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6月18日,一名男子在西班牙塞維利亞的一處噴泉中消暑(新華社/圖)
2025年,歐洲迎來了一個更熱的夏天,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國均發布了高溫預警。6月28日,西班牙西部城市韋爾瓦(Huelva)和鄰國葡萄牙的最高氣溫均達到46攝氏度。據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7月1日發布的報告,歐洲多地持續高溫,今年6月或成為歐洲有記錄以來最熱的6月之一。
西歐已經連續經曆兩輪熱浪,極端天氣導致鐵路停運、學校停課、公共交通癱瘓,並已造成多起與高溫相關的人員死亡案例。
單是法國,官方已確認兩人直接死於高溫,三百餘人需緊急救助,巴黎所在的法蘭西島大區已收容五百多名處境極其危險的人。法國巴黎埃菲爾鐵塔的頂層一度被關閉,截至7月1日中午,該國已有1896所學校因高溫而停課。法國氣象部門表示,巴黎和其他15個行政區將於當日進入“紅色預警”狀態,這是該國最高級別的天氣預警。
正在西班牙出席聯合國發展籌資會議的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親曆了這場蔓延歐洲的酷暑。他在社交媒體上發帖說,“極端高溫已不再是罕見現象,它已成為新常態”,“地球正變得越來越熱,越來越危險,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幸免。”
天氣太熱那就開空調吧。然而,麵對愈發嚴峻和趨於常態化的高溫,歐洲空調的普及率卻遠低於全球主要經濟體。目前歐洲國家整體的空調普及率僅5%-20%,英國僅為5%,德國更低至3%,南歐如意大利、西班牙也在40%左右。相比之下,美國約90%的家庭配備空調,中國則達到60%左右。

2025年7月1日,法國巴黎,市中心一家藥店外的溫度計顯示氣溫高達44°C(視覺中國/圖)
買很貴、安裝很貴、用也很貴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歐洲確實沒有裝空調的必要,而且安裝使用空調也麵臨很多困難。
一是因為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歐洲大部分地區介於北緯36°到北緯71°之間,溫帶為主,西歐地區夏季一直較為涼爽,對空調的需求不大,人們也沒有形成安裝空調的生活習慣。國際能源署(IEA)能源效率與包容性轉型辦公室主任布萊恩·馬瑟韋就曾表示:“在歐洲,我們根本沒有使用空調的傳統,因為直到最近,空調還不是主要的需求。”
南歐如意大利、希臘等地區,受地中海氣候影響,夏季炎熱幹燥,空調普及率相對較高。根據意大利國家統計局2023年公布的數據,意大利的空調普及率已達48.8%。
二是歐洲現存大量建於20世紀中葉甚至更早的老舊建築,為避免影響整體觀瞻和市容市貌的調性,安裝空調有嚴格限製,部分曆史城區甚至禁止安裝空調外機。此外,安裝空調往往需要鄰裏、房東及相關部門多重審批。部分城市居民因擔憂噪音、廢水、牆體破壞等問題,常對空調安裝提出異議,審批流程堪比中國老舊小區加裝電梯。
以在法國和德國安裝空調的流程為例,法國的公寓安裝固定式空調之前,通常需獲得共同所有權人大會的書麵許可,並需提交預算報告,經過物業管理委員會投票同意後方可施工。若空調外機會影響建築物外觀,還需要獲得市政廳的規劃許可。法國別墅安裝空調則需直接向市政廳申請,涉及外觀改變同樣需審批。
在德國,租房者想安裝空調需先征得房東書麵同意,部分城市還需鄰居簽字。曆史建築保護區、老城區對空調安裝的審批更為嚴格,所有涉及外牆打孔、外機安裝的項目,均需報批。不僅如此,施工結束後還需向有關部門報備,定期維護。因此,從準備材料到獲批,通常需數周至數月。
三則是最為現實的成本問題。
歐洲國家空調設備普遍價格高昂,從數百歐元到上千歐元不等,而且安裝費用很可能比買一台空調更多。法國、德國等地的安裝費用高達1500歐元,在部分地區,安裝一台空調的總成本可達7000歐元(約合人民幣5萬元)。
就算砸鍋賣鐵把空調裝上了,空調用起來很耗電,偏偏歐洲電費又很貴。自2022年俄烏衝突以來,歐洲的能源價格大幅上漲,即使有所回落,電費開支依然高企,令許多家庭不堪重負。能源專家稱,對於許多中低收入家庭而言,就算買得起空調,也可能用不起。
以德國為例,一台1.2千瓦的家用分體空調開一小時需0.468歐元(約人民幣3.90元),算夏季每天開8小時,月用電240小時,月電費就是112.32歐元(人民幣935元),占當地稅後月均收入(約2800歐元)的4.0%。
在意大利等夏季炎熱的南歐國家,空調月電費占家庭收入的比例甚至達到5%,這對中低收入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最後,歐洲各國政府長期的政策導向,以及民眾固有的觀念和道德感也對使用空調構成了一種奇特的障礙。
歐盟為實現2050年“碳中和”目標,積極鼓勵節能建築和綠色生活方式。西班牙政府曾出台措施,要求公共場所空調的設置溫度不得低於27攝氏度,以降低能耗。在歐洲長期倡導節能減排的傳統下,空調被視為“非必需”的高耗能設備。在這種社會輿論環境下,空調常被視為高能耗、加劇溫室效應的“環境公敵”。
但形勢比人強,在歐洲極端氣候已日益常態化的情況下,空調普及率的提升已是大勢所趨。

2025年7月1日,法國馬賽,一名市民帶著新購買的風扇準備回家(視覺中國/圖)
大家都開空調,電網同意嗎?
