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兄弟創立的全球最大私募,又要吞下中國公司

表兄弟創立的全球最大私募,又要吞下中國公司
0:00
0:00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表兄弟創立的全球最大私募,又要吞下中國公司

2025年5月,KKR聯合創始人、兩位聯席執行主席的亨利.克拉維斯與喬治.羅伯茨,在加州比佛利山舉行的第28屆米爾肯研究所全球會議上發言。兩人外貌神似,因為他們是表兄弟。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他們雖然聰明、深諳人性,若沒有這些大勢,其成就將失色得多。”

長安街延長線與東三環的交匯處,便是首都的CBD。

作為這片區域的標誌性存在,曾登頂“北京第一高”的國貿三期大廈,用玻璃幕牆勾勒出利落輪廓,成為這座城市天際線中極具辨識度的符號。

在這座現代風格的建築裏,有一家華爾街資本大鱷的北京辦公室,卻在努力展現出完全不同的風格。

沉穩厚重深褐色新古典主義實木大門,閃耀金色把手與門楣上羅馬體“KOHLBERG KRAVIS ROBERTS”金字呼應。大理石、波斯地毯、硬木護牆板、人字拚木地板、真皮軟包扶手椅,這種讓人回到了上個世紀的華爾街的感覺,其實是地球上最精明一幫人刻意打造的氣氛——

既是在敘述自己“老錢”的身份,也是在降低來訪者信任的成本。畢竟,金融業本質是一個為風險定價的行業。

但如果真正回到大洋彼岸的華爾街,這家一般用縮寫“KKR”相稱的公司,卻有另一個更為廣為人知的名號:barbarians。這個單詞最初指的是古羅馬時期舉止粗野、文明尚未開化的外族入侵部落,一般翻譯為“野蠻人”。

如今,這位華爾街的“野蠻人”、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權(PE)公司(據PEI 2025年排名)又一次站在一家中國企業的門口。這次,這家一直希望展現體麵形象的“老錢”,卻瞄準了一個並不是那麽“高大上”的公司——大窯。

沒錯,就是那個常常出現在燒烤攤和火鍋店裏的啤酒瓶裝的汽水,標簽上麵印著代言人吳京努力微笑的照片。

相關媒體援引多位知情人士消息稱,KKR已經接近完成對大窯的控股收購,或將獲得85%股份。而就在今年年初,資本市場上關於大窯的消息,還是這家發源於呼和浩特的公司準備在下半年在香港IPO,擬募資5億美元。

顯然,目前的局麵是:大股東似乎不願等到IPO後才慢慢退出,而是想盡快變現離場。華爾街資本大鱷則看上了大窯這種“類可口可樂”的商業模式,給出了讓大股東滿意的報價。當然,吞下資產自然是為了謀求更大的回報。

雙方各有所圖,各取所需,利益的邏輯才是商業世界的日常。

仍手握千億美元彈藥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最新數據,KKR資產管理規模6640億美元(4.8萬億人民幣)。同期可用於投資的“閑置”資金(dry powder)亦高達1160億美元。

其中,信用業務占比最高,規模2540億美元。所謂信用業務,核心是對各類債務工具的投資,包括債券、貸款、證券化債務及其他形式的借貸產品。因為收益與風險依托資金需求方的信用,因此得名。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規模,所以在今年上半年美國市場出現動蕩後,KKR聯席CEO斯科特·納托爾才可以說:“如果企業在股市動蕩期間轉向債務融資,KKR仍將因其信貸部門而獲益。”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不過,KKR 發軔於杠杆並購,真正構成其根基的仍是股權投資——或稱私募股權業務。作為全球頂尖私募股權機構,其該板塊資產管理規模達到了2090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單從規模而論,KKR私募股權業務低於信用業務,但管理類似量級的兩類資產,難度與價值邏輯卻截然不同——私募股權業務需深度介入被投企業,賺取的是企業成長與價值重估帶來的“超額收益”,且周期往往長達數年乃至十餘年。

因此,相較於基於更頻繁交易的信用業務,私募股權業務對團隊的產業洞察力、資源整合能力要求要高得多。

此外,目前KKR還涉足保險、基礎設施、房地產等業務,後兩者的資產管理規模也達到了830億美元和810億美元。

例如2023年中由KKR“亞洲房地產夥伴基金”主導出資的東京凱越酒店收購。該酒店為擁有746間客房的豪華物業,坐落於東京市政廳與新宿中央公園旁,始建於1980年,是日本泡沫經濟時期的地標性建築。

現金流才能讓資本安心

KKR對中國的布局也開始得很早。2007年,KKR投資顧問(北京)有限公司成立,由設在香港的KKR亞洲有限公司100%持股。

到了2008年,KKR就創了一個新紀錄:向現代牧業注資1.5億美元,這是當時中國農業領域的單筆投資之最。此後,隨著其在泛消費領域的布局不斷擴大,這種偏好也逐漸鮮明。

