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第一批混進老年徒步團的人,已經進骨科了

第一批混進老年徒步團的人,已經進骨科了

文章來源: 鳳凰WEEKLY 於 2025-05-07 18:32:58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作為一個今年剛愛上徒步的新人,辦公室的小K最常被勸誡的一句話,就是:

“年輕人,不要輕易嚐試老年徒步團。”

一開始,小K以為是大爺大媽的徒步團,礙於年齡而過於養生,血氣方剛的自己若是參與其中,根本就“拉不開栓”。

然而,在真的和一群比自己大三四十歲的長輩去了一趟京郊後,小K才驚恐地意識到,事實可能完全相反。

第一批混進老年徒步團的人,已經進骨科了

在現實裏,徒步團裏的老年人全是鋼鐵之軀的超人。

參加一次老年徒步團,才知道老年人才是早上八九點鍾的太陽,才知道“大爺你慢點走拉我一把”的含金量。



老年人製霸戶外徒步團

據說,不少誤入老年徒步團的年輕人都曾天真地以為:

“跟一群60、70歲的夕陽紅一起在城郊或山上散步,強度能高到哪裏去?”

然後,他們就跟著白發蒼蒼的叔伯嬸子們,從早上9點一直走到下午6點。

把手機給走沒電了,把腳上走出血泡了,把兩條腿給徹底拉爆了,結果走到最後,居然還走掉隊了。



一位網友說起了去年的一次參加老年徒步團的經曆,自己一個不留神,就被一幫60+的伯伯嬸嬸們甩到看不見影子,隻能唉聲歎氣地吃尾氣。

其中一位70+的老阿叔,更是腳力驚人,令人懷疑是“岩羊轉世”。



20公裏起步,連翻三座大山,這種徒步的強度,平常鮮有鍛煉的年輕人,才走到一半就腳也崴了,臉也花了,雙腿都發顫了,哀號“此生再不進山”了。

就算是久戰健身房的肌肉棒子,不少也必須拚盡全力,才能在老年徒步團的中速部隊裏占據一席之地,並在肌肉的酸痛中想起了一位老人的“教誨”



可與之相對,大爺大媽們則宛如一隻隻開屏的孔雀,興奮地在山路上各種拍照錄像:

帶著長焦大炮的阿公,吸引著想要留影的阿嬤,而沒有設備的阿公,則是一路怒啃饃饃。

所有人都健步如飛,甚至在16公裏的急行軍後,還可以在返程的路上一路高歌,以誇張的肺活量,在山裏大聲長嘯。

對此,一些朋友們還沒開局,就已經打出了GG。紛紛表示,自己還是不要去老年團找虐。

還有的朋友表示,參加這種徒步團,“脆皮”大學生才是我們真正的朋友,因為“爬一半打退堂鼓都有個伴”。



更有的朋友直言,老年團屬於隱藏BOSS,遇強則強。

到了像西藏這樣的高海拔的徒步線路,完全就是夕陽紅徒步團的showtime。

當脆皮的年輕人,手捧氧氣瓶,在大巴車裏叫苦不迭時,大爺大媽們則在高原上連打二十分鍾糌粑,然後第二天不到6點便在酒店大堂再次集結,開啟當日的8小時徒步之旅。

是的,叔叔嬸嬸們不僅喜歡普通徒步,還喜歡挑戰自我。

比如有位網友爆出經曆,自己之前參團打算征服一座“地獄難度”的徒步路線,“陡峭的岩壁,濕滑的碎石路”讓人卻步。



正當大家一籌莫展之時,一位60多歲的大爺殺出人群,飛簷走壁,如履平地,最終帶領大家征服山峰。

這一切,就像雲南雨崩的一位向導所言:

“來我們這兒徒步,是人家退休人員的娛樂項目,你們年輕人玩就是花錢找罪受。”

當然,山上的大爺大媽,人都蠻好的,看到有年輕的小夥子與姑娘入隊,自然是能幫則幫。

而這,便給年輕的旅者帶來了一輪新的暴擊。



當走不動路的年輕人停在道上大喘氣,會被手持登山杖的老奶奶關切:“孩子,你是有心髒病嗎?”

爬不動山的年輕人蹲在路旁“回血”,會有七八十歲的同行大爺上前相助:“小夥子,要我拉你一把嗎?”

