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過戀愛的年輕人可能都知道,現在感情裏的門道有多深。
對方聲稱自己是單身,後來才發現Ta是有曖昧對象的單身、和前任糾纏不清的單身、有性伴侶的單身。無論有多少超越普通朋友的男女關係,隻要沒有確定戀愛,都不妨礙一個人給自己打上“單身”的標簽。
終於收獲一段或精挑細選,或不期而遇的愛情,可它好像和想象中又不太一樣,為什麽我的戀愛對象是已婚的同事?為什麽我的戀愛對象是教我們班的老師?為什麽我的戀愛對象看起來很正常卻有奇怪的性癖……
不合適,那就分手吧。可是成年人的社交圈子越來越小,除了同事,幾乎沒有機會再接觸新的朋友了,不如暫時和前任當個“搭子”,孤單的城市裏,好像隻有Ta是最熟悉的人。
……
年輕人的愛情真的不一樣了。
於是520前夕,“後浪研究所”發起了一項“非正常戀愛”的小調查征集,共有1122位朋友參與分享。按照慣例,我們還是聊聊愛情,這次,有些不一樣。



你目前的情感是單身 or 非單身?當代年輕人的答案絕對不是二選一。
被問及自己當下的情感狀態,在選擇了單身的受訪者中,隻有55%的人是“沒有任何情感關係”的單身——全日製單身。
“全日製單身”是一個網絡熱詞,根據互聯網友友們的總結,這是一種規範化、係統化的單身狀態,生理上心理上都與外界沒有情感鏈接,無暖昧無性關係無相親無暗戀無前任瓜葛,是情感市場上最純粹的單身狀態。

而剩下接近一半的年輕人,或許隻能算是“相對單身”了。他們都或多或少地處在一些微妙的關係中:曖昧、性伴侶、和前任藕斷絲連……甚至是被包養和已婚,但他們都將自己定義為“單身”。
出於好奇,“後浪研究所”單拎出了這2.2%選擇單身但又已婚的受訪者,一共25位“已婚的單身人士”,繼續“追問”了他們的具體情況:其中13個人認為在精神上自己是單身的,10個人已經分居但沒有離婚,還有2位則給出了“形婚”的答案。
傳統的“單身、戀愛、已婚”三分法,已經無法涵蓋現代人的情感狀態。如今人們對情感關係的選擇,就如同是一張“光譜”:在單身和非單身之間,還存在著無數的中間狀態。這些看上去有些“不太正常”的單身狀態背後,藏著怎樣“不太正常”的關係?
“後浪研究所”繼續提問,你為什麽選擇了這種“非正常”的單身狀態?以下是他們的分享。
@明夜
情感狀態:單身,有性伴侶
因為我喜歡他,他不喜歡我,他自己說最多是喜歡和我上床而已。但是我真的很愛他,我們沒有可能在一起,離得又很遠,所以6年來我都算是這種有性伴侶的單身吧。六年一共見麵3次,我的第一次,目前為止的每一次,都是和他。不是我想選這樣的關係,是沒有辦法,他不愛我,我們距離一千多公裏,沒可能在一起。
@Rebecca
情感狀態:單身,和前任藕斷絲連
和前任建立一種“非正常”親密關係長達快5年之久,前三年更多是各取所需的FWB(Friends with Benefits,有利益的朋友)關係。他是性伴侶導向,我更關注情感價值需求。因為一些“故事”,他跟我建立了同居的健康情侶關係。但是在10個月後因為性格和情緒問題,由他單方麵宣告結束,在之後的不到半年的時間裏保持著藕斷絲連的關係。
可能因為他有性生活的需要,我對他又有情感上的依戀吧。

來源《晝顏》
@匿名
情感狀態:單身,有曖昧關係
她老公不同意。
@衍
情感狀態:單身,有曖昧關係
空虛,曖昧對象有很多個,但是沒幾個是喜歡到想要繼續發展的。隻是靠她們打發我無聊的時間,順便享受下假裝戀愛的錯覺,還沒有做好開啟一段正式關係的準備。