在家電行業,2014年KKR參與青島海爾定增,投入約34億元,刷新了當時A股單筆投資紀錄——至2018年解禁時,這筆投資浮盈已超80億元。



目前KKR尚未完全退出的主要在華投資項目。圖片來源:作者製圖

頂著“華爾街野蠻人”的名號,在充滿“老錢”風的辦公室裏,KKR做出的決策卻透著煙火氣——其押注的賽道,似乎更加關注中國人口紅利催生的“家長裏短”式泛消費市場:從寵物食品、食用菌種植、兒童教育,到家裝燈具、連鎖藥店、汽車服務……

如此看來,如今KKR將目光投向下沉市場的“酒替”品牌大窯,也就不足為奇了。畢竟真金白銀的現金流,才能讓資本安心。

美資PE在中國的第一張牌照

KKR拿下中國牌照的時間並不長。

2021年4月,海南正式啟動QDLP試點——這一機製允許境外投資機構在境內募集資金,投向境外非公開交易的股權、債券等資產。

同年6月,海南地方金融監管局主動赴上海宣介QDLP試點政策;8月,KKR便入選海南首批QDLP境外投資試點名單。短短三個月後,11月,由香港KKR資本市場亞洲有限公司100%持股的開德(KKR)私募基金管理(海南)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次年的2022年4月,開德私募(海南)完成中基協備案,這不僅是KKR在中國大陸拿下的首張私募牌照,更是美國私募股權機構在華獲得的首張同類牌照。

更為關鍵的一張牌照是在上海拿到的。

2023年10月11日,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局長會見KKR亞太區執行主席路明時明確表示:“熱烈歡迎 KKR 集團在滬設立人民幣平台,參與國內市場投資和申請上海QFLP試點業務。”

QFLP機製允許境外投資者將境外資本兌換為人民幣,直接投向境內非公開交易企業股權——這與此前外資常用的VIE架構(通過投資海外主體間接持股)相比,在靈活性與投資範圍上均實現了突破。

落地效率同樣亮眼:8天後的10月19日,開德私募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注冊成立;次日,開德高普(上海)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緊隨其後成立,兩家公司均由KKR資本市場亞洲有限公司100%控股。

2024年3月8日,開德私募(上海)完成中基協登記,拿下KKR在華的第二張私募牌照。

2024年10月到2025年5月,開德高普(上海)持續出資設立了開德尚璞、開德時璞、開德雲馳等10家“開德係”有限合夥企業——入華近20年後,KKR終於全麵鋪開了戰線。

如此看來,蓄力已久的 KKR 此次落子大窯,更具標誌性意義。

逼走CEO的“野蠻人”

在中國市場,最為人熟知的“野蠻人”案例,便是險資寶能在公開市場舉牌萬科的這次惡意收購(hostile takeover)。麵對王石“不歡迎”的明確表態,寶能仍試圖拿下萬科控製權,最終未能成功。這就是“寶萬之爭”。

給“野蠻人”帶來這層含義的,正是KKR。

1987年美國黑色星期五股災之後,生產奧利奧餅幹、駱駝香煙的雷諾茲-納貝斯克股價大跌, CEO的F·羅斯·約翰遜判斷公司價值被嚴重低估,啟動了管理層收購。

但“肥肉”也引來了門外的野蠻人,KKR半路殺出,以250億美元價格(加上費用共330億美元),擊敗現任管理層,被董事會投票選中,拿下了公司的控製權。

此時是1989年初,距離KKR成立不到13年。

雖然這筆收購的規模創下了世界紀錄。但絕大部分資金其實來自貸款、過橋資金、債券等形式的融資,而抵押物是被收購的公司。KKR最初隻準備了1500萬美元,而最終的杠杆率則超過了90%。

這看似“空手套白狼”,但能讓管理層出局,還是因為KKR給股東們開出的,是一個無法拒絕的好條件——相信這次買下大窯的也是。

當時就有人稱主導這次並購的兩位創始人亨利.克拉維斯與喬治.羅伯茨為並購之王(KKR來自三位創始人的姓氏,1987年另一位創始人傑羅姆·科爾伯格二世離開公司)。後來,這場並購被寫成了暢銷書《門口的野蠻人》,又拍成了電影——“野蠻人”也由此成為金融術語。

KKR入主雷諾茲-納貝斯克後,原CEO約翰遜自然是出局。KKR高薪聘請了美國運通原總裁路易斯·郭士納執掌局麵:削減成本、出售資產、提升利潤——這樣的思路,在今天的KKR依舊。

負責大中華區的KKR合夥人孫錚在今年1月就表示過:“KKR經典的投資策略就是買來一個比較複雜、主營業務不突出、特點不鮮明的企業,幫助它梳理業務,非主營業務該關的關掉,該賣的賣掉,最終突出主營業務,成為卓越企業。”

這不是在做慈善,隻是因為“卓越企業”在資本市場更值錢。

值得一提的是,郭士納在1993年又跳槽到了IBM擔任董事長兼CEO,很快啟動了IBM一係列變革——包括大幅解雇員工,結束此前溫情脈脈的“終身雇傭”製。

這種風格難免不是來自郭士納“臨危之際”接手雷諾茲-納貝斯克的“野蠻人”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