進團前,年輕人以為自己會在隊伍中打頭陣,結果走了一半才發現,原來自己才是被照顧的那個:

你腿軟了,大媽借你登山杖;你抽筋了,大爺給你擦藥酒;你餓了,大家一起拿出自帶的美味開始投喂。

在老年徒步團裏,大爺大媽全員大廚,匠人精神,灶台手作,打開飯盒的那一刻,都能感覺到直頂天靈蓋的鍋氣。

更別說還有釣魚佬進行才藝展示,親自為大家帶來現成河鮮。



對此,領隊大叔親自下場,表示,這次徒步吃的算差的,上周來的話,大爺大媽給你做火鍋。

不由得讓人感歎,對於你來說,自己是來徒步拉練的,對於大爺大媽來說,他們是來過日子的。

還有朋友把話題更進一步,表示如果是和四川的嬢嬢們出門,還能吃到排骨辣香腸,鍋盔夾涼麵。

一位網友直言,進了老年團,就是被老一輩不停地投喂食物。想想大抵可能是因為“年輕人挺好玩的,可不能給累死了”。



比小夥都給力的大爺大媽,其傳奇程度,堪稱鄉土中國版的《本傑明·巴頓奇事》。

“當你老了,走不動了,爐火旁打盹,睡意昏沉”,可現實劇情怎麽跟歌裏麵唱的不一樣呐?

為什麽老年人那麽有精氣神,年輕人如此沒勁兒?



生活是一場漫長的徒步

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叔叔嬸嬸們還是靚麗男女的時候,體力修為就已經達到滿級。



下地種田,插秧施肥。手搖機床,銼刀磨鋼。

幾乎一整代人都在自己的領域內,用肢體揮灑著汗水。根據《中國統計年鑒》,1978年,我國體力勞動者占比約80%~85%。

其中農業就業人口為70.5%,建築與工業等領域體力從業者約為15.6%。

經過火紅時代捶打的男男女女們,留下的最寶貴的時代遺產,就是鐵打的意誌與身體。

人是有生活的慣性的,年輕時候的體力勞動習慣,延續到老年時期,腳後跟上的力道自然也不會弱。

所以徒步這種長時間的體力拉練,對於叔叔嬸嬸來說,約等於飯後散步。



除了體力上的豐沛,物質基礎也重要。

玩徒步,背後的裝備可是有講究的。對此就有朋友進行一個估算,入門的徒步,就需要大幾千塊。老年人們將此認真地作為一項長期愛好,往往在投入上比年輕人們鬆弛多了。



最後,有個網友的解釋值得一提,她認為,這些喜好爬山的老年人,其實是被“遴選”過了。

今天的老年徒步團,裏麵都是藏龍臥虎。

如果你能追上健步如飛的大爺大媽,和他們聊上兩句,就會得知77歲的老李頭每年都會參加百公裏毅行賽,65歲的張大爺退休前天天橫渡長江上下班。

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老年徒步團裏的老年人之於全體老人,約等於衡水中學裏的學生之於山河四省的全體考生了,屬於拔尖上的毛尖尖。

如果拍《中國隊長》,我建議演員就得從老年徒步團裏出,大爺大媽對著鏡頭嘴一咧,我可以這樣徒步一整天。



相較於老年人來說甚至有點反常的是,為什麽年輕人在戶外徒步這項考試中表現得這麽遜呢?



在許多人的印象裏,年輕人是最會玩的,最有活力的群體。

可當下的年輕人,卻麵臨著精神的拷打。

內卷是一種21世紀的勒索病毒,績效考核、加班福報、工作對生活休息邊界的無限侵入,成為了一把精神大劍,撕裂著大家的心智。

在一座座燈火通明的大廈裏,年輕人們坐成一排排盡全力推動著社會運轉的齒輪。

而下了班,放下工作,本該是好好躺下,閉上眼睛睡覺的時刻,則更令人糾結。

相信大家在大家庭微信群裏,不止一次地聽到長輩勸你,沒事要早睡。但是誰又不想早睡呢?



