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的分析指出,川普低估了製造業回歸美國的難度,而且他自己的政策還會讓生產變得更加困難。
1940年代末,歐洲和日本的工業能力被嚴重破壞,美國占據了全球一半以上的製造業產出,世界各地大量依賴美國的商品。
去年,美國的製造業產出隻占全球的略高於十分之一,而且商品進口比出口多出了1.2萬億美元,讓川普非常不滿。
川普希望通過在美國龐大的市場外築起關稅壁壘,迫使企業將生產遷回美國,讓美國再次成為製造業強國。從製藥巨頭禮來公司,到電氣設備製造商施耐德電氣,最近都有企業宣布計劃響應川普。4月28日,IBM也加入了行列,宣布將在美國投資製造大型主機和量子計算機。
然而,包括百事公司和酩悅·軒尼詩-帝亞吉歐公司在內的其他企業則警告說,關稅將擠壓他們的利潤。
川普低估了企業將工廠遷回美國的困難,也沒有意識到他的政策可能產生的各種反效果。
首先是勞動力供應問題。
美國生產工人的平均工資是中國的兩倍多,是越南的近六倍。但即便如此,高工資仍不足以吸引足夠多的美國人進入製造業。
美國人口普查局最近的一項工廠調查顯示,五分之一的工廠表示,勞動力供應不足導致他們無法滿負荷運轉。
希望在美國製造的外國企業負責人抱怨,熟練工人稀缺,例如焊工、電工和機械操作員。本月,台積電首席執行官魏哲家表示,公司在亞利桑那州生產芯片的努力“受到當地勞動力短缺的限製”。
指望自動化解決問題的人恐怕要失望了。
川普的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最近堅稱,“數百萬、數百萬工人用小螺絲組裝iPhone的大軍”將很快回到美國,屆時可以通過自動化完成。

然而,美國製造業實現機器人大規模應用可能還需要很長時間。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2023年,美國每萬名製造業工人中僅有295台工業機器人。盡管比2020年的255台有所增加,但遠低於中國的470台和韓國的1012台。
與盧特尼克的說法相反,據稱蘋果計劃將在美國銷售的iPhone轉到印度組裝。
建設工廠的難度是美國製造業麵臨的第二大障礙。
過去四年,經通脹調整後,美國工廠建設的年化支出翻了一番,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前任政府向芯片製造商和綠色技術企業提供的補貼。然而,許多新建項目被拖延甚至擱置。
歐洲化學品公司索爾維,暫停了在亞利桑那州建設用於半導體生產的電子級過氧化氫工廠的計劃。美國芯片部件製造商Pallidus取消了在南卡羅來納州建廠的計劃。
這反映了美國建築行業的困境。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的奧斯坦·古爾斯比和查德·西弗森在2023年的一篇論文中指出,建築行業的人均產出比1960年代的峰值下降了40%。他們將原因歸咎於過度監管、鄰避主義以及缺乏按時交付項目的激勵等因素。
近年來,建築業也遭遇了勞動力短缺。
與此同時,美國現有工廠也在老化。全國大約5萬家製造工廠中,有一半以上建於30年前;平均廠齡約為50年。
美國建設能力的不足還導致基礎設施老化和負荷過重,這是製造業發展的第三大障礙。大部分電網建於20世紀60至70年代,已接近或達到使用壽命終點,這是停電日益頻繁的原因之一。

同時,工廠若想接入電網,往往要等待數年。交通基礎設施狀況也不理想。根據美國道路與交通建設者協會去年的一項研究,美國三分之一的橋梁需要更換或修複。這與東亞地區流暢高效的供應鏈網絡形成鮮明對比。
製造業重回美國的路上,困難重重。
川普不僅沒有著手解決這些問題,還可能讓美國製造業的前景更加艱難。他打擊移民並驅逐非法入境者的舉措,可能加劇工廠和建築工地的勞動力短缺。他的關稅政策提高了從建造工廠所需的鋼鐵到工廠設備的一切成本,也增加了進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價格。
美國製造業使用的中間投入品中,近三分之一依賴進口。
此外,川普在關稅政策上的反複無常也帶來了巨大不確定性。許多企業負責人表示,他們仍在等待明確哪些國家會被征收關稅,以便決定是否調整生產布局。
盡管美國的製造業崗位數量下降,但美國在全球供應鏈中依然扮演著關鍵角色,尤其是在半導體和醫藥等領域開發世界領先的知識產權。每年,美國的研發支出接近1萬億美元,超過任何其他國家。
川普的貿易政策正將這一切置於風險之中。他不應沉溺於對過去的幻想,而應讓美國專注於設計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