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內娛演員,被抵製了。
令人出乎意料的,竟然是雷佳音。
前兩天,薑文新片《你行!你上!》官宣演員陣容。
還請來不少明星助陣,其中也包括了雷佳音。
誰知,相關視頻下麵,卻出現了不少反感之聲。
「雷佳音資源真好」
「怎麽又有雷佳音」

隨後,這種「厭煩」情緒在網絡上發酵。
雷佳音的路人緣大麵積翻車,還掀起了「抵製」之聲。
很多觀眾甚至因為電影中有雷佳音,而拒絕觀看相關作品。
「不想再看見雷佳音這張臉了」



這是什麽瓜?怎麽突然變成了這樣?
魚叔趕緊來扒一扒。

印象中,雷佳音的路人緣一直不差。
一方麵,是因為他沒有攻擊性的銀幕形象。
一言以蔽,窩囊廢賽道的頂流。

《我的前半生》裏,陳俊生一角的形象十分不討好。
他婚內出軌,在婚姻與情感觀上含糊不清。
如今看妥妥渣男。
但因為雷佳音「窩囊廢」式的表演,硬是拉低了審判火力。
還反過來讓這個角色成就了其事業高峰。


之後一係列委屈受氣的老實人形象,又加深了觀眾印象。
像是《人世間》裏,總是有點畏縮的周秉坤。
從人物性格到肢體動作,都透露著窩囊氣。
但窩囊的背後是吞咽下委屈和苦難,切實地顧忌愛人和家人。

憑借這一角色,雷佳音橫掃飛天、金鷹、白玉蘭三座視帝獎杯。
讓觀眾覺得這個演員在事業上,倒是一點都不窩囊,還有了一層「實力派」濾鏡。

另一方麵,雷佳音身上憨憨的幽默感也為其積攢了不少路人緣。
私下裏,單一個大頭討論,就一次次被笑上熱搜。
61的頭圍,一度成為明星頭圍測量的比拚標準。


拍個雜誌,又貢獻一波笑料。
一個吹花瓣的動作,實地演繹「我與帥哥之間的距離」。


甚至引得不少明星下場參與嘲諷,又造出一堆樂子。

與網友喜愛度一起飆升的,是考古的力度。
於是雷佳音與郭京飛、李光潔的「TF老boys」組合翻紅出道。

各種隔空喊話、激情互懟熱鬧不斷,觀眾喜聞樂見。



彼時,雷佳音是組合裏的頂流,熱度與頭圍成正比。
來來去去地搞活兒,又反向給演員帶去不少曝光關注。

古早作品裏,也有不少「黑曆史」笑料被挖。
《回家的誘惑》裏的品如哥哥,《心花路放》裏的「我尼瑪」......
不少人發現,雷佳音在正劇之外,還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喜劇天賦。
可想而知,路人緣和觀眾的寬容度更高了。



既然如此,就更奇了怪了。
一個正經演員,又沒塌房,怎麽突然就被觀眾厭棄了。
最直接的原因,是雷佳音最近的「出鏡率」實在太高,觀眾審美疲勞。

數量上,近一個月出現了四部由雷佳音出演的作品。
《長安的荔枝》《醬園弄·懸案》還有接下來的《你行!你上!》三部作品連上。
在此之前,雷佳音與馮小剛合作的《抓特務》也剛官宣亮相不久。

這還沒完。
網友扒出雷佳音還有許多存貨未上。
單是今年,就還有六部電影,一部電視劇。
這樣的密度對於觀眾來說,著實有點吃不消。


逆反之下,有網友幹脆借此計算了雷佳音作品的上線頻率。
22年到23年一年內,平均每兩個月就有一部。
其中大部分角色,在觀眾看來與以往「窩囊廢」的形象差別不大。
重複多了看膩了,自然審美疲勞。
「帥哥美人經常見都會視覺疲勞,何況形象基本沒變化的雷佳音」


不僅數量過多,資源和戲份也很吃重。
輪番合作張藝謀、馮小剛、陳可辛、薑文、寧浩這樣的頂級大導不說。
還慢慢成了「謀男郎」,與張藝謀連續合作四部電影(《滿江紅》《第二十條》《堅如磐石》《懸崖之上》)。
去年和前年,雷佳音在春節檔都有兩部電影同時上映。

這實力,隻有沈騰可以與之一戰。
觀眾很難不疑問,是雷佳音真的這麽不可替代,還是電影圈沒人了?