對此,就有人說過,“我為什麽熬夜,因為熬夜的時光才屬於我自己。

更別提那些成婚帶娃的年輕夫婦們,晚上換尿布喂夜奶,一年到頭睡不了一個整覺。

白天夜晚的雙重夾擊下,讓許多年輕人的生活凝練為一句話,做啥事兒,都沒勁兒,人頹了。



崔健在《藍色骨頭》裏唱過:“身體一定要健康,因為身體要是不舒服,什麽都是白給,所以我一周三次跑步加上一次遊泳,在運動中想事兒,是越想越起勁兒。”

這是對年輕人的一種期許。年輕時候不珍惜身體,老了喜歡的老太太叫你去登山,你下炕都費勁,那咱80歲也會重新獲得20歲的憂傷。

當然,道理,咱懂的都懂。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卻是一種年輕時普遍的身份困境。



《劉老根》裏唱得好啊,人生就是一場拚爭,每天都在攀登,爬上這座山,越過那道嶺,眼前又是一座峰。

生活裏很多山是有形的,就擺在那裏,有精力、有體力、有財力你就能上去。而更多的山是無形的,年輕人不向山走來,山就向年輕人走去。

像城市的擴張,也讓年輕人的上班通勤,變成了物理意義上的職場馬拉鬆。



有的網友,上班在北京,家住在河北,每天要跨省通勤180公裏上班,日通勤時間高達7個小時。

這是一場生活的徒步。

人生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命題,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命題。徒步的意義不在於競技,而在於沒停。奮勇呀然後休息呀,完成我們並不偉大的人生。

所以,下次就算在戶外徒步的路上被大爺大媽拉到尾燈都看不到了,也不必氣餒。

能在生活的徒步裏一路走來,朋友,你真厲害。



查看評論(12)

24小時熱點排行

印巴之戰,讓人大吃一驚的背後...
第一批混進老年徒步團的人,已經進骨科了
黃仁勳:如果英偉達無法進入中國,那華為...
微軟130億美金投資OpenAI打水漂?AI巨頭漸行漸遠
中又贏?巴基斯坦證實:使用J10戰機擊落印軍“陣風”

24小時討論排行

近代最大規模纏鬥!125架戰機激戰1小時 38人喪命
散播假消息?印駁斥“巴擊落軍機”:拿舊照發文
習近平冒著無人機襲擊的危險來到莫斯科
紐約時報:中國遠遠落後於美國的時代已經終結
川普對等關稅第一國!美國與英國簽署貿易協議
沈陽將舉行紀念蘇軍“不朽軍團”遊行 中小學生也參加
紐約時報:習近平訪俄為中國拉攏歐洲的努力蒙上陰影
中西醫之爭,到底是哪一個更厲害?
快訊!梵蒂岡冒白煙 新教皇當選
不減息!川普發文大罵鮑威爾:蠢材 什麽都不懂
習近平告訴普京 麵對“霸權騷擾”他與俄羅斯站在一起
中國同意與美國談判,但仍可能堅持強硬立場
“沒人告訴我!”新移民買車加錯柴油 退車被拒引熱議
印度稱摧毀巴防空係統 遭嘲諷:派幾架陣風來查看
印度空襲巴基斯坦後巴方報複是否無可避免?
今晚10點!特朗普預告:將宣布與某大國的 “重大協議”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第一批混進老年徒步團的人,已經進骨科了

鳳凰WEEKLY 2025-05-07 18:32:58

作為一個今年剛愛上徒步的新人,辦公室的小K最常被勸誡的一句話,就是:

“年輕人,不要輕易嚐試老年徒步團。”

一開始,小K以為是大爺大媽的徒步團,礙於年齡而過於養生,血氣方剛的自己若是參與其中,根本就“拉不開栓”。

然而,在真的和一群比自己大三四十歲的長輩去了一趟京郊後,小K才驚恐地意識到,事實可能完全相反。

第一批混進老年徒步團的人,已經進骨科了

在現實裏,徒步團裏的老年人全是鋼鐵之軀的超人。

參加一次老年徒步團,才知道老年人才是早上八九點鍾的太陽,才知道“大爺你慢點走拉我一把”的含金量。



老年人製霸戶外徒步團

據說,不少誤入老年徒步團的年輕人都曾天真地以為:

“跟一群60、70歲的夕陽紅一起在城郊或山上散步,強度能高到哪裏去?”

