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看不起印度,是危險的誤判

看不起印度,是危險的誤判

文章來源: 長安街知事 於 2025-05-24 19:09:04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不久前,印度在與巴基斯坦的空中交鋒中折戟沉沙,數架主力戰機相繼被擊落,迅速引爆中文社交媒體的情緒。一時間,“摔飛機”“紙老虎”“大國幻夢”等譏諷聲不絕於耳。

誠然,印度距離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強國尚有差距,但若將這場戰術失利簡單等同於其國家實力的全麵崩塌,未免過於輕率。換句話說,輕視印度,是一種危險的誤判。

一個經濟快速發展的大國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印度已穩居全球增長最快的大型經濟體之列。2021至2024年,其年均GDP增速分別高達9.7%,7.6%,9.2%和6.5%,遠超多數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

印度的產業梯度爬升也很快。從“數字印度”到“印度製造”,印度政府正致力打造一個既能支撐本土就業、又能承接全球外包鏈條的雙重引擎經濟。

看不起印度,是危險的誤判

印度孟買的小吃攤擺出二維碼,以便顧客用手機支付。圖源:中國青年報援引《紐約時報》

資本風向的悄然轉變,正在重塑印度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從“潛力股”走向“現實力量”,印度仍需時間和錘煉,但在時代風口與戰略機遇交匯之際,緩慢積累與爆發式崛起之間,往往隻隔著一個轉折點。

低估印度當下的發展節奏,恐將在其真正崛起之時,失去應對與布局的先機。

一個地緣戰略價值不斷上升的大國

在中美戰略競爭加劇、全球秩序重塑的背景下,印度被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視作“製衡中國”的關鍵支點,其戰略含金量陡然上升。

首先,印度橫亙在中東能源區與東亞工業區之間,是連通印度洋和亞歐大陸的天然門戶。

從阿拉伯海到孟加拉灣,從安達曼群島到馬六甲海峽,印度的海軍正變得日益活躍,其海上存在感明顯提升。而“東進政策”與“印度洋島國外交”也使其在區域戰略棋局中收獲新的籌碼。

其次,印度在“四方安全對話”(QUAD)機製中的地位愈發凸顯。

作為美日澳印的第四角,印度既不是傳統盟國,也非北約一員,但正因其“戰略獨立性”,反而具備了更加靈活的回旋餘地。西方希望通過拉攏印度,在南亞與印度洋構建一個“軟聯盟體係”,以分擔在東亞的戰略壓力。



2月13日,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美國總統特朗普與印度總理莫迪握手。圖源:視覺中國

此外,印度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力也在悄然擴展。

通過水資源調控、基礎設施建設與軍事援助,印度正在重塑其在孟加拉、尼泊爾、不丹、斯裏蘭卡等國的主導地位。在中美博弈持續推進的格局中,印度的地緣角色已從“次要地帶”躍升為“大國對衝”的關鍵樞紐,其戰略位勢正由區域性強國邁向準全球性力量。

一個與中國競爭日益加劇的大國

中印關係,從來就不是一個可以輕鬆定義的雙邊命題。它不是純粹的合作關係,也不僅是單一的戰略對抗,而是一種纏繞著曆史糾葛、現實利益與全球格局變化的多維博弈。如今,這場博弈的烈度與複雜度正在不斷加劇。

首先是邊界問題。中印兩國橫跨2000多公裏的實際控製線,每一寸土地都牽動神經。

近年來,印度在東段藏南地區不斷推進“實控轉行政”的策略,試圖通過基礎設施建設與行政管轄形成事實占領。而在中段與西段,印方軍力部署也日趨強化。2024年,雙方在邊境巡邏機製上達成共識,並實現脫離接觸,局勢暫現緩和。但在表麵平靜背後,“非公開戰略博弈”仍在延續。

其次是在經濟與科技領域的競爭。印度正積極謀求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取代中國的地位。

