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火鍋行業迎來新的IPO候選者。
6月16日晚,巴奴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中金公司與招銀國際擔任聯席保薦人。這家以"毛肚+菌湯"為差異化定位的河南火鍋品牌,有望成為繼海底撈、呷哺呷哺之後第三家登陸資本市場的火鍋企業。
24年前,巴奴從河南安陽街頭的一家小店起步,如今靠79元一份的毛肚殺出重圍,在全國39座城市布局了145家直營門店。其中,近八成紮根在二線及以下城市,僅河南老家就占據了53家,堪稱高端火鍋下沉第一店。
招股書顯示,巴奴在2024年實現營收23.07億元,淨利潤1.23億元,近三年疊加2025年一季度累計淨利潤超過2億元。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巴奴在中國火鍋市場排名第三,市場份額約0.4%,在高端火鍋細分市場更是以3.1%的份額高居榜首。
然而,在餐飲賽道,高端二字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既自帶流量,也必須承受更苛刻的標準。“月薪5000就不要吃巴奴”,創始人杜中兵的一句話,讓品牌埋下爭議;18元5片土豆的天價菜品,更成了消費者口中的槽點。人均138元的客單價,比海底撈整整高出40%,換來的是“貴且吃不飽”的消費反饋。
狂奔擴張之下,巴奴的現金流正麵臨著極限考驗,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其現金餘額不足2.5億元,卻背負7.56億元的流動負債。更令人玩味的是,就在資金緊張的同時,2025年1月巴奴仍向股東宣派7000萬元股息,創始人杜中兵夫婦因持股83.38%成為最大受益方。"缺錢擴張卻高額分紅"的操作,讓市場對其資金鏈健康度產生質疑。
從河南殺向全國,從高端下沉縣城,當高價標簽撞上極致性價比的消費潮流。巴奴的高端化擴張故事還能講多久?
靠賣毛肚年入數十億,賺錢能力不及海底撈
巴奴品牌始創於2001年,從河南安陽起家,2009年進入鄭州並開啟全國化擴張。2012年麵對海底撈"變態服務"的強勢競爭,巴奴作出了改變命運的決定,將品牌名從"巴奴火鍋"改為"巴奴毛肚火鍋",主打"毛肚+菌湯"產品差異化定位,與海底撈錯位競爭。
更名後首年,巴奴鄭州門店翻台率飆升至7次/天。如今招牌毛肚已占門店總營收30%,日均售出10萬份——相當於每3位進店顧客就有1人必點,成為名副其實的爆款單品。
截至2025年6月9日,巴奴的直營門店網絡已覆蓋全國39個城市,門店數量達145家。2025年一季度,巴奴毛肚火鍋調整後淨利潤同比增長33%至0.77億元,這與巴奴持續擴張的戰略密不可分。從2022年至2024年,巴奴年淨增門店數量持續攀升,新增門店數分別為11家、25家和35家。
巴奴門店經營利潤率也從2022年的15.2%提升至2024年的21.5%。2025年一季度,一線城市門店經營利潤率為20.7%,二線及以下城市達24.5%,均超過全國行業平均水平。此外,其翻台率也呈上升趨勢,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分別為3.0次、3.1次、3.2次、3.7次。
招股書截圖
盡管自身表現不俗,但與火鍋行業巨頭海底撈相比,巴奴的規模差距依然懸殊。2024年數據顯示,海底撈平均單店營收約3123萬元,單店利潤約344萬元;而巴奴平均單店營收僅為1591萬元,單店利潤約135萬元,兩者差距接近一倍。
翻台率方麵,巴奴整體呈上升態勢,從2022年的3.0次增長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3.7次。但與海底撈2024年日均4.1次的翻台率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值得注意的是,在客單價方麵,巴奴卻呈現下降趨勢——從2022年的147元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138元,進一步反映了其在市場競爭中的定價壓力。
一邊融資擴張、一邊高額分紅
巴奴毛肚火鍋憑借"產品主義"理念走出了一條差異化發展路徑。
與大多數餐飲品牌紮堆一線城市的策略不同,巴奴采取了"下沉市場優先"的擴張方式。截至2025年6月,其145家直營門店中,有78.6%分布在二線及以下城市,其中河南大本營的53家門店為其提供了穩定的業績支撐。
這種獨特的布局帶來了顯著成效。財務數據顯示,巴奴已實現從2022年虧損約520萬元到2024年盈利1.23億元轉變,2025年一季度二線城市門店利潤率更是達到24.5%,反超一線城市近4個百分點。
而業績增長的背後,巴奴在品牌推廣和營銷上下的功夫不少。2022年-2025年前3個月,公司的廣告及推廣開支分別為4608.7萬元、7656.7萬元、1.01億元、2422.4萬元,合計為2.48億元,有效拉動了二線及以下城市門店的客流增長。
要知道,巴奴在直營體係下,門店規模擴張是業績增長的核心驅動力。
招股書顯示,其計劃在2025年至2027年分別新開約40、50、60家直營店,總計開出150家新店,相較2024年末的144家門店近乎翻倍,相當於每周開一家新店。據悉,巴奴單店麵積一般在400至800平方米,單店前期投資不超過500萬元,整體擴張計劃總計需投入7.5億元資金。