然後,他們就跟著白發蒼蒼的叔伯嬸子們,從早上9點一直走到下午6點。

把手機給走沒電了,把腳上走出血泡了,把兩條腿給徹底拉爆了,結果走到最後,居然還走掉隊了。



一位網友說起了去年的一次參加老年徒步團的經曆,自己一個不留神,就被一幫60+的伯伯嬸嬸們甩到看不見影子,隻能唉聲歎氣地吃尾氣。

其中一位70+的老阿叔,更是腳力驚人,令人懷疑是“岩羊轉世”。



20公裏起步,連翻三座大山,這種徒步的強度,平常鮮有鍛煉的年輕人,才走到一半就腳也崴了,臉也花了,雙腿都發顫了,哀號“此生再不進山”了。

就算是久戰健身房的肌肉棒子,不少也必須拚盡全力,才能在老年徒步團的中速部隊裏占據一席之地,並在肌肉的酸痛中想起了一位老人的“教誨”



可與之相對,大爺大媽們則宛如一隻隻開屏的孔雀,興奮地在山路上各種拍照錄像:

帶著長焦大炮的阿公,吸引著想要留影的阿嬤,而沒有設備的阿公,則是一路怒啃饃饃。

所有人都健步如飛,甚至在16公裏的急行軍後,還可以在返程的路上一路高歌,以誇張的肺活量,在山裏大聲長嘯。

對此,一些朋友們還沒開局,就已經打出了GG。紛紛表示,自己還是不要去老年團找虐。

還有的朋友表示,參加這種徒步團,“脆皮”大學生才是我們真正的朋友,因為“爬一半打退堂鼓都有個伴”。



更有的朋友直言,老年團屬於隱藏BOSS,遇強則強。

到了像西藏這樣的高海拔的徒步線路,完全就是夕陽紅徒步團的showtime。

當脆皮的年輕人,手捧氧氣瓶,在大巴車裏叫苦不迭時,大爺大媽們則在高原上連打二十分鍾糌粑,然後第二天不到6點便在酒店大堂再次集結,開啟當日的8小時徒步之旅。

是的,叔叔嬸嬸們不僅喜歡普通徒步,還喜歡挑戰自我。

比如有位網友爆出經曆,自己之前參團打算征服一座“地獄難度”的徒步路線,“陡峭的岩壁,濕滑的碎石路”讓人卻步。



正當大家一籌莫展之時,一位60多歲的大爺殺出人群,飛簷走壁,如履平地,最終帶領大家征服山峰。

這一切,就像雲南雨崩的一位向導所言:

“來我們這兒徒步,是人家退休人員的娛樂項目,你們年輕人玩就是花錢找罪受。”

當然,山上的大爺大媽,人都蠻好的,看到有年輕的小夥子與姑娘入隊,自然是能幫則幫。

而這,便給年輕的旅者帶來了一輪新的暴擊。



當走不動路的年輕人停在道上大喘氣,會被手持登山杖的老奶奶關切:“孩子,你是有心髒病嗎?”

爬不動山的年輕人蹲在路旁“回血”,會有七八十歲的同行大爺上前相助:“小夥子,要我拉你一把嗎?”

進團前,年輕人以為自己會在隊伍中打頭陣,結果走了一半才發現,原來自己才是被照顧的那個:

你腿軟了,大媽借你登山杖;你抽筋了,大爺給你擦藥酒;你餓了,大家一起拿出自帶的美味開始投喂。

在老年徒步團裏,大爺大媽全員大廚,匠人精神,灶台手作,打開飯盒的那一刻,都能感覺到直頂天靈蓋的鍋氣。

更別說還有釣魚佬進行才藝展示,親自為大家帶來現成河鮮。



對此,領隊大叔親自下場,表示,這次徒步吃的算差的,上周來的話,大爺大媽給你做火鍋。

不由得讓人感歎,對於你來說,自己是來徒步拉練的,對於大爺大媽來說,他們是來過日子的。

還有朋友把話題更進一步,表示如果是和四川的嬢嬢們出門,還能吃到排骨辣香腸,鍋盔夾涼麵。

一位網友直言,進了老年團,就是被老一輩不停地投喂食物。想想大抵可能是因為“年輕人挺好玩的,可不能給累死了”。



比小夥都給力的大爺大媽,其傳奇程度,堪稱鄉土中國版的《本傑明·巴頓奇事》。

“當你老了,走不動了,爐火旁打盹,睡意昏沉”,可現實劇情怎麽跟歌裏麵唱的不一樣呐?

為什麽老年人那麽有精氣神,年輕人如此沒勁兒?



