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閑魚已經從一個二手交易平台進化為全方位的賽博生活社區。當代年輕人不僅在這裏撿漏、薅羊毛,還在上麵幹副業創收,開發出千奇百怪的搞錢路子。
據QuestMobile《2025中國移動互聯網春季報告》顯示,閑魚月活躍用戶在2025年3月突破了2億,增速位列電商類APP第一,並成為一線、新一線、二線城市人群最喜愛的APP之一。
01
近千萬年輕人的副業試驗場
過去,二手平台主要交易有形的商品,如今湧現出大量無形的服務。幾乎一切需要花費時間精力的大事小事,在閑魚上都可以找到對應的“人形商品”來代勞。
想去網紅店又不想排隊,有“工具人”幫你代排;計劃去某個陌生的城市旅遊,有本地人替你規劃行程;決心考公考研但心裏沒底,有已上岸的學霸在線陪學。
《2024閑魚副業產業帶報告》顯示,2024年共945.4萬年輕人在閑魚發布副業,近八成為90後,00後占比40.8%。人均年收入3660.5元,其中最賺錢的副業是當保安/保鏢,平均客單價達到660.7元。

在五花八門的副業中,門檻最低的當屬“跑腿出力型”。除了網紅店代排隊,還有代送代取、代接娃、代陪診、代遛狗、代喂貓等服務。雖然看著簡單,但也有精細的分工。
其次是需要一定專業背景的技能型服務。文學碩士專職起名,美術專業接單畫圖,體育專業帶娃爬山,高分考生在線做題……個體的專業能力在此得到充分發揮,實現了別樣的“再就業”。
即便不靠專業技能,靠衣食住行等生活經驗也足以撐起一門副業。比如,懂吃喝玩樂的,可以推薦本地蒼蠅館子;懂穿搭的,可以幫人搭配服飾提升形象;精研各大電商平台湊單規則的,可以專營代下單業務,承諾“已經把湊單技巧研究到極致,保證湊到底價!”
將興趣愛好變現也頗為普遍。有人專門給遊戲角色捏臉,有人代拚樂高積木,有人出售摜蛋技巧。據2024年3月閑魚數據,8300萬平台活躍用戶數中,45%的交易都與興趣相關。

許多服務的定價甚至不到一杯奶茶錢,與之相伴的卻是賣家積極樂觀的態度。在賣家的簡介中,常看到這樣的描述:“本人00後,性格陽光開朗自來熟,像個小太陽”“支持遠程指揮,價格好商量”“啥都幹,給錢就幹”“隻需告訴我您的需求,其他交給我去辦,包您滿意!”
對這些年輕的賣家來說,賺錢固然重要,但收獲的共鳴和成就感有時更為珍貴。

正所謂主業是為了穩定地生存,副業則是為了快樂地生活。上班拿的窩囊費都是應得的,而副業賺的每一分錢,都像是意外之喜。
02
在二手平台看清當代年輕人的精神狀態
在二手交易平台,既能感受到年輕人的經濟壓力,也能看到他們的鬆弛感。
2025年2月第一財經聯合閑魚發布的報告顯示,2024年閑魚二次元交易同比增長104%。在類似的小眾愛好圈子裏,流行以物換物的“許願式交換”,這種方式既可以滿足興趣,還能省錢。

圖源:閑魚
此外,還能感受到年輕人的上岸壓力,以及應試教育留下的慣性。
“上岸”是許多人當下的渴望,而考試是上岸的唯一解。於是,二手平台上誕生了眾多“監督學習”的副業。有人充當線上班主任,提供早起電話叫醒、視頻監督學習、突擊檢查、記憶難點抽背、每日複盤等服務,標價清晰:“普通監督每天1元,強力監督每天2元”“一對一背書、默寫等0.99元/10分鍾”。

圖源:閑魚
同樣能被感知的,還有年輕人的社交壓力與對情緒價值的渴求。
在情感領域,有人指導相親,有人“鑒渣鑒茶”,還有人專門“勸醒戀愛腦”。無論是表白、挖牆腳還是求複合,都能找到人出謀劃策乃至代勞。在職場領域,有人專門分析領導意圖,有人幫忙處理人際關係,業務範圍涵蓋“甩鍋”技巧、辭職權益最大化、應酬方法等。

圖源:閑魚
如果你單純想獲取情緒價值,也有標準化的服務流程。無論原生家庭問題、劈腿分手問題,還是學習壓力、職場霸淩,都有人充當“樹洞”,耐心傾聽。

03
萬物皆可交易的“賽博黑市”
這類平台通過交易連接起素不相識的買賣雙方,滿足了當下年輕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但也催生出一些“法無禁止皆可為”的灰色商機。
有人號稱可以提供免費的酒店早餐,有人售賣低價景區門票,還有人提供低價打車服務,然而,這些超低價產品或服務的背後,往往是遊走於法律與製度邊緣的違規操作。因此平台也被稱為“賽博黑市”。
在社交媒體的相關話題下,充斥著對不良賣家的吐槽:“下單了代退機票,結果對方直接把我的狀態申請為死亡”“賣家說報房號就能吃酒店免費早餐,結果吃一半被趕出來了”“代下單五折優惠的網約車,結果賣家惡意逃單,司機不讓下車”。

作為一個二手交易平台,閑魚也存在一些長期被詬病的問題,如質量信息不透明、賣家虛假描述與交易、售後服務不完善等。因此,即便是正規交易,也並非總能如願。
網絡消費糾紛平台的投訴數據顯示,閑魚排在2024年二手電商平台投訴榜第一位,網絡欺詐、退款問題、商品質量是排名前三的投訴類型。

閑魚滿足了當代年輕人精打細算的生活方式,讓技能、經驗、創意,乃至每一段生活軌跡,都有了變現的可能。同時,隻要花錢,似乎就能買到他人的時間、精力與情緒價值。
然而,當我們置身於萬物皆可交易、每一分鍾都被明碼標價的體係中,那些身體力行的生活體驗、現實社會中的真情實感、人與人交往中的細枝末節,其意義似乎也被逐漸剝離。
或許,我們隻能順應這樣的時代趨勢,並努力在交易之中,發掘和守護那些更為珍貴的獨特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