹底引爆了其支持者的信任危機。
對於廣大的MAGA支持者而言,川普不僅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將他們從被遺忘的角落中拯救出來、敢於向腐敗的“深層政府”和全球主義精英宣戰的英雄。在他們的世界觀裏,“愛潑斯坦名單”是這場正邪之戰的終極證據,是能夠一舉揭露所有敵人醜惡麵目的“聖杯”。他們堅信,川普一旦公布這份名單,就能兌現其“抽幹沼澤”的承諾。這種信念,在川普的競選集會和他核心盟友的不斷暗示中被反複強化和鞏固。特別是他的司法部長帕姆·邦迪,在今年2月份曾向滿懷期待的公眾宣稱,愛潑斯坦的“名單”就在她的辦公桌上。這一表態,幾乎等同於官方背書,將支持者們的期望值推向了頂點。
然而,當支持者們翹首以盼、等待正義降臨時,他們等來的卻是一份來自川普政府司法部和FBI的聯合備忘錄。這份官方文件以冰冷、不容置喙的口吻宣布:經過對愛潑斯坦案的“詳盡”審查,並未發現所謂的“客戶名單”,也沒有證據表明他曾勒索過任何知名人士,並再次確認愛潑斯坦係在獄中自殺身亡。
這份備忘錄的發布,無異於在MAGA世界投下了一顆炸彈。它與邦迪部長“名單就在桌上”的承諾形成了尖銳、無法調和的矛盾。對於支持者來說,這不僅僅是“沒有找到名單”的技術性結論,更而是一種赤裸裸的背叛。他們無法理解,為何幾個月前還言之鑿鑿的“證據”,轉眼間就憑空消失了?這讓他們感覺自己被一直信賴的政府當成了傻瓜,被玩弄於股掌之間。一直以來,他們被教育要相信川普政府,不信任“假新聞媒體”,但現在,政府內部的說法卻出現了如此巨大的裂痕。
麵對支持者在社交媒體上排山倒海的質疑和失望,川普的反應更是火上澆油。他非但沒有試圖解釋其中的矛盾,反而將矛頭直指自己的支持者,將他們對“名單”的執著斥為是中了民主黨製造的“騙局”,並用前所未有的嚴厲措辭公開訓斥他們是“弱者”或“蠢貨”。最令人震驚的是,他決絕地喊出了那句:“我不再需要他們的支持了!”
這句話的分量是毀滅性的。它瞬間撕裂了領袖與追隨者之間心照不宣的情感契約。那些曾經為他搖旗呐喊、不惜與家人朋友反目的忠實粉絲,第一次感到自己被領袖所拋棄。極右保守派評論員尼克·富恩特斯(Nick
Fuentes)發出公開批評,認為這暴露出“整件事都是一場騙局”,正代表了這種普遍的幻滅感。
尼克在自媒體節目中說,“如果你看過我的節目,你就會知道我一直持批判態度。但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麽憤怒,”富恩特斯說。“這恰恰表明,整件事都是一場騙局。當我們回顧美國民粹主義的曆史時,我們會發現‘MAGA’運動是美國曆史上最大的騙局。自由主義者是對的,‘MAGA’運動的支持者們被騙了!”
隨之而來的民調支持率下降,以及國會兩黨議員共同推動“強製請願”以迫使司法部公開材料的行動,都清晰地表明,這場由川普親手製造的決裂,正在切實地動搖著他賴以生存的政治根基。
對第四權的戰爭——訴訟、恐嚇與“寒蟬效應”
在內部堡壘出現裂痕的同時,川普選擇向外部開辟一條新的戰線,他將目標鎖定在了那篇點燃導火索的報道的發布者——《華爾街日報》。他所采取的行動,其影響遠遠超出了案件本身,直接對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的新聞自由構成了嚴峻威脅。
在《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刊登後不到24小時,川普便在佛羅裏達州聯邦法院,對《華爾街日報》及其母公司新聞集團、出版商道瓊斯公司(Dow
Jones)、首席執行官羅伯特·湯姆森(Robert
Thomson),乃至報道的兩名記者和媒體大亨魯伯特·默多克本人,提起了索賠金額高達100億至200億美元的巨額誹謗訴訟。他在訴狀中聲稱,報道“虛假地將他描繪成虛假形象”,並表示此舉不僅是為了他個人,也是為了“所有美國人”,因為他們“將不再容忍假新聞媒體的濫用不法行為”。
《華爾街日報》的母公司道瓊斯表示,“我們對報道的嚴謹性和準確性充滿信心”,並將“積極辯護,應對任何訴訟”。
這場訴訟可以說是一個雙刃劍。它在挑戰新聞報道的同時,也迫使媒體再次聲明其報道的準確性和公正性。這就像一場拔河比賽,一方試圖通過法律手段限製對方的行動,而另一方則努力捍衛其固有的自由和職責。
然而,在法律專家看來,這場聲勢浩大的訴訟,其政治意味遠大於法律意義。在美國的法律體係下,誹謗訴訟的成功門檻極高,特別是對於川普這樣的公眾人物。他必須向法庭證明,被告存在“實際惡意”(actual
