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中美聯合聲明背後:一場250年周期的權力遊戲

中美聯合聲明背後:一場250年周期的權力遊戲

文章來源: 劉潤商學 於 2025-05-14 00:37:45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中美聯合聲明背後:一場250年周期的權力遊戲

關於關稅談判的具體數字,網上有很多說法。其中一個流傳比較廣泛的,是:中國對美國,保留10%關稅;美國對中國,保留10%對等關稅和20%“芬太尼關稅”。還有24%關稅,是否彼此加征,要等90天之後,根據後續的談判結果定。

貿易戰,終於有了階段性的結果。不再像一個月前,劍拔弩張,讓人鬆了口氣。

但這口氣,能鬆多久?90天後,是皆大歡喜,還是新一輪加碼?

不好說。

表麵上看,中美博弈,在於關稅壁壘。但其實,中美之爭,爭的是經濟秩序的話語權,甚至世界新格局的主導權。

為什麽這麽說?

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三言兩語,很難說清楚。但還好,我知道這麽一個人:瑞·達利歐(Ray Dalio)。

你可能聽過他,橋水基金的創始人,掌管千億美金資產,寫過《原則》那本超級暢銷書。但我覺得,他最厲害的,不光是這些成就,而是善於把特別宏觀的事情,講得明明白白。

這次,我推薦他的一個視頻,《變化中的世界秩序》。視頻裏,瑞·達利歐研究了過往500年的曆史,分享了很多對於大國博弈的看法,和有見地的思考。

看懂這個視頻,或許對於你理解這次中美聯合聲明的弦外之音,以及中美博弈的走向,特別有幫助。

所以,我挑出了視頻中幾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試著為你做一些解釋和說明。

準備好了嗎?我們開始。





大周期

大周期。

這,是視頻中,提到最多的一個概念。

人這一輩子,有年輕力壯的時候,也有老胳膊老腿的時候。國家,也差不多。翻閱過去500年,一個大國興衰的全過程,通常是250年左右。



(信息來自:《變化中的世界秩序》)

這250年,通常包括興起、頂峰和衰落三階段。

興起,就像一個人的少年期。

老百姓努力工作,重視教育,就像當年的荷蘭,迅速成為歐洲知識中心一樣。科技創新,層出不窮,就像英國的工業革命一樣。經濟得以快速發展,進入頂峰。

頂峰,就像壯年期。

經濟、軍事、文化,世界頂尖。自家的貨幣,成了硬通貨。無論是當年的荷蘭盾、英鎊,還是現在的美元。大家開始享受生活,借錢消費,這也為衰落埋下種子。

衰落,就像老年期。

維持“老大”地位的成本越來越高,入不敷出。就像當年荷蘭英國到處殖民,反而拖垮了自己一樣。貧富差距擴大,新崛起的大國又虎視眈眈。內憂外患之下,不得不黯然退場。

理解了這個模型,再回頭看今天的世界,是不是清晰了一些?

現在的美國,可能過了壯年巔峰,開始顯出老態。而中國,羽翼已經豐滿,力爭第一。

層出不窮的衝突,其底層原因,無關於某個領導人上台(如特朗普),也無關於某個政策頒布(如高達200%的關稅政策)。

因為,“老大”地位的更迭,必然帶來衝突。領先大國,在衰落之前,必定有一番掙紮。

好。現在,讓我們把鏡頭拉得再近一點,仔細觀察這個過程。



大國崛起

一個大國的崛起,要經曆什麽?

想象一下,你剛打贏了一場戰爭。國內一片和平,沒人敢惹你。

這時候,你首先需要幹一件大事:搞好教育。

因為教育,會帶來更高的生產力。

舉個例子,當年的荷蘭。在打贏了哈布斯堡王朝之後,他們借助全民教育,獲得了創新能力的爆發,貢獻了全球1/4的重大發明。包括能環遊世界的帆船。

由於生產力提高,你的產品就更有競爭力。產品賣的多,又能在教育上有更多投入。這個過程,就像滾雪球。

但要讓這個雪球滾得更快,你還需要一個“加速器”:資本市場。

比如,貸款、債券和股票市場,使人們可以將儲蓄轉化為投資,從而給創新提供資金,分享成功。於是,荷蘭人創辦了第一家公開上市的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和為其融資的股票市場。

