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和德國一直在呼籲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但自從特朗普挑起關稅戰以來,歐盟內部有關調整對華關係的聲音也變得越來越多。對於歐盟的這一變化,北京顯然樂見其成。【德語媒體:歐盟會走“親華疏美”路線嗎?】
— DW 中文- 德國之聲 (@dw_chinese) April 25, 2025
歐盟和德國一直在呼籲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但自從特朗普挑起關稅戰以來,歐盟內部有關調整對華關係的聲音也變得越來越多。對於歐盟的這一變化,北京顯然樂見其成。… pic.twitter.com/1iS2PnNrAf
《世界報》發表分析文章指出,長期以來,布魯塞爾一直視中國為“製度對手”,認為中國既是經濟競爭者,也是西方規範的挑戰者。但自從特朗普重返白宮後,歐洲的語氣開始發生轉變。 這篇題為《歐洲靠攏北京的新路線及其風險》的文章寫道:
“在德國,這一變化尤其令企業界感到振奮。一段時間以來,多家大型德國企業強化了與中國的合作關係。寶馬公司4月宣布將在麵向中國市場的新車中采用中國公司DeepSeek開發的人工智能技術。
大眾汽車也提升了與小鵬等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的合作力度,專門為中國市場開發新車型。奔馳則計劃為中國市場推出一款搭載中國本土操作係統的新電動CLA車型。
歐盟也調整了對華政策的措辭。四月初,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與中國達成了‘解決方案’,以建立旨在防範貿易轉向的預警機製。與此同時,歐盟貿易事務專員謝夫喬維奇(Maros Sefcovic) 也宣布重新啟動就供應鏈和市場準入問題而成立的聯合工作組。
這一態度變化在烏克蘭問題上也顯而易見:過去曾嚴厲批評中國對俄羅斯提供經濟支持的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現如今卻邀請北京‘建設性地參與和平進程’,同幾個月前相比,語氣有了明顯的緩和。與此同時,北京的意圖也變得非常明顯,即利用美歐分歧,為自己打造靠譜夥伴的形象,並遊說歐洲同華盛頓劃清界線。"
歐洲重新審視對華關係
《世界報》文章指出,在關鍵原材料等領域,歐洲仍高度依賴中國,而在經貿關係上過度靠攏北京,顯然暗藏著巨大的安全風險。因此不應基於美國現行的破壞性政策,就自動將中國視為更可靠的夥伴。
“歐洲渴求穩定,並為此對中國寄予厚望。但北京的邏輯則完全不同:它要的是霸權而非規則,是利益而非原則。北京尋求新夥伴的目的是為了抗衡特朗普的貿易政策。
歐盟正在試探自身行動空間的界限。同中國加強經濟合作當然可以帶來短期收益,但在安全、人權和市場規範等基本問題上,雙方仍存在根本性的分歧。在保護主義色彩濃厚、變化無常的美國總統與專製中國之間,歐盟未來將采取何種路線,將取決於跨大西洋關係的牢固程度,以及北京是否願意尊重歐洲的核心原則。”
關稅戰展示了世界經濟對中國的過度依賴
麵對特朗普的高額關稅,中國采取了以牙還牙、奉陪到底的強硬立場。具體措施包括叫停稀土出口,並不再購買波音飛機。《法蘭克福匯報》發表評論認為,一旦中國的策略最終獲勝,美國蒙受的將不僅隻是羞辱:
“中國的作為,其深遠影響將遠不止於當下的中美爭端。中國展示了整個世界對中國的依賴程度,也表明中國隨時都可能會以這種依賴性作為施壓手段。中國的專製政體能夠快速采取協調一致的行動,同特朗普的行政令相比,中國的決策顯然更具針對性和戰略性。‘別惹我’,這是中國向全球所有與其存在貿易爭端的國家發出的信號。畢竟,受到海量中國商品衝擊的,絕不僅僅隻是歐盟的本土工業和經濟架構。
這並不是中國第一次采用這樣的施壓手段,但中國也為此冒著‘用力過猛’的風險。因為全世界都因此意識到了減少對華依賴的緊迫性。如果供應鏈的某些環節隻能由中國提供,整個生產體係就隨時麵臨陷入癱瘓的風險。
不過,歐洲也不應從這一現狀中得出錯誤結論:脫鉤並不能解決自身的脆弱,而是需要重塑自身的工業實力,並置身於更廣泛的國際價值鏈體係當中。西方的問題在於,對華依賴性問題由來已久,但卻一直沒有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隻要這種狀況不發生變化,中國利用依賴性施壓別國,就無需麵臨很大的風險。”