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2日,中美發布《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雙方會談取得實質性進展,同意大幅降低雙邊關稅水平。
中美早日恢複外貿,不僅符合兩國的利益,也符合全球期待。
中美關稅博弈能夠這麽快取得實質性進展,與中國頂住壓力、選擇硬剛密不可分。
中國敢於硬碰硬,背後是外貿的強大韌性。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10.3萬億元,同比增長1.3%。前4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4.14萬億元,增長2.4%。
平穩開局,實屬不易。
一季度全國外貿50強城市名單出爐,合計進出口總額達8.29萬億元,占全國份額的八成,堪稱我國外貿的基本盤。
50座城市中,36座進出口總額實現增長,展現出中國外貿的強大韌性。
其中,廣西防城港市,成績亮眼。
一季度,防城港外貿進出口總額360.1億元,同比增長58.9%。
出口額144.4億元,更是暴增429.1%!

一季度上海、蘇州、廈門、武漢、溫州、連雲港、防城港、沈陽的出口增速
這座人口才100多萬的小城,出口殺瘋了。
在2年前,防城港的外貿,就步入了“高速公路”。
2023年,進出口總額突破1000億元,同比增長27.9%,成為廣西第三個外貿千億元規模設區市。
2024年,進出口總額達1282.1億元,同比增長28.6%,首次突破1200億元大關。

防城港保稅物流中心
防城港的外貿,為何這麽猛?
2020年,中國與東盟進出口總額達4.74萬億元。
這標誌著,東盟首次超過歐盟,成為第一大貨物貿易夥伴。
到2024年,東盟已經連續4年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
中國與東盟經貿和產業合作日益緊密,讓與東盟相接的口岸城市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防城港的區域優勢,就凸顯出來了。
防城港位於廣西南部、北部灣畔,其獨特性在於:
陸海口岸分布緊密,是廣西口岸第二多的城市;
沿海又沿邊,是我國唯一與東盟海陸河相連的邊境城市;
與越南接壤,是中國大陸距離越南首都河內最近的港口城市。
與此同時,通過欽北防一體化,防城港連接南寧、重慶、成都等內陸城市,成為西部陸海新通道重要節點。

西部陸海新通道空間布局示意圖 圖片來源:《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
憑借著獨特的地理位置,防城港市成為了我國內陸通向東盟的最便捷門戶和主通道。
為了放大區位優勢,防城港加強軟硬件建設。
外貿大城,需要大港。
港口是連接陸海的樞紐,是牽引向海經濟發展的龍頭。
防城港港口,是我國西部第一個億噸大港。
自2012年首次突破億噸大關以來,已連續11年突破億噸。
目前,防城港已建成萬噸級以上泊位59個,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50多個港口通商通航。
這裏是我國最大的硫磺中轉、磷酸出口港以及鐵礦石、煤炭、糧食、化肥等重要戰略物資的中轉基地,也是中國南方能源和原材料的轉運中心。

防城港港口
鐵路、公路、航空立體交通網絡也在不斷完善,全力打通對外開放的“任督二脈”。
今年4月15日,一列滿載2688噸化肥的鐵海聯運班列,從貴州貴陽南站編組場出發,駛至防城港,耗時5天左右抵達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全程約2500公裏。
東南亞市場對中國化肥、農產品等需求旺盛,但過去零散貨物需經多次編掛,時效和成本難以控製。
防城港到貴陽的鐵海聯運班列,采用固定時間、固定路線、固定車次,不僅節約了運輸時間、運輸成本,還大大提高了開行穩定性,為西南地區外貿企業提供更加優質的跨境運輸保障。

防城港到貴陽的鐵海聯運班列
在軟件上,防城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服務好不好,關鍵看效率。
防城海關通過“智慧商檢”、“智慧動植檢”等數字化場景應用,實現大宗商品通關效率提升40%。
東興海關創新互市進口貨物“整進整出”模式,將邊貿單票貨物通關時間壓縮至15分鍾。
防城港海事局推行“一站式”政務審批,船舶進出港調度效率提升30%。
憑借獨特的自然條件,東盟國家盛產熱帶水果,而中國擁有龐大的消費市場,雙方形成了互補性極強的貿易關係。
水果,成為中國與東盟重要的貿易品。
全球關貿數據庫(GTA)統計顯示,2024年,僅泰國,就向中國出口了總額達37.5億美元的新鮮榴蓮。
為了促進果蔬貿易,防城港市創建防城港國際商會東南亞果蔬供應鏈專業委員會,為中國和東盟國家的水果、蔬菜等農產品全產業鏈互聯互通搭建更為便利的合作平台。
目前,通過該渠道采購東盟國家水果價值達15億元。

2024年,防城港出入境人數突破850萬人次,沿邊口岸出入境人數排全國第一
憑借“邊關+海港”的雙重優勢,防城港正在成為中國—東盟雙邊貿易的核心支點。
2024年,防城港市對東盟進出口473.1億元,增長31.9%,占到了全年外貿的40%。
麵對外貿的高增長,防城港市並沒有沉浸於成績中“沾沾自喜”,而是清醒地意識到自身的不足與瓶頸。
一方麵,對外貿易容易受全球經濟形勢、政治局勢、貿易摩擦等因素影響,抗風險能力亟待提升。
另一方麵,單純依托港口集散的過境貿易模式,附加值低,帶動性差,難以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數據顯示,2023年防城港貨物吞吐量1.94億噸,但超過70%為過境大宗商品(包括煤炭、金屬礦石、鋼鐵),本地加工轉化率不足30%。
錨定現代化臨港工業城市的戰略目標,防城港旗幟鮮明地大力發展工業,通過延長大宗商品產業鏈條,推動煤炭、鋼鐵、有色金屬等資源向精深加工環節延伸,加快發展生物醫藥、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製造等產業。
最典型的便是防城港港口生態鋁產業鏈項目。
項目總投資200億元,利用海外進口鋁土礦為原料,建設年產240萬噸氧化鋁生產線配套赤泥堆場及相關輔助設施,建設年產30萬噸高精動力電池鋁箔坯料、年產5萬噸電池箔、年產10萬噸高純鋁、年產5萬噸電子鋁箔、年產50萬噸車用散熱器複合材料等。

正在建設中的防城港港口生態鋁產業鏈項目
項目已於2024年12月開工,建成投產後將形成“海外礦源—氧化鋁—鋁基新材料”完整產業鏈,預計年產值340億元。
以本土製造承接全球要素,讓防城港的外貿經濟真正紮根大地,大大增強了城市發展的動力與韌性。
2024年,防城港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1%,連續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在外貿與工業的雙輪驅動下,防城港GDP增速連續兩年位居廣西第一!
從“靠港吃港”到“以港興產”,防城港的轉型實踐印證:
唯有將港口吞吐的“流量優勢”轉化為產業集群的“能量優勢”,才能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築牢發展根基。
這是防城港一座城的突圍,也是中國應對全球貿易動蕩的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