盡管中國仍是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但印度“去中國化”政策已持續多年。從封殺中國APP、限製中資投資,到提高對中國產品的本地替代率要求,其戰略意圖日益清晰。與此同時,印度開始加快對“關鍵核心技術”的投入,試圖在芯片、AI、航天、能源等前沿科技領域擺脫對中國的依賴、甚至實現超車。



2月28日,印度孟買,孟買科技周上關於人工智能的標識。圖源:視覺中國

最後是在國際話語權上的角逐。印度頻頻在金磚國家、上合組織等多邊場合高舉“全球南方”旗幟,試圖在發展中國家內部樹立主導地位,與中國展開“全球南方代言人”的戰略競逐。在氣候變化、糧食安全、發展融資、聯合國改革等關鍵議題上,印度不斷提出自己的全球議程主張,力圖塑造“獨立於中美”的中間力量形象。

如今的中印關係,正在從“合作中有摩擦”走向“競爭中有接觸”, 並可能在部分關鍵領域逐步固化為長期、結構性的戰略對峙。

對印度的輕視,或許能換來一時的優越感,但既無助於中印關係的健康發展,也難以維護我國周邊環境的長期穩定。

中印之間本有深厚的文明互鑒基礎與綿延千年的曆史聯係,不應在情緒化的敵意中,錯失本可拓展的合作空間。理性看待競爭、主動管理分歧,才是麵向未來的真正成熟姿態。

查看評論(11)

24小時熱點排行

特朗普與哈佛大學激戰正酣,世界多地開始"搶人"
中國三屆奧運金牌得主因興奮劑檢測呈陽性被禁賽
直擊特朗普時代白宮大裁員 場麵混亂 有人當場哭了
全紅嬋退賽,陳芋汐攜手新搭檔出戰雙人10米跳台
高中生與教授父親共同署名發表3篇SCI論文 多方回應

24小時討論排行

美交通部長簽令:卡車司機不會說英語立刻停職!
哈佛以色列籍猶太學生:感覺我們被當做棋子了
美國的股市,日本的債市,中國的樓市
悉尼華女”被少年圍毆案 警逮7人稱無證據與種族有關
維吾爾族人被迫加工漁產品,全球海鮮供應鏈遭汙染
哈佛是如何得罪的特朗普:七年怨恨,終得清算!
政府效率部迎變局 馬斯克是“功成身退”還是被“清君側”?
川普突威脅重課歐盟50%關稅,導火線曝光
興奮劑"自由"?特朗普兒子投資,美將舉辦"鼓勵嗑藥"運動會
印度反對派發動逼宮莫迪,重提1962年中印之戰
台灣國防部長:相信美國對中國犯台企圖仍具威懾
看不起印度,是危險的誤判
法新社:特朗普在削弱美國“軟實力”
2起737Max空難346死!波音與美司法部達協議"免刑事起訴"
特朗普支持日本製鐵收購美國鋼鐵公司
拔官傳言不斷!董軍現身 “高調會晤”泰軍最高司令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看不起印度,是危險的誤判

長安街知事 2025-05-24 19:09:04

不久前,印度在與巴基斯坦的空中交鋒中折戟沉沙,數架主力戰機相繼被擊落,迅速引爆中文社交媒體的情緒。一時間,“摔飛機”“紙老虎”“大國幻夢”等譏諷聲不絕於耳。

誠然,印度距離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強國尚有差距,但若將這場戰術失利簡單等同於其國家實力的全麵崩塌,未免過於輕率。換句話說,輕視印度,是一種危險的誤判。

一個經濟快速發展的大國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印度已穩居全球增長最快的大型經濟體之列。2021至2024年,其年均GDP增速分別高達9.7%,7.6%,9.2%和6.5%,遠超多數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

印度的產業梯度爬升也很快。從“數字印度”到“印度製造”,印度政府正致力打造一個既能支撐本土就業、又能承接全球外包鏈條的雙重引擎經濟。

看不起印度,是危險的誤判

印度孟買的小吃攤擺出二維碼,以便顧客用手機支付。圖源:中國青年報援引《紐約時報》

資本風向的悄然轉變,正在重塑印度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從“潛力股”走向“現實力量”,印度仍需時間和錘煉,但在時代風口與戰略機遇交匯之際,緩慢積累與爆發式崛起之間,往往隻隔著一個轉折點。