這一通質疑,順帶勾連出了許多內娛舊瓜,又進一步放大了網友對雷佳音的不滿。
比如獎項問題。
2018年,《我是前半生》喜提多項白玉蘭提名,其中包括雷佳音提名的最佳男主。
彼時雷佳音以配角戲份提名男主角的爭議,被再度翻出。


還有,《吹哨人》宣傳期間在節目上指出湯唯拍戲時尿頻。
致使湯唯自責落淚,被網友指責不尊重女演員隱私。


另外,演員背後的經紀公司、與各大導演的合作關係、以及各種經濟操作也跟著這次路人緣翻車事件一起被扒。
如今網友不止是厭煩,而是懷疑雷佳音是內娛最大的隱形資源咖。
否則,為何有如此驚人資源?




問題來了,魚叔也好奇雷佳音的資源怎麽好成這樣。
於是一番摸索,發現得出的答案竟然有些可笑。
因為他的資源頂流位置,是包括觀眾在內的整個內娛環境共同選擇的結果。
首先,從導演角度上說吧。
張藝謀和馮小剛都回答過選用雷佳音的問題。
一個說:
「雷佳音的可塑性強,且表演比較放鬆生活化」

一個說:
「不掰扯」
意思是,事兒少,好說話。

說來說去其實就倆字:好用。
但,好用也得有用才行。
而你別說,還真有用。
《滿江紅》裏的秦檜和替身雙角演繹,被不少觀眾吹爆演技。
《第二十條》裏的韓明又讓其拿下了一座金雞影帝獎杯。
回想一下,雷佳音業務水平或許有時平庸,但確實很少拉胯。


再從合作演員上說。
雷佳音的業內人緣相當不錯,很多同行甚至甘願為其介紹資源。
像《我的前半生》的陳俊生一角,就是馬伊琍牽線的。
《人世間》的周秉坤,是於和偉介紹的。
兩次讓其演藝生涯有了質的飛躍。


圈內在意的,比起作品,更多是關係。
關係的好處與其給一個有實力不會經營的人,不如給一個沒威脅懂回報的人。


演員本人處於這樣的環境下,也會陷入一種詭異的資源循環。
他要是不愛演就算了,偏偏是來者不挑的愛演。
不論什麽角色,總覺得拿到就是賺。

於是就出現了,大量客串,頻繁刷臉。


當然,觀眾本身也愛看。
很多人說,比起流量,不如看老臘肉。
既然如此,又怎麽會突然厭煩?
其實仔細琢磨就能發現,雷佳音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但一直都是相對最安全的選擇之一。
與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大導選人,其實選項並沒有很充裕。
業務合格之前,最先考慮的是風險。
啟用新人塌一半,追求流量搞飯圈,都是高風險卻回報不定的選擇。
相比之下,曆經市場檢驗的選擇自然更穩妥。

但,安全久了,就會無趣,而無趣,就會生厭。
再加上,雷佳音本人,也從未有過嚴密的職業規劃。
很多時候並未在意到觀眾在意的角色重複、審美疲勞問題。
也未曾考慮到檔期排布紮堆引起的逆反心理。

而這背後反映的,是內娛創作的嚴重同質化。
貧瘠的作品類型,讓演員盲目選擇的後果更快地顯現了出來。
最近的輿論聲帶動的采訪裏,演員與觀眾的狀態雙雙疲憊。

這種疲憊感,針對的不止雷佳音。
近一些的還有張譯、嶽雲鵬、肖央、王傳君.......
以前也有曾在一個國慶檔仨片同上的黃渤,甚至是徐崢、王寶強......

而這正是魚叔前文說的可笑之處。
這些演員中,很多都是有作品有實力的好演員。
讓他們被觀眾厭煩的,恰恰是他們的優勢。
他們好用的背後,是行業無人可用的局麵。
他們無縫適配角色的背後,是大量別無二致的流水線創作。
他們自己甘願衝著資源咬鉤,也顯示出不由觀眾動搖的圈內運行邏輯......
就像魚叔之前跟大家聊的那樣。
觀眾常常被放置在最後一環,內娛生態並非是為讓觀眾看上好作品而服務的。
但這次因厭煩造成的「抵製」輿論,倒是一記有力的提醒。
當最後一環崩解,遊戲便無法運行。
那時一切計算,不過是徒勞無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