來源《非誠勿擾》
@濛瀠
情感狀態:單身,在常住城市沒有對象
我們沒結婚,也一直沒有確定戀愛關係,但我們是事實戀愛(從"事實婚姻"一詞衍生而來)。因為決定了這輩子不生孩子,所以賺錢養老這件事很重要。他在隔壁城市有一份收入很高的工作,我對現在的工作也很滿意,為了賺最多的錢,我們無法結束異地。
我對我們的關係定義為“開放式關係”,但我們一直對彼此忠誠。我鼓勵他和其他異性生孩子來解決他的養老問題,他一直拒絕。但其實我並不確定,如果有一天他有別人有了孩子,我是不是真的能接受。
@哆啦美
情感狀態:單身,已婚分居
因為現實原因不能立刻離婚,不得不合作育兒。但因為彼此不相愛,完全沒有親密交流關係,所以精神上和身體上都完全是把自己視為單身的。
@Afkd
情感狀態:單身,在常住城市沒有對象
異地,我們用單身這種方式來維持這段關係,非性伴侶關係。認識八年了,工作和學習原因被迫異地。我們從來不查崗,忙起來幾天都不說話,生活上有什麽事也會和對方分享,有重大決策也會和對方商量,還會一起去旅行。
我們的底線是一定要對對方保持坦誠,哪怕在自己的城市有感情需求也會直白的告訴對方。之前嚐試維持異地戀愛,太近的距離會帶來很多問題,幾次分分合合後最終摸索出這種狀態。

來源《現在去見你》
@a
情感狀態:單身,處在開放式關係中
對戀愛對象的要求比較高,不會輕易走進比較正式的戀愛關係中。現階段有開放式的關係也很開心,不用顧慮那麽多。
@momo
情感狀態:單身,處在包養關係中
大哥是冤種,比賣強太多了,賣的風險太大,穩定的大哥也給的多。

來源《蝸居》
@查查
情感狀態:單身,地下戀愛、對方已婚
因為真的互相喜歡,沒辦法控製感情。但又無法跟對方有什麽真正的結果,我也不想讓這段關係影響我的正常生活。


幸福美滿的愛情千篇一律,另辟蹊徑的戀愛五花八門。
互聯網上各類PDF看多了,什麽樣的關係都見怪不怪了,好像這個世界的愛情本來就是應該是充滿各種戲劇性的。
但拋開個體差異去談“正常”與否是有失偏頗的,每段親密關係的建立是隨著生活背景、社會閱曆等因素的不同而動態發展的,也許你在學生時代朦朧地仰慕博學多識的老師,也許在人生低穀的脆弱情緒下錯付了真心 ,又或者你屬於性少數群體,卻又在社會的規訓與自我意識的覺醒中反複掙紮。

同時,我們也發現伴隨著戀愛觀一起“革新”的,還有年輕人越來越自由的性觀念。
在“後浪研究所”的調查中,超過一半的年輕人能接受開放式關係,這其中有近20%的人已經嚐試過這樣的關係,超1/3的人沒有經曆過,但躍躍欲試。分性別來看,數據顯示男性更能接受“開放式關係”,但其實與女性差距並不大。

也許當下社會的戀愛關係已經很難有一個所謂“正常”的標準了,在不違背法律、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追求戀愛自由的最大化,開始成為年輕人的戀愛信條之一。
當意識到一段關係可能沒有圓滿結果的時候,應該“及時止損”嗎?陷入“不正常”的關係卻又無法脫身,應該如何自洽?也許你會好奇這些戀愛故事:
@YJJJ
我是前台小妹,他是隔壁公司的部門主管。有次我幫了他一個小忙,他塞給我了一瓶寶格麗香水"作為感謝"。後來他每次路過都會地敲敲我的桌板,有一次下班後教我玩德州撲克,摸牌時手有意無意地蹭拂過我的手背。我一直記得他們公司年會那天他喝多了,在消防通道長久地盯著我,然後說"你的耳釘真漂亮"。說沒有想法是假的,但我清楚地知道他的朋友圈背景是一個兩三歲的小女孩。如今他跳槽去陸家嘴了,至此斷了聯絡,但我還是放不下。