低估印度當下的發展節奏,恐將在其真正崛起之時,失去應對與布局的先機。

一個地緣戰略價值不斷上升的大國

在中美戰略競爭加劇、全球秩序重塑的背景下,印度被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視作“製衡中國”的關鍵支點,其戰略含金量陡然上升。

首先,印度橫亙在中東能源區與東亞工業區之間,是連通印度洋和亞歐大陸的天然門戶。

從阿拉伯海到孟加拉灣,從安達曼群島到馬六甲海峽,印度的海軍正變得日益活躍,其海上存在感明顯提升。而“東進政策”與“印度洋島國外交”也使其在區域戰略棋局中收獲新的籌碼。

其次,印度在“四方安全對話”(QUAD)機製中的地位愈發凸顯。

作為美日澳印的第四角,印度既不是傳統盟國,也非北約一員,但正因其“戰略獨立性”,反而具備了更加靈活的回旋餘地。西方希望通過拉攏印度,在南亞與印度洋構建一個“軟聯盟體係”,以分擔在東亞的戰略壓力。



2月13日,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美國總統特朗普與印度總理莫迪握手。圖源:視覺中國

此外,印度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力也在悄然擴展。

通過水資源調控、基礎設施建設與軍事援助,印度正在重塑其在孟加拉、尼泊爾、不丹、斯裏蘭卡等國的主導地位。在中美博弈持續推進的格局中,印度的地緣角色已從“次要地帶”躍升為“大國對衝”的關鍵樞紐,其戰略位勢正由區域性強國邁向準全球性力量。

一個與中國競爭日益加劇的大國

中印關係,從來就不是一個可以輕鬆定義的雙邊命題。它不是純粹的合作關係,也不僅是單一的戰略對抗,而是一種纏繞著曆史糾葛、現實利益與全球格局變化的多維博弈。如今,這場博弈的烈度與複雜度正在不斷加劇。

首先是邊界問題。中印兩國橫跨2000多公裏的實際控製線,每一寸土地都牽動神經。

近年來,印度在東段藏南地區不斷推進“實控轉行政”的策略,試圖通過基礎設施建設與行政管轄形成事實占領。而在中段與西段,印方軍力部署也日趨強化。2024年,雙方在邊境巡邏機製上達成共識,並實現脫離接觸,局勢暫現緩和。但在表麵平靜背後,“非公開戰略博弈”仍在延續。

其次是在經濟與科技領域的競爭。印度正積極謀求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取代中國的地位。

盡管中國仍是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但印度“去中國化”政策已持續多年。從封殺中國APP、限製中資投資,到提高對中國產品的本地替代率要求,其戰略意圖日益清晰。與此同時,印度開始加快對“關鍵核心技術”的投入,試圖在芯片、AI、航天、能源等前沿科技領域擺脫對中國的依賴、甚至實現超車。



2月28日,印度孟買,孟買科技周上關於人工智能的標識。圖源:視覺中國

最後是在國際話語權上的角逐。印度頻頻在金磚國家、上合組織等多邊場合高舉“全球南方”旗幟,試圖在發展中國家內部樹立主導地位,與中國展開“全球南方代言人”的戰略競逐。在氣候變化、糧食安全、發展融資、聯合國改革等關鍵議題上,印度不斷提出自己的全球議程主張,力圖塑造“獨立於中美”的中間力量形象。

如今的中印關係,正在從“合作中有摩擦”走向“競爭中有接觸”, 並可能在部分關鍵領域逐步固化為長期、結構性的戰略對峙。

對印度的輕視,或許能換來一時的優越感,但既無助於中印關係的健康發展,也難以維護我國周邊環境的長期穩定。

中印之間本有深厚的文明互鑒基礎與綿延千年的曆史聯係,不應在情緒化的敵意中,錯失本可拓展的合作空間。理性看待競爭、主動管理分歧,才是麵向未來的真正成熟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