malice),即明知報道內容虛假或對事實真相表現出魯莽的無視。這是一個極難逾越的法律障礙。
因此,這場訴訟的真正目的,或許並非為了在法庭上贏得勝利,而在於訴訟過程本身所能達到的恐嚇效果。這正是法律界所擔憂的“寒蟬效應”。第一修正案專家泰德·布特魯斯一針見血地指出,當一位總統擁有白宮這個全球最有力的“講壇”時,他“根本不需要通過訴訟來獲取真相”。這暗示總統利用法律手段,更像是一種濫用權力來施壓的方式。
弗吉尼亞大學法學教授卡爾·托拜厄斯(Carl
Tobias)向CNN進一步闡述了這種損害。他認為,川普及其盟友對媒體持續的攻擊和訴訟,正在“通過讓媒體及其他人對報道川普及其政府時變得更加謹慎,從而損害了第一修正案”。這種謹慎,最終會導致新聞機構在麵對敏感或可能引發爭議的重大議題時,進行痛苦的自我審查,從而限製公眾獲取全麵、客觀信息的渠道。相關例證,還可以參考以批評川普著稱的知名深夜脫口秀演員史蒂芬·科爾伯特(Stephen
Colbert)被CBS的母公司派拉蒙拒絕續約的事件。
MSNBC主持人喬納森·卡佩哈特(Jonathan
Capehart)觀察到,《華爾街日報》在訴訟後的周末版麵顯得異常平靜,並預測他們可能在周一版上“保存彈藥”,以應對這場即將到來的“戰爭”。這正是“寒蟬效應”在現實中最直觀的體現:新聞機構在強大的政治和法律壓力麵前,被迫將資源和精力從新聞報道轉向法律防禦,其監督職能自然會受到削弱。
結論:一場關於美國靈魂的拔河比賽
川普、愛潑斯坦的幽靈、MAGA支持者的幻滅以及對新聞自由的攻擊,這三條線索最終匯集成了一場關於美國靈魂的拔河比賽。一方是媒體和公民社會,他們努力挖掘真相,要求權力接受問責;另一方則是試圖通過否認曆史、攻擊支持者和恐嚇媒體來牢牢掌控敘事權的政治領袖。
這場三重危機深刻地揭示了川普政治模式的核心:在事實對自己不利時,就創造一個“另類事實”;在盟友構成挑戰時,就毫不留情地將其拋棄;在監督者構成威脅時,就動用一切力量使其噤聲。然而,此次事件的獨特性在於,這套屢試不爽的戰術似乎第一次同時在三個維度上遭遇了強烈的反彈。曆史的證據難以徹底抹殺,核心支持者的信念因政府的自相矛盾而開始動搖,而作為民主基石的新聞界,盡管麵臨巨大壓力,也誓言將“積極辯護”。
最終,這場鬥爭的結果將不僅僅決定一篇報道的真偽,或是一場選舉的走向。它將更深刻地影響未來:美國的政治領袖是否需要為他們的過去負責?民粹主義浪潮中領袖與支持者之間的忠誠紐帶究竟有多脆弱?以及,在政治權力日益試圖壓製異議的時代,新聞自由這根脆弱的支柱,能否繼續屹立不倒?這三重圍城下的博弈,其答案將長久地回響在美國的政治長廊之中。
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場和觀點。
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請前往正義補丁網站justicepatch.org
參考資料:
https://www.forbes.com/sites/saradorn/2025/07/18/heres-every-known-association-between-donald-trump-and-jeffrey-epstein/
https://www.rollingstone.com/politics/politics-news/trump-sues-wall-street-journal-murdoch-epstein-letter-1235389352/
https://www.wsj.com/politics/trump-jeffrey-epstein-birthday-letter-we-have-certain-things-in-common-f918d796
https://newrepublic.com/post/198110/donald-trump-jd-vance-wall-street-journal-epstein
https://www.cnn.com/2025/07/18/politics/trump-wall-street-journal-jeffrey-epstein
https://www.cbsnews.com/news/trump-lawsuit-wall-street-journal-jeffrey-epstein-birthday-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