而所有崛起的國家,都會發展世界金融中心,來吸引和分配資本。

比如,荷蘭時期,阿姆斯特丹就是世界金融中心。英國時期,是倫敦。現在,是紐約。中國,也正在迅速打造它的金融中心。

而隨著一個國家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國,本國貨幣,就會成為全球首選的交易媒介。

這就是:儲備貨幣。





儲備貨幣

儲備貨幣,就是荷蘭強盛時期的荷蘭盾,就是大英帝國宣稱“日不落”時的英鎊,就是二戰至今,綠油油的美鈔。

它的背後,是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和穩定的金融體係。

而當自家貨幣成為“儲備貨幣”時,這個國家,就有了“開掛”的特權。

比如,你可以比其他國家更容易地借到錢。因為,全世界都想持有你的貨幣。

這也意味著,當你的錢不夠花的時候,隻要開動印鈔機,“嘩啦啦”地印錢,就能去外邊花天酒地買買買,別人還認。

太爽了。

然而,當一個國家習慣了“繁榮”,其內部結構,往往會出現危機。







貧富差距

當霸主國家身處壯年後期,有一個問題,會像癌細胞一樣,自我強化:

貧富差距。

你有了錢,當然想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更高的起點。你有了錢,自然想要多配置一下資產,這邊買買基金,那邊搞一套房子。

這,可比打工賺錢快多了。

而當政府察覺到這一點,開始對富人征稅,富人感到自己的財富受到威脅,就會把資產轉移到更安全的地方,進一步削弱國家的經濟基礎和稅收,形成惡性循環。

時間長了,社會階層就開始固化。

想從白手起家,跨越階層,越來越難。

而當大部分人開始覺得,遊戲規則不公平,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時,怨恨、不滿,就會像野火一樣蔓延。

然後呢?社會就開始撕裂。

“我們”和“他們”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清晰。

左右兩派,一派,要“劫富濟貧”,一派,要“保護私產”。

撕裂,會極大消耗國家的體力。

回頭看看荷蘭“黃金時代”後期,和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末期。社會內部矛盾的激化,就是帝國由盛轉衰的重要標誌。

現在,你大概能理解,為什麽今天的美國政治,如此極化和對立,社會議題爭論不休。

因為,這正是壯年後期國家的典型特征,它不僅影響國內政策的製定執行,也削弱了美國與中國進行長期競爭時,能凝聚的共識和力量。

昔日霸主,因為儲備貨幣的濫用,背負沉重債務,又因為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變得虛弱。

那,麵對這個困境,它最有可能,掏出什麽“藥方”來續命?





印鈔機

曆史,一次又一次地告訴我們。這個藥方,大概率叫做:

印鈔機。

哎。為什麽不勒緊褲腰帶,搞財政緊縮,或者幹脆宣布破產,債務違約呢?

兩個選擇,理論上可行,但政治上太難了。

緊縮財政,意味著削減福利、公共開支。老百姓肯定不幹。選票還要不要了?

債務違約,意味著國家信用徹底破產,金融體係可能直接崩潰。誰還敢借錢給你?

相比之下,印鈔票,就成了一個看似“痛苦最小”的選擇。

雖然,大家都知道這是“飲鴆止渴”,但至少能把眼前的債務壓力頂過去。

再後邊?顧不得了,相信後人的智慧。

至於通貨膨脹的痛苦,讓所有持有這個貨幣的人,包括國內老百姓和國外債權人,一起分擔,也顯得“公平”。

但,印鈔真的是萬能的嗎?

當然不是。這會造成,一係列負麵效果。

比如,錢不值錢了。

100塊,明天可能隻能買80塊的東西了。吃的、穿的、用的,價格不斷上漲。

又比如,資產泡沫被進一步推高。

多印的錢,沒有流向實體經濟,創造就業,反而湧入了股市、房市、黃金,推高資產價格。

擁有資產的人,財富繼續增加。沒有資產的人,被通脹甩得更遠。

現在,你大概能理解,為什麽美國,在2008年次貸危機後和2020年疫情經濟危機後,都會進行如此大規模的財政刺激了。

因為,麵對巨大的不可持續的債務和維持全球競爭力,印鈔成為了最容易做出的選擇。

盡管,它可能加劇通脹、催生泡沫,並長期損害美元的信用。

一旦你實力下降,還不起債了,還一個勁兒地印鈔票,誰還敢信你?信你的人越來越少,大家開始拋售你的貨幣和資產,金融崩潰就開始了。

荷蘭盾和英鎊的曆史,都印證了這點。美元,雖然仍是主導貨幣,但日益沉重的債務負擔,和潛在的信任危機,都隱隱透出不妙。

2024年,美國商品進口總額3.3萬億,商品出口總額2.1萬億。去年美國人花的錢比掙的錢,多了1.2萬億美元,大約9萬億人民幣。

此時,世界就進入了一個極其不穩定的階段:

過渡期。







過渡期

我們前邊提到,每個大周期,持續時間大概是250年,而期間,往往會出現10-20年的過渡期。過渡期,也是發生激烈衝突的時期。

而中美博弈,正是這次過渡期的核心。

而對於今天的美國來說,三件大事,已然出現。

第一個事件,是“錢隻能靠印” 。

國家沒有足夠的錢,償還債務。即便利率已經到底。央行,開始嘩嘩地印錢還債。每年的財政支出,甚至要靠舉債來支持。

第二個事件,是“人心開始變散”。

社會上,“火藥味”特別濃。根子,在於貧富差距太大。富人想守成,窮人希望重新分配,政治變成了互相攻擊的戰場。

第三個事件,是“外部的大國,虎視眈眈”。

中國,正在崛起。

當力量對比發生變化時,原有的世界秩序,已經不再適應。

國家之間,又缺乏一個像法庭那樣,和平解決爭端的機製。所以最終,往往隻能通過各方麵實力的較量,甚至是戰爭,來決定“老大”。

相同的事情,曾經在曆史上多次發生。

上一次出現這種情況,還是在1930年到1945年。二戰後,美國主導建立了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布雷頓森林體係,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戰後世界秩序。

舊的周期結束,新的周期又開始。

曆史,就在這樣一個個興衰循環中,滾滾向前。

那麽,理解了這些規律,我們普通人又該怎麽辦?





2條建議

達利歐的研究,並非隻是為了滿足好奇心,或者給投資提供參考。

他更希望通過揭示這些規律,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所處的時代,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於是,視頻的最後,瑞·達利歐提了兩個建議。

1)量入而出。2)善待彼此。

具體什麽意思呢?

量入為出,就是:有多大能力辦多大事,避免過度負債。

對國家來說,如果長期花的比掙的多,靠借債度日,必然會出問題。對個人來說,管理好自己的現金流和債務,是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基礎。

在這個不確定性就是最大確定性的時代,手裏有現金,心裏才不慌。

善待彼此,就是:多點善意,少點戾氣。

對一個社會來說,如果內部矛盾重重,就會消耗巨大的能量,變得脆弱不堪。隻有促進公平,團結協作,才能保持凝聚力和競爭力。對個人來說,在觀點多元的社會裏,要努力尋求理解和溝通,而不是激化對立。

建設性的力量,永遠比破壞性的力量,更能幫助我們穿越周期。





站在2025年的今天,回望500年,當下“亂糟糟”的世界,也似乎變得清晰了一點。

這個世界,正在經曆一場深刻的轉變。

當一個大國,不再用創新和進步來證明自己,而是靠加稅、製裁、打壓來顯示實力;不再用團結和智慧來解決問題,而是靠印鈔票、挑動對立來維持統治的時候,它的未來,或許已經不言自明了。

就像一艘曾經橫掃天下的巨輪。船長不停地往引擎裏加油,想讓船開得更快。可他忘了,船艙已經開始漏水,船員們正在互相指責,而暴風雨,正在靠近。

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這是規律,是周期的力量。

作為個人,我們能做的,就是保持清醒,量入為出,善待彼此。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最重要的,或許不是爭論誰對誰錯,而是守住內心的那份平和與理性。

暴風雨終將過去,太陽終將升起。

在那之前,我們靜觀其變。

查看評論(17)

24小時熱點排行

回族新娘天仙顏值 全網熱議 攝影師認證:家族出美女
喜大普奔!美國汽車終於要廢除“自動啟停”功能了
42歲“兔女郎”交不起房租睡帳篷 曾日入過萬元住莊園
抓錯人!清純女生沒闖紅燈 但仍將被驅逐 全美熱議
聊天記錄曝光!河海大學女博士生實名舉報導師