來源《晝顏》
@陽
我是個離婚的85後,房子抵押車子貸款還一身的負債,中年發福,甚至頭有點禿。可是我在9年前認識現在這個她,比我小12歲,剛剛滿18,青春美麗。那個時候我剛破產,但是靠著自己工作多年的經驗和人脈關係,培養她做自媒體漲了100多萬粉絲,賺了些錢。那時候能看出她對我有一些好感,但我覺得她年紀小沒有穩定的愛情觀,我狀態又很差,也就發乎情,止乎禮。後來她戀愛了,我也稀裏糊塗結婚了,這期間偶爾會聊聊天,一起吃個飯談談工作。
直到去年我離婚,事業也又一次遭遇滑鐵盧,失魂落魄的我想找她聊天傾訴的時候,得知她也剛經曆男友出軌。我們倆約好一起搞事業,借著出去考察看貨源的機會旅遊散散心,路上我倆發生了親密關係,回來後開始同居,但是始終沒確定戀愛關係。我倆的共識是我歲數大,又離過婚,外貌也一般般,好歹要經濟狀況好,不然她家人朋友沒辦法理解她為什麽跟我在一起,我也認可這件事,所以一直保持到現在。
@阿灰
我知道的一個,女生剛戀愛的時候出軌了,男生不知道,兩個人之後感情很好。男生後來知道了這件事之後表示不能接受,最後男生在女生的同意下出去約炮了一次,以此來扯平……

來源《男與女》
@劉小玉
我和我現在的“老公”算是各玩各的吧。他在外麵包養女大學生(還是我從ETC扣費記錄裏發現端倪的,周末下午定期去隔壁縣城),我從來沒拆穿過,我也有固定的情人,是我的健身房教練,但隻保持在約約會、看看電影,僅此而已。
@喬治大王
大二時候喜歡上了結構力學老師,她年輕漂亮,在工科專業沒有多少女生的環境中非常矚目。其實我們年齡差得也不算多,在我多次表白後還是接受了,條件是我發誓不能跟任何人透露我們的關係。
這是一段有些苦澀的地下戀情,她始終介意我們之間這層師生的關係,約會都是偷偷摸摸,我那時也有很多的年少氣盛和不甘心不理解,短短幾個月後還是以分手告終。但出於對她的尊重,我的室友們至今也不知道我們真的在一起過。
@阿狸
我是正常談著戀愛,沒有什麽狗血劇情,但我好像不是那麽喜歡他。可是作為戀愛的“義務”,我又覺得應該在朋友圈曬一些我們的照片,畢竟也不想故意裝單身啥的,我的朋友圈就像人生日記本一樣,記錄我不同時期的生活。所以為了避免分手之後刪朋友圈導致記錄的缺失,我每次都發兩遍朋友圈,“無對象純享版”的設置為私密,以防萬一。
@niko
我有一個朋友(真是朋友)和現在的對象談了很多年也見過家長了,雖然對方學曆、工作、家庭條件什麽的都很適合結婚。但這個對象沒什麽情趣,所以她經常玩社交軟件,不見麵也不越界,就純聊天,可能有時候聊得有些曖昧,但從來沒有實質性地出軌過,玩膩了就收心和對象好好過日子,無聊了就又去玩軟件聊天,循環往複。
@puff
我自己這種就不太正常(反麵教材,不提倡)。喜歡不同的人的不同特質,既要又要,做不到用道德標準約束自己,舍不得隻和其中一個談戀愛放棄其他人,也會真心對待他們,希望每個人都開心、都感覺到被愛、得到自己想要的情感支持。能接受對方也這樣對待自己,裝像一點別讓我察覺就行。
@111
經曆過所謂的situation ship(特定情境下的模糊關係),非我本意,隻是因為我很喜歡他就無緣無故接受了。現在清醒了覺得之前的自己真是又傻又蠢,一個男的不願意承認你,那根本就不是喜歡啊,隻是局部瘙癢罷了。

來源《密會》
@露露
我可能是“不正常”的那個吧,喜歡幻想男朋友和別的女人做愛。
@匿名
我和對象從上學的時候就在一起了,今年是第12年,已經出櫃見過家長了,在同性情侶中不算常見。工作之後我們倆開始異地戀,一年見不了幾次,但是每天保持電話聯係,我們沒辦法結婚,短期內也結束不了異地,後來逐漸成了開放式關係,他有時候會在社交平台曬和別人比較親密的合照,我也會在自己的城市約會,我們互相都知道。
@路一
我的性別認同是she/her/they/them,性取向是泛性戀。
我不接受monogamy(一夫一妻製),我也不是傳統的polygamy(一夫多妻製),就是各方同意,關係透明,有一些條件(例如每周和每個伴侶最多約會多少次)。我的各個性伴侶不知道對方存在,他們隻知道我不是monogamy,並且沒有任何條件。
但是我的另一半可以處於任何戀愛關係,可以是單身,可以是poly,或者其他。但是對方不可以是傳統monogamy,而且對方必須接受我非透明非monogamy的戀愛原則。


