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中西醫之爭一直是一個備受關注且爭議不斷的話題。然而,我們需要清晰地認識到,中西醫之爭本質上是一個具有誘導性的假問題,很難通過爭論得出明確的結果。
醫學的核心目的是治病救人,其唯一的判斷標準就是能否有效地治療疾病。但現實中,人們常常用地域來區分醫學,將其分為 “中醫” 和
“西醫”。這種做法其實是民族主義情緒在作祟,它預設了一種敵我對立的氛圍,是不合理的。
實際上,全世界的古代醫學在很多方麵都有相似之處。
以中醫為例,它強調不能暴飲暴食,提倡食用清淡、讓人感覺舒服的食物,認為康複應順應自然規律。而古希臘醫學之父希伯克拉底也提出
“讓食物成為你的藥物,讓藥物成為你的食物”,古羅馬醫學家蓋倫同樣認為簡陋可口的飲食對健康更有益。
此外,放血療法在民間也有體現,比如老太太給發燒小孩紮中指放血退燒,這和古羅馬的方法類似。這表明在古代,不同地域的醫學都在探索如何維護人體健康,有著相似的思考方向。
到了 17 世紀,傳統醫學迎來了重大變革,邁入了現代醫學階段。
英國醫生威廉.哈維通過解剖人體,深入認識了人體結構,這一舉措帶來了一場全新的醫學革命。西醫實際上包含了西方傳統醫學和西方現代醫學,西方現代醫學是在批判和繼承西方傳統醫學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而來的。
那麽,中國是否有現代醫學呢?答案是肯定的。
清末名醫伍連德在抗疫過程中,最早提出了戴口罩、分餐製等理念,這些都是典型的現代醫學理念。
屠呦呦在治療瘧疾時,從古代醫方中獲取靈感,經過大量的研究和實驗,最終提煉出了青蒿素。她運用的是現代醫學的理念和方法,是當之無愧的了不起的現代醫學家。
“中醫” 和 “西醫” 這種分類方式天然地預設了對立情緒,並不科學。如果我們用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來劃分,就會清晰許多。
不管是來自哪個地域的醫生,使用何種方子,都應該用現代人的思維和認知進行重新檢驗。對於那些有效的方法和藥物,我們應該保留並進一步研究和發展;而對於無效的部分,則應果斷拋棄。同時,我們要借助高科技手段來提升治療方法,充分發揮傳統醫學的最大價值。
倡導科學的醫學態度
我們提倡現代醫學,並不是要反對中醫,而是要用現代思維來審視中醫。中醫有著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經驗,其中必然有許多有用的東西值得我們去挖掘和傳承。但不可否認的是,中醫中也存在一些可能已經過時或無效的內容,我們需要進行自然的篩選。
醫學不應該存在中西醫的對立,而應該有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有效和無效、醫生和騙子的區分。在醫學領域,打嘴炮式的爭論是沒有意義的,真正重要的是能夠治病救人,為人們的健康保駕護航。
中西醫之爭不應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我們應該把目光更多地投向醫學的本質,以科學、客觀的態度對待不同的醫學體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共同推動醫學的進步和發展,讓更多的人受益於醫學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