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等待合適的機會,繼續向以往一樣,充滿激情地為觀眾服務!”
2003年。
憑著《神醫喜來樂》拿下第23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男演員和第21屆中國電視劇金鷹獎最佳表演藝術男演員獎的李保田可謂是事業如日中天。
然而,此時的他,還不清楚,自己在影視這一行的事業,將會在兩年後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2005年。
事業發展正好的李保田一紙訴狀將自己拍過的戲作《欽差大臣》片方時代春天公司告上了法庭。
飯剛做好就掀桌?
引起他如此強烈反應行為,僅僅隻是因為一件事。
這部劇……注水了!
2004年。
時代春天公司找到李保田,邀他擔任《欽差大臣》藝術總監,並扮演反派貪官錢奎一角。
雙方約定劇作拍攝30集。
每集10萬片酬,支付其共計300萬片酬費用。
可到2005年底,時代春天公司將劇集拉長至33集。
這事並未與李保田商量並達成一致。
多出來的劇集,也沒有按期支付起片酬。
李保田不服氣這種行為,於是直接將時代春天告到了法院,要求支付多出來集數的費用三倍90萬,加上違約金100萬。
片方由於確實存在嚴重違約行為。
李保田勝訴。
可一審判決之後,時代春天不服,繼續上訴,反告他賠償200多萬的費用。
這個官司糾纏來去,一直持續了兩年多。
2007年。
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判決李保田存在違約行為。
時代春天勝訴。
掀桌一時爽,然而後續的結果卻是讓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因為這件事。
他被傳甩大牌,稱戲霸。
時代春天公司負責人站出來表示不會再和他合作,也奉勸同行,不要再用李保田。
這個呼籲得到了十幾家影視公司的認同。
原本事業蒸蒸日上的李保田至此好像消失在了大眾的視野裏,縱使偶爾有再繼續拍戲,終究不複當年輝煌。
為190萬破壞行業環境?
李保田真的是不好合作的男藝人嗎?
實則並不然。
一、品性獲業內認可
李保田被十幾家影視公司聯合抵製。
他們稱李保田破壞了這一行的影視環境,認為他是個戲霸,不好合作。
然而。
這隻是影視公司這邊的說法。
真正跟李保田一起合作過的導演並不認同。
《王保長新篇》的導演陳福黔表示:“李保田來成都拍戲的時候是自己坐火車來的,吃住都不挑,真不知道那些人安的什麽心。”
陳道明稱,他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藝術家,他的作品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雪健老師在跟李保田合作時,也是大讚其業務能力,稱這才是老戲骨,實力派。
這麽一個不拘小節,又業務能力超強的演員,怎麽看也不像是時代春天口中的業內毒瘤,需要被抵製才能還影視環境一個清明的人。
他做這件事,更不單純是為了錢。
如果隻是單純的為了那190萬,他完全沒有必要這麽做。
已經成名的他,不缺任何的活動廣告邀約。
隻要隨便接一個,都能獲得巨大的利益。
可從1983年至今,從業40年,飛天、百花金鷹,各種獎項光環加身的人,卻始終堅持不上綜藝,不接廣告的原則。
據李保田的兒子李彧說,那些年父親推掉的廣告,收入可高達兩千萬元以上。
不被兩千多萬心動。
卻偏對190萬執著追求到底。
即使麵臨負麵,被稱戲霸,被影視行人員聯合抵製也不曾畏懼退縮。
或許。
他為的,是自己堅持的那一個理吧。
二、堅持自我
李保田曾經說過:“人的最大敵人是人自身,人總是在不斷地重鑄自己……所以我願意跟自己較勁兒。”
他這一生好像確實都在跟自己較勁。
出生幹部家庭,父親是高級軍官。
在四五十年代。
這足以讓他生活無憂。
按照父母給的人生方向走,他這一生也許都不會有太大的波折。