生活是一場漫長的徒步

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叔叔嬸嬸們還是靚麗男女的時候,體力修為就已經達到滿級。



下地種田,插秧施肥。手搖機床,銼刀磨鋼。

幾乎一整代人都在自己的領域內,用肢體揮灑著汗水。根據《中國統計年鑒》,1978年,我國體力勞動者占比約80%~85%。

其中農業就業人口為70.5%,建築與工業等領域體力從業者約為15.6%。

經過火紅時代捶打的男男女女們,留下的最寶貴的時代遺產,就是鐵打的意誌與身體。

人是有生活的慣性的,年輕時候的體力勞動習慣,延續到老年時期,腳後跟上的力道自然也不會弱。

所以徒步這種長時間的體力拉練,對於叔叔嬸嬸來說,約等於飯後散步。



除了體力上的豐沛,物質基礎也重要。

玩徒步,背後的裝備可是有講究的。對此就有朋友進行一個估算,入門的徒步,就需要大幾千塊。老年人們將此認真地作為一項長期愛好,往往在投入上比年輕人們鬆弛多了。



最後,有個網友的解釋值得一提,她認為,這些喜好爬山的老年人,其實是被“遴選”過了。

今天的老年徒步團,裏麵都是藏龍臥虎。

如果你能追上健步如飛的大爺大媽,和他們聊上兩句,就會得知77歲的老李頭每年都會參加百公裏毅行賽,65歲的張大爺退休前天天橫渡長江上下班。

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老年徒步團裏的老年人之於全體老人,約等於衡水中學裏的學生之於山河四省的全體考生了,屬於拔尖上的毛尖尖。

如果拍《中國隊長》,我建議演員就得從老年徒步團裏出,大爺大媽對著鏡頭嘴一咧,我可以這樣徒步一整天。



相較於老年人來說甚至有點反常的是,為什麽年輕人在戶外徒步這項考試中表現得這麽遜呢?



在許多人的印象裏,年輕人是最會玩的,最有活力的群體。

可當下的年輕人,卻麵臨著精神的拷打。

內卷是一種21世紀的勒索病毒,績效考核、加班福報、工作對生活休息邊界的無限侵入,成為了一把精神大劍,撕裂著大家的心智。

在一座座燈火通明的大廈裏,年輕人們坐成一排排盡全力推動著社會運轉的齒輪。

而下了班,放下工作,本該是好好躺下,閉上眼睛睡覺的時刻,則更令人糾結。

相信大家在大家庭微信群裏,不止一次地聽到長輩勸你,沒事要早睡。但是誰又不想早睡呢?



對此,就有人說過,“我為什麽熬夜,因為熬夜的時光才屬於我自己。

更別提那些成婚帶娃的年輕夫婦們,晚上換尿布喂夜奶,一年到頭睡不了一個整覺。

白天夜晚的雙重夾擊下,讓許多年輕人的生活凝練為一句話,做啥事兒,都沒勁兒,人頹了。



崔健在《藍色骨頭》裏唱過:“身體一定要健康,因為身體要是不舒服,什麽都是白給,所以我一周三次跑步加上一次遊泳,在運動中想事兒,是越想越起勁兒。”

這是對年輕人的一種期許。年輕時候不珍惜身體,老了喜歡的老太太叫你去登山,你下炕都費勁,那咱80歲也會重新獲得20歲的憂傷。

當然,道理,咱懂的都懂。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卻是一種年輕時普遍的身份困境。



《劉老根》裏唱得好啊,人生就是一場拚爭,每天都在攀登,爬上這座山,越過那道嶺,眼前又是一座峰。

生活裏很多山是有形的,就擺在那裏,有精力、有體力、有財力你就能上去。而更多的山是無形的,年輕人不向山走來,山就向年輕人走去。

像城市的擴張,也讓年輕人的上班通勤,變成了物理意義上的職場馬拉鬆。



有的網友,上班在北京,家住在河北,每天要跨省通勤180公裏上班,日通勤時間高達7個小時。

這是一場生活的徒步。

人生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命題,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命題。徒步的意義不在於競技,而在於沒停。奮勇呀然後休息呀,完成我們並不偉大的人生。

所以,下次就算在戶外徒步的路上被大爺大媽拉到尾燈都看不到了,也不必氣餒。

能在生活的徒步裏一路走來,朋友,你真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