幾年前,互聯網上還流行著一句話:一個合格的前任要像死了一樣。
這幾年,前任的存在感好像變強了。互聯網通訊越來越發達的結果就是,超過一半的年輕人都表示和前任還有聯係,不過大多是保持健康的“沒事不聯係”的狀態,13.4%的人還會聊聊天,但不見麵。剩下的又約會、又睡覺,和談了沒什麽區別。

乍一看很“炸裂”,有人還吐槽相愛的時候發生關係叫做愛,那分手之後還發生關係是“做恨”嗎?其實,細看每個人的原因,好像也各有各的“苦衷 ”。

在愈發原子化的現代社會,有的人朋友少,前任作為為數不多的熟悉“搭子”,在進入新關係之前還能和Ta保持“朋友”關係也不會那麽孤獨。有些人被糟糕的對象“虐”得體無完膚卻仍不放手,實際上是一種 “創傷成癮”,寧願重複“熟悉的痛苦”也不想麵臨“未知的焦慮”……
如果能有一段“正常”的關係,誰又想困在和前任的拉扯中呢?
@26
和前任的關係:會發生關係
我覺得我們的關係還是屬於“非正常”的,我放不下他,不愛他,但仍然想占有他。
@
和前任的關係:會發生關係
因為兩個人都饞對方身體。
@匿名
和前任的關係:會見麵約會
他是一個熟悉的搭子,出去玩不用顧及和隱藏。
@a
和前任的關係:會發生關係
如果雙方都沒有其他正式戀愛關係,不會傷害到第三方就okay。也不算“保持”這樣的關係,隻是不排除偶爾有和前任發生關係的可能。分手可能是各種各樣複雜的原因,但隻是睡一覺就不需要考慮這麽多,眼前的人知根知底、幹淨,甚至還有點點感情,總比在外麵隨便約炮好。
但睡了不代表能回到原來的戀愛關係中,畢竟客觀存在的矛盾不會因為睡了一覺就解決。(再次強調,前提是兩人都沒有走進其他正式戀愛關係中,否則就算出軌,必須譴責)
@月餅
和前任的關係:會發生關係
既然以前能在一起就說明是很好的朋友,主要是相對和平的分手就應該重新做回朋友,要不然會覺得很可惜。如果雙方都在空窗期/雙方伴侶可以接受的話,偶爾發生關係也沒有什麽不好。
@多
和前任的關係:完全不聯係
他也不能算“前任”,我們沒有真正分手,隻是他毫無征兆地突然離開導致的被迫“分開”,他自殺的那天沒有任何異樣,警察聯係我的時候我都不相信這件事。他一直很照顧我,對我花錢大方、家務全包,還提供了足夠的情緒價值,我覺得遇到他是最幸福的事,後來才知道他欠了很多債,自殺也是蓄謀已久,那段時間我的生活完全停滯了,在最相愛的時候失去另一半的感受太痛了。今年他已經離開5年了,最近我開始了一段新的感情,也談不上多喜歡,就是年紀不小了,經曆了前任的事情後,我好像失去了全力愛一個人的能力,我對前任的感情很複雜,現在也不知道是愛還是恨,但肯定是永遠有他的位置,這對現任蠻不公平的。
@Afkd
和前任的關係:會聊天,但不見麵
對方婚後幾乎不接觸了,因為對方是比較傳統的家庭,不希望給他們帶來困擾。我們是高中時期的初戀,因為升學和平分手,分手後還和對方分享過感情生活和狀態,甚至去他的城市旅行過,我的現任也完全清楚我們的感情,我也會和現任分享前任的動態。

來源《花束般的戀愛》
@君樂煲
和前任的關係:會發生關係
因為他性格有毒,我也知道他性格有毒,但是他有毒的那部分特質似乎非常吸引我。而且他在性這件事上很熱情,某種程度上我們算生理性喜歡。
@野大人
和前任的關係:偶爾聊天,5年見1次吃飯聊天
我離異,他有家庭。算是初戀,曾經在一起7年,分手11年一直偶爾有聯係。為什麽保持聯係?以前是基於一種放不下,後來是因為不重要了,當朋友。最近一次見麵是,我離婚了,他好奇我離婚原因。


有些人表麵結婚了,實際上沒有:婚宴照擺、婚紗照也拍,所有的流程一個不落,唯獨刪去“領證”這一手續。於是出現了在親戚朋友麵前已婚、法律上未婚的現象。
年輕人的理由有很多,雙方的財產不想牽扯在一起、怕對方給自己“買保險”、感情出問題的話離婚很麻煩、對方如果有案底不會牽扯孩子……為了避免各種潛在的風險,幹脆就不領,目前可見的犧牲貌似隻有十來天的婚假。