順風順水的。
然而,李保田偏是個愛較勁,不愛被安排著走的人。
父母希望他好好讀書,考學。
可他對學習卻是一點興趣都沒有,反而對唱戲這種以前被稱作三教九流的東西有著極為濃厚的興趣。
小小年紀的他。
夢想是成為一個大演員。
偏離規劃軌道的想法自然是沒有得到家裏的支持。
父母堅決反對他學戲。
在看到李保田用稚嫩的筆跡寫下這麽個願望時,父親大發雷霆,說了重話,稱他成不了大演員。
因為這麽一句話。
父子關係徹底交惡。
不過十幾歲的人,大著膽子,離家出走了。
這一走就是好幾年。
放棄本來優渥的生活。
跑到梆子劇裏演醜角。
那一段歲月。
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苦。
被排擠欺負。
吃了上頓沒下頓。
今天不知明天事那種茫然困頓。
完全看不到太多的希望。
然而出於對戲的熱愛,還有和自己,和父親較勁,要像他證明的一份決心。
他愣是在那裏留下來了。
在這種困苦的條件下勤學苦練。
不放棄。
幾年後。
終於是成為了劇團的台柱子,有機會參加演出。
因為吃過太多苦得來的機會。
他是格外的珍惜。
饒是自己已經因為常年的訓練和吃不飽穿不暖落下疾病,也沒有因此耽誤,經常帶病演出。
不過你不休息。
身體可不允許。
終於,在一次上台表演時,他的身體給他發出了嚴重的警告。
向來倔強的人,支撐不住,倒了下去。
這一病。
讓父子二人終於有了點緩和關係的機會。
看到孩子為學戲付出的艱辛。
他的父親,也沒有再像之前那樣反對。
他算是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和理解。
父母有時候也會去劇團看他。
那應該是他比較快樂自在的一段日子。
有自己喜愛的事業。
有家人的關懷。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一場危機,正在向他們這個家庭襲來。
他父親患了肝病。
一直在吃藥打針治療,可終究無濟於事。
父子兩人關係還沒有得到徹底的緩和,他父親就因病走了。
隨著父親的離世。
他們的家庭狀況,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作為長子的他,需要肩膀上撐起屬於自己的責任。
養家糊口,照顧下邊的兄弟。
那是1966年。
當時的李保田,也才剛過20歲。
不過這巨大的責任並沒有將他壓垮。
他依然是那個愛戲的人。
在父親走後。
他回到了出生地,並且進入徐州的文工團。
從野路子一下子變成了有編製的演員。
在那裏,又是摸爬滾打十來年。
從一個演員坐到了副團長的位置。
不過這並非他事業追求的終點。
1978年。
在那個特殊年代終於過去後。
中央戲劇學院那邊開始招生。
於是,過去從來不愛學習的他,又一頭紮進了校園。
因為隻有小學文憑,文化基礎差。
為了彌補這一缺點。
他是拿出了自己當年學戲的勁頭,努力得緊。
天天鑽圖書館看書。
到底皇天不負有心人。
他考上了,成為中戲的一名學生。
那一年的人,32歲。
三、人生的折騰
這個年齡,按照現在來說,是一個相對尷尬的年齡。
畢竟職場卷到了35歲。
好像一個人,到了35歲,就該退休了。
找工作會受到很大的限製。
這個年紀還去上大學,出來麵臨的就是最殘酷的職場危機。
不過時代的緣故。
這對李保田來說,更像是一個新的開始。
他圓了年幼時期父母對他的期望,好好讀書考大學。
也圓了自己學戲的夢想。
並且,他沒有中年危機。
在校學習時間,表現優異,畢業之後,學校破格錄取,讓他留下執教。
成為老師的後一年。
他第一次接觸到了影視業這一行。
出演了第一部電影《闖江湖》。
在其中扮演評書藝人張樂天。
緊接著,他又在電影《流浪漢與天鵝》中扮演了流浪漢抹桌……
科班出身老師。
幾年的實操曆練。
1988年。
他獲得了自己演藝生涯上第一個認可獎項。
第8屆電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
獲獎作品是《人鬼情》。
