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線斑蚊。(圖/記者蔡佩旻攝)
佛山近日出現基孔肯雅熱疫情,已出現2658例輕症確診,同時,世界衛生組織(WHO)昨(22)日也向全球提出示警,要格外注意防疫,防範大規模爆發,這也使外界擔憂“基孔肯雅熱”是會否出現全球規模的疫情,這疾病會出現何種症狀?同時,該如何讓民眾加強預警防範。

▲透過斑蚊傳播的“基孔肯亞熱”在廣東佛山造成疫情。(圖/CFP)
《新華社》報導,世界衛生組織蟲媒病毒小組負責人迪亞娜·阿爾瓦雷斯表示,目前已有119個國家和地區發現基孔肯雅病毒傳播情況,約550萬人麵臨這種蚊媒病毒的風險,而且可能出現大範圍疫情,給衛生係統帶來壓力。
根據香港衛生署的專刊顯示,基孔肯雅熱是一種經雌性斑蚊叮咬後傳播的傳染病,曾在非洲、亞洲、歐洲、美洲及印度洋、太平洋群島等地廣泛流行。患者感染後通常出現高燒、劇烈關節痛。
該傳染病名“基孔肯雅”源自非洲馬孔德語,意指“因疼痛而彎腰的姿態”,患者感染後,其餘常見症狀還包括肌肉痛、頭痛、惡心、疲倦與皮膚出疹,雖然,大部分病例屬自限性且可痊愈,但少數患者的關節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基孔肯雅熱潛伏期為2至12天,通常為3至8天,主要透過帶有病毒的雌性斑蚊傳播。當病媒蚊叮咬患者後,再叮咬他人便可能傳播病毒,以白天為主要叮咬時段,高峰集中於清晨與傍晚。
“基孔肯雅熱”治療方式以緩解症狀為主,包括退燒、止痛及補充水分等。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兒、年長者與慢性病患者較易出現重症或罕見並發症,例如眼、心髒與神經問題,感染後通常可獲得免疫力,不易再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