除了高昂的購置與安裝成本、複雜的審批流程,歐洲電網基礎設施能不能扛住空調普及後的用電壓力,也是個問題。
極端高溫期間,大量空調的集中使用會導致用電負荷在短時間內急劇上升,容易引發局部電網過載、變壓器過熱,甚至造成大麵積停電。單是2025年熱浪肆虐期間,歐洲多國的日用電負荷最高增加14%,部分地區已經因電網超負荷而出現停電和電價暴漲的情況。
著名學術期刊《科學報告》2023年發布過一份報告,係統分析了氣候變暖情況下歐洲空調普及率顯著提升對電力係統的影響。報告預測:2050年歐洲的空調普及率預計將從當前的約19%提升到41%左右,南歐部分國家可達70%。由此,歐洲的年度總用電量將增加約34太瓦時(TWh),約占當前歐洲總用電量的2%。如此一來,南歐夏季的用電高峰將因空調普及提升而增加20%-30%,對電網的調峰能力提出極大的挑戰。
當前,歐洲電網基礎設施的設計目的主要針對冬季采暖,若空調普及,高峰負荷將從冬季轉向夏季,而夏季高溫時,傳統火電廠的冷卻水短缺,進一步影響發電能力,增加電力供應風險。現有輸電、變電係統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升級改造。
此外,在歐洲普及空調還需應對能源結構調整和環保壓力。大規模普及空調不僅會提升用電量,還可能加劇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導致碳排放增加,影響歐洲碳中和目標。《科學報告》研究預測,若電力結構不變,到本世紀中葉,歐洲的空調普及率增長將導致該地區二氧化碳排放每年增加700萬-1700萬噸。
有專家警告,傳統空調高度依賴化石能源,能源密集使用將反過來推動全球變暖,形成“氣候變化的惡性循環”。為緩解壓力,歐洲需加快電網擴容和升級,推動高效節能空調、分布式光伏和儲能技術發展,提升電網的靈活性和可再生能源占比。
另外歐洲電網老化嚴重,約40%的配電網已使用超40年。專家預計,實現全麵現代化、適應極端高溫和高峰負荷的電網體係,至少需要10-15年的持續投資和技術升級。電網升級不僅需巨額投資,而且部分國家電氣工程師和裝配工短缺,項目審批周期可達數年,這對歐洲如何突破既有觀念、統一決策和執行來說,又將是一場大考。
法國極右翼“國民聯盟”領導人瑪麗娜·勒龐公開呼籲法國政府在全國範圍內安裝空調。她在社交媒體上發帖,指責政府強迫普通民眾忍受酷暑,而“所謂的精英階層”早已在享受空調帶來的清涼。她的這一提議迅速遭到法國政府反駁。法國生態轉型、生物多樣性、森林、海洋和漁業部部長呂納謝稱,空調在應對氣候變暖上“適應不足”,不僅耗能和排放高,還會加劇城市的熱島效應。
自2022年俄烏衝突以來,麵對前所未有的能源供應風險,歐洲各國政府迅速采取行動,積極尋求能源多元化。2023年起,歐盟大幅削減了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轉而加大從美國、挪威等國家的進口力度。液化天然氣(LNG)的進口量顯著攀升,歐洲主要港口的LNG接收能力不斷擴容,成為彌補俄羅斯天然氣缺口的關鍵手段。與此同時,歐洲各國加快了可再生能源項目的審批和建設步伐,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裝機容量持續增長。
到2024年年初,歐洲天然氣市場逐步回穩,基準價格已回落至每兆瓦時22.9歐元,創下近四年來的新低。俄羅斯在歐洲能源供應中的份額大幅縮水,已降至美國、挪威、英國等西方供應國總和的七分之一。歐洲能源“去俄羅斯化”的進程明顯提速,能源結構正經曆深層次調整。
盡管如此,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歐洲能源安全的挑戰遠未結束。由於基礎設施調整、替代能源開發、儲能技術突破等都需要時間,能源供應的不確定性和價格波動仍將持續影響歐洲的經濟和民生。未來三到五年內,歐洲仍需麵對能源安全的壓力,並且要在綠色轉型、基礎設施升級、社會公平保障等方麵持續發力,推動高效節能空調、可再生能源和智能電網協同發展,才有可能在“酷暑”與“碳中和”之間尋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