在這一年後,李保田的事業仿若開掛了一般,片約不斷。
得獎率爆棚。
1990年,主演的家庭喜劇《過年》獲得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和第4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
同年。
和張藝謀合作,拍攝《菊豆》。
在裏邊扮演男主楊天青。
作品摘下第43屆法國戛納電影節特別獎,芝加哥國際電影節金雨果獎。
1992年。
他憑著主演電影《葛老爺子》裏的葛爺。
這個和自己實際年齡相差著近乎三十來歲的老人。
跨越突破性如此大的一個角色,讓他成功拿下了第8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最佳男主。
1993年。
電影《鳳凰琴》又讓他拿下了百花獎和金雞獎的最佳男主。
此時的人。
已經是業內,包括國際知曉的大影帝了。
國際都認可他的演技。
不過,電影總是有種空中樓閣之感,讓人高不可攀。
他的知名度,也相對來說,比較受限。
業內了解他的實力。
可大眾知之甚少。
不是能夠很好的深入到群眾當中。
不過這並不是什麽大問題。
很快,他就用一部電視劇,打開了自己在群眾中的知名度。
那就是《宰相劉羅鍋》。
這個角色,讓他徹底爆紅,群眾基礎深厚。
“劉羅鍋”甚至可以說是他的代名詞。
都說電影和電視劇有壁壘,電影演得好的,在電視劇不一定突出。
李保田這邊,似乎沒有這樣的煩惱,他過渡得順風順水。
隻是……他喜歡折騰。
不喜歡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裏。
四、性格決定經曆
他的性格裏,好像有著一股子軸勁兒。
隻要認定是對的事,就一往無前的去做,不計代價。
“劉羅鍋”大火之後。
無數這樣的劇本找上門。
讓他再出演劉墉。
可他說:“老演一個角色小心觀眾反胃,塑造一個成功的角色並不容易,但破壞卻很容易。”
於是堅持不再出演。
就是《宰相劉羅鍋》的續集故事,片方找到他,他也沒有因此給情麵再演出。
他堅持了自己。
不過卻是因此得罪了人。
本來因為這個劇,李保田、張國立、王剛鐵三角組合爆紅,其他兩位也答應了出演,沒有他,那麽盤子也組不起來,最終幾人關係交惡。
再後來,差不多框架的故事《鐵齒銅牙紀曉嵐》播出,張鐵林加入進來,大眾記住的鐵三角便換了人,成為張國立、張鐵林、王剛。
李保田甚至說過,有的人,一輩子也不可能再合作。
他們對待事情的態度不一樣,沒有誰好誰壞,沒有對錯,就是不相合而已。
這也為後來的《欽差大臣》這部劇同片方產生矛盾打官司,大概鋪墊了基礎。
他是一個執拗又認自己一個理字的人。
片方在沒有通知他,甚至和他意見達成一致的情況下,私自將原本定好的30集作品加到33集。
既是違約,也是對自己不尊重。
他追究到底。
是可預料的事情。
隻是大概誰也沒有想到,那麽一個有著家喻戶曉作品,又是拿下國內外各大電影獎項的影帝,會因為這麽一件事,事業黯然。
這件事影響太大了。
以至於後邊他一度淡出觀眾視線,後來又以一部清裝劇《南北大狀》複出,也繼續在拍攝其它作品,可是卻不複當年的輝煌。
他在被觀眾漸漸遺忘。
可這並不能使他改變自己的性子,為世俗所折腰。
他依然在堅持著自己。
拍戲的時候,會敬業不怕吃苦,認真琢磨角色。
走出戲回歸生活時。
他成為一個隱世的畫家,隻專注於自己筆下的畫作。
他做到了屬於境界上的那種不為萬物所悲喜。
或許在旁人眼中,他是一個十足的另類。
這一生總是在折騰,上了年紀也不長心眼,沒有被生活磨平棱角,那麽傲氣張揚。
可那有什麽關係呢?
人總要折騰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麽?
他執著了那麽多年,追求了那麽多年,按照自己的心意活了一輩子,值了!
外界的鮮花與掌聲,與他來說,不過是錦上添花罷。
有與無,都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