24小時討論排行

攔不住?全球頂尖科學家湧入中國
美國禁止全球使用華為昇騰AI芯片,強化出口管製
又有學者炮轟習近平!北大女教授:隻會畫大餅…
特朗普口出惡言:“歐盟比中國更惡劣”
降稅消息一出 美企CEO淩晨跳下床催中國工廠出貨
南非總統痛斥59名赴美白人難民是逃避問題的“懦夫”
太囂張了!紐約青少年移民組幫派 圍毆紐約警察
大動作!中俄就共建月球核電站簽署合作備忘錄
拉美國家齊聚北京開大會 這國確認加入一帶一路
川普鬆口!不排除"親上火線"和習近平談貿易協議
烏克蘭"夠清醒",自知"無法收複全部失地",也"不會加入北約"
印度學者:中國能讓美國達成協議 我們強硬起來也能
希望與無望,繁榮與蕭條:美國人應該了解的兩個中國
紐約時報:特朗普的談判“套路”不再奏效?
送飛機川普稱“不收是笨蛋” CNN分析揭三大疑慮
中美聯合聲明背後:一場250年周期的權力遊戲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中美聯合聲明背後:一場250年周期的權力遊戲

劉潤商學 2025-05-14 00:37:45
中美聯合聲明背後:一場250年周期的權力遊戲

關於關稅談判的具體數字,網上有很多說法。其中一個流傳比較廣泛的,是:中國對美國,保留10%關稅;美國對中國,保留10%對等關稅和20%“芬太尼關稅”。還有24%關稅,是否彼此加征,要等90天之後,根據後續的談判結果定。

貿易戰,終於有了階段性的結果。不再像一個月前,劍拔弩張,讓人鬆了口氣。

但這口氣,能鬆多久?90天後,是皆大歡喜,還是新一輪加碼?

不好說。

表麵上看,中美博弈,在於關稅壁壘。但其實,中美之爭,爭的是經濟秩序的話語權,甚至世界新格局的主導權。

為什麽這麽說?

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三言兩語,很難說清楚。但還好,我知道這麽一個人:瑞·達利歐(Ray Dalio)。

你可能聽過他,橋水基金的創始人,掌管千億美金資產,寫過《原則》那本超級暢銷書。但我覺得,他最厲害的,不光是這些成就,而是善於把特別宏觀的事情,講得明明白白。

這次,我推薦他的一個視頻,《變化中的世界秩序》。視頻裏,瑞·達利歐研究了過往500年的曆史,分享了很多對於大國博弈的看法,和有見地的思考。

看懂這個視頻,或許對於你理解這次中美聯合聲明的弦外之音,以及中美博弈的走向,特別有幫助。

所以,我挑出了視頻中幾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試著為你做一些解釋和說明。

準備好了嗎?我們開始。





大周期

大周期。

這,是視頻中,提到最多的一個概念。

人這一輩子,有年輕力壯的時候,也有老胳膊老腿的時候。國家,也差不多。翻閱過去500年,一個大國興衰的全過程,通常是250年左右。



(信息來自:《變化中的世界秩序》)

這250年,通常包括興起、頂峰和衰落三階段。

興起,就像一個人的少年期。

老百姓努力工作,重視教育,就像當年的荷蘭,迅速成為歐洲知識中心一樣。科技創新,層出不窮,就像英國的工業革命一樣。經濟得以快速發展,進入頂峰。

頂峰,就像壯年期。

經濟、軍事、文化,世界頂尖。自家的貨幣,成了硬通貨。無論是當年的荷蘭盾、英鎊,還是現在的美元。大家開始享受生活,借錢消費,這也為衰落埋下種子。

衰落,就像老年期。

維持“老大”地位的成本越來越高,入不敷出。就像當年荷蘭英國到處殖民,反而拖垮了自己一樣。貧富差距擴大,新崛起的大國又虎視眈眈。內憂外患之下,不得不黯然退場。

理解了這個模型,再回頭看今天的世界,是不是清晰了一些?

現在的美國,可能過了壯年巔峰,開始顯出老態。而中國,羽翼已經豐滿,力爭第一。

層出不窮的衝突,其底層原因,無關於某個領導人上台(如特朗普),也無關於某個政策頒布(如高達200%的關稅政策)。

因為,“老大”地位的更迭,必然帶來衝突。領先大國,在衰落之前,必定有一番掙紮。

好。現在,讓我們把鏡頭拉得再近一點,仔細觀察這個過程。



大國崛起

一個大國的崛起,要經曆什麽?