“後浪研究所”問卷數據顯示,超1/3的年輕人認為“領不領證都行”,而在認為“一定要領證”的選項下,男性的占比明顯高於女性。有人說,結婚證實際上保障的是財產,並不是愛情,所以當現代社會中,男性對社會資源的壟斷地位被打破之後,女性也開始有意識地保護自己的財產了。
@1783
看到這個問題,感覺終於有人理解我了,我一直很希望這樣,辦個酒、拍個婚紗照,給親戚朋友一個交代+順便收回份子錢就行了,至少目前我倆一致同意丁克,領不領證好像沒什麽特別的影響。反正婚前的財產結婚之後互相也沒關係,退一步講要是我倆哪天過不下去了,還不用走麻煩的離婚程序。

來源《逃避可恥但有用》
@蘇打水
我是省會城市的獨生女,父母有社保有退休工資,家裏早就在本地給我全款買了3套房,我自己住一套、出租兩套,再加上工資收入,我在經濟上完全沒有任何顧慮。但是對象家裏條件很一般,父母沒有退休金,還有一個沒畢業的弟弟,結婚對我來說就是“扶貧”。雖然各方麵我們都很合得來,但我不希望因為婚姻降低我的生活質量,目前的戀愛開銷都是AA,我覺得保持現狀就挺好,我可以接受形式上的“結婚”,但不想法律將我們的財產綁定。
可能我自私吧,我家的經濟條件也是我父母努力一輩子攢下來的,如果以後他父母、弟弟需要花錢的時候盯上我的財產怎麽辦?沒領證可能算一道安全防線吧。
@苗子
結婚證對我來說隻是一個證書而已,保障的都是法律的義務,又不能保障愛情,舊時代絕大部分女性沒什麽社會資源,需要靠婚姻依附男人,現在誰也靠不住誰,好多人領了證也打著各自的小算盤。

來源《非誠勿擾》
@SW
和女朋友同居快兩年了,我們也聊過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肯定是奔著好好過日子去的,一直有結婚的計劃,雙方家長見過麵,我們兩個各自名下都有一套房,財產上不存在誰占誰便宜。兩邊家長今年開始頻繁催我們領證,但是她一直強烈反對,因為她最近想換工作,擔心已婚未育會影響她跳槽,有時候頂不住長輩的壓力真的想過幹脆把流程走了,領證的事情不著急。
@蘋果
感覺結婚證就是為了保護經濟條件差的一方啊,如果在家當全職主婦/夫,聽信了對方一句“我養你啊”,自己又沒收入,房子車子也都是對方婚前買的,那一分手什麽都沒了,有結婚證至少還能在離婚的時候判到一些家務補償費用,領不領證還是根據自己實際條件來吧,別為了網上的清醒獨立人設,搞什麽不領證,這年頭爭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才是最清醒的人設。
(篇幅原因,部分文字內容有所刪減)
在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的《液態現代性》這本書中,當代社會關係如液體般流動且不穩定。借鑒到兩性關係中,傳統戀愛模式、婚戀模式中的長期承諾被視為“固態現代性”的產物,這些看上去“非正常”的單身、戀愛、分手、結婚模式,或許正是如今年輕人們開始傾向選擇靈活、低風險情感模式的結果。
正如這一兩年被戀愛綜藝帶火的situation ship一詞,“情景下特定關係”的模糊性恰好契合了這種“瞬間生活”的流動性,既滿足情感需求,又避免被關係標簽束縛。
在文明時代,我們接納了多樣性,接納了少數群體,接納了個人意願,因此很難用誰的主觀認知去評判一個人的“正常”與否,更不用說瞬息萬變的愛情了。
“非正常戀愛”不是“非正確戀愛”,每一段關係的出現都有它的緣由和道理。恰恰在一段段所謂“離經叛道”的親密關係裏能看到愛情最衝動、最自由的狀態。這對嗎?置身事外的我們無從判斷。
當然,無論多麽“奇葩”的愛情,請別違法,請不要傷害無辜的人,請適當尊重公序良俗。也別忘了愛人先愛己,陷入愛情也要注重自己的感受,滿足自己的需求,保持自我的主體性,是享受愛情的第一步。
祝願大家愛得開心、愉快!其他的,都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