從現金流狀況來看,巴奴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為2.62億元、4.29億元、4.95億元和1.49億元,現金流持續為正,表麵上看資金狀況良好。但公司正處於擴張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新店開設、設備采購等方麵。如果未來融資渠道受限,僅靠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可能難以滿足擴張的需求。
招股書截圖
麵對未來資金的不確定性,上市融資成為巴奴的必經之路。募資主要用於開店、數字化升級、供應鏈加碼。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指出,麵對行業競品的低價競爭,巴奴亟需通過IPO融資推進規模擴張,並完善供應鏈體係,以構建低成本優勢實現降價閉環。
然而,巴奴的上市之路也伴隨著嚴峻的資本對賭壓力。雖有番茄資本等投資機構的資金加持,但也附帶了嚴苛的時限要求。根據招股書披露,若巴奴毛肚火鍋未能在2029年12月1日前實現上市,投資方有權要求其回購全部或部分持股。
招股書截圖
截至2025年3月31日,巴奴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為2.43億元,但麵臨7.56億元的流動負債壓力。由於在融資過程中向投資方授予了贖回權等特殊權利,產生了3.08億元的贖回負債,這一數額已經超出了公司的現金持有量。
招股書截圖
一邊是擴店麵臨資金壓力,一邊卻毫不吝嗇地進行高額分紅和股權激勵,巴奴的資金運作策略引發關注。2025年1月,巴奴向股東宣派7000萬元股息,作為股東收益回報,將公司盈利部分分配給股東。其中,杜中兵及其配偶因持有83.38%股份,成為最大受益方。
與此同時,2022-2024年巴奴累計股份支付開支達6250萬元(2022年2190萬元、2023年1720萬元、2024年2340萬元),巴奴為了獎勵核心團隊,以股份或股份期權等形式給予員工的報酬,目的是激勵員工為公司創造價值。
“一邊找錢擴張、一邊高額分配”的操作,難免讓市場對其資金配置的合理性產生質疑。
“若資金鏈斷裂,後果將不堪設想。”有業內人士指出,一旦門店擴張帶來的增長紅利消退,營收與利潤增速極可能陷入停滯。對巴奴而言,如何在激進擴張與財務穩健間找到平衡,如何在資本對賭壓力下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其上市之路上必須直麵的關鍵挑戰。
高價之“殤”,與夾擊之“困”
在這場存量競爭中,火鍋行業的“內卷”尤為激烈。
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餐飲收入達5.57萬億元,同比增長5.3%,看似一片向好,實則背後是超800萬家餐飲門店的殘酷搏殺。據天眼查數據,僅2024年上半年,國內餐飲企業注銷量幾乎達到2023年全年的八成。
當海底撈客單價降至97元、湊湊關閉超73家門店收縮戰線時,一直堅守高端路線的巴奴也難以獨善其身。不過,巴奴的降價策略頗為巧妙——通過單店推出"9.9元當季蔬菜拚盤"、人均98元的"午市套餐",以及增加豬肉類、時令蔬菜等平價選擇,實現了結構性降價,既迎合了消費降級趨勢,又維護了品牌的高端形象。
“貴”是巴奴甩不掉的標簽,由此引發的爭議也從未停歇。
此前,創始人杜中兵“月薪5000就不要吃巴奴”的言論曾引發輿論嘩然;5片土豆18元的“天價土豆”事件,以及旗下子品牌超島自選火鍋售賣“假羊肉”的風波,更是將巴奴的“高價”問題推到風口浪尖。在小紅書等平台上,消費者對巴奴“貴且分量小”、“人均超200仍不飽”的吐槽屢見不鮮,高昂的價格限製了消費群體的擴大,也讓不少消費者望而卻步。
盡管杜中兵始終強調“產品主義”不會降價,但在高端餐飲遇冷、平價餐飲快速擴張的當下,品牌若要長久發展,持續複購才是關鍵——高價與價值不匹配的矛盾,正使高端化敘事難以為繼。
巴奴憑借高端定位成功突圍,在市場份額上也未形成絕對優勢。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巴奴在2024年中國火鍋市場中排名第三、在中國品質火鍋市場中排名第一,但其市場份額分別僅為0.4%、3.1%。如今,撈王(粵式火鍋)遞交港股招股書、七欣天(海鮮火鍋)衝刺IPO,火鍋賽道競爭正在加劇。
從商業邏輯看,巴奴以高品質毛肚為核心爆品鎖定“高消費”群體,通過自建底料研發基地、中央廚房等構建產業鏈差異化優勢。這套“鎖客戶、找痛點、推爆品、延鏈條、增特色、強鏈條”的模式或許存在一定的強壁壘,但當差異化策略遭遇市場低價衝擊時,技術壁壘的護城河效應也會逐漸減弱。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指出,巴奴需要進一步強化品牌建設,明確品牌定位,突出品牌特色,若無法持續強化差異化優勢,其市場份額可能會被競爭對手進一步擠壓。
大眾消費趨勢已悄然轉向“性價比感知”的核心邏輯。2025年一季度巴奴客單價138元,較2024年海底撈97.5元高出41.5%,即便對比同屬中高端賽道的湊湊123.5元,仍存在12%的價差,高端定位與大眾消費需求的矛盾愈發凸顯。
麵對這一變化,各大高端火鍋品牌紛紛通過開發子品牌、自助餐等形式謀求轉型。部分海底撈門店推出22元工作日自助午餐,湊湊推出“湊湊煮茶”切入下午茶消費場景,提升空間使用效率。這意味著,高端火鍋若不能降低消費頻次門檻、創造更多用餐場景,很難僅靠產品溢價實現增長。
火鍋江湖的競爭從來不是單點突破,而是體係化對決。競爭對手的“降維打擊”撕開了巴奴的護城河,真正的較量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