想象一下,你剛打贏了一場戰爭。國內一片和平,沒人敢惹你。

這時候,你首先需要幹一件大事:搞好教育。

因為教育,會帶來更高的生產力。

舉個例子,當年的荷蘭。在打贏了哈布斯堡王朝之後,他們借助全民教育,獲得了創新能力的爆發,貢獻了全球1/4的重大發明。包括能環遊世界的帆船。

由於生產力提高,你的產品就更有競爭力。產品賣的多,又能在教育上有更多投入。這個過程,就像滾雪球。

但要讓這個雪球滾得更快,你還需要一個“加速器”:資本市場。

比如,貸款、債券和股票市場,使人們可以將儲蓄轉化為投資,從而給創新提供資金,分享成功。於是,荷蘭人創辦了第一家公開上市的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和為其融資的股票市場。

而所有崛起的國家,都會發展世界金融中心,來吸引和分配資本。

比如,荷蘭時期,阿姆斯特丹就是世界金融中心。英國時期,是倫敦。現在,是紐約。中國,也正在迅速打造它的金融中心。

而隨著一個國家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國,本國貨幣,就會成為全球首選的交易媒介。

這就是:儲備貨幣。





儲備貨幣

儲備貨幣,就是荷蘭強盛時期的荷蘭盾,就是大英帝國宣稱“日不落”時的英鎊,就是二戰至今,綠油油的美鈔。

它的背後,是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和穩定的金融體係。

而當自家貨幣成為“儲備貨幣”時,這個國家,就有了“開掛”的特權。

比如,你可以比其他國家更容易地借到錢。因為,全世界都想持有你的貨幣。

這也意味著,當你的錢不夠花的時候,隻要開動印鈔機,“嘩啦啦”地印錢,就能去外邊花天酒地買買買,別人還認。

太爽了。

然而,當一個國家習慣了“繁榮”,其內部結構,往往會出現危機。







貧富差距

當霸主國家身處壯年後期,有一個問題,會像癌細胞一樣,自我強化:

貧富差距。

你有了錢,當然想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更高的起點。你有了錢,自然想要多配置一下資產,這邊買買基金,那邊搞一套房子。

這,可比打工賺錢快多了。

而當政府察覺到這一點,開始對富人征稅,富人感到自己的財富受到威脅,就會把資產轉移到更安全的地方,進一步削弱國家的經濟基礎和稅收,形成惡性循環。

時間長了,社會階層就開始固化。

想從白手起家,跨越階層,越來越難。

而當大部分人開始覺得,遊戲規則不公平,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時,怨恨、不滿,就會像野火一樣蔓延。

然後呢?社會就開始撕裂。

“我們”和“他們”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清晰。

左右兩派,一派,要“劫富濟貧”,一派,要“保護私產”。

撕裂,會極大消耗國家的體力。

回頭看看荷蘭“黃金時代”後期,和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末期。社會內部矛盾的激化,就是帝國由盛轉衰的重要標誌。

現在,你大概能理解,為什麽今天的美國政治,如此極化和對立,社會議題爭論不休。

因為,這正是壯年後期國家的典型特征,它不僅影響國內政策的製定執行,也削弱了美國與中國進行長期競爭時,能凝聚的共識和力量。

昔日霸主,因為儲備貨幣的濫用,背負沉重債務,又因為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變得虛弱。

那,麵對這個困境,它最有可能,掏出什麽“藥方”來續命?





印鈔機

曆史,一次又一次地告訴我們。這個藥方,大概率叫做:

印鈔機。

哎。為什麽不勒緊褲腰帶,搞財政緊縮,或者幹脆宣布破產,債務違約呢?

兩個選擇,理論上可行,但政治上太難了。

緊縮財政,意味著削減福利、公共開支。老百姓肯定不幹。選票還要不要了?

債務違約,意味著國家信用徹底破產,金融體係可能直接崩潰。誰還敢借錢給你?

相比之下,印鈔票,就成了一個看似“痛苦最小”的選擇。

雖然,大家都知道這是“飲鴆止渴”,但至少能把眼前的債務壓力頂過去。

再後邊?顧不得了,相信後人的智慧。

至於通貨膨脹的痛苦,讓所有持有這個貨幣的人,包括國內老百姓和國外債權人,一起分擔,也顯得“公平”。

但,印鈔真的是萬能的嗎?

