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聖依離婚之後,最高興的人,恐怕非她媽媽莫屬了。
女兒在這段婚姻裏活得憋屈又卑微,最心疼的莫過於媽媽鄧傳理。鄧傳理可不是一般的母親,她是七十年代的大學生,任職報社記者,更是有著出國留學經曆的高知分子。
在鄧傳理所處的年代,32歲生育算得上是晚育了。正是在32歲這一年,她迎來了女兒黃聖依的誕生。女兒出生後,鄧傳理既要忙於工作,又要悉心地親自給女兒哺喂母乳。
在往昔的歲月裏,鄧傳理便深諳科學養育之道,精心照料女兒。從物質供給、飲食安排到精神滋養,她無一不給予女兒黃聖依最周全、最優質的嗬護。
這亦是黃聖依如今內心如此篤定的緣由。
黃聖依的媽媽:我前些日子才誇讚過她呢。
這句話所蘊含的信息量堪稱驚人。就在不久之前,黃聖依與楊子選擇了分道揚鑣。簡單來講,母親鄧傳理實際上同樣對女兒的離婚決定予以支持。
站在鄧傳理的角度,他對楊子這個女婿確實喜歡不起來。要是將自己代入一位母親的角色,女婿婚後與女兒分開居住,而且長年累月在外奔波,極少歸家,對孩子也疏於照管。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女兒的收入還由女婿掌控著。
有哪位母親會不為此憂心忡忡?又有哪位母親會中意這樣的女婿呢?
結束婚姻關係後,黃聖依毅然決定帶著兩個兒子遷居上海,開啟定居生活。她做出這樣的選擇,主要源於兩個方麵的考量。其一,父母年事漸高,身為家中獨女,她滿心希望能在身旁盡孝,給予他們悉心照料,也盼望著父母能在晚年盡享安寧與幸福。
第二,期望兩個兒子能與外公外婆建立更親密的聯係。這些年來,安迪鮮少與外公外婆相處,關係自然稱不上親昵。再者,孩子的外公外婆皆是知識分子,在照看和教養外孫方麵能夠給予助力,這對孩子三觀的塑造必然大有助益。
回娘家後,一家五口便在上海的大平層裏居住。
為何會用“蝸居”來形容呢?這可是從黃聖依的視角出發。實際上,黃聖依在北京居住的是豪華大別墅,偌大的空間裏僅僅住著一家四口人。
如今,他們母子三人連同父母,一家五口共同居住在大平層裏。盡管是大平層,可終究比不上別墅那般寬敞開闊。
對黃聖依來說,盡管與父母在空間距離上拉近了,然而她的居住條件與品質實際上卻有所降低。
74歲的老母親鄧傳理,終於首次點頭答應幫忙照看外孫。平日裏,媽媽鄧傳理嘴上總念叨著,自從女兒帶著外孫過來,家裏的瑣事明顯增多,乍一聽,滿是不太樂意和女兒一同生活的意味。
我這把年紀啦,雖說心裏頭盼著能有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也講究個邊界感。可到底還是割舍不下那濃濃的天倫之樂喲。特別是隨著歲數越來越大,身子骨也不如從前靈便了,這心裏頭就愈發盼著孩子們能常伴身旁。
即便身旁有保姆照料,可終究比不上自家親生女兒貼心。
看到女兒如今的蛻變,媽媽鄧傳理打心底裏感到喜悅。她始終期望女兒能踏上一條平凡之路,遠離娛樂圈的紛擾,也無需過得那般忙碌。
母親鄧傳理內心更期望女兒能放緩生活節奏,盡情享受生活的美好,將孩子悉心照料好,與此同時還能持續充實自我。她也時常對黃聖依諄諄告誡,做人切不可過於貪心。
按照鄧傳理的說法,人活一世,未必要享用多精美的食物,棲居多大的宅邸,獲取多豐厚的財富,內心世界的豐盈與自足才是至為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