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李昌平寫了一篇《金刻羽們和餘永定們的困境》,痛批這兩個學者。在他眼裏,金刻羽就是個刺激消費的敗家娘們,餘永定就是個亂搞基建的包工頭。
我認為,批得好。
李昌平自己提出的經濟複蘇方案,是把農村的幾百萬億沉默的財富用起來。
我也認為中國農村有巨量財富在沉睡。李昌平說有800萬億,我按低了算,算200萬億吧。
這筆200-800萬億的財富就是農村土地。
農村土地現在處在極度低效的狀態。
2024年,中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
現在種糧成本也高。DeepSeek告訴我,每斤糧食利潤在0.1-0.5元。就按0.5元算吧。1.4萬億斤利潤大概是7000億元。假如市盈率給到20,則土地資產市值不過才14萬億元,這離200萬億元的潛力太遠了。
目前土地低效的地方太多了。我就說兩個大的方麵吧。
一方麵,有很多城市周邊的農村土地,本來可以通過建設,變成城市的一部分,從而容納更多的農民進城,擁有城市的房子,但由於土地用途管製,這被阻止。另外,如果沒有土地用途管製,很多地方都能夠冒出新的城市。
另一方麵,由於土地用途管製阻礙了農民變成市民,流行的輿論說,要為農民保留土地,這導致土地分散經營,缺乏規模效益。很多地方的土地甚至是拋荒的。土地利用率低,農村就業機會自然就很少。
所以,一來一去,兩頭堵,堵得農民搞錢之路非常狹窄。大部分農民不理解這一點,還以為自己命該如此。但沿海發達地區有些農民就理解了。周其仁教授說,他去農村調查時,浙江的村長就對他說:“錢就在門外,地就在腳下,為什麽不準我們農民去賺?”
假如通過產權改革,把農村土地盤活,一是中國的城市布局將更加合理,這激發的工業、服務業潛力,就有幾百萬億。二是資本下鄉,農業效率也將大大提高,使中國的糧食安全更有保障。
李昌平說:“中國農村至少有800萬億價值的沉默資源資產,如果能效仿城市房改和房地產金融創新的辦法金融化農村沉默資源資產,可使農民增加可支配現金流數百萬億元,這才是中國經濟擴內需和強內循環的源頭活水,這還能大幅增加財政收入。”
李昌平的建議是:“國家成立‘中國農村土地銀行’,財政逐年注資10萬億資本金,創建‘農村土地銀行+村社內置合作金融’新型農村金融體係,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製不變的前提下,支持農戶的承包權和集體成員權對應的資源資產權金融化,可使農民數百萬億元的可支配現金流增長,將比房改及房地產金融創新增加的可支配現金流大數倍,為中國內循環經濟增長注入源頭活水,可再創30年經濟高速增長奇跡。”
李昌平的想法是好的,但不夠明晰。其實最應該做的是產權改革。做了產權改革,根本就不需要財政投入資金,市場自己就會積極主動利用農村土地。當然,現在能按李昌平說的,做一點使用權的邊際改進,也比什麽都不做要好。但必須取消土地用途管製。因為取消土地用途管製,才可推進城市化,優化城市布局,這是財富潛力的大頭。
李昌平說:“金刻羽和餘永定們不想把這幾百萬億元價值的沉默資源資產變成農民的可支配現金流,他們想先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向少數人集中,等集中完成了,再將極少數人手上的土地經營權(使用權)金融化——變成極少數人的可支配現金流。且不說此辦法不道德,問題是此路不通!”
不知道金刻羽和餘永定是不是這樣想的,但肯定有不少人是這樣想的。
不過李昌平有一點是看得很準的:金刻羽和餘永定們代表的主流經濟學界,多數人是不關心盤活“沉默的財富”的。他們出的主意,總是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所謂的“宏觀調控”上打圈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