當然不是。這會造成,一係列負麵效果。

比如,錢不值錢了。

100塊,明天可能隻能買80塊的東西了。吃的、穿的、用的,價格不斷上漲。

又比如,資產泡沫被進一步推高。

多印的錢,沒有流向實體經濟,創造就業,反而湧入了股市、房市、黃金,推高資產價格。

擁有資產的人,財富繼續增加。沒有資產的人,被通脹甩得更遠。

現在,你大概能理解,為什麽美國,在2008年次貸危機後和2020年疫情經濟危機後,都會進行如此大規模的財政刺激了。

因為,麵對巨大的不可持續的債務和維持全球競爭力,印鈔成為了最容易做出的選擇。

盡管,它可能加劇通脹、催生泡沫,並長期損害美元的信用。

一旦你實力下降,還不起債了,還一個勁兒地印鈔票,誰還敢信你?信你的人越來越少,大家開始拋售你的貨幣和資產,金融崩潰就開始了。

荷蘭盾和英鎊的曆史,都印證了這點。美元,雖然仍是主導貨幣,但日益沉重的債務負擔,和潛在的信任危機,都隱隱透出不妙。

2024年,美國商品進口總額3.3萬億,商品出口總額2.1萬億。去年美國人花的錢比掙的錢,多了1.2萬億美元,大約9萬億人民幣。

此時,世界就進入了一個極其不穩定的階段:

過渡期。







過渡期

我們前邊提到,每個大周期,持續時間大概是250年,而期間,往往會出現10-20年的過渡期。過渡期,也是發生激烈衝突的時期。

而中美博弈,正是這次過渡期的核心。

而對於今天的美國來說,三件大事,已然出現。

第一個事件,是“錢隻能靠印” 。

國家沒有足夠的錢,償還債務。即便利率已經到底。央行,開始嘩嘩地印錢還債。每年的財政支出,甚至要靠舉債來支持。

第二個事件,是“人心開始變散”。

社會上,“火藥味”特別濃。根子,在於貧富差距太大。富人想守成,窮人希望重新分配,政治變成了互相攻擊的戰場。

第三個事件,是“外部的大國,虎視眈眈”。

中國,正在崛起。

當力量對比發生變化時,原有的世界秩序,已經不再適應。

國家之間,又缺乏一個像法庭那樣,和平解決爭端的機製。所以最終,往往隻能通過各方麵實力的較量,甚至是戰爭,來決定“老大”。

相同的事情,曾經在曆史上多次發生。

上一次出現這種情況,還是在1930年到1945年。二戰後,美國主導建立了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布雷頓森林體係,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戰後世界秩序。

舊的周期結束,新的周期又開始。

曆史,就在這樣一個個興衰循環中,滾滾向前。

那麽,理解了這些規律,我們普通人又該怎麽辦?





2條建議

達利歐的研究,並非隻是為了滿足好奇心,或者給投資提供參考。

他更希望通過揭示這些規律,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所處的時代,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於是,視頻的最後,瑞·達利歐提了兩個建議。

1)量入而出。2)善待彼此。

具體什麽意思呢?

量入為出,就是:有多大能力辦多大事,避免過度負債。

對國家來說,如果長期花的比掙的多,靠借債度日,必然會出問題。對個人來說,管理好自己的現金流和債務,是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基礎。

在這個不確定性就是最大確定性的時代,手裏有現金,心裏才不慌。

善待彼此,就是:多點善意,少點戾氣。

對一個社會來說,如果內部矛盾重重,就會消耗巨大的能量,變得脆弱不堪。隻有促進公平,團結協作,才能保持凝聚力和競爭力。對個人來說,在觀點多元的社會裏,要努力尋求理解和溝通,而不是激化對立。

建設性的力量,永遠比破壞性的力量,更能幫助我們穿越周期。





站在2025年的今天,回望500年,當下“亂糟糟”的世界,也似乎變得清晰了一點。

這個世界,正在經曆一場深刻的轉變。

當一個大國,不再用創新和進步來證明自己,而是靠加稅、製裁、打壓來顯示實力;不再用團結和智慧來解決問題,而是靠印鈔票、挑動對立來維持統治的時候,它的未來,或許已經不言自明了。

就像一艘曾經橫掃天下的巨輪。船長不停地往引擎裏加油,想讓船開得更快。可他忘了,船艙已經開始漏水,船員們正在互相指責,而暴風雨,正在靠近。

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這是規律,是周期的力量。

作為個人,我們能做的,就是保持清醒,量入為出,善待彼此。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最重要的,或許不是爭論誰對誰錯,而是守住內心的那份平和與理性。

暴風雨終將過去,太陽終將升起。

